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利清淤疏通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
背景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中,水利水庫由于攔截了水,水夾帶的大量淤泥會沉積到水庫底部,造成水庫水質惡化,容積減少,影響發電等。目前常規的水庫清淤方式如下:水力學方法清淤主要是指采用水力學方法疏浚水庫。這種方法是最為常用的,且一般是在水庫修建之初就由設計單位將其考慮在了主體工程之中。其形式有這么幾種:用異重流排沙、設沖沙孔沖沙、用泄水底孔排沙。水力學方法的優點是:清淤工程不需要預先排空水庫,也不需要停止運行。在清淤過程中,水庫可以照常運行。該方法的缺點是:疏浚只能對挖淤進行有限控制,在洪水期間,已開挖的都分可能再淤塞。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挖淤需要淤泥運輸裝置和堆料場,但是現有的清淤疏通裝置工作效率低下,且在清淤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堵塞的問題,且工作動力比較小,不能最大化的將淤泥清除,且成本巨大,也不便于移動,為此,我們提出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現有的清淤疏通裝置工作效率低下,且在清淤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堵塞的問題,且工作動力比較小,且成本巨大,也不便于移動,不能最大化的將淤泥清除,而提出的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設計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內腔分別設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中部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的正下方,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之間通過漏斗連接,所述殼體的外部一側設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上安裝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通過第二轉軸連接有分流柱,所述分流柱位于漏斗的中部,且所述分流柱的上部與第一通孔貼合,所述分流柱上設有兩個相對應的弧形槽,所述殼體的左側上部設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內安裝有吸泥泵,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遠離延伸管的一側安裝有與吸泥泵同一水平線的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靠近延伸管的一側設有擋板,所述第一電機連接有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的外側設有螺旋葉片,所述第二隔板與殼體之間安裝有氣缸,所述氣缸通過支撐桿連接有推板,所述殼體遠離氣缸的一側設有與推板同一水平線的第二出口,所述殼體的下端右側設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間安裝有電源和控制開關,所述第一電機、吸泥泵、第二電機、氣缸、電源均和控制開關連接。
優選的,所述擋板的中部卡接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的內圈與第一轉軸相匹配。
優選的,所述推板的垂直距離與第二隔板和殼體之間的距離相匹配。
優選的,所述分流柱上的兩個弧形槽相對稱,且第二電機通過第二轉軸帶動分流柱的轉速與氣缸帶動推板的來回推動力相吻合。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吸泥泵將淤泥吸進,然后通過第一電機帶動螺旋葉片將淤泥轉移到第一通孔中,既可以輸送淤泥又可以對大塊物件進行攪碎,避免堵塞的問題,然后由第二電機帶動分流柱轉動,利用弧形槽進行輸送淤泥,由氣缸推動推板來回運動,由于上面通過螺旋葉片的轉動,不會出現大塊的東西掉落在殼體的底端,這樣就便于推板的推動,利用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進行排出,對比普通的清淤疏通裝置,具有一定的優勢,且造價低下,不需要很大的機械設備,成本過大,不便于移動和使用,本發明可以更加高效的將淤泥清除疏通,比較符合現在人的消費觀念,值得以后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側面示意圖。
圖中:殼體1、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安裝板4、第一電機5、擋板6、密封圈7、第一轉軸8、螺旋葉片9、延伸管10、吸泥泵11、漏斗12、第二電機13、第二轉軸14、分流柱15、弧形槽16、氣缸17、支撐桿18、推板19、第一出口20、第二出口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高效率的水利清淤疏通裝置,包括殼體1,殼體1的內腔分別設有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第一隔板2的中部設有第一通孔22,第二隔板3上設有第二通孔23,第二通孔23位于第一通孔22的正下方,第二通孔23和第一通孔22之間通過漏斗12連接,殼體1的外部一側設有安裝板4,安裝板4上安裝有第二電機13,第二電機13通過第二轉軸14連接有分流柱15,分流柱15位于漏斗12的中部,且分流柱15的上部與第一通孔22貼合,分流柱15上設有兩個相對應的弧形槽16,分流柱15上的兩個弧形槽16相對稱,且第二電機13通過第二轉軸14帶動分流柱15的轉速與氣缸17帶動推板19的來回推動力相吻合,每次兩個弧形槽16內充滿污泥的時候,剛好推板19可以實現來回拉動,便于來回均可以清理,非常方便。
殼體1的左側上部設有延伸管10,延伸管10內安裝有吸泥泵11,第一隔板2的上端遠離延伸管10的一側安裝有與吸泥泵11同一水平線的第一電機5,第一電機5靠近延伸管10的一側設有擋板6,第一電機5連接有第一轉軸8,擋板6的中部卡接有密封圈7,且密封圈7的內圈與第一轉軸8相匹配,避免溢出污泥,導致第一電機5的短路,影響裝置的使用。
第一轉軸8的外側設有螺旋葉片9,第二隔板3與殼體1之間安裝有氣缸17,氣缸17通過支撐桿18連接有推板19,推板19的垂直距離與第二隔板3和殼體1之間的距離相匹配,為了更好的對污泥清理,不會出現殘留現象,且效率更高。
殼體1遠離氣缸17的一側設有與推板19同一水平線的第二出口21,殼體1的下端右側設有第一出口20,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之間安裝有電源和控制開關,第一電機5、吸泥泵11、第二電機13、氣缸17、電源均和控制開關連接。
工作原理:通過吸泥泵11將淤泥吸進,然后通過第一電機5帶動螺旋葉片9將淤泥轉移到第一通孔22中,既可以輸送淤泥又可以對大塊物件進行攪碎,避免堵塞的問題,然后由第二電機13帶動分流柱15轉動,利用弧形槽16進行輸送淤泥,由氣缸17推動推板19來回運動,由于上面通過螺旋葉片9的轉動,不會出現大塊的東西掉落在殼體1的底端,這樣就便于推板19的推動,利用第一出口20和第二出口21進行排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