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但不限于軌道交通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軌道柔性包裹系統。
背景技術:
相較于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現代有軌電車是一種適用于路面混行的低運量軌道交通方式,具有線路半徑小、爬坡能力強、節能、無污染、低噪音、投資少、建設周期短等優點。近年來,隨著低底板客車技術及新型供電技術的發展,現代有軌電車在中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建設熱潮。
目前,現代有軌電車系統主要采用直流牽引供電,其具有節能、環保、造價低等特點。但是,直流供電系統也帶來了雜散電流腐蝕的問題。在埋入式軌道的建設中,軌道嵌入道路基礎,迷流腐蝕的問題更加嚴重;為防止軌道受到周圍環境的侵蝕而降低使用壽命,并抑制軌道雜散電流對周圍基礎和建筑內金屬元件的侵蝕破壞,軌道的密封絕緣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現有技術中也存在有相應的改進結構,具體是在鋼軌外側設置彈性填充物以及相應的包裹結構,使鋼軌和剛性路面之間形成彈性過渡,并具有減振降噪功能;由于列車行駛時,鋼軌發生動態變形和振動,對接處易受力開裂;因此,上述包裹結構在鋼軌扣件節點處與扣件的對接以及對接處的密封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鋼軌底部的包裹結構與軌下彈性墊板之間的對接密封的缺陷;另外,施工安裝時,扣件間距很難控制在設計要求范圍內,且軌底與軌下基礎之間空間很小,很難進行后期改進密封,施工難度大,工程進度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軌道柔性包裹系統,能夠有效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能夠有效提高軌道密封、絕緣效果,能夠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并提高操作效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軌道柔性包裹系統,包括軌道護套;所述軌道護套設有匹配于軌道外形的腔體結構,所述軌道護套的頂部設有用于軌道軌頭伸出的開口結構,所述軌道護套的兩端設有用于連接相鄰軌道護套的插接結構;所述腔體結構的底面設有用于支撐軌道軌底的第一彈性結構。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還包括軌道、軌道扣件、扣件保護罩;
所述軌道設于軌道護套的腔體結構內,并與軌道護套構成軌道整體;所述軌道扣件設于軌道基礎上且用于固定軌道整體;所述扣件保護罩設為扣裝在軌道扣件外側。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腔體結構的側面設置有用于支撐軌道軌腰的第二彈性結構。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軌道護套設為彈性軌道護套。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軌道護套設為橡膠軌道護套,或設為聚氨酯軌道護套,或設為橡塑共混軌道護套。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軌道護套的頂部的開口結構與軌道軌頭之間的區域填充有彈性密封結構。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插接結構包括分別設于軌道護套兩端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所述第一插接結構設為插入到該側相鄰軌道護套的第二插接結構中,所述第二插接結構設為提供該側相鄰軌道護套的第一插接結構的插入腔。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第一插接結構包括設有外臺階的第一插板,所述第二插接結構包括設有內臺階的第二插板,所述第一插板的末端設為沿第二插板的末端插入到第二插板中,所述第一插板的末端設為頂緊第二插板的內臺階,所述第一插板的外臺階設為卡緊第二插板的末端。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的接觸面之間填充有彈性密封結構。
上述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具有如下特點,
所述第一彈性結構設為釘柱形彈性結構,所述第二彈性結構設為釘柱形彈性結構或者溝槽形彈性結構。
本申請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中,軌道護套在軌道扣件節點與非軌道扣件節點處采用相同的彈性支撐方式,能夠實現軌道的連續包覆,能夠有效保證軌道的密封性能,能夠有效提高絕緣效果,并同時能夠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操作效率。
