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其能夠取消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紅綠燈,適用于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相互交叉且兩條道路均較寬的交通道路。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使車輛日益增多,往往造成十字路口、道路交通行駛緩慢、甚至堵塞、堵死等狀況。而且行人橫穿道路,經常發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為了改善道路交通擁堵,許多城市采取了禁左轉、禁調頭、架天橋、控制信號燈等措施,但這難以從根本上實現行人可不停待,各行其道,滿足暢通的立交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十字路口道路交通堵塞的狀況而提供一種能夠取消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紅綠燈,確保車輛的不停頓運行,提高交通效率的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包括東西走向的上行道、與東西走向的上行道并列平行的東西走向的下行道、與東西走向的上行道和下行道相交叉的南北走向的上行道和與南北走向的上行道并列平行的南北走向的下行道,所述的東西走向的上行道、東西走向的下行道、南北走向的上行道以及南北走向的下行道均由左行道、直行道、右行道并列組成,所述的東西走向上行道中的左行道、直行道和東西走向下行道中的左行道、直行道位于南北走向上行道和南北走向下行道的上方呈立交橋形式布置,在所述以相交叉的十字路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道路上各建有相對應的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其中東西左轉平臺立交橋以及南北左轉平臺立交橋相對的一邊分別設置有上橋坡型引道和下橋坡型引道,所述東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上橋坡型引道與東西走向下行道中的左行道相對接,東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東西走向上行道中的右行道;所述西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上橋坡型引道與東西走向上行道中的左行道相對接,西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東西走向下行道中的右行道;所述南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上橋坡型引道與南北走向下行道中的左行道相對接,南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南北走向上行道中的右行道;所述北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上橋坡型引道與南北走向上行道中的左行道相對接,北左轉平臺立交橋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南北走向下行道中的右行道。在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橋下的兩側分別設有單向非機動車道。使用本實用新型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的優點有1、建橋無需對街道兩側建筑物進行拆遷,不會改變原來街道兩側景象;2、結構簡單,便于建設;使用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的社會效益有I、不會因為建橋和拆遷形成社會矛盾;2、使我國城市交通提檔升級,同時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3、使城市交通實現了高效化、有序化、安全化,大大方便了人民群眾和車輛的通行;4、取消了紅綠燈,實現了人和車輛通行不停頓的連續性,提高了城市人民群眾工作和通行效率,促進了我國現代城市交通的發展。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與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并列平行的東西走向的下行道2、與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和下行道2相交叉的南北走向的上行道3和與南北走向的上行道3并列平行的南北走向的下行道4,所述的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東西走向的下行道2、南北走向的上行道3以及南北走向的下行道4均由左行道、直行道、右行道并列組成,所述的東西走向上行道I中的左行道、直行道和東西走向下行道2中的左行道、 直行道位于南北走向上行道3和南北走向下行道4的上方呈立交橋形式布置,在所述以相交叉的十字路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道路上各建有相對應的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其中東西左轉平臺立交橋以及南北左轉平臺立交橋相對的一邊分別設置有上橋坡型引道和下橋坡型引道,所述東左轉平臺立交橋5的上橋坡型引道與東西走向下行道2中的左行道相對接,東左轉平臺立交橋5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東西走向上行道I中的右行道;所述西左轉平臺立交橋6的上橋坡型引道與東西走向上行道I中的左行道相對接,西左轉平臺立交橋6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東西走向下行道2中的右行道;所述南左轉平臺立交橋7的上橋坡型引道與南北走向下行道2中的左行道相對接,南左轉平臺立交橋7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南北走向上行道I中的右行道;所述北左轉平臺立交橋8的上橋坡型引道與南北走向上行道I中的左行道相對接,北左轉平臺立交橋8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南北走向下行道2中的右行道。