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滾筒瀝青拌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浙青拌合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
背景技術:
在公路施工中,特別是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拌制浙青混合料。在浙青混合料的原材料受到雨淋濕后,拌制浙青混合料時,經常出現混合料粉塵含量偏大的情況。請參考圖1,為現有拌合站的浙青拌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現有的浙青拌合裝置包括滾筒101和除塵箱102,所述滾筒101連接有燃燒器103,用于加熱浙青材料,除塵箱102與煙囪104相接,起到除塵的功能。但對于雨淋濕后潮濕的浙青材料而言,現有的滾筒101和燃燒器103不能將浙青材料完全干燥,導致以下技術缺陷一、設備除塵能力降低潮濕的集料在除塵時,細顆粒容易被粘附在濕骨料上,往復帶入向前移動,大大降低了設備除塵能力;同時水蒸汽、粉塵進入二級除塵箱后,通過布袋進行除塵,水蒸汽冷凝后,粉塵容易粘附在布袋上,降低了除塵布袋的通透性,因此大大降低了設備除塵效率。通過試驗,潮濕集料較干燥集料,I號熱料倉粉塵含量高約6%。二、混合料含量不穩定由于I號熱料倉粉塵含量波動大,以浙青路面中下面層1#熱料倉占混合料20%比例計算,則浙青混合料0. 075mm篩孔通過率影響為20% X6%= I. 2%,再加上其它熱料倉粉塵增加的影響,很容易超出±2%的規范要求。三、拌合產量低由于潮濕的集料進入后,受燃燒器加溫能力的限制,為了保證集料加熱溫度,只有降低產量生產,大大降低了拌合效率,通常額定產量為240噸/小時的浙青混合料拌合站,拌下面層混合料時,潮濕集料產量約為150噸/小時左右,而干燥集料產量為220噸/小時左右,約為正常產量的68%,甚至更低。四、控溫不穩定普通浙青混合料骨料加熱溫度約為175 185°C,而雨后,材料料堆上下含水量差別較大,骨料溫度最低至155°C,最高可至200°C,波動可達45°C,加熱溫度很不穩定。為了避免浙青材料雨淋受潮,人們搭建防雨篷,以防止浙青材料受潮,但需要投入一定費用,增加了施工成本,特別是對于高速公路施工中,施工周期短、任務量大,投入費用較高,且使用周期短,造成施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另外,由于很多浙青材料在進場前,就已經受雨淋濕,或者材料本身經過水洗后才進場,因此搭篷防潮的效果并不理想,無法徹底解決材料潮濕的問題。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諸多問題,本設計人基于從事相關領域多年的豐富經驗及專業知識,結合浙青拌合裝置的應用實際,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提供一種有效保證設備除塵能力、混合料質量穩定、拌合產量高、加熱溫控穩定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有效保證設備除塵能力、混合料質量穩定、拌合產量高、加熱溫控穩定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至少包括除濕滾筒組件,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滾筒、除濕箱和第一燃燒器,所述第一燃燒器連接于所述第一滾筒的一側,所述第一滾筒設有第一進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一進料口與輸送潮濕浙青混合集料的第一輸送皮帶相連接,所述第一出氣口通過輸氣管與所述除濕箱相連通;除塵滾筒組件,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二滾筒、除塵箱和第二燃燒器,所述第二燃燒器連接于所述第二滾筒的一側,所述第二滾筒設有第二進料口、第二出料口和第二出氣口,所述第二進料口與所述第一出料口通過第二輸送皮帶相連接,所述第二出氣口通過輸送管與所述除塵箱相連通。如上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滾筒與所述第二滾筒沿相同的傾斜角度設直。 如上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中,在所述除濕箱內設有若干個除濕布袋,在所述除濕箱上開設有除濕箱氣體出口,所述除濕箱氣體出口通過輸氣管和引風機與外部設置的煙囪相連接。如上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中,在所述除塵箱內設有若干個除塵布袋,在所述除塵箱上開設有除塵箱氣體出口,所述除塵箱氣體出口通過輸送管和引風機與外部設置的煙囪相連接。