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屬于地下結構施工及變形監測領域,包括多個連接套筒、多個第一固定環、多個保護筒和保護筒蓋,連接套筒內徑與測斜管外徑相同,連接套筒套接在兩根測斜管連接處,第一固定環包括第一套環和第二套環,第一套環套接在測斜管上,第二套環套接在鋼筋籠的鋼筋上,保護筒內徑和保護筒蓋內徑均大于測斜管外徑,保護筒蓋與保護筒匹配,保護筒可兩兩螺接并套裝在測斜管上部,保護筒蓋放置在保護筒頂端,將測斜管頂部封閉。該加固裝置保證測斜管安裝過程中管體不被破壞,提高安裝速度,并且將管口加固裝置與測斜管安裝方法結合,大大提高測斜管的成活率,節約施工成本。
【專利說明】
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地下結構施工及變形監測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進入了地下空間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隨著高層建筑的逐漸增多,大量深基坑工程、基礎加固工程不斷涌現,由于深基坑、超深基坑的施工難度大、風險高,因此,在深基坑施工過程中應對基坑支護結構的受力狀態及形變大小進行實時監測,以此掌握基坑各個工況下的基坑穩定性,并對后序開挖引起的變化進行預測,及時調整施工方案。粧體深層水平位移作為粧體變形的直接反映,是施工監測中極為關鍵的監測項目,然而該監測項目在現場實施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
[0003]粧體深層水平位移監測是依靠粧體內部預先安裝的測斜管進行量測,測斜管目前存在的缺陷如下:(I)測斜管連接工序復雜,連接效率低下;(2)測斜管管結連接不密實,容易發生漏漿漏砂,影響測斜管使用;(3)測斜管使用過程中成品保護不夠完善,施工環境復雜,易被機械或異物破壞。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包括多個連接套筒、多個第一固定環、多個保護筒和保護筒蓋,所述連接套筒內徑與測斜管外徑相同,所述連接套筒套接在兩根所述測斜管連接處;
[0006]所述第一固定環包括第一套環和第二套環,所述第一套環和所述第二套環通過第一連桿連接,所述第二套環內徑小于所述第一套環內徑,所述第一套環內徑與所述測斜管外徑相同,所述第二套環具有第一豁口,所述第一豁口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上開設有第一螺絲孔,所述第一套環套接在所述測斜管上,所述第二套環套接在鋼筋籠的鋼筋上;
[0007]所述保護筒內徑和保護筒蓋直徑均大于所述測斜管外徑,所述保護筒與所述保護筒蓋匹配,所述保護筒一端的內壁設置有內螺紋,所述保護筒另一端的外壁設置有與所述內螺紋匹配的外螺紋,所述保護筒外壁上至少設置有一個第二固定環,所述第二固定環包括第三套環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二連桿一端與所述第三套環連接,所述第二連桿另一端與所述保護筒外壁連接,所述第三套環具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二豁口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二連接塊上開設有第二螺絲孔,所述保護筒可兩兩螺接并套裝在所述測斜管上,所述保護筒蓋放置在所述保護筒頂端,將所述測斜管頂部封閉。
[0008]優選地,所述連接套筒上至少開設有一個第三螺絲孔,所述第三螺絲孔與所述測斜管管壁上的安裝孔匹配,所述連接套筒內壁設置有與所述測斜管外壁徑向凹槽匹配的徑向凸塊,所述徑向凸塊滑入所述測斜管外壁徑向凹槽內,使得所述連接套筒套在兩根所述測斜管的連接處。
[0009]優選地,所述保護筒的長度為200mm-300mm。
[0010]優選地,所述保護筒的內徑為150mm-200mm。
[0011]優選地,所述連接套筒的長度為180mm-220mm。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套環的內徑為70mm-80mm。
[0013]優選地,所述連接套筒上下兩端分別開設有兩個所述第三螺絲孔,其中兩個所述第三螺絲孔位于所述徑向凸塊一側,另外兩個所述第三螺絲孔位于所述徑向凸塊另一側。
[0014]優選地,所述保護筒外壁上設置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環。
[0015]優選地,所述保護筒蓋上設置有提手。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結構合理,安裝方便,可通過連接套筒將兩根測斜管連接起來,第一固定環和保護筒上的第二固定環可將測斜管牢牢固定在鋼筋籠的鋼筋上,第一固定環和保護筒的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多個保護筒之間可通過螺紋互相連接,通過保護桶蓋可將測斜管頂部封閉,整個裝置可保證測斜管安裝過程中管體不被破壞,提高安裝速度,并且將管口加固裝置與測斜管安裝方法結合,大大提高測斜管的成活率,節約施工成本。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連接套筒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第一固定環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保護筒結構示意圖;
