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模板,具體涉及一種雙曲拱壩用懸臂模板。
背景技術:
懸臂模板是一種常用的建筑模板,常規設計中只在中間的操作臺上設有調節絲桿,可使模板面板角度進行調整,上操作臺和下操作臺是固定不可調的,隨著壩面曲線變化時,各操作平臺始終垂直于壩面,不可調整,壩面曲率變化大時,各操作平臺不利于工作人員行走,操作起來很不方便,俯爬時,人或物品會向內掉,仰爬時,人或物品會向外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穩固,可靈活進行角度調整,更好的迎合壩面曲線的變化,方便人員操作的雙曲拱壩用懸臂模板。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雙曲拱壩用懸臂模板,包括上操作臺、中操作臺、模板面板和下操作臺,上操作臺設于中操作臺的上端,下操作臺設于中操作臺的下端,中操作臺包括中操作平臺、上支撐桿和中操作護欄,上支撐桿與中操作平臺鉸接連接,中操作護欄設于中操作平臺上與上支撐桿相對應的一側,上支撐桿與模板面板相固定連接,中操作平臺和上支撐桿之間設有中調節絲桿,上操作臺包括上操作平臺和上操作護欄,上操作平臺和上支撐桿相連接,上操作平臺和上支撐桿之間設有上操作臺調節絲桿,下操作臺包括下操作平臺、下操作護欄和下支撐桿,下操作護欄和下支撐桿與下操作平臺和中操作平臺均通過鉸接連接,下操作護欄和下支撐桿分別位于下操作平臺的兩側,下支撐桿和中操作平臺之間設有下調節絲桿,模板面板、中操作平臺和下支撐桿上均設有附墻裝置,中操作平臺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之間設有附墻掛座,下支撐桿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之間設有附墻掛座和錨固盒。
進一步的,中操作平臺上固定有絲桿固定座,中調節絲桿設于絲桿固定座和上支撐桿之間。
進一步的,上支撐桿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上連接桿。
進一步的,上連接桿之間設有上加強筋。
進一步的,上操作平臺和中操作平臺之間設有上固定桿。
進一步的,下操作平臺和中操作平臺之間設有下固定桿。
進一步的,下支撐桿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下連接桿。
進一步的,下連接桿之間設有下加強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結構簡單、穩固,上操作臺和中操作臺之間設有上操作臺調節絲桿,中操作平臺和上支撐桿之間設有中調節絲桿,中操作臺和下操作臺之間設有下調節絲桿,且上支撐桿與中操作平臺鉸接連接,下操作護欄和下支撐桿與下操作平臺和中操作平臺均通過鉸接連接,上操作平臺和上支撐桿鉸接連接,上操作臺、中操作臺和下操作臺均可調節,通過上操作臺調節絲桿、中調節絲桿和下調節絲桿,使得上操作平臺、中操作平臺和下操作平臺始終保持水平,利于人員的操作和工器具的擺放;中操作平臺上固定有絲桿固定座,中調節絲桿設于絲桿固定座和上支撐桿之間,既不影響中操作平臺與壩的固定連接,也不影響中操作平臺和上支撐桿之間的連接,提高連接的牢固性;中操作平臺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之間設有附墻掛座,下支撐桿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之間設有附墻掛座和錨固盒,提高整體與壩的連接的穩固性;上支撐桿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上連接桿,上連接桿之間設有上加強筋,上操作平臺和中操作平臺之間設有上固定桿,下操作平臺和中操作平臺之間設有下固定桿,下支撐桿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下連接桿,下連接桿之間設有下加強筋,有效提高整體的穩定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右視圖。
圖中,1-中操作臺,2-上操作臺,3-下操作臺,4-上操作臺調節絲桿,5-中調節絲桿,6-上固定桿,7-下調節絲桿,8-絲桿固定座,9-模板面板,10-附墻裝置,11-上支撐桿,12-附墻掛座,13-錨固盒,14-下支撐桿,15-中操作護欄,16-中操作平臺,17-下固定桿,18-下操作護欄,19-下操作平臺,20-上操作平臺,21-上操作護欄,22-上連接桿,23-上加強筋,24-下加強筋,25-下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曲拱壩用懸臂模板,包括上操作臺2、中操作臺1、模板面板9和下操作臺3,上操作臺2設于中操作臺1的上端,下操作臺3設于中操作臺1的下端,中操作臺1包括中操作平臺16、上支撐桿11和中操作護欄15,上支撐桿11與中操作平臺16鉸接連接,中操作護欄15設于中操作平臺16上與上支撐桿11相對應的一側,上支撐桿11與模板面板9相固定連接,中操作平臺16和上支撐桿11之間設有中調節絲桿5,上操作臺2包括上操作平臺20和上操作護欄21,上操作平臺20和上支撐桿11相連接,上操作平臺20和上支撐桿11之間設有上操作臺調節絲桿4,下操作臺3包括下操作平臺19、下操作護欄18和下支撐桿14,下操作護欄18和下支撐桿14與下操作平臺19和中操作平臺16均通過鉸接連接,下操作護欄18和下支撐桿14分別位于下操作平臺19的兩側,下支撐桿14和中操作平臺16之間設有下調節絲桿7,模板面板9、中操作平臺16和下支撐桿14上均設有附墻裝置10,中操作平臺16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10之間設有附墻掛座12,下支撐桿14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10之間設有附墻掛座12和錨固盒13,中操作平臺16上固定有絲桿固定座8,中調節絲桿5設于絲桿固定座8和上支撐桿11之間,上支撐桿11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上連接桿22,上連接桿22之間設有上加強筋23,上操作平臺20和中操作平臺16之間設有上固定桿6,下操作平臺19和中操作平臺16之間設有下固定桿17,下支撐桿14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下連接桿25,下連接桿25之間設有下加強筋24。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根據壩面曲率的變化,調節上操作臺調節絲桿4、中調節絲桿5和下調節絲桿7,使得上操作平臺20、中操作平臺16和下操作平臺19始終保持水平。
本實用新型中上操作臺2和中操作臺1之間設有上操作臺調節絲桿4,中操作平臺16和上支撐桿11之間設有中調節絲桿5,中操作臺1和下操作臺3之間設有下調節絲桿7,且上支撐桿11與中操作平臺16鉸接連接,下操作護欄18和下支撐桿14與下操作平臺19和中操作平臺16均通過鉸接連接,上操作平臺20和上支撐桿11鉸接連接,上操作臺2、中操作臺1和下操作臺3均可調節,通過上操作臺調節絲桿4、中調節絲桿5和下調節絲桿7,使得上操作平臺20、中操作平臺16和下操作平臺19始終保持水平,利于人員的操作和工器具的擺放;中操作平臺16上固定有絲桿固定座8,中調節絲桿5設于絲桿固定座8和上支撐桿11之間,既不影響中操作平臺16與壩的固定連接,也不影響中操作平臺16和上支撐桿11之間的連接,提高連接的牢固性;中操作平臺16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10之間設有附墻掛座12,下支撐桿14和與其相連接的附墻裝置10之間設有附墻掛座12和錨固盒13,提高整體與壩的連接的穩固性;上支撐桿11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上連接桿22,上連接桿22之間設有上加強筋23,上操作平臺20和中操作平臺16之間設有上固定桿6,下操作平臺19和中操作平臺16之間設有下固定桿17,下支撐桿14之間設有至少兩根下連接桿25,下連接桿25之間設有下加強筋24,有效提高整體的穩定性能。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