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測樁梁。
背景技術:
為了檢測地基是否能扛得住地面上的高樓大廈,通常都需要做靜載試驗,就是在樁基建好之后,地面建筑未建之前,先用大量水泥配重塊去壓樁基,模擬高樓建成后的實際重量,通過樁基沉降數據變化測試其承重是否合格,這是工程建設中最關鍵的一部。水泥塊層層疊疊堆在是長條鋼梁上,鋼梁兩側下方也堆疊著水泥塊,這種鋼梁承上啟下需要承受巨大的載荷,因此需要很強的抗彎矩能力及最小的撓度變形,而檢測所用的鋼梁大多承載力有限,無法滿足更大承載力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測樁梁,避免了大量耗材,極大地節省了成本,且所述測樁梁使用壽命更長。
為了實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測樁梁,包括:
梁體,其為工字梁。
翼板,其水平設置在所述梁體的上頂面及下底面。
腹板,其垂直所述翼板縱向設置在所述翼板之間中部位置。
筋板,其包括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及第三筋板,所述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及第三筋板都分別垂直所述腹板對稱設置在所述腹板的兩側,所述第一筋板平行且等間距的排列在所述腹板兩端,所述第二筋板平行且等間距的排列在所述腹板的中部,所述第三筋板位于所述第一筋板與所述第二筋板之間,所述第三筋板與所述第一筋板尺寸相同,所述第三筋板上端設有吊裝孔。
隔板,其分為上下兩層并對稱設置在所述腹板兩側,所述隔板垂直所述第二筋板水平設置在所述第二筋板之間。
封板,其連接在所述第二筋板的外側。
優選的是,所述翼板長寬高為5000-15000mm×300-800mm×20-60mm。
優選的是,所述腹板長寬高為5000-15000mm×600-1000mm×20-60mm。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筋板長寬高為500-1500mm×100-300mm×10-40mm,所述第一筋板相互之間的間距為300-600mm。
優選的是,所述第二筋板長寬高為500-1500mm×100-300mm×10-40mm,所述第二筋板相互之間的間距為100-300mm。
優選的是,所述吊裝孔的直徑為30-70mm。
優選的是,所述隔板的長寬高為150-300mm×100-300mm×15-35mm。
優選的是,所述封板長寬高為3000-7000mm×600-1000mm×15-35mm。
本實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過采用工字梁并在所述工字梁內側設置一定間距的筋板,因其等間距設置還達到了節約用材,節省成本的好處;所述第二筋板位于彎矩較大的中部位置,大大提高了所述測樁梁的抗彎矩能力,所述第二筋板外側的封板,將所述第二筋板封在所述梁體內,提高了抗彎矩能力的同時,還起到了防水防銹的作用,延長了所述測樁梁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測樁梁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測樁梁,包括:
梁體100,其為工字梁。
翼板101,其水平設置在所述梁體100的上頂面及下底面。
腹板,其垂直所述翼板101縱向設置在所述翼板101之間中部位置。
筋板,其包括第一筋板102、第二筋板103及第三筋板104,所述第一筋板102、第二筋板103及第三筋板104都分別垂直所述腹板對稱設置在所述腹板的兩側,所述第一筋板102平行且等間距的排列在所述腹板兩端,所述第二筋板103平行且等間距的排列在所述腹板的中部,所述第三筋104板位于所述第一筋板102與所述第二筋板103之間,所述第三筋板103與所述第一筋板102尺寸相同,所述第三筋板103上端設有吊裝孔。
隔板106,其分為上下兩層并對稱設置在所述腹板兩側,所述隔板106垂直所述第二筋板104水平設置在所述第二筋板104之間。
封板105,其連接在所述第二筋板104的外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梁體采用工字梁,鋼板材料皆采用Q235,便于強度、塑性和焊接等性能得到較好配合,在所述工字梁內側設置一定間距的筋板,因其等間距設置還達到了節約用材,節省成本的好處,承載力為1200t的鋼梁,僅用鋼材10t,所述第二筋板104加密排列位于彎矩較大的中部位置,大大提高了所述測樁梁的抗彎矩能力;所述第二筋板104外側的封板105,將所述第二筋板104封在所述梁體內,提高了抗彎矩能力的同時,還起到了防水防銹的作用,延長了所述測樁梁的使用壽命;第三筋板103上端設置吊裝孔,避免了焊接式吊裝孔會產生意外斷裂的危險;在所述梁體100中部彎矩、應力集中最大處增加了隔板,提高該處的橫向穩定性,所述測樁梁可承受1200t均布荷載,且產生的撓度變形很小,跨中最大撓度僅10mm;整個梁體結構上采用開坡口埋弧自動焊接工藝焊接,焊接質量更高,整體受力均勻,焊縫質量達到11級。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翼板101長寬高為10000mm×500mm×40mm。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梁體100的上頂及下頂設置翼板101,使得所述測樁梁可均勻承受載荷,從而增大承載能力。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腹板長寬高為10000mm×920mm×40mm。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腹板可抵抗剪力的同時,也可承擔部分彎矩,從而增大承載能力。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第一筋板102長寬高為920mm×230mm×25mm,所述第一筋板102相互之間的間距為450mm。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第二筋板104長寬高為920mm×205mm×25mm,所述第二筋板104相互之間的間距為195mm。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筋板102設計以及所述第二筋板104的加密設計可更好地提高所述測樁梁的抗彎矩能力,最大程度減小所述測樁梁的撓度變形。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吊裝孔的直徑為50mm。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焊接式裝吊裝孔由于焊接工藝的問題,會在焊縫留下焊接缺陷,因此會產生意外斷裂的危險,而在所述第三筋板103上端設置吊裝孔,則避免了這一危險因素,安全性更高。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隔板106的長寬高為205mm×170mm×25mm。
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梁體100中部彎矩、應力集中最大處增加了隔板106,此處增加兩層隔板106大大提高了該處的橫向穩定性。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封板105長寬高為5500mm×920mm×25mm。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筋板104外側的封板,將所述第二筋板104封在所述梁體100內,提高了抗彎矩能力的同時,還起到了防水防銹的作用,減少所述測樁梁中部銹蝕,延長了所述測樁梁的使用壽命。
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