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25150閱讀:1599來源:國知局
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磁懸浮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



背景技術:

中低速磁懸浮列車軌道,首先通過橫向軌枕用高強螺栓連接f型軌裝配形成軌排,軌排再通過扣件利用高強螺栓安裝固定在橋梁基礎上,多個軌排通過接頭裝置縱向聯接在一起成為軌道線路。

采用上述結構,每個軌排與軌排之間,不僅要在縱向(x)、橫向(y)、和垂向(z)這三個維度方向安裝對齊,還要兼顧在縱向(x)的熱脹冷縮造成的伸縮調節問題。

現有技術中的接頭裝置通常為扣件(如ii型接頭和i型接頭),扣合在兩相鄰的軌道上,并借助高強螺栓等實現固定。采用這種形式的接頭裝置,需要在相鄰軌道的對接處留有一定的縱向間隙,以滿足熱脹冷縮的需求。

但是,隨著我國首條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線——北京s1線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某些線路設計和工程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特殊地段(如s1線曉園站前端跨雙線立交橋、跨永定河橋)的線路橋梁設計中,需要采用大跨度連續梁設計方案,然而,傳統的磁浮軌道接頭裝置,是通過在相鄰軌道之間預留縱向間隙實現伸縮調節的,伸縮量極為有限,不能滿足如此大跨度連續梁的伸縮要求。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實際中的工程解決方法通常是,將連續梁長度減少,增加橋墩數量。但是,這種方式將大幅提高工程造價,增加施工難度。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以增大接頭處軌縫的調節量,滿足大跨度連續梁的要求,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目 前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能夠增大接頭處軌縫的調節量,滿足大跨度連續梁的要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的接頭裝置,用于連接設于第一軌道梁的第一導軌和設于第二軌道梁的第二導軌,所述第一軌道梁和所述第二軌道梁相鄰設置,所述接頭裝置包括軌縫分配機構和設于所述第一軌道梁的連接軌,所述連接軌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導軌和所述第二導軌縱向可移動連接,所述連接軌與所述第一導軌和所述第二導軌之間均具有軌縫;當所述第一軌道梁和所述第二軌道梁的間距變化時,所述軌縫分配機構帶動所述連接軌縱向移動而調節各所述軌縫。

本發明的接頭裝置,在相鄰的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之間設有連接軌,且連接軌與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均縱向可移動連接,當第一軌道梁和第二軌道梁之間的間距發生變化時,軌縫分配機構帶動連接軌縱向移動,進而調節連接軌與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之間的軌縫,通過軌縫的調節適應第一軌道梁和第二軌道梁之間間距的變化。

可見,本發明的接頭裝置,一方面通過連接軌實現與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的縱向可移動連接,與現有技術中的固定連接相比,實現了軌縫的可調設置,能夠同時滿足因軌道梁熱脹冷縮而增減軌縫的需求;另一方面,縱向可移動的連接方式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增大軌縫的調節量,實現軌縫的大幅度調節,以更好地適應軌道梁的變化。因此,采用本發明的接頭裝置,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相鄰兩個軌道梁之間間距的變化幅度,滿足大跨度連續梁的使用需求。同時,本發明設有軌縫分配機構,通過軌縫分配機構帶動連接軌縱向移動,進而調節各軌縫,可以防止個別軌縫過大,保證磁懸浮列車軌道的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選地,所述連接軌包括接頭和至少一個移動軌,相鄰的所述移動軌之間也具有軌縫,并通過所述接頭連接,所述連接軌的兩端通過 所述接頭分別與所述第一導軌和所述第二導軌連接;各所述接頭的兩端均為縱向可移動連接,且處于所述接頭兩端的間隙形成所述軌縫;所述軌縫分配機構帶動各所述移動軌縱向移動,以調節各所述軌縫。

可選地,各所述軌縫的調節量相同。

可選地,各所述軌縫中,處于所述接頭兩端的間隙相等,且各所述間隙的調節量相同。

可選地,所述軌縫分配機構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移動軌縱向移動的第一軌縫分配件,以及用于連接所述接頭兩端的兩軌的第二軌縫分配件,以便所述移動軌縱向移動時同步調節各所述軌縫。