在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橋下的兩側分別設有單向非機動車道。該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中,四臺就是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道路上各建有相對應的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其中上、下橋的坡型引道長約20-40米、寬3米;二是橋上部的平臺即橋板,它的長、寬約20-30米,橋體厚度及其結構按國標執行;三是橋墩,橋墩可采用三排圓柱體或三個長方體兩種方式,其具體尺寸按國標執行或根據需要而定;四是橋下通道,兩個單向機動車道每個道寬根據道路總寬度和實際情況而定,原則上設計為雙車道;兩個單向非機動車道在橋兩側路邊,可以地平面以上建橋,橋下直行機動車道也可以下挖適當深度路面下沉2米建橋。一直是在一個十字路口的主路面上設一個直行立交橋,即東西走向上行道I中的左行道、直行道和東西走向下行道2中的左行道、直行道位于南北走向上行道3和南北走向下行道4的上方呈立交橋形式布置,以保障十字路口的十字交叉直行車輛的通行。該直行立交橋由二部分構成一是跨越十字路口的弧形橋面,橋面寬12米以上,長約60米以上,弧形坡度和橋板厚度根據國標執行;二是弧形橋面下設長方體空間通道,其長寬約12米以上、高4. 5米,可以地平面以上建橋,橋下直行機動車道也可以下挖適當深度即路面下沉2米建橋,建橋時包含有地平面以上建橋和下挖適當深度建橋,其各有優缺點,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0013]地平面以上建橋的優點不考慮積水、排水問題。不足是平臺高、上下左轉平臺的坡型引橋長、占地多,在當前老城區十字路口較多且相距近的情況下,建設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下挖適當深度建橋的優點橋平臺相對地平面交低,上下左轉平臺的坡型引橋短、有利于車輛上下左轉平臺,占 地少,便于合理、配套建設。不足是給建橋增加了成本和難度及配套排水工程。建議將下洼部分路面進行透明封閉以避免雨水進入,可免配套排水工程。左轉平臺立交橋和直行立交橋配套使用時,在較大主次干道(寬20米以上)上,每個十字路口建設一個一字型直行立交橋,分別在四個方向一定距離道路上建設左轉平臺立交橋。左轉車輛先通過左行道上左轉立交橋而后實現左轉。當次干道或支路寬度小于20米時,實行單向行駛單行道。
權利要求1.一種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包括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 )、與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并列平行的東西走向的下行道(2)、與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和下行道(2)相交叉的南北走向的上行道(3)和與南北走向的上行道(3)并列平行的南北走向的下行道(4),所述的東西走向的上行道(I)、東西走向的下行道(2)、南北走向的上行道(3)以及南北走向的下行道(4)均由左行道、直行道、右行道并列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東西走向上行道(I)中的左行道、直行道和東西走向下行道(2)中的左行道、直行道位于南北走向上行道(3)和南北走向下行道(4)的上方呈立交橋形式布置,在所述以相交叉的十字路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道路上各建有相對應的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其中東西左轉平臺立交橋以及南北左轉平臺立交橋相對的一邊分別設置有上橋坡型引道和下橋坡型引道,所述東左轉平臺立交橋(5)的上橋坡型引道與東西走向下行道(2)中的左行道相對接,東左轉平臺立交橋(5)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東西走向上行道(I)中的右行道;所述西左轉平臺立交橋(6)的上橋坡型引道與東西走向上行道(I)中的左行道相對接,西左轉平臺立交橋(6)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東西走向下行道(2)中的右行道;所述南左轉平臺立交橋(7)的上橋坡型引道與南北走向下行道(2)中的左行道相對接,南左轉平臺立交橋(7)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南北走向上行道(I)中的右行道;所述北左轉平臺立交橋(8)的上橋坡型引道與南北走向上行道(I)中的左行道相對接,北左轉平臺立交橋(8)的下橋坡型引道引入南北走向下行道(2)中的右行道。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橋下的兩側分別設有單向非機動車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四臺一直式立交系統,包括東西走向的上行道、下行道、與東西走向的上行道和下行道相交叉的南北走向的上行道和下行道,所述的東西走向的上行道、下行道、南北走向的上行道以及下行道均由左行道、直行道、右行道并列組成,所述的東西走向上行道中的左行道、直行道和東西走向下行道中的左行道、直行道位于南北走向上行道和南北走向下行道的上方呈立交橋形式布置,在所述以相交叉的十字路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道路上各建有相對應的東西南北四座左轉平臺立交橋,其中東西左轉平臺立交橋以及南北左轉平臺立交橋相對的一邊分別設置有上橋坡型引道和下橋坡型引道,其具有結構簡單,便于建設以及建橋無需對街道兩側建筑物進行拆遷,不會改變原來街道兩側景象等優點。
文檔編號E01C1/04GK202688813SQ20122030254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7日
發明者劉耀臣 申請人:劉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