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道,具體涉及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停車場的上下坡道、機場的上下坡道、大型裝載區坡道、道路陡坡等路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水泥道路震動大、極易粉化,部分道路也只是將水泥路面經過簡單的處理,抗壓性差,防滑性差,耐磨性差,車輛輪胎與道路之間的摩擦噪音大,降低了駕駛時的舒適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解決了傳統車道抗壓性差、防滑性差、耐磨性差、車輛輪胎與道路之間的摩擦噪音大,降低了駕駛時的舒適度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包括混泥土層,所述混泥土層上方從下至上依次鋪設有界面密封層、界面結合層、劃線放樣層、表面養護層,所述劃線放樣層兩側分別設置有抗壓結構層和防滑阻尼層,防滑阻尼層鋪設于抗壓結構層上表面,所述界面結合層上表面與劃線放樣層下底面、抗壓結構層下底面緊密貼合,表面養護層下底面與劃線放樣層上表面、防滑阻尼層上表面緊密貼合。
界面密封層和界面結合層能夠防止混泥土層表面起灰,防止水、油、酸堿等物質的滲透腐蝕,延長混泥土層的使用壽命。抗壓機構層和防滑阻尼層使車道具有很好的抗壓性和防滑性,降低了車道對輪胎的磨損力度,減小了輪胎與車道之間的噪音。表面養護層對車道具有保護作用,延長了車道的使用壽命。
優選的,所述混泥土層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層下底面設置有與混泥土層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混泥土層上表面設置的凹槽,能夠增大混泥土層與界面密封層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混泥土層與界面密封層之間的作用力,使界面密封層相對于混泥土層不易發生相對位移。
優選的,所述防滑阻尼層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表面養護層下底面設置有與防滑阻尼層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防滑阻尼層上表面的凹槽是用模具在防滑阻尼層上表面壓制圖案時形成的,能夠增大防滑阻尼層的防滑阻尼值,增強車道的防滑性能。車道在行駛過程中不易打滑,保障了駕駛過程中的安全。
優選的,所述界面結合層厚度為2~4mm。
優選的,所述抗壓結構層厚度為2~4mm。
優選的,所述防滑阻尼層厚度為7~9mm。
本無震動防滑車道在施工前,先對混泥土層上表面進行打磨粗化處理,并除去縫隙及表面的殘渣、積塵,能夠增大混泥土層與界面密封層之間的咬合力。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在混泥土層上表面設置有凹槽,能夠增大混泥土層與界面密封層之間的咬合力,使界面密封層不易發生相對位移,能夠改善本無震動防滑車道的無振動性能。
2.本無振動防滑車道在防滑阻尼層的上表面用模具壓制有圖案,能夠增大車道的防滑阻尼值,增強車道的防滑性能。
3.本無振動防滑車道性能更加穩定,車道抗壓、抗折強度好,防滑阻尼值大,減震減噪明顯,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蝕性,車輛駕駛時舒適度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混泥土層,2為界面密封層,3為界面結合層,4為劃線放樣層,41為抗壓結構層,42為防滑阻尼層,5為表面養護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如圖1所示,包括混泥土層1,所述混泥土層1上方從下至上依次鋪設有界面密封層2、界面結合層3、劃線放樣層4、表面養護層5,所述劃線放樣層4兩側分別設置有抗壓結構層41和防滑阻尼層42,防滑阻尼層42鋪設于抗壓結構層41上表面,所述界面結合層3上表面與劃線放樣層4下底面、抗壓結構層41下底面緊密貼合,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與劃線放樣層4上表面、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緊密貼合。
所述混泥土層1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層2下底面設置有與混泥土層1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設置有與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結合層3厚度為2mm,所述抗壓結構層41厚度為2mm,所述防滑阻尼層42厚度為7mm。
實施例2:
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如圖1所示,包括混泥土層1,所述混泥土層1上方從下至上依次鋪設有界面密封層2、界面結合層3、劃線放樣層4、表面養護層5,所述劃線放樣層4兩側分別設置有抗壓結構層41和防滑阻尼層42,防滑阻尼層42鋪設于抗壓結構層41上表面,所述界面結合層3上表面與劃線放樣層4下底面、抗壓結構層41下底面緊密貼合,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與劃線放樣層4上表面、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緊密貼合。
所述混泥土層1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層2下底面設置有與混泥土層1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設置有與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結合層3厚度為4mm,所述抗壓結構層41厚度為4mm,所述防滑阻尼層42厚度為9mm。