可選地,所述第一軌縫分配件包括縱向延伸的拉桿,相鄰的所述移動軌之間通過所述拉桿鉸接,所述連接軌通過所述第一軌縫分配件鉸接于所述第二軌道梁,且各鉸接軸均垂向延伸。

可選地,所述第一軌縫分配件還包括橫向延伸的安裝板,所述安裝板通過至少兩個橫向間隔分布且垂向延伸的鉸接軸鉸接于各所述移動軌的軌枕,處于所述安裝板兩端的所述拉桿鉸接于所述安裝板。

可選地,所述第一軌縫分配件還包括第一安裝座和第二安裝座,所述第一安裝座和所述第二安裝座固連于各所述移動軌的軌枕,所述第一安裝座鉸接于所述安裝板的側部,所述第二安裝座鉸接于所述安裝板的中間,處于所述安裝板兩端的所述拉桿的鉸接點分處于所述第二安裝座的兩側。

可選地,處于所述安裝板兩端的所述拉桿通過u型孔與所述安裝板鉸接,所述u型孔的開口朝向縱向。

可選地,所述第二軌縫分配件包括連接板以及分別鉸接于所述連接板兩端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連接板的中間鉸接于所述接頭;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分別與所述接頭兩端的兩軌鉸接,且各鉸接軸橫向延伸。

可選地,所述接頭的兩端設有第一抓鉤,處于所述接頭兩端的兩軌均設有第二抓鉤;所述第一抓鉤和所述第二抓鉤縱向勾連或分離,以限制所述軌縫。

可選地,所述第一抓鉤和所述第二抓鉤具有由上至下縱向傾斜的配合面。

可選地,還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抓鉤和所述第二抓鉤垂向移動的壓板。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接頭裝置。

由于本發明的磁懸浮列車軌道包括上述的接頭裝置,故上述的接頭裝置所能夠產生的技術效果均適用于本發明的磁懸浮列車軌道,此處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磁懸浮列車軌道在實施例1中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提供磁懸浮列車軌道在實施例1中的側視圖;

圖3為本發明所提供接頭裝置中采用接頭進行連接的第一組裝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所提供接頭裝置中采用接頭進行連接的第二組裝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所提供接頭裝置中第一軌縫分配件在實施例1中的俯視圖;

圖6為本發明所提供磁懸浮列車軌道在實施例2中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所提供磁懸浮列車軌道在實施例2中的側視圖;

圖8為本發明所提供接頭裝置中第一軌縫分配件在實施例2中的俯視圖;

圖9本發明所提供接頭裝置中第二軌縫分配件一種設置方式的側視圖。

圖1-9中:

第一軌道梁1、第二軌道梁2、第一導軌3、第二導軌4;

軌縫分配機構5、第一軌縫分配件51、拉桿511、安裝板512、第一安裝座513、第二安裝座514、第二軌縫分配件52、連接板521、第一連桿522、第二連桿523;

連接軌6、接頭61、移動軌62、軌枕621;

軌縫7;

第一抓鉤81、第二抓鉤82、壓板83。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能夠增大接頭處軌縫的調節量,滿足大跨度連續梁的要求。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進行具體介紹,以便本領域技術人員準確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本文所述的縱向、橫向和垂向以磁懸浮列車軌道為參照,以軌道的延伸方向為縱向,以垂直于軌道面的方向為垂向,在平行于軌道面的平面內垂直于縱向的方向為橫向;在縱向上,列車的運行方向所指向的方向為前,與前相反的方向為后;在垂向上,指向軌道面的方向為下,遠離軌道面的方向為上;在橫向上,處于列車運行方向左側的方向為左,處于列車運行方向右側的方向為右。

為便于描述,本文采用第一、第二等詞對若干結構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進行區分,但應該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第二等詞僅為了區分,不表示對設置順序的某種特殊限定。

如圖1-9所示,本發明提供給了一種磁懸浮列車軌道,包括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以及設于第一軌道梁1的第一導軌3和設于第二軌道梁2的第二導軌4,第一導軌3和第二導軌4之間通過接頭裝置進行連接;由于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的間距會因兩者的熱脹冷縮而發生變化,所述接頭裝置能夠調節接頭處的軌縫7,以適應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的間距變化,進而滿足大跨度連續梁的連接需求。

