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資源與環境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徑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動的水流。徑流有不同的類型,按水流來源可有降雨徑流和融水徑流;按流動方式可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地表徑流又分坡面流和河槽流。此外,還有水流中含有固體物質(泥沙)形成的固體徑流,水流中含有化學溶解物質構成的離子徑流(見化學徑流)等。
其中雨水徑流,嚴重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行。例如雨水徑流會增加城市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排水管道堵塞,嚴重時引起城市看海的現象,嚴重阻礙人們的正常的交通運行。另外,雨水徑流還會污染城市的水文循環、水體質量。
現有的控制城市雨水徑流的方式大多采用截流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是需要不斷地提高整個城市雨水管道的通水能力和處理污水的能力,成本較大,而且實施比較復雜,對雨水的利用率也是比較低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一方面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極大地消除城市看海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設置雨水調蓄池;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引入到雨水調蓄池,雨水調蓄池連接有帶有閘門的雨水截留管和溢流管,將城市雨水通過溢流的方式引入雨水截留管,并控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在蓄調高度面以內,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時,將雨水溢流管排出雨水調蓄池;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并將雨水調蓄池的水位控制在景觀水面;蓄調高度面高于景觀水面。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是采用雨水滲流及漫流的方式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雨水滲流及漫流流入雨水調蓄池是經過設置于雨水調蓄池周圍的邊坡流入雨水調蓄池。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將城市雨水通過溢流的方式引入雨水截留管是通過溢流裝置溢流引入雨水調蓄池。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城市雨水主干管上設置有檢查井,將從檢查井反冒的城市雨水引導至溢流裝置,溢流裝置連接于雨水調蓄池。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時,將雨水溢流管排出雨水調蓄池之前,還將雨水溢流進入溢流井,再經過溢流管排出。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是將雨水用于周邊綠化。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是將雨水通過蒸發、滲透進行雨水利用。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雨水調蓄池的底部設置有不透水層。
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設置雨水調蓄池;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設置進水管渠將城市雨水主干管與雨水調蓄池連通,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引入到雨水調蓄池,通過打開或者關閉進水管渠以控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在蓄調高度面以內,雨水調蓄池還連接有溢流裝置,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時,將雨水通過溢流裝置排出雨水調蓄池;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并將雨水調蓄池的水位控制在景觀水面;蓄調高度面高于景觀水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通過設置雨水調蓄池,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通過溢流的方式引入雨水截留管,并控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在蓄調高度面以內,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時,將雨水排出雨水調蓄池。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并將雨水調蓄池的水位控制在景觀水面。該方法,利用雨水調蓄池實現了調蓄景觀一體化,一方面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極大地消除城市看海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通過設置雨水調蓄池,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通過進水管渠引入雨水截留管,并控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在蓄調高度面以內,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時,將雨水排出雨水調蓄池。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并將雨水調蓄池的水位控制在景觀水面。該方法,利用雨水調蓄池實現了調蓄景觀一體化,一方面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極大地消除城市看海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該方法,利用雨水調蓄池實現了調蓄景觀一體化,一方面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極大地消除城市看海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調蓄池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調蓄池處理雨水時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雨水調蓄池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00-雨水調蓄池;111-景觀水面;112-蓄調高度面;113-不透水層;120-雨水截留管道;131-溢流井;132-溢流管;140-邊坡;150-進水閥門井;210-進水管渠。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圖2、圖3,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設置雨水調蓄池100。
進一步地,雨水調蓄池100的周圍設置有邊坡140。從而能夠進一步地使得整個雨水調蓄池100更加地穩固。
進一步地,雨水調蓄池100的池底設置有不透水層113。
透水層是指指動水流能夠透過的土層工地層。一般情況下,滲透系數大于1米/晝夜的巖層可認為透水,呈層狀稱透水層,呈帶狀稱透水帶,而滲透系數小于0.001米/晝夜的巖層,稱為不透水層。
應理解,上述的不透水層113具體的組成以及設置方式,此處是不限定的。上述的不透水層113的具體的組成以及設置方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本領域常見的方式。
