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道路路面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當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橋面)需要與附加層結合的時候,需要將其表面進行紋理化處理(俗稱拉毛),以清除新生混凝土表面浮漿而達到本質強度,同時加大表面紋理深度,保證其與附加層面間的良好結構性。另外,當水泥混凝土路面經過行車磨耗而抗滑性能降低的時候,同樣也需要進行表面紋理化處理,以提高摩擦力。現有的路面紋理化處理設備,主要以下有兩種:一種是銑刨機,采用銑刨機對道路路面進行精銑刨作業(yè);另一種是拋丸機,采用拋丸機對道路路面進行拋丸作業(yè)。刀具