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涉及應用及公路施工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恢復瀝青路面抗滑性的裝置。
背景技術:
公路瀝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是決定行車安全的重要指標,是對路面的最基本要求,車輛在公路上高速行駛時,如果輪胎與路面之間的摩擦力很小,特別是路面在潮濕狀況下,水膜隔阻了輪胎與路面的接觸,使摩擦力受到破壞,導致輪胎在高速時在路面產生水漂現象,使汽車制動距離加長,若同時緊急轉向或制動,更易測向滑溜,以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為保證路面的抗滑性能,我國相關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及驗收標準對反映路面抗滑性能的指標摩擦系數(或橫向力系數)、構造深度均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達到驗收要求并交付使用瀝青路面是認為可以安全可控的行車路面。
大量實測資料表明,摩擦系數的大小首先取決于路表的粗糙度,路表的粗糙度則由路表的細紋理和粗紋理兩方面構成。細紋理是指石料表面的紋理(即石料本身的粗度)。而粗紋理則是由面層表面外露的石料之間凹凸不平所形成的紋理,即構造深度,它使輪胎同瀝青表層保持有摩擦作用的接觸。而當行車速度較高時,對于摩擦系數來說,則由粗紋理起主要作用。車速越高,為獲得一定摩擦系數所需要的粗紋理深度就越大。
為了使路面保持良好的抗滑性能及耐用性,工程界不停地探索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如合理的混合料結構、高性能的瀝青材料等。但隨著日積月累的行車作用,瀝青路面抗滑性能的衰減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現為:一是路面在行車作用下進一步被壓實,路面內部的瀝青膠漿被擠壓到表面,填充粗石料間的凹槽,形成光滑表面,嚴重時還形成泛油,造成構造深度下降;二是質量缺陷引起的泛油,這常常是因為配合比不合理或工藝控制等原因引起的瀝青含量過多,在路面使用初期便引發泛油。
這時,構造深度變小甚至消失,粗糙度嚴重下降,從而造成抗滑性能不能滿足路面行車的安全要求。為了保持路面的行車安全,相關部門不得不進行加鋪路面表層來處理。這種做法由于資金投入大、路面結構變化大,因此不較好的處理辦法。
考慮到如果有一種設備能將原路面石料間多余瀝青膠漿(泛油)清除掉,同時保留路面的粗石料,增加路面的粗糙度,從而恢復路面的抗滑性能,避免了再加鋪表面層,這不失為一種簡單、經濟的做法。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恢復瀝青路面抗滑性的裝置,具體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恢復瀝青路面抗滑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車、固定裝置、驅動裝置、鋼絲輥和毛刷輥,所述固定裝置通過支點連接于汽車前端,所述固定裝置底部連接鋼絲輥和毛刷輥,所述鋼絲輥和毛刷輥并列位于汽車前端,所述固定裝置上安裝有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與鋼絲輥、毛刷輥連接。
優選的: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第一傳動輪、皮帶和第二傳動輪,所述電機位于固定裝置上,所述電機通過皮帶與第一傳動輪連接,所述第一傳動輪通過皮帶與第二傳動輪連接,所述第一傳動輪通過傳動軸連接鋼絲輥,所述第二傳動輪通過傳動軸連接毛刷輥。
優選的:還包括氣缸,所述氣缸與固定裝置連接。
優選的:所述鋼絲輥包括鋼絲,所述鋼絲抗拉強度不低于1200MPa,截面尺寸為0.5-3.0mm。
優選的:所述鋼絲輥中鋼絲間隔距離為5-20mm;鋼絲的長度為3-30cm,所述鋼絲輥中鋼絲為矩陣或梅花形排列形狀。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提供一種更簡單、有效、成本更低的除瀝青路面石料間多余的膠漿及路面泛油的設備,取代現有繁瑣、成本高的辦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2來說明本實用新型。
圖1、2所示的一種恢復瀝青路面抗滑性的裝置,包括汽車1、固定裝置2、驅動裝置、鋼絲輥3和毛刷輥4,所述固定裝置通過支點5連接于汽車·前端,所述固定裝置2底部連接鋼絲輥3和毛刷輥4,所述鋼絲輥3和毛刷輥4并列位于汽車1前端,所述固定裝置2上安裝有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與鋼絲3輥、毛刷輥4連接。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6、第一傳動輪7、皮帶8和第二傳動輪9,所述電機6位于固定裝置2上,所述電機6通過皮帶8與第一傳動輪7連接,所述第一傳動輪7通過皮帶8與第二傳動輪9連接,所述第一傳動輪7通過傳動軸10連接鋼絲輥3,所述第二傳動輪9通過傳動軸連接毛刷輥4。
包括氣缸11,所述氣缸11與固定裝置2連接。
所述鋼絲輥3包括鋼絲,所述鋼絲抗拉強度不低于1200MPa,截面尺寸為1.5-6.0mm。
所述鋼絲輥3中鋼絲間隔距離為5-20mm;鋼絲的長度為5-30cm,所述鋼絲輥中鋼絲為矩陣或梅花形排列形狀。
電機高速轉動帶動鋼絲輥及毛刷輥轉動,使得鋼絲輥與瀝青地面12滾動摩擦接觸,從而除去瀝青地面12上的石料間多余的膠漿或路面泛油,同時保留原路面上的石料結構,除去泛油深度可以通過氣缸控制壓力來調整鋼絲輥與瀝青地面的摩擦力,從而控制磨除的深度與強度,汽車推動這個裝置往前移動,可以使得除去瀝青地面的效率更加高,為保證鋼絲輥的鋼絲有良好的強度、彈性及韌性等使用性能,使用了特定的鋼絲及輥的設計,鋼絲的性能指標如下:
鋼絲輥使用的鋼絲性能指標為:1、含碳量不低于0.35%;2、抗拉強度不低于1200MPa;3、截面尺寸為0.5-3.0mm。
鋼絲輥的鋼絲分布為:1、鋼絲間隔距離為5-20mm;2鋼絲的長度為3-30cm;3排列方式:矩陣或梅花形。經過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地刮除瀝青路面石料間比較柔軟的多余膠漿或泛油,同時碰到堅硬的粗石料的時候,良好的彈性性能會使鋼絲從石料的側邊或頂部繞過,不會破壞路面的整體性。
鋼絲輥直接與要處理的瀝青地面接觸,通過鋼絲輥的高速轉動,鋼絲輥上的鋼絲就能刷刨去瀝青路面石料間多余的膠漿及路面泛油,同時不擾動原來路面的粗石料分布結構,膠漿或泛油粘著瀝青一起被磨成小顆粒,通過毛刷輥清除到地面上,后期直接清掃小顆粒就可以。通過對氣缸壓力的控制,可以控制除瀝青泛油的深度及強度,另外整套裝置安裝在汽車上,可以大大提高除瀝青泛油的效率及機動性。
所述汽車包括商用車、乘用車及工程車等(如鏟車、挖土機等),并利用其作為動力來源。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