在本發明一可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的不透水層113具體的設置為由泥巖、粘土巖、粉砂巖等組成的不透水層113。
通過在上述的雨水調蓄池100的池底設置有不透水層113,能夠有效地保證景觀水面111的水位,從而能夠保證景觀湖的效果,進而實現了將城市雨水率充利用的效果。
s2、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100。
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雨水滲流及漫流流入雨水調蓄池100,雨水調蓄池100由池底向上依次設置有景觀水面111和蓄調高度面112。
通過這種滲流及漫流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補充雨水調蓄池100內的水量,從而能夠保證雨水調蓄池100的水位保持在景觀水面111的水位,實現了將雨水利用作為景觀池的作用,當這種滲流及漫流進入雨水調蓄池100的雨水較多時,還可以作為后續的雨水利用備用。
進一步地,請參照圖2和圖3,其示出了雨水調蓄池100的具體結構。承上所述,雨水調蓄池100由池底向上依次設置有景觀水面111和蓄調高度面112。
上述的蓄調高度面112一般高于景觀水面111。且蓄調高度面112與景觀水面111相距有一定的距離。當雨水調蓄池100內的雨水的量過多,超過景觀水面111的時候,能夠有一定的水位進行儲存雨水,當雨水的量進一步地增加,水位升高到蓄調高度面112時,則可以采取后續的溢流等方式進行排水處理。
應理解,上述的蓄調高度面112和景觀水面111的具體的位置是不限的。上述的蓄調高度面112和景觀水面111的具體位置可以根據雨水調蓄池100內的存水量以及景觀水面111的面積進行相對應的設置。
進一步地,雨水滲流及漫流流入雨水調蓄池100是經過設置于雨水調蓄池100周圍的邊坡140流入。
應理解,上述的兩側的邊坡140具體的設置高度可以根據雨水調蓄池100內的蓄水量的多少以及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設置。
通過這樣的設置,可以充分利用水流流動時由高處向低處流的自身的性質,將雨水儲存在蓄調高度面112和景觀水面111之間。當雨水調蓄池100內的雨水量達到溢流水面時,從外面再進入雨水調蓄池100內的雨水將通過溢流排除。在雨后,蓄調高度面112和景觀水面111之間的雨水將通過蒸發、滲透或者用于周邊綠化的方式利用雨水,從而能夠歸還于環境,實現循環利用,或者實現雨水的再利用,極大地提高了城市降雨的利用率。
s2、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引入到雨水調蓄池100,當雨水調蓄池100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112時,將雨水排出雨水調蓄池100。
s2.1、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引入到雨水調蓄池100;
具體地,雨水調蓄池100連接有帶有閘門的雨水截留管道120和溢流管132,將城市雨水通過溢流的方式引入雨水截留管道120,并控制雨水調蓄池100內的雨水的水位在蓄調高度面112以內。
城市雨水主干管中的雨水反冒,通過溢流裝置進入雨水截留管道120,進而流入雨水調蓄池100。進一步地,城市雨水主干管中的雨水反冒是通過設置在城市雨水主干管上的檢查井反冒出來。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一可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的雨水截留管道120選擇與景觀水面111齊平設置。通過將雨水截留管道120設置為與景觀水面111齊平,可以順利地將雨水引道進入雨水調蓄池100內。并且還能夠保證雨水的存儲量更加容易地達到與景觀水面111,從而保證了景觀水的水位,更容易實現景觀效果。
進一步地,雨水截留管道120上設置有進水閘門。從而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打開或者關閉閘門,將通過城市雨水主干管溢出的水接收并引導流入雨水調蓄池100。通過這種設置,能夠有效地將城市雨水主干道中的雨水引入至雨水調蓄池100內,同時截留雨水調蓄池100內的流水不至于回流至城市雨水主干道中。這一結構的設置,有效地將城市中的雨水進行可引流。尤其在暴雨的時候,極大地避免了城市中出現雨水沉積,出現“城市看海”的現象。
s2.2、當雨水調蓄池100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112時,將雨水通過溢流管132排出雨水調蓄池100。
具體地,將雨水通過溢流排出雨水調蓄池100是通過將雨水溢流進入溢流井131,再經過溢流管132排出。
進一步地,溢流井131連通于溢流管132,溢流井131的進水口與蓄調高度面112齊平,這樣的結構,更加便于雨水調蓄池100內的水溢流進入溢流井131,從而繼續流入溢流管132,從溢流管132流走排除。
s3、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100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并將雨水調蓄池100的水位控制在景觀水面111。
具體地,對雨水調蓄池100內的景觀水面111和蓄調高度面112之間的雨水進行利用是將雨水通過蒸發、滲透或用于周邊綠化等方式進行雨水利用。從而能夠將雨水歸還于環境,實現循環利用,或者實現雨水的再利用,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城市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大的問題,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
第二實施例
請結合圖1和圖4,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其與第一實施例基本相同,所不同之處在于,設置進水管渠210將城市雨水主干管與雨水調蓄池100連通,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雨水通過進水管渠210進入雨水調蓄池100。
通過這種結構,也可以使得雨水進入雨水調蓄池100,從而實現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通過設置雨水調蓄池,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通過溢流的方式引入雨水截留管,并控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在蓄調高度面以內,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時,將雨水排出雨水調蓄池。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并將雨水調蓄池的水位控制在景觀水面。該方法,利用雨水調蓄池實現了調蓄景觀一體化,一方面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極大地消除城市看海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城市雨水徑流的控制方法,通過設置雨水調蓄池,在降雨初期、雨水徑流較小時,將雨水引入雨水調蓄池。在較大降雨或暴雨、雨水徑流較大時,將城市雨水通過進水管渠引入雨水截留管,并控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在蓄調高度面以內,當雨水調蓄池內的雨水的水位高于蓄調高度面時,將雨水排出雨水調蓄池。在雨后,對雨水調蓄池內部分的雨水進行利用,并將雨水調蓄池的水位控制在景觀水面。該方法,利用雨水調蓄池實現了調蓄景觀一體化,一方面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極大地消除城市看海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該方法,利用雨水調蓄池實現了調蓄景觀一體化,一方面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的雨水徑流的排水負荷、極大地消除城市看海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