本發明的接頭裝置具體可以包括軌縫分配機構5和連接軌6,連 接軌6可以設于第一軌道梁1,連接軌6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導軌3和第二導軌4連接,且采用縱向可移動連接;連接軌6與第一導軌3之間、連接軌6與第二導軌4之間均具有軌縫7,當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的間距變化時,軌縫分配機構5帶動連接軌6縱向移動,以調節各軌縫7,適應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間距的變化。

本文所述的縱向可移動連接是指,在縱向上具有一定的運動自由度,這種自由度也是受到限制的,僅能夠在有限的范圍內移動,以實現軌縫7的調節;而且,通常情況下,這種連接在垂向和橫向上是不存在自由度的,即垂向和橫向上固定連接。

為實現連接軌6的縱向移動,連接軌6的軌枕621可采用滑動配合等連接方式安裝在第一軌道梁1,例如,可以采用滑軌等形式,具體可以參照現有技術。

所述連接軌6可以直接在其兩端設置連接部,以分別與第一導軌3和第二導軌4的縱向可移動配合,進而實現連接。例如,可以設置滑動槽以及能夠沿滑動槽縱向移動的滑動部,并可在滑動部的極限位置設置隔擋件,以實現縱向可移動配合。

所述連接軌6也可以通過連接件實現與第一導軌3和第二導軌4的縱向可移動連接。例如,連接軌6可以包括接頭61和至少一個移動軌62,相鄰的移動軌62之間可以通過接頭61連接,以便各移動軌62縱向連接形成一個軌道體,作為本發明的連接軌6;當設有兩個以上的移動軌62時,相鄰的移動軌62之間也具有軌縫7;連接軌6的兩端通過接頭61分別與第一導軌3和第二導軌4連接,各接頭61的兩端均為縱向可移動連接,且處于接頭61兩端的間隙共同形成所述軌縫7;軌縫分配機構5能夠帶動各移動軌62縱向移動,進而調節接頭61兩端的間隙,實現對軌縫7的調節。

各軌縫7可以相等,各軌縫7的調節量可以相同,則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間距的變化可以等分至各軌縫7,避免單個軌縫7過大,保證磁懸浮列車軌道的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當采用接頭61進行連接時,各接頭61兩端的間隙均可以相等,且各接頭61兩端間隙的調節量也可以相同,以提高調節的均勻性。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在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連接軌6包括一個移動軌62和縱向可移動地連接在移動軌62兩端的接頭61,兩端的接頭61分別與第一導軌3和第二導軌4縱向可移動連接;處于第一導軌3與移動軌62之間的接頭61的兩端均存在間隙,兩端的間隙共同形成第一導軌3和移動軌62之間的軌縫7;處于移動軌62與第二導軌4之間的接頭61的兩端均存在間隙,兩端的間隙共同形成移動軌62與第二導軌4之間的軌縫7。當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的間距變化時,軌縫分配機構5帶動移動軌62縱向移動,進而調節各接頭61兩端的間隙,實現對兩端軌縫7的調節。

請參考圖3和圖4,為實現縱向可移動連接,接頭61可以設置為縱向長度較小的短軌,并在兩端延伸形成第一抓鉤81,第一抓鉤81可以大致為l型;同時,第一導軌3、第二導軌4以及移動軌62朝向接頭61的端部可以設置第二抓鉤82,第二抓鉤82也可以大致為l型;當需要連接時,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可以相對設置,并可以縱向靠近而勾連或縱向遠離而分開,以調節軌縫7。此時,通過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的連接狀態改變兩者之間的間隙,以實現軌縫7的調節。

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的配合面可以為平面,也可以為曲面,只要能夠實現縱向勾連與分離即可。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的配合面可以為豎直面或傾斜面,具體可以為由上至下縱向傾斜的斜面,可以向前或向后傾斜,具體根據配合面的位置進行具體設置,以提高縱向配合的可靠性,避免因縱向作用力過大而脫出。

還可以在接頭61的兩端設置壓板83,以限制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的垂向移動,避免縱向作用力過大而影響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的連接可靠性。具體可以將壓板83固定于接頭61、第一導軌3、第二導軌4或連接軌6,并使得壓板83的端部能夠壓合于第一抓 鉤81和第二抓鉤82之上,以起到限位作用。

