本發明涉及一種后澆帶防水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屬于建筑防水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地下室的面積越來越大,深度也越來越深,使得對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的防水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型地下室的結構施工中,一般都需要設置后澆帶以解決沉降差和減小收縮應力的問題,后澆帶的結構設計以及施工工藝都會影響到整個地下室的質量,后澆帶后期的防水和止水性能也直接影響著正常的使用功能。現有的后澆帶結構簡單,一般僅僅在混凝土表面或內部設置有一層或多層防水層,這種結構長期來看防水性能較差,隨著沉降差的產生以及使用時間的延長,很容易出現漏水和滲水的現象,長期以來地下室后澆帶始終存在的不同程度滲漏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針對現有的地下室后澆帶結構簡單,一般僅僅在混凝土表面或內部設置有一層或多層防水層,防水性能較差,很容易出現漏水和滲水的現象的缺陷和不足,現提供一種結構合理,采用了多重防水設計,防水性能得到了提高,而且對建筑沉降差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即使出現局部滲漏,積水也能夠無障礙疏導排出,不會對建筑結構以及日常使用造成不利影響,使用壽命得到了延長的一種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針對現有地下室后澆帶施工方法簡單,只具有較短時間的防水效果,對建筑沉降差不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使用較長時間后始終存在不同程度的滲漏,使用壽命較短的缺陷和不足,現提供一種施工周期短,對建筑沉降差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防水性能得到了提高,采用的多重防水設計有效避免了滲漏,使用壽命長的一種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
為實現上述第一個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包括底壁板和后澆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板的側壁與后澆帶的結合部位設置有凹形縫,凹形縫的中部鑲嵌設置有連接底壁板和后澆帶的止水鋼板,后澆帶的正下方設置有基礎墊層,基礎墊層內且位于后澆帶的底部設置有集水槽,集水槽為倒梯形或v型結構,集水槽的底部水平固定設置有集水半圓管,集水半圓管與排水支管相連接,集水槽的內腔中填充有碎石濾水填充層,碎石濾水填充層的上表面與后澆帶的底部之間鋪設有防水隔離層,集水槽的底部以及側壁與基礎墊層的結合部位分別設置有上混凝土墊層和下混凝土墊層,上混凝土墊層與下混凝土墊層之間設置有一道或多道防水層。
進一步地,所述凹形縫為等腰梯形結構,后澆帶的側壁與凹形縫對應設置,凹形縫的外側填充有具有彈性的防水結構膠。
進一步地,所述止水鋼板嵌入底壁板和后澆帶的深度為6厘米-15厘米,止水鋼板通過結構膠粘接在底壁板和后澆帶上。
進一步地,所述基礎墊層的內部設置有鋼筋加強網,集水槽與上混凝土墊層之間一體化鋪設有防水卷材層。
進一步地,所述環上混凝土墊層和下混凝土墊層之間設置有防水加強層,防水加強層的外邊緣延伸到集水槽的外側。
進一步地,所述防水卷材層的底面或者防水加強層的底面設置有細沙混凝土保護層。
為實現上述第二個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首先在基礎墊層進行澆筑施工過程中通過鑲嵌模板,預留出集水槽、集水半圓管、排水支管以及防水層的施工空間;
b、在基礎墊層的上表面從下到上依次澆筑下混凝土墊層和上混凝土墊層,施工過程中在上混凝土墊層與下混凝土墊層之間設置有一道或多道防水層,并使得上混凝土墊層的下凹空間與集水槽的外輪廓相對應,初步形成集水槽;
c、然后在集水槽的底部和側壁一體化鋪設有防水卷材層,并在集水槽的底部水平固定設置有集水半圓管,集水槽的底部縮口全部位于集水半圓管的上端口內,同時安裝與集水半圓管相連通的排水支管;
d、隨后在集水半圓管的上端開口上鋪設長形鋼筋網,在集水槽的內腔中填充碎石濾水填充層,石濾水填充層的上表面與集水槽的上端外沿口相平齊;
e、在碎石濾水填充層的上表面與后澆帶的底部之間鋪設防水隔離層,防水隔離層的四周要延伸到集水槽的外側;
f、底壁板的側壁澆筑準備好凹形縫,清理沖洗掉松散的混凝土,并在凹形縫內鑲嵌設置連接底壁板和后澆帶的止水鋼板;