如上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進料口與輸送干燥浙青混合集料的另一第二輸送皮帶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優點I、本實用新型由于是采用雙滾筒加熱,第一級滾筒將潮濕的集料加熱至較干燥,即變潮濕的集料為正常的干燥集料狀態,再進入第二級滾筒加熱、除塵,浙青混合料粉塵含量穩定,由于首先對潮濕集料進行初步的烘干,再進行加熱、除塵等工藝而進行的,有效保證了設備除塵效率。2、本實用新型將潮濕的集料烘干后再進入第二級滾筒,有效解決了集料溫度波動大的問題,使得集料加熱溫度穩定。3、本實用新型有效保證潮濕集料拌合時產量,提高了拌合效率。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圖I為現有拌合站的浙青拌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的流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在處理潮濕集料時的流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在處理干燥集料時的流程示意圖。[0029]附圖標記說明現有技術101-滾筒;102-除塵箱;103-燃燒器;104-煙囪。本實用新型I-除濕滾筒組件;11-第一滾筒;12_除濕箱;13-第一燃燒器;14-第一進料口 ;15-第一出料口 ;16_第一出氣口 ;17_第一輸送皮帶;18-輸氣管;19-除濕布袋;20-除濕箱氣體出口 ;2-除塵滾筒組件;21_第二滾筒;22_除塵箱;23_第二燃燒器;24_第二進料口 ; 25-第二出料口 ;26_第二出氣口 ;27_第二輸送皮帶'2T -另一第二輸送皮帶;28_輸送管;29_除塵布袋;30_除塵箱氣體出口 ;3_引風機;4_煙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與拌合站內的浙青混合集料輸送系統相連接,該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至少包括除濕滾筒組件I和除塵滾筒組件2,其中除濕滾筒組件I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滾筒11、除濕箱12和第一燃燒器13,第一燃燒器13連接于第一滾筒11的一側,用于加熱輸送至第一滾筒11內的潮濕的浙青混合集料,第一滾筒11設有第一進料口 14、第一出料口 15和第一出氣口 16,第一進料口 14與輸送潮濕浙青混合集料的第一輸送皮帶17相連接,使得潮濕浙青混合集料經由第一輸送皮帶17和第一進料口 14進入至第一滾筒11內部進行加熱干燥。第一出氣口 16通過輸氣管18與除濕箱12相連通,使得潮濕浙青混合集料經加熱后分離出的水蒸氣通過輸氣管18進入除濕箱12進行除濕,從而達到將潮濕浙青混合集料干燥的作用。除塵滾筒組件2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二滾筒21、除塵箱22和第二燃燒器23,第二燃燒器23連接于第二滾筒21的一側,用于加熱經由第一滾筒11干燥后輸送至第二滾筒21內的浙青混合集料。第二滾筒21設有第二進料口 24、第二出料口 25和第二出氣口 26,第二進料口 24與第一出料口 15通過第二輸送皮帶27相連接,使得第一滾筒11輸出的干燥的浙青混合集料經由第二輸送皮帶27和第二進料口 24進入至第二滾筒21內部進行加熱。第一出料口 15出來的集料可以通過提升裝置或提升輸送皮帶(圖中未示出),將第一滾筒11輸出的干燥的浙青混合集料輸送至第二輸送皮帶27,再由第二輸送皮帶27輸送至第二進料口 24。如圖2所示,第二出氣口 26通過輸送管28與除塵箱12相連通,浙青混合集料中的粉塵經過輸送管28進入除塵箱12進行除塵。由于潮濕的浙青混合集料首先經過除濕滾筒組件I的加熱干燥處理,變潮濕的集料為干燥集料狀態;然后較干燥的浙青混合集料再進入除塵滾筒組件2加熱、除塵等后續工藝,從而有效保證了設備除塵效率,提高了加熱溫控的穩定性,提高了浙青混合料質量及拌合產量。如圖2所示,在除濕箱12內設有若干個除濕布袋19,用于吸附水蒸氣和少量粉塵,從而達到除濕的目的,在除濕箱12上開設有除濕箱氣體出口 20,除濕箱氣體出口 20通過輸氣管18和引風機3與外部設置的煙囪4相連接,起到排放氣體的作用。除濕箱12的具體結構和工作原理為已有技術,在此不再詳細描述。如圖2所示,在除塵箱22內設有若干個除塵布袋29,在除塵箱22上開設有除塵箱氣體出口 30,除塵箱氣體出口 30通過輸送管28和引風機3與外部設置的煙囪4相連接,起到排放粉塵的作用。除塵箱22的具體結構和工作原理為已有技術,在此不再詳細描述。在本實施例中,進一步的,第一滾筒11與所述第二滾筒21沿相同的傾斜角度設置,以便于輸送皮帶傳送浙青混合集料。當然,根據實際工況需要,第一滾筒11與所述第二滾筒21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傾斜角度設置,本實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制。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第二進料口 24與另一第二輸送皮帶27'相連接。該第二輸送皮帶27'與拌合站內的浙青混合集料輸送系統相連接,可用于輸送干燥的浙青混合集料。這樣,未受到雨淋的干燥的浙青混合集料可以經由第二輸送皮帶27'直接輸送至第二滾筒21內進行加熱,再經除塵箱22除塵處理,省去了除濕滾筒組件I的干燥工序,提高了效率,節省了設備用電量,降低了使用成本。