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的鉤部具體可以在橫向或垂向上延伸,以實現縱向勾連,本文僅以第一抓鉤81和第二抓鉤82在垂向上延伸為例進行說明。

請進一步參考圖5,本發明的軌縫分配機構5可以包括第一軌縫分配件51,以便在第一軌道梁1與第二軌道梁2的間距發生變化時帶動移動軌62縱向移動。所述第一軌縫分配件51可以包括縱向延伸的拉桿511,拉桿511的一端鉸接于第二軌道梁2,第一軌縫分配件51同時鉸接于移動軌62,各鉸接軸垂向延伸;當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的間距變化時,拉桿511會相應地拉動或推動移動軌62縱向移動,進而調節軌縫7。

為實現拉桿511與第二軌道梁2的連接,具體可以在第二軌道梁2設置銷軸座,然后通過銷軸將拉桿511的一端鉸接于銷軸座。

為實現拉桿511與移動軌62的鉸接,第一軌縫分配機構5還可以包括橫向延伸的安裝板512,安裝板512通過至少兩個橫向間隔分布的鉸接軸鉸接于移動軌62的軌枕621,拉桿511可以鉸接于該安裝板512,以實現與移動軌62的鉸接;此處各鉸接處的鉸接軸均垂向延伸,一方面不會影響縱向拉力或者推力的傳遞,另一方面給予了移動軌62一定的橫向運動自由度,避免出現運動卡死。

為實現安裝板512的鉸接,第一軌縫分配件51還可以包括第一安裝座513和第二安裝座514,兩者均可以固連于移動軌62的軌枕621,安裝板512的一側部可以通過第一安裝座513鉸接于移動軌62的軌枕621,中間可以通過第二安裝座514鉸接于移動軌62的軌枕621,另一側部可以與拉桿511鉸接,此時,所形成的三個鉸接點中相鄰兩者之間的橫向間距可以相等,以提高拉桿511的拉力或者推力向移動軌62的縱向兩側傳遞的均衡性,實現移動軌62兩側軌縫7的均衡調節。

此外,處于安裝板512端部的拉桿511均可以通過u型孔與安裝板512鉸接,u型孔的開口可以朝向縱向,具體可以為向前或向后, 根據拉桿511的位置進行設置;此時,一方面可以滿足移動軌62的縱向運動自由度,另一方面還可以簡化結構,限制其他方向的運動自由度。

所述軌縫分配機構5還可以包括第二軌縫分配件52,用于連接處于接頭61兩端的兩軌(本實施例中用于連接第一導軌3與移動軌62、移動軌62與第二導軌4),以便對接頭61兩端的間隙進行同步調節,進而同步調節各軌縫7,還可以通過設置將各軌縫7的調節量均分至接頭61兩端的各間隙,具體參照下文結合圖9的描述。

實施例2

如圖6和圖7所示,在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本發明的連接軌6可以包括接頭61和至少兩個移動軌62,相鄰的移動軌62之間可以通過接頭61連接,并在相鄰的移動軌62之間形成軌縫7,即連接軌6內部也可以具有軌縫7,或者說各移動軌62可以縱向依次連接形成軌道體,以作為連接軌6;連接軌6的兩端再通過接頭61分別與第一導軌3和第二導軌4連接,各接頭61所對應的連接處均可以采用縱向可移動連接,且各接頭61的兩端的間隙共同形成所述軌縫7;軌縫分配機構5可以帶動各移動軌62縱向移動,以限制各軌縫7。

所述接頭61可以采用實施例1中的結構,具體可以參照圖3和圖4進行組裝,此處不再贅述。

所述軌縫分配機構5也可以包括第一軌縫分配件51,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當移動軌62的前后兩端均具有拉桿511時,該移動軌62的軌枕621上所鉸接的安裝板512還需設置能夠與后端的拉桿511鉸接的鉸接點,以便前方移動軌62縱向移動時帶動后方移動軌62移動,將縱向推拉力通過拉桿511依次傳遞至各移動軌62。