g、最后采用摻加有微膨脹劑的混凝土澆筑后澆帶,充分振搗密實,在保溫保濕條件下進行養護,完成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的施工作業。
所述b步驟中在上混凝土墊層和下混凝土墊層之間設置防水加強層,防水加強層的外邊緣延伸到集水槽的外側。
所述c步驟中排水支管與位于較低位置的積水抽排腔相連通,積水抽排腔內安裝有排水泵。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在底壁板上設置有凹形縫,凹形縫的中部鑲嵌設置有連接底壁板和后澆帶的止水鋼板,并在基礎墊層上設置有一道或多道防水層,采用了多重防水設計提高了防水性能。
2.本發明在后澆帶的底部設置了集水槽,集水槽能夠承接和匯集后澆帶的滲漏水,集水槽內設置有集水半圓管和碎石濾水填充層,有效解決了地下室后澆帶局部滲水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局部滲水可以無障礙疏導流出。
3.本發明改變了以往后澆帶防水施工中所采取的以堵水為主的方式,有效集合了堵水和疏水,堵水和疏水相結合,對建筑沉降差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地下室后澆帶始終存在的不同滲漏的技術難題,對建筑沉降差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即使局部出現積水也能夠無障礙疏導排出,不會對建筑結構以及日常使用造成不利影響,使用壽命得到了延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集水半圓管和排水支管的俯視圖。
圖中:底壁板1,后澆帶2,凹形縫3,止水鋼板4,基礎墊層5,集水槽6,集水半圓管7,排水支管8,防水隔離層9,碎石濾水填充層10,上混凝土墊層11,下混凝土墊層12,細沙混凝土保護層13,防水卷材層14,防水加強層15,鋼筋加強網1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見圖1、圖2,本發明的一種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包括底壁板1和后澆帶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板1的側壁與后澆帶2的結合部位設置有凹形縫3,凹形縫3的中部鑲嵌設置有連接底壁板1和后澆帶2的止水鋼板4,后澆帶2的正下方設置有基礎墊層5,基礎墊層5內且位于后澆帶2的底部設置有集水槽6,集水槽6為倒梯形或v型結構,集水槽6的底部水平固定設置有集水半圓管7,集水半圓管7與排水支管8相連接,集水槽6的內腔中填充有碎石濾水填充層10,碎石濾水填充層10的上表面與后澆帶2的底部之間鋪設有防水隔離層9,集水槽6的底部以及側壁與基礎墊層5的結合部位分別設置有上混凝土墊層11和下混凝土墊層12,上混凝土墊層11與下混凝土墊層12之間設置有一道或多道防水層。
所述凹形縫3為等腰梯形結構,后澆帶2的側壁與凹形縫3對應設置,凹形縫3的外側填充有具有彈性的防水結構膠。
所述止水鋼板4嵌入底壁板1和后澆帶2的深度為6厘米-15厘米,止水鋼板4通過結構膠粘接在底壁板1和后澆帶2上。
所述基礎墊層5的內部設置有鋼筋加強網16,集水槽6與上混凝土墊層11之間一體化鋪設有防水卷材層14。
所述環上混凝土墊層11和下混凝土墊層12之間設置有防水加強層15,防水加強層15的外邊緣延伸到集水槽6的外側。
所述防水卷材層14的底面或者防水加強層15的底面設置有細沙混凝土保護層13。
一種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首先在基礎墊層5進行澆筑施工過程中通過鑲嵌模板,預留出集水槽6、集水半圓管7、排水支管8以及防水層的施工空間;
b、在基礎墊層5的上表面從下到上依次澆筑下混凝土墊層12和上混凝土墊層11,施工過程中在上混凝土墊層11與下混凝土墊層12之間設置有一道或多道防水層,并使得上混凝土墊層11的下凹空間與集水槽6的外輪廓相對應,初步形成集水槽6;
c、然后在集水槽6的底部和側壁一體化鋪設有防水卷材層14,并在集水槽6的底部水平固定設置有集水半圓管7,集水槽6的底部縮口全部位于集水半圓管7的上端口內,同時安裝與集水半圓管7相連通的排水支管8;
d、隨后在集水半圓管7的上端開口上鋪設長形鋼筋網,在集水槽6的內腔中填充碎石濾水填充層10,石濾水填充層10的上表面與集水槽6的上端外沿口相平齊;
e、在碎石濾水填充層10的上表面與后澆帶2的底部之間鋪設防水隔離層9,防水隔離層9的四周要延伸到集水槽6的外側;
f、底壁板1的側壁澆筑準備好凹形縫3,清理沖洗掉松散的混凝土,并在凹形縫3內鑲嵌設置連接底壁板1和后澆帶2的止水鋼板4;