本申請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并且,部分地從說明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而了解。本申請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通過在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所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申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并不構成對本申請技術方案的限制。
圖1為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第一實施例的應用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第一實施例的應用示意圖二;
圖3為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第二實施例的應用示意圖一;
圖4為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第三實施例的應用示意圖一;
圖5為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第三實施例的應用示意圖二;
圖6為本實用新型軌道護套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7為本實用新型軌道護套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8為本實用新型相鄰軌道護套的插接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中將結合附圖對本申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組合。
結合圖1-圖8所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軌道柔性包裹系統,可以包括軌道護套;軌道護套設有匹配于軌道外形的腔體結構,軌道護套的頂部設有用于軌道軌頭伸出的開口結構,軌道護套的兩端設有用于連接相鄰軌道護套的插接結構。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軌道柔性包裹系統,還可以包括軌道、軌道扣件、扣件保護罩;軌道設于軌道護套的腔體結構內,并與軌道護套構成軌道整體;軌道扣件設于軌道基礎上且用于固定軌道整體;扣件保護罩設為扣裝在軌道扣件外側。
具體操作中,結合圖1、圖2所示;圖1為軌道扣件節點處結構示意圖,圖2為非軌道扣件節點處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的第一實施例;可以包括軌道1、軌道護套2、彈性密封結構4、道路基礎5、軌道基礎6、軌道扣件、扣件保護罩13、水泥或瀝青路面14;軌道扣件可以包括絕緣軌距塊7、彈條8、扣件墊板9、錨固系統11、耦合墊板12。其中,上述道路基礎5設在軌道基礎6上,道路基礎5內設有軌道1;軌道1被軌道護套2包裹;道路基礎5的上部是水泥或瀝青路面14;軌道扣件可以沿軌道1鋪設方向間隔設置多個;軌道扣件的彈條8通過絕緣軌距塊7緊緊扣壓在包覆有軌道護套2的軌道1上;軌道護套2的長度可以設計為1米/條,并通過兩端設有的插接結構,實現相鄰軌道護套之間的連接。
如圖7所示,插接結構處可以使用膠黏劑粘接密封,從而實現軌道的密封和絕緣;該實施例中,軌道1的頂面與道路基礎上部的水泥或瀝青路面14在同一平面上;軌道護套2上部的開口結構與軌道1的頂面之間所具有的空隙內設置彈性密封材料4,且彈性密封材料4鑲嵌在鋼軌1與水泥或瀝青路面14及道路基礎5之間;其中,彈性密封材料4由非金屬材料制成,制備彈性密封材料4的非金屬材料可以為橡膠或聚氨酯或塑料或瀝青或橡塑共混體;彈性密封材料4可以是現澆型,固化后具有彈性,起到密封、防水、絕緣的作用,并形成軌道1與剛性道路的彈性過渡。
需要說明的是,軌道扣件的結構有很多且技術上較為成熟,在此不做過多說明;該實施例中,鋼軌扣件包括有扣件墊板9、彈條8和絕緣軌距塊7、錨固系統11和耦合墊板12;軌道1被軌道護套2包裹后放置在扣件墊板9上;彈條8的一端與扣件墊板9上的彈條安裝座連接,另一端通過絕緣軌距塊7扣壓在被軌道護套2包裹的軌道1上;扣件墊板9的下部還設置有耦合墊板12;通過錨固系統11將軌道扣件固定在軌道基礎6上;軌道兩側設有扣件保護罩13,扣件保護罩13,將扣件墊板9、彈條8、絕緣軌距塊7、錨固系統11罩住,防止泥沙、碎石及雜物進入。
具體操作中,結合圖3所示,圖3為軌道扣件節點處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的第二實施例;可以包括軌道1、軌道護套2、彈性密封結構4、道路基礎5、軌道基礎6、軌道扣件、扣件保護罩13、水泥或瀝青路面14;其中,軌道扣件可以包括絕緣軌距塊7、彈條8、預埋鐵座10、錨固系統11;通過上述預埋鐵座10的設置,同樣能夠實現軌道扣件整體的安裝操作以及軌道1的固定操作。