實施例3:
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如圖1所示,包括混泥土層1,所述混泥土層1上方從下至上依次鋪設有界面密封層2、界面結合層3、劃線放樣層4、表面養護層5,所述劃線放樣層4兩側分別設置有抗壓結構層41和防滑阻尼層42,防滑阻尼層42鋪設于抗壓結構層41上表面,所述界面結合層3上表面與劃線放樣層4下底面、抗壓結構層41下底面緊密貼合,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與劃線放樣層4上表面、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緊密貼合。
所述混泥土層1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層2下底面設置有與混泥土層1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設置有與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結合層3厚度為2.5mm,所述抗壓結構層41厚度為2.5mm,所述防滑阻尼層42厚度為8mm。
實施例4:
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如圖1所示,包括混泥土層1,所述混泥土層1上方從下至上依次鋪設有界面密封層2、界面結合層3、劃線放樣層4、表面養護層5,所述劃線放樣層4兩側分別設置有抗壓結構層41和防滑阻尼層42,防滑阻尼層42鋪設于抗壓結構層41上表面,所述界面結合層3上表面與劃線放樣層4下底面、抗壓結構層41下底面緊密貼合,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與劃線放樣層4上表面、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緊密貼合。
所述混泥土層1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層2下底面設置有與混泥土層1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設置有與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結合層3厚度為3.5mm,所述抗壓結構層41厚度為3.5mm,所述防滑阻尼層42厚度為8.5mm。
實施例5:
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如圖1所示,包括混泥土層1,所述混泥土層1上方從下至上依次鋪設有界面密封層2、界面結合層3、劃線放樣層4、表面養護層5,所述劃線放樣層4兩側分別設置有抗壓結構層41和防滑阻尼層42,防滑阻尼層42鋪設于抗壓結構層41上表面,所述界面結合層3上表面與劃線放樣層4下底面、抗壓結構層41下底面緊密貼合,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與劃線放樣層4上表面、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緊密貼合。
所述混泥土層1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層2下底面設置有與混泥土層1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設置有與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結合層3厚度為3mm,所述抗壓結構層41厚度為3mm,所述防滑阻尼層42厚度為7.5mm。
實施例6:
一種無震動防滑車道,如圖1所示,包括混泥土層1,所述混泥土層1上方從下至上依次鋪設有界面密封層2、界面結合層3、劃線放樣層4、表面養護層5,所述劃線放樣層4兩側分別設置有抗壓結構層41和防滑阻尼層42,防滑阻尼層42鋪設于抗壓結構層41上表面,所述界面結合層3上表面與劃線放樣層4下底面、抗壓結構層41下底面緊密貼合,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與劃線放樣層4上表面、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緊密貼合。
所述混泥土層1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界面密封層2下底面設置有與混泥土層1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表面養護層5下底面設置有與防滑阻尼層42上表面凹槽相適配的凸起。
所述界面結合層3厚度為3.1mm,所述抗壓結構層41厚度為2.9mm,所述防滑阻尼層42厚度為7.7mm。
盡管這里參照本實用新型的多個解釋性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是,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實施方式,這些修改和實施方式將落在本申請公開的原則范圍和精神之內。更具體地說,在本申請公開、附圖和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對主題組合布局的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多種變型和改進。除了對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的變形和改進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其他的用途也將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