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糞水分離式家用馬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結構新穎的馬桶,即糞水分離式家用馬桶,是對傳統(tǒng)馬桶的改進,適用于尚無條件安裝和使用抽水馬桶的場所。
抽水馬桶的使用,是衛(wèi)生設備的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是,在住房內采用抽水馬桶,必須在住房的整體施工中配置排糞管道,統(tǒng)一在地基施工中預先設置大型化糞池,統(tǒng)一處理糞便。因此,在那些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老式住房結構居民區(qū),至今還沿用傳統(tǒng)馬桶。家家戶戶每天清晨拎著馬桶、倒馬桶,洗馬桶。這種情況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還相當普遍,僅據上海一市統(tǒng)計,就有80多萬只馬桶。恐怕在短時期內尚難改變。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傳統(tǒng)馬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為目前尚無條件安裝和使用抽水馬桶的用戶提供一種過渡型的,無須天天倒馬桶,洗馬桶的糞水分離式馬桶。
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途徑得以實現的在馬桶桶體壁的上部連接一個抽水裝置,桶體壁的下部連接一個糞水分離器。
上述抽水裝置可以由管道和水箱組成。
糞水分離器內可以設置若干個沉淀箱,每一個沉淀箱內分別設置固定擋板和過濾網,過濾網網孔依次由粗到細,其中若干過濾網的下端連接單向活絡擋板,活絡擋板在靜止時其下端恰好同安置在分離器底部的斜坡板相吻合。分離器末端設置有排污水口,另一端設置排糞口。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結構圖。
以下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情況。如圖,馬桶桶體3壁的上部同一個抽水裝置相連。抽水裝置可以由管道1和水箱2組成。桶體3壁的下部同一個糞水分離器連接。分離器內先后設置了粗、中、細孔三個過濾網6、9、12,從而隔成5、7、10三道沉淀箱。其中粗、中過濾網6、9的下端分別連接單向活絡擋板15和16。分離器的底部設置了一塊斜坡板14,單向活絡擋板15和16在靜止時其下端恰好同斜坡板14吻合。在三個沉淀箱內分別設置了三塊固定擋板4、8、11。13為排污水口,17為排糞口。
由圖可見,排在桶體3內的糞便,由來自管道1進入水箱2的水抽入糞水分離器。水和糞便的混合物經固定擋板4的阻擋,流速明顯減弱并改變方向進入第一道沉淀箱5內沉淀分層,待上層水(包括小顆粒糞便)超過一定容量的高度即經粗孔過濾網6過濾,進入第二道沉淀箱7繼續(xù)沉淀分層。同樣,第二道沉淀箱內經分層的上層水超過一定容量的高度又經中孔過濾網進入第三道沉淀箱10再沉淀分層。到第三道沉淀箱經最后分層的上層水超過一定容量的高度后經細孔過濾網12過濾進入排污水口13排入污水管道。此時排出的污水已明顯無糞便,完全符合城市排放污水標準。期間,固定擋板8和11同4的作用一樣旨在改變水流速度和方向,提高沉淀分層的效果。
待糞便在糞水分離器內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只要開啟排糞口17,積存在第一道沉淀箱5內的糞便順斜坡板14自然從排糞口17排出。同時,受重力影響,積存在沉淀箱7和10內的少量小顆粒糞便也會沖出單向活絡擋板15和16經排糞口17一齊排出。排出的糞便只須裝入一個容器,倒入里弄(胡同)的糞站即可。
據推算,普通的家庭一個月排出的經糞水分離的糞便約在15公斤左右,因此使用糞水分離式馬桶,無須每天再拎馬桶,倒馬桶,洗馬桶。只要每月,或更長的時間清除一次糞便即可。依據本發(fā)明實施的糞水分離式馬桶,具有制作安裝簡便,外觀整潔,文明衛(wèi)生,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為目前尚無條件安裝和使用抽水馬桶的廣大住戶提供了一種實用的衛(wèi)生器具,解決了天天倒洗馬桶的一大生活難題。具有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權利要求1.一種糞水分離式家用馬桶,包括桶蓋和桶體,其特征在于桶體壁上部接入一個抽水裝置,桶體壁的下部連接一個糞水分離器,糞水分離器內先后設置了粗、中、細孔三個過濾風6、9、12,從而分隔成三道沉淀箱5、7、10;其中粗、中孔過濾網6、9的下端分別連接單向活絡擋板15和16;分離器的底部設置了一塊斜坡板14,單向活絡擋板15和16在靜止時其下端恰好同斜坡板14吻合;在三個沉淀箱內分別設置了三塊固定擋板4、8、11;靠近第一道沉淀箱5的一端設置一個排糞口17,近最后一道沉淀箱10的一端設置一個排污水口13。
專利摘要一種糞水分離式家用馬桶,是對傳統(tǒng)馬桶的改進,適用于尚無條件安裝和使用抽水馬桶的場所。其特征在于馬桶桶體壁的上部接入一個抽水裝置,下部連接一個糞水分離器。糞便經抽水裝置抽入糞水分離裝置后,經糞水分離,污水經排污口排出,糞便沉淀儲存起來,定期由排糞口排出。從而免除了天天拎馬桶,倒馬桶,洗馬桶之苦。本實用新型為目前尚使用馬桶的千家萬戶提供了一種制作安裝簡便,使用方便,文明實用的新穎衛(wèi)生器具。
文檔編號E03D9/10GK2153591SQ92221569
公開日1994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1992年11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92年11月3日
發(fā)明者吳必剛 申請人:吳必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