具體操作中,結合圖4、圖5所示,圖4為軌道扣件節點處結構示意圖,圖5為非軌道扣件節點處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軌道柔性包裹系統的第三實施例;可以包括軌道1、軌道護套2、道路基礎5、軌道基礎6、軌道扣件、扣件保護罩13、綠化帶基礎面15;其中,軌道扣件可以包括絕緣軌距塊7、彈條8、扣件墊板9、錨固系統11、耦合墊板12;其中,道路基礎5的上部為綠化帶路面15,且軌道1的頂面高于道路基礎上部的綠化帶基礎面15;該實施例適用于軌道通過地段為綠化帶、人行道等不需要汽車通行的區域。
結合圖6-圖8所示,圖6為釘柱形的第二彈性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溝槽形的第二彈性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軌道護套中,上述腔體結構的底面、腔體結構的側面均設有彈性結構3;具體的,上述腔體結構的底面設有用于支撐軌道軌底的第一彈性結構,上述腔體結構的側面設置有用于支撐軌道軌腰的第二彈性結構。其中,上述插接結構16可以包括分別設于軌道護套兩端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第一插接結構設為插入到該側相鄰軌道護套的第二插接結構中,第二插接結構設為提供該側相鄰軌道護套的第一插接結構的插入腔。
具體操作中,上述第一插接結構可以包括設有外臺階的第一插板,第二插接結構可以包括設有內臺階的第二插板,第一插板的末端設為沿第二插板的末端插入到第二插板中,第一插板的末端設為頂緊第二插板的內臺階,第一插板的外臺階設為卡緊第二插板的末端。安裝過程中,只需將相鄰軌道護套之間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進行插接操作即可;進而,通過使用膠黏劑粘接密封,以實現該位置的密封和絕緣。
優選地,上述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的接觸面之間填充有彈性密封結構;相應的,上述軌道護套的頂部的開口結構與軌道軌頭之間的區域填充有彈性密封結構。
具體操作中,上述軌道護套可沿軌道鋪設方向連續鋪設,整個軌道僅軌頭及相鄰軌道護套的連接處需進行密封,不必考慮現場施工過程中扣件間距與設計不符的情況,很好地實現了對鋼軌的包裹密封和絕緣,有效的防止了周圍水、酸堿對鋼軌的侵蝕,抑制軌道雜散電流對周圍地下建筑和金屬結構的電化腐蝕;可在生產車間預先將膠黏劑涂覆在鋼軌護套的側邊及搭邊處,減少了施工現場操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
優選地,上述第一彈性結構可以設為釘柱形彈性結構;相應的,上述第二彈性結構可以設為釘柱形彈性結構或者溝槽形彈性結構。另外,軌道護套設為彈性軌道護套;其中,軌道護套設為橡膠軌道護套,或設為聚氨酯軌道護套,或設為橡塑共混軌道護套。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第一彈性結構、第二彈性結構可設置為均勻分布,也可以設置為非均勻分布。
具體操作中,通過上述第一彈性結構的設置,能夠實現軌道軌底的連續彈性支撐,能夠有效克服現有扣件節點支撐系統中非扣件節點軌底處澆筑混凝土后的剛性支撐問題,能夠有效降低系統的垂向剛度,并有效增強系統的垂向減振性能;通過上述第二彈性結構的設置,能夠有效增強鋼軌的橫向彈性性能,能夠提供軌道與剛性基礎之間的彈性過渡;通過上述彈性軌道護套的設置,能夠綜合進一步提高系統整體的橫向彈性性能以及垂向減振性能。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中,軌道護套在軌道扣件節點與非軌道扣件節點處采用相同的彈性支撐方式,能夠實現軌道的連續包覆,能夠有效保證軌道的密封性能,能夠有效提高絕緣效果,并同時能夠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操作效率。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雖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揭露的實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內容僅為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而采用的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任何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在實施的形式及細節上進行任何的修改與變化,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專利保護范圍,仍須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