·[0042]在使用時,如圖3所示,首先潮濕的集料(即浙青混合集料)進入第一滾筒11加熱至較干燥,通過試驗確定溫度為60°C左右時,從第一滾筒11輸送出來的集料的含水量為0. 2%左右,基本符合干燥要求,即通過第一滾筒11和除濕箱12變潮濕的集料為正常的干燥集料狀態;然后較干燥的集料再進入第二滾筒21及除塵箱22加熱、除塵等后續工藝。因此除濕滾筒組件的主要作用是干燥除濕,除塵滾筒組件2的主要作用是除塵、升溫。請參考圖4、圖5,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在處理潮濕集料時的流程示意圖及在處理干燥集料時的流程示意圖。如圖4所示,潮濕的浙青混合集料經由第一輸送皮帶17進入第一滾筒11,集料烘干并除去水分后,烘干后的集料再經由第二輸送皮帶27進入第二滾筒22進行除塵、升溫處理。如圖5所示,浙青混合集料為干燥集料時,可轉換為將干燥的浙青混合集料經由第二輸送皮帶27'直接進入第二滾筒21進行加熱、除塵。上述轉換可通過在輸送皮帶上設置轉換機構得以實現。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至少包括 除濕滾筒組件,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滾筒、除濕箱和第一燃燒器,所述第一燃燒器連接于所述第一滾筒的ー側,所述第一滾筒設有第一進料ロ、第一出料口和第一出氣ロ,所述第一進料ロ與輸送潮濕浙青混合集料的第一輸送皮帶相連接,所述第一出氣ロ通過輸氣管與所述除濕箱相連通; 除塵滾筒組件,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二滾筒、除塵箱和第二燃燒器,所述第二燃燒器連接于所述第二滾筒的ー側,所述第二滾筒設有第二進料ロ、第二出料口和第二出氣ロ,所述第ニ進料ロ與所述第一出料ロ通過第二輸送皮帶相連接,所述第二出氣ロ通過輸送管與所述除塵箱相連通。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滾筒與所述第二滾筒沿相同的傾斜角度設置。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濕箱內設有若干個除濕布袋,在所述除濕箱上開設有除濕箱氣體出口,所述除濕箱氣體出ロ通過輸氣管和引風機與外部設置的煙囪相連接。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塵箱內設有若干個除塵布袋,在所述除塵箱上開設有除塵箱氣體出ロ,所述除塵箱氣體出ロ通過輸送管和引風機與外部設置的煙囪相連接。
5.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滾筒浙青拌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進料ロ與輸送干燥浙青混合集料的另ー第二輸送皮帶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滾筒瀝青拌合裝置,包括除濕滾筒組件和除塵滾筒組件,除濕滾筒組件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滾筒、除濕箱和第一燃燒器,第一燃燒器連接于第一滾筒的一側,第一滾筒設有第一進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一出氣口,第一進料口與輸送潮濕瀝青混合集料的第一輸送皮帶相連接,第一出氣口通過輸氣管與除濕箱相連通;除塵滾筒組件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二滾筒、除塵箱和第二燃燒器,第二燃燒器連接于第二滾筒的一側,第二滾筒設有第二進料口、第二出料口和第二出氣口,第二進料口與第一出料口通過第二輸送皮帶相連接,第二出氣口通過輸送管與除塵箱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具有除塵效率高、混合料質量穩定、拌合產量高、加熱溫控穩定的優點。
文檔編號E01C19/02GK202559211SQ20122022108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6日
發明者李秀廷, 任偉濤, 劉繼先, 安希杰, 海梅, 王玉果 申請人: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