[0021 ]圖5為保護筒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3]實施例1
[002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具體如圖1至5所示,包括多個連接套筒100、多個第一固定環200、多個保護筒300和保護筒蓋400,連接套筒100內徑與測斜管500外徑相同,可通過連接套筒100將兩根測斜管500連接起來,第一固定環200和保護筒300可將測斜管500牢牢固定在鋼筋籠的鋼筋上,第一固定環200和保護筒300的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多個保護筒300之間可通過螺紋互相連接,操作方便,通過保護桶蓋400可將測斜管500頂部封閉。
[0025]連接套筒100內徑與測斜管500外徑相同,第一固定環200包括第一套環201和第二套環202,第一套環201和第二套環202通過第一連桿203連接,第二套環202內徑小于第一套環201內徑,第一套環201內徑與測斜管500外徑相同,第二套環202具有第一豁口,第一豁口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連接塊204,第一連接塊204上開設有第一螺絲孔,第一套環201套接在測斜管500上,第二套環202套接在鋼筋籠的鋼筋上,然后將螺釘穿過第一螺絲孔將兩個第一連接塊204連接在一起,防止第二套環202從鋼筋籠的鋼筋上滑落,連接套筒100和第一固定環200的數量根據測斜管500的數量而定。
[0026]保護筒300內徑和保護筒蓋400直徑均大于測斜管500外徑,保護筒300與保護筒蓋400匹配,保護筒300—端內壁設置有內螺紋,保護筒300另一端的外壁設置有與內螺紋匹配的外螺紋,兩個保護筒300之間可互相螺接,保護筒300外壁上至少設置有一個第二固定環301,第二固定環301包括第三套環302和第二連桿303,第二連桿303—端與第三套環302連接,第二連桿303另一端與保護筒300外壁連接,第三套環302套接在鋼筋籠的鋼筋上,第三套環302具有第二豁口,第二豁口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二連接塊304,第二連接塊304上開設有第二螺絲孔,然后將螺釘穿過第二螺絲孔將兩個第二連接塊304連接在一起,防止第三套環302從鋼筋籠的鋼筋上滑落,保護筒300可兩兩螺接并套裝在測斜管500上,保護筒蓋400放置在保護筒300頂端,將測斜管500頂部封閉。
[0027]連接套筒100上至少開設有一個第三螺絲孔101,第三螺絲孔101與測斜管500管壁上的安裝孔匹配,連接套筒100內壁設置有與測斜管500外壁徑向凹槽501匹配的徑向凸塊102,徑向凸塊102滑入測斜管500外壁徑向凹槽501內,使得連接套筒100套在兩根測斜管500的連接處,然后將螺釘穿過第三螺絲孔101,將連接套筒100和測斜管500固定在一起。
[0028]本實施例中,保護筒300的長度為200mm-300mm,本實施例中取200mm、250mm和300mm;保護筒300的內徑為150mm-200mm,本實施例中取150mm、180mm和200mm;連接套筒100的長度為180mm-220mm,本實施例中取180mm、200mm和220mm;第一套環201的內徑為70mm-80mm,本實施例中取70mm和80mm。
[0029]為了使連接套筒100與測斜管500固定牢靠,本實施例中連接套筒100上下兩端分別開設有兩個第三螺絲孔101,其中兩個第三螺絲孔101位于徑向凸塊102—側,另外兩個第三螺絲孔101位于徑向凸塊102另一側。
[0030]具體地,在保護筒300外壁上設置有兩個第二固定環301,可保證保護筒300的穩定性。
[0031]為了方便保護筒蓋400的拿取,在保護筒蓋400上設置有提手401。
[0032]本實施例提供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安裝過程如下:
[0033]1、在連接套筒100上下兩端用防水膠帶纏繞密實,纏繞范圍約在連接套筒100端部上下30mm處,纏繞2-3層,中間位置加厚處理。然后,利用透明膠帶將防水膠帶包裹密實。
[0034]2、測斜管500的安裝應在鋼筋籠就位后,開始吊裝之前,由于鋼筋籠內預先放入振搗桿,鋼筋籠上部位置無法放入測斜管500,且由于測斜管500安裝過程中,粧體內澆筑混凝土尚未凝固,為防止漿液等異物滲入測斜管500體內,故應在鋼筋籠下端,利用連接套筒100進行各管節之間的連接,將測斜管500分節放入,具體操作為:
[0035]首先應在兩測斜管500管節連接處涂抹透明防水膠,利用涂膠刷涂抹均勻,應在防水膠凝固前,利用連接套筒100將兩管節進行連接。連接時,將接套筒100內壁上的徑向凸塊102滑入測斜管500外壁的徑向凹槽501,利用防水膠潤滑作用迅速將測斜管500套入連接套筒100,當感覺到有撞擊感時,證明兩測斜管500已緊密連接。在連接套筒100上下兩端的位置分別有兩個第三螺絲孔101,用螺絲將連接套筒100與測斜管500固定,鋼筋籠下端空隙過小無法穿入時應事先請現場技術人員配合將鋼筋拉開,以便測斜管500的安裝。
[0036]3、第一固定環200可將測斜管500與鋼筋籠的鋼筋進行連接固定,防止測斜管500位置的擺動以及向下滑落。將第一固定環200套入測斜管500管節,為便于后序測斜管500在鋼筋籠內的穿入,可先將第一固定環200用膠帶統一固定在管節的同一位置,避免連接桿和鋼筋卡槽對測斜管500的推送產生阻礙。