請結合圖8,所述第一軌縫分配件51中,安裝板512也可以采用實施例1所述的方式鉸接于移動軌62的軌枕621,以第二軌道梁2處于第一軌道梁1前方為例,處于安裝板512前后兩端的拉桿511與該安裝板512的鉸接點可以分別處于第二安裝座514的橫向兩側;具體可以將處于安裝板512后方的拉桿511的鉸接點設置在第一安裝座 513和第二安裝座514之間,將處于安裝板512前方的拉桿511的鉸接點設置在與第一安裝座513相對的另一側部。

顯然,當移動軌62的后方沒有拉桿511時,即處于最后方的移動軌62可以采用實施例1所述的第一軌縫分配件51,無需設置后方拉桿511的鉸接點。

可以理解,拉桿511與安裝板512的鉸接形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能夠實現縱向推拉力的傳遞即可;為提高縱向推拉力的傳遞可靠性,各拉桿511的鉸接軸、安裝板512上的各鉸接軸均可垂向延伸,以避免卡死。

除上述區別外,本實施例的其他部件均可以參照實施例1進行設置,例如軌縫分配機構5的其他部分,或者說,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可以僅在于移動軌62的個數以及因移動軌62個數變化而導致的相應變化。

以下結合圖9,對本發明軌縫分配機構5中的第二軌縫分配件52進行說明。

如圖9所示,第二軌縫分配件52可以包括連接板521、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連接板521的中間鉸接于接頭61,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分別鉸接于連接板521的兩端,并分別與處于接頭61兩端的兩軌鉸接,各鉸接軸均橫向延伸;當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的間距變化時,在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的長度一定的情況下,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的前后擺動角度存在特定的關系,以便將軌縫7的調節量以特定的比例分配至接頭61兩端的間隙。

在一種具體設置方式中,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可以等長設置,并可以通過控制兩者的鉸接點使得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等角度擺動,以便將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的間距變化等分至各軌縫7,然后將各軌縫7的變化量等分至接頭61兩端的各間隙,以適應大間距變化的需求,滿足大跨度連續梁的連接需求。

所述連接板521具體可以包括相互平行設置的兩個夾板,然后將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伸入兩夾板之間的端部間隙中,再通過 銷軸進行鉸接;還可以通過銷軸貫穿兩夾板而實現與接頭61的鉸接。

第一軌縫分配件51還可以通過其他連桿機構實現上述軌縫7的分配,不限于第一連桿522和第二連桿523的具體形式。

第一軌縫分配件51和第二軌縫分配件52可以相互配合,實現軌縫7的均勻分配,避免單個軌縫7過大而影響磁懸浮列車的正常運行,也可以避免因單個軌縫7過大而引起剎車片卡滯,提高運營安全性。

請進一步結合圖2和圖7,以第一軌道梁1和第二軌道梁2之間的間距變化為s,在實施例1中以設置一個移動軌62為例進行說明,此時,每個軌縫7的變化量為s/2,每個接頭61兩端的間隙的變化量為s/4;在實施例2中,以設置兩個移動軌62為例,則每個軌縫7的變化量為s/3,每個接頭61兩端的間隙的變化量為s/6。當設置多個移動軌62時,按照上述規則依次類推,實現軌縫7的均勻調配。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垂向延伸、橫向延伸和縱向延伸均是大致在上述方向延伸,可以相對上述方向存在一定較小角度的偏差,只要能夠保證連接可靠性、不出現卡死即可。

本文的磁懸浮列車軌道可以采用上述接頭裝置實現各導軌的連接,進而滿足大跨度連續梁的需求。

鑒于磁懸浮列車軌道包括的部件較多,各部件的結構也較為復雜,本文僅對其接頭裝置及相關部件進行了說明,其他未盡之處請參考現有技術,此處不再贅述。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磁懸浮列車軌道及其接頭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亳州市| 金坛市| 平和县| 榕江县| 高邑县| 新邵县| 广河县| 彭阳县| 江华| 宜章县| 东海县| 三都| 大港区| 郴州市| 连城县| 进贤县| 泉州市| 平罗县| 荔浦县| 南昌县| 资兴市| 伊金霍洛旗| 武川县| 麻江县| 吉安县| 琼结县| 新绛县| 灵宝市| 嘉义县| 咸丰县| 阳新县| 资兴市| 固始县| 晋宁县| 鄂温| 龙胜| 全州县| 克山县| 绍兴市|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