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水電樞紐閘、壩過魚設施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連通式靜水魚道。
背景技術:
現有的魚道設計,主要考慮魚類的上溯習性。在閘、壩的下游,魚類常依靠水流的吸引進入魚道。魚類在魚道中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流速溯游至上游。下行魚可通過魚道順流而下。目前國內外的各種過魚設施主要有魚道過魚、魚閘過魚、升魚機、集魚船等。上述這些魚道,不管結構形式有何不同,都存在很多不足,如過魚效率低、管理操作難、能耗高等。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連通式靜水魚道,該魚道節能、高效、操作簡便、建設可行。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連通式靜水魚道,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連接的上游出口段、上下游水體連通段、洄游魚群等候段以及下游進口段;在上游出口段和上下游水體連通段之間設有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和洄游魚群等候段之間設有等候段工作閘門;在洄游魚群等候段和下游進口段之間設有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所述上游出口段供洄游魚群進出上游,其設置在遠離溢洪道和進水壩段的擋水壩段上或者上游遠離溢洪道和進水壩段的岸邊;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設置在閘壩體內或者閘壩體的兩側壩肩上;所述下游進口段布設在壩后洄游魚群聚集的河岸邊。
優選的,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包括與上游出口段連接的第一弧形連通段,與第一弧形連通段的下端連接的豎向連通段,與所述豎向連通段連接的第二弧形連通段,與第二弧形連通段連接的水平連通段。
優選的,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上設有減壓閘門。
優選的,所述減壓閘門有多個,多個所述減壓閘門在上下游水體連通段上分段設置。
優選的,所述上游出口段、上下游水體連通段、洄游魚群等候段、下游進口段上均設有集魚燈和誘魚器,所述集魚燈和誘魚器組成聚魚和誘魚系統。
優選的,所述聚魚和誘魚系統連接一魚道控制和監測系統, 所述魚道控制和監測系統還連接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等候段工作閘門、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以及減壓閘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將魚道分成多個不同功能階段,方便管理;本魚道設計簡單,布置靈活,施工便捷,造價低廉,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對沒有設置魚道的已建工程,可以方便地布設。
2、由于本魚道采用不同的閘門將其分成不同的功能階段,在平常只關閉等候段工作閘門,其上游各段以靜水狀態與壩前水體暢通連接;其下游各段與壩后水體暢通連接,洄游魚群由下游向上游洄游時,在靜水狀態下阻力減小,從而提高過魚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連通式靜水魚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連通式靜水魚道中的控制原理結構示意圖。
圖中:上游出口段1;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洄游魚群等候段3;下游進口段4;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5;等候段工作閘門6;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減壓閘門8;第一弧形連通段9;豎向連通段10;第二弧形連通段11;水平連通段1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連通式靜水魚道,包括由上游至下游依次連接的上游出口段1、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洄游魚群等候段3以及下游進口段4;在上游出口段1和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之間設有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5;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和所述洄游魚群等候段3之間設有等候段工作閘門6;在洄游魚群等候段3和下游進口段4之間設有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所述上游出口段1供洄游魚群進出上游,其設置在遠離溢洪道和進水壩段的擋水壩段上或者上游遠離溢洪道和進水壩段的岸邊;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設置在閘壩體內或者閘壩體的兩側壩肩上;所述下游進口段4布設在壩后洄游魚群聚集的河岸邊。
其中,在聚集河道里的洄游魚群時,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一直是開啟的,當洄游魚群進入到洄游魚群等候段3后關閉該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當洄游魚群進入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等候段工作閘門6關閉,重新開啟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聚集洄游魚群。
其中,當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關閉以后,打開等候段工作閘門6讓洄游魚群通過。當洄游魚群進入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關閉等候段工作閘門6。
其中,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5以平板閘門為主,平常不使用,在魚道檢修時才工作。
魚類在該魚道內洄游的過程:
該魚道平常只關閉等候段工作閘門6,上游各段以靜水狀態與壩前水體暢通連接;下游各段與壩后水體暢通連接。在聚集河道里的洄游魚群時,所述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一直是開啟的,河岸邊的洄游魚群從下游進口段4進入洄游魚群等候段3后,關閉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開啟等候段工作閘門6,當洄游魚群進入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等候段工作閘門6關閉,洄游魚群在靜水中通過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5、上游出口段1進入上游庫區;魚群由上游返回下游時,以上操作反向即可。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如圖1所示,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包括與上游出口段1連接的第一弧形連通段9,與第一弧形連通段9的下端連接的豎向連通段10,與所述豎向連通段10連接的第二弧形連通段11,與第二弧形連通段11連接的水平連通段12,采用此結構的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可提高魚道的過魚效率。
其中,所述豎向連通段,可以是豎直的,也可以是傾斜的,根據其所處的地貌等因素來決定。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如圖1所示,當閘壩體為高水頭時,所述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上設有減壓閘門8,以適應洄游魚群所能承受的水壓力。
所述減壓閘門8有多個,多個所述減壓閘門8在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上分段設置。洄游魚群在靜水中分段通過多個減壓閘門8(關閉下游一個減壓閘門8,接著開啟上游一個減壓閘門8)的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5、上游出口段1進入上游庫區。
實施例4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上游出口段1、上下游水體連通段2、洄游魚群等候段3、下游進口段4上均設有集魚燈和誘魚器,所述集魚燈和誘魚器組成聚魚和誘魚系統,利用魚類的趨光性和對聲音、氣味的反應,引導洄游魚群逐段前行,分批通過魚道。
如圖2所示,所述聚魚和誘魚系統連接一魚道控制和監測系統,所述魚道控制和監測系統還連接有上游出口段檢修閘門5、等候段工作閘門6、下游進口段工作閘門7以及減壓閘門8。通過該魚道控制和監測系統對魚道各段的閘門、聚魚燈、誘魚器進行運行控制,同時對正在有魚群通過的各段進行圖像和數據監測,是魚道順利工作的中樞系統。該魚道控制和監測系統為現有系統,在此不再詳細描述。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