[0037]4、將連接好的測斜管500由鋼筋籠下端穿入鋼筋籠內,注意測斜管500上第一固定環200的位置,避免連接桿和鋼筋卡槽的損壞。
[0038]5、按上述步驟2-5反復進行,直至測斜管500長度達到監測要求。
[0039]6、在測斜管500管口段放入保護筒300,保護筒300可視鋼筋籠頂端空間事先螺接成型后,由鋼筋籠頂部套入測斜管500,也可分節套入后連接牢固,利用第二固定環301將保護筒300與鋼筋固定。
[0040]7、將測斜管500與鋼筋籠同一根鋼筋固定在一起,注意盡量將測斜管500與側面鋼筋固定,避免與下面鋼筋固定,以防在鋼筋籠吊裝過程中振搗桿將測斜管500擠碎。
[0041]8、待鋼筋籠與測斜管500下方固定完畢后,可視鋼筋籠的安裝情況及粧體設計標高對保護筒300高度進行增減。
[0042]9、在保護筒300上方添加保護筒蓋400,保護筒蓋400與保護筒300抵接,將測斜管500頂部封閉。
[0043]以上所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連接套筒(100)、多個第一固定環(200)、多個保護筒(300)和保護筒蓋(400),所述連接套筒(100)內徑與測斜管(500)外徑相同,所述連接套筒(100)套接在兩根所述測斜管(500)連接處;所述第一固定環(200)包括第一套環(201)和第二套環(202),所述第一套環(201)和所述第二套環(202)通過第一連桿(203)連接,所述第二套環(202)內徑小于所述第一套環(201)內徑,所述第一套環(201)內徑與所述測斜管(500)外徑相同,所述第二套環(202)具有第一豁口,所述第一豁口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連接塊(204),所述第一連接塊(204)上開設有第一螺絲孔,所述第一套環(201)套接在所述測斜管(500)上,所述第二套環(202)套接在鋼筋籠的鋼筋上; 所述保護筒(300)內徑和保護筒蓋(400)直徑均大于所述測斜管(500)外徑,所述保護筒(300)與所述保護筒蓋(400)匹配,所述保護筒(300)—端的內壁設置有內螺紋,所述保護筒(300)另一端的外壁設置有與所述內螺紋匹配的外螺紋,所述保護筒(300)外壁上至少設置有一個第二固定環(301),所述第二固定環(301)包括第三套環(302)和第二連桿(303),所述第二連桿(303)—端與所述第三套環(302)連接,所述第二連桿(303)另一端與所述保護筒(300)外壁連接,所述第三套環(302)具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二豁口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二連接塊(304),所述第二連接塊(304)上開設有第二螺絲孔,所述保護筒(300)可兩兩螺接并套裝在所述測斜管(500)上,所述保護筒蓋(400)放置在所述保護筒(300)頂端,將所述測斜管(500)頂部封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筒(100)上至少開設有一個第三螺絲孔(101),所述第三螺絲孔(101)與所述測斜管(500)管壁上的安裝孔匹配,所述連接套筒(100)內壁設置有與所述測斜管(500)外壁徑向凹槽(501)匹配的徑向凸塊(102),所述徑向凸塊(102)滑入所述測斜管(500)外壁徑向凹槽(501)內,使得所述連接套筒(100)套在兩根所述測斜管(500)的連接處。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筒(300)的長度為200mm-300mmo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筒(300)的內徑為I50mm-200mm。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筒(100)的長度為 180mm-220m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環(201)的內徑為 7 0mm_8 Omm ο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筒(100)上下兩端分別開設有兩個所述第三螺絲孔(101),其中兩個所述第三螺絲孔(101)位于所述徑向凸塊(102)—側,另外兩個所述第三螺絲孔(101)位于所述徑向凸塊(102)另一側。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筒(300)外壁上設置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環(301)。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斜管管口加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筒蓋(400)上設置有提手(401)。
【文檔編號】E02D33/00GK205636838SQ201620479176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4日
【發明人】韓健勇, 趙文, 賈鵬蛟, 陳陽, 紀新博
【申請人】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