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橋梁施工領域,特別是一種大直徑超厚卵石層成孔方法。
背景技術:
沖擊鉆和旋挖鉆是橋梁樁基礎施工常用的兩種施工設備,單純采用沖擊鉆或旋挖鉆成孔,在穿越卵石覆蓋層且入巖較深的端承樁施工中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由于卵石層滲透系數大,穩定性差,極易發生塌孔,因此直接利用旋挖鉆成孔較為困難;而采用沖擊鉆則效果較好。但入巖之后尤其是入巖深度較深的情況下,采用沖擊鉆鉆進施工則相對緩慢。因此現在需要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成孔效率高,孔壁穩定,可縮短工期,靈活性高的大直徑超厚卵石層成孔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大直徑超厚卵石層成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首先平整施工場地,夯實基礎,放樣并埋設外護筒,然后在外護筒內利用沖擊鉆進行施工,沖擊鉆進入卵石覆蓋層后,穿過卵石覆蓋層并入巖后停止沖擊鉆進,在鉆出的孔中下放內護筒,利用旋挖鉆機在內護筒中進行鉆孔操作,直至成孔。
所述的沖擊鉆穿過卵石覆蓋層并入巖1-1.5m后停止鉆進。
所述的內護筒的的頂部高于地面30-50cm,且內護筒的直徑比外護筒的直徑小10-15cm,內護筒直徑比樁基設計直徑大10-15cm。
所述的利用旋挖鉆機在內護筒中進行鉆孔操作步驟中,更換不同直徑鉆頭,并按照鉆頭直徑大小由小至大分別進行施工。
所述的利用旋挖鉆機在內護筒中進行鉆孔操作步驟中,首先采用直徑1.5m的鉆頭鉆進至設計樁底標高,然后更換直徑2.5m鉆頭鉆進至樁底,最后采用直徑3.0m鉆頭鉆至樁底成孔。
本發明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本種成孔方法,結合了沖擊鉆和旋挖鉆兩種施工設備的優點,利用沖擊鉆穿過卵石覆蓋層,保證成孔效率,并配合以內護筒保證孔壁穩定,然后在內護筒內利用旋挖鉆快速完成嵌巖部分的鉆孔操作;該方法將沖擊鉆與旋挖鉆相互協調,充分飽和利用所有設備的能力,縮短施工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從而降低施工成本。這種方法與現有方法相比,能夠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因此可以說它具備了多種優點,特別適合于在本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附圖說明
圖1為利用沖擊鉆機施工的示意圖。
圖2為在外護筒中下方內護筒的示意圖。
圖3為利用旋挖鉆機施工的示意圖。
圖4為利用直徑為1.5m的鉆頭咬合鉆進至設計樁底的示意圖。
圖5為利用直徑為2.5m的鉆頭一次性鉆進至設計樁底的示意圖。
圖6為利用直徑為3.0m的鉆頭一次性鉆進至設計樁底成孔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大直徑超厚卵石層成孔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首先進行施工前的準備,在平整場地后,進行測量放樣以確定孔位,并埋設定位外護筒,沖擊鉆機準確就位;
然后在外護筒內利用沖擊鉆進行施工,鉆進過程中保持重錘導向作用,保證成孔垂直度,過程中控制泥漿比重,如泥漿有損耗、漏失,應予補充。并應按泥漿檢查規定,按時檢查泥漿指標,遇土層變化應增加檢查次數,并適當調整泥漿指標,每鉆進1m或地層變化處,應在泥漿槽中撈取鉆渣樣品,查明土質并記錄,及時排除鉆渣并置換泥漿,使鉆錐經常鉆進新鮮地層。同時注意土層的變化,在巖、土層變化處均應撈取渣樣,判明土層并記入記錄表中以便與地質剖面圖核對;
沖擊鉆進入卵石覆蓋層后,穿過卵石覆蓋層,入巖后1-1.5m后停止沖擊鉆進,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由于巖層面存在坡度,為了防止以后下內護筒后樁內泥漿從內護筒底部與巖層縫隙間流走,而鉆進1m-1.5m這一深度又不會過多的延長施工周期;在鉆出的孔中下放內護筒,內護筒埋設采用振搗錘鎖緊鋼護筒壁整體均勻垂直下沉的方法,由于內護筒較長,下沉過程中內護筒壁易發生偏力傾斜,下沉時必須控制下沉速度,保證內護筒的水平偏差及垂直度滿足施工要求;內護筒埋入巖層不少于1m,且內護筒的頂端要高于地面30-50cm;且內護筒的直徑比外護筒的直徑小10-15cm,內護筒直徑比樁基設計直徑大10-15cm;
然后利用旋挖鉆機在內護筒中進行鉆孔操作,鉆孔前在內護筒頂面依照護筒壁上的內護筒頂面中心標識的掛設十字線,然后對中鉆頭中心。鉆頭中心與內護筒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cm。成孔前必須檢查鉆頭保徑裝置、鉆頭直徑、鉆頭磨損情況,施工過程中磨損超標的鉆頭以及針對不同巖層情況使用的鉆頭要及時更換。鉆孔作業分班連續進行,共采用3種直徑鉆頭,由小到大依次鉆進,進入巖層后先采用直徑1.5m鉆頭鉆進至設計樁底標高,然后更換直徑2.5m鉆頭鉆進至樁底,最后采用直徑3.0m鉆頭鉆至樁底成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