g、最后采用摻加有微膨脹劑的混凝土澆筑后澆帶2,充分振搗密實,在保溫保濕條件下進行養護,完成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的施工作業。
所述b步驟中在上混凝土墊層11和下混凝土墊層12之間設置防水加強層15,防水加強層15的外邊緣延伸到集水槽6的外側。
所述c步驟中排水支管8與位于較低位置的積水抽排腔相連通,積水抽排腔內安裝有排水泵。
參見圖1、圖2,底壁板1的側壁與后澆帶2的結合部位設置有凹形縫3,與傳統后澆帶的垂直縫不同,本發明所采用的凹形縫3為等腰梯形結構,后澆帶2的側壁與凹形縫3對應設置,改變了可能滲漏的水流路線,同時還在凹形縫3的中部鑲嵌設置有連接底壁板1和后澆帶2的止水鋼板4,止水鋼板4嵌入底壁板1和后澆帶2的深度為6厘米-15厘米,止水鋼板4通過結構膠粘接在底壁板1和后澆帶2上,凹形縫3的外側填充有具有彈性的防水結構膠,總體達到了較好的防水效果。
后澆帶2的正下方設置有基礎墊層5,基礎墊層5采用砂石以及常規混凝土澆筑方法施工,為了增加強度可以在基礎墊層5的內部設置有鋼筋加強網16。基礎墊層5內且位于后澆帶2的底部設置有集水槽6,集水槽6為倒梯形或v型結構,用于承接和匯集后澆帶2的滲漏水,本發明改變了以往后澆帶防水施工中所采取的以堵水為主的方式,采用了堵水為主,并增設強化了疏水功能,有效解決了地下室后澆帶局部滲水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局部滲水可以無障礙疏導流出。
集水槽6的底部水平固定設置有集水半圓管7,集水槽6的底部縮口全部位于集水半圓管7的上端口內,集水槽6內的積水能夠匯集到集水半圓管7內。集水半圓管7可以采用耐腐蝕金屬管沿軸心線一分為二制成,或者采用pvc水管沿軸心線一分為二制成。集水半圓管7與排水支管8相連接,排水支管8與位于較低位置的積水抽排腔相連通,積水抽排腔內安裝有排水泵。隨后在集水半圓管7的上端開口上鋪設長形鋼筋網,集水槽6的內腔中填充有碎石濾水填充層10,石濾水填充層10的上表面與集水槽6的上端外沿口相平齊,碎石濾水填充層10的上表面與后澆帶2的底部之間鋪設有防水隔離層9,防水隔離層9具有一定的防水作用,同時也能濾水,碎石濾水填充層10能夠使滲漏的水流下,不會沉積在集水槽6內。
集水槽6與上混凝土墊層11之間一體化鋪設有防水卷材層14,集水槽6的底部以及側壁與基礎墊層5的結合部位分別設置有上混凝土墊層11和下混凝土墊層12,上混凝土墊層11與下混凝土墊層12之間設置有一道或多道防水層,形成了多層防滲水體系。例如:在環上混凝土墊層11和下混凝土墊層12之間設置有防水加強層15,防水加強層15的外邊緣延伸到集水槽6的外側,為了提高防水效果,防水加強層15的底面設置有細沙混凝土保護層13。
本發明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具體如下:首先在基礎墊層5進行澆筑施工過程中通過鑲嵌模板,預留出集水槽6、集水半圓管7、排水支管8以及防水層的施工空間。在基礎墊層5的上表面從下到上依次澆筑下混凝土墊層12和上混凝土墊層11,施工過程中在上混凝土墊層11與下混凝土墊層12之間設置有一道或多道防水層,并使得上混凝土墊層11的下凹空間與集水槽6的外輪廓相對應,初步形成集水槽6。然后在集水槽6的底部和側壁一體化鋪設有防水卷材層14,并在集水槽6的底部水平固定設置有集水半圓管7,集水槽6的底部縮口全部位于集水半圓管7的上端口內,同時安裝與集水半圓管7相連通的排水支管8。隨后在集水半圓管7的上端開口上鋪設長形鋼筋網,在集水槽6的內腔中填充碎石濾水填充層10,石濾水填充層10的上表面與集水槽6的上端外沿口相平齊。在碎石濾水填充層10的上表面與后澆帶2的底部之間鋪設防水隔離層9,防水隔離層9的四周要延伸到集水槽6的外側。底壁板1的側壁澆筑準備好凹形縫3,清理沖洗掉松散的混凝土,并在凹形縫3內鑲嵌設置連接底壁板1和后澆帶2的止水鋼板4。最后采用摻加有微膨脹劑的混凝土澆筑后澆帶2,充分振搗密實,在保溫保濕條件下進行養護,完成地下室底壁板后澆帶防水結構的施工作業。
本發明結構新穎,突破了常規后澆帶防水的施工思路,改變了以往后澆帶防水施工中所采取的以堵水為主的方式,有效集合了堵水和疏水,堵水和疏水相結合,對建筑沉降差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地下室后澆帶始終存在的不同程度滲漏的技術難題。使用較長時間后,即使較長時間的使用后出現了局部滲漏,積水也能夠無障礙疏導排出,不會對建筑結構以及日常使用造成不利影響,耐用性好,比傳統方式做成的后澆帶使用壽命要長。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做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簡單替換、改進和變化,所做出的各種簡單替換、改進和變化,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