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包括電源、地表和路基,所述的地表和路基之間設置有密流瀝青混凝土層、瀝青水泥砂漿層和穩定處理層,所述的地表、密流瀝青混凝土層、瀝青水泥砂漿層、穩定處理層和路基依次疊加相接;所述瀝青水泥砂漿層內埋置有發熱線,所述發熱線與電源相連。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環保節能、安全可靠、結構輕巧的特點,可以廣泛應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領域。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融雪化冰的供熱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在寒冷冬季,當人行道柏油路路面因降雪而結冰時,將給交通安全帶來嚴重影響,甚至造成道路橋梁關閉,給步行交通帶來不便,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0003]目前廣泛使用的人行道柏油路路面除冰雪方法有:人工清除法、機械清除法、化學融雪化冰等,這些方法都存在費時、費力或不環保等弊端。如何能夠有效、省力、省時而又環保地解決人行道柏油路的融雪化冰難題,這是本實用新型要研究的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使其具有結構簡單、環保節能、安全可靠、結構輕巧的特點。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包括電源、地表和路基,所述的地表和路基之間設置有密流浙青混凝土層、浙青水泥砂漿層和穩定處理層,所述的地表、密流浙青混凝土層、浙青水泥砂漿層、穩定處理層和路基依次疊加相接;所述浙青水泥砂漿層內埋置有發熱線,所述發熱線與電源相連。
[0006]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穩定處理層由碎石塊和水泥混合攪拌而成。
[0007]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密流浙青混凝土層的厚度為28?32mm。
[0008]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密流浙青混凝土層的厚度為30mm。
[000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浙青水泥砂漿層的厚度為28?32mm。
[0010]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浙青水泥砂漿層的厚度為30mm。
[001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發熱線為碳纖維發熱電纜。
[001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供熱系統,是碳纖維遠紅外供熱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將與電源連接并埋置在浙青水泥砂漿層中的碳纖維發熱電纜,通電后碳纖維電纜發熱,將熱量傳運到浙青水泥砂漿層中并積蓄,然后熱量由碳纖維通過光輻射,浙青水泥砂漿層通過熱輻射的形式向四周緩慢均勻釋放,熱量傳導于地表進行加熱,從而達到融雪化冰的目的。
[0013]本實用新型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I)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無占地、無設備房;
[0015](2)環保節能:無廢棄物排放,電熱轉換率高達98.2%,通電5秒發熱線纜表面溫度達到65°C,比金屬電熱材料節能30%左右,比空調及其它加熱方式節能近三分之一,并通過智能控制和間歇式做功,使得使用費會更低;
[0016](3)安全可靠:碳纖維本身性能穩定,又經過多層保護和屏蔽,斷電不起弧,不會出現漏電、過電現象,與結構形成整體的同時消除了靜電隱患;
[0017](4)使用年限與構筑物相同,后期維護簡單,可長期受益;[0018](5)與其它加熱方式相比,無間接使用成本,后期無人工費和設備維護費;
[0019](6)熱穩定性好,不會忽冷忽熱,無功率衰減,是截至目前最高效、最節能的一種供熱產品,熱量儲存浙青水泥砂漿層中,不易散失;
[0020](7)對系統結構不產生任何影響;
[0021](8)重量輕:可有效減輕構件重量,從而提高構件的技術性能,增強構件表體的抗拉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該實施例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4]實施例1
[0025]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包括電源(圖中未示出)、地表1、路基2、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浙青水泥砂漿層4、穩定處理層5和發熱線6。
[0026]所述的地表I和路基2之間設置有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浙青水泥砂漿層4和穩定處理層5,所述的地表1、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浙青水泥砂漿層4、穩定處理層5和路基2依次疊加相接,所述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的厚度為28_,所述浙青水泥砂漿層4的厚度為28mm,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穩定處理層5由碎石塊和水泥混合攪拌而成。所述浙青水泥砂漿層4內埋置有發熱線6,所述發熱線6與電源相連,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發熱線6為碳纖維發熱電纜。
[0027]實施例2
[0028]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的厚度為30mm,所述浙青水泥砂衆層4的厚度為30mm。
[0029]實施例3
[0030]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的厚度為32mm,所述浙青水泥砂衆層4的厚度為32_。
[0031]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0032]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包括電源、地表(I)和路基(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I)和路基(2)之間設置有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浙青水泥砂漿層(4)和穩定處理層(5),所述的地表(I)、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浙青水泥砂漿層(4)、穩定處理層(5)和路基(2)依次疊加相接;所述浙青水泥砂漿層(4)內埋置有發熱線(6),所述發熱線(6)與電源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的厚度為28?32_。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流浙青混凝土層(3)的厚度為30_。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浙青水泥砂漿層(4)的厚度為28?32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浙青水泥砂衆層(4)的厚度為30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行道柏油路融雪化冰的碳纖維供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熱線(6)為碳纖維發熱電纜。
【文檔編號】E01C11/26GK203700906SQ201320771574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8日
【發明者】向多書 申請人:武漢邁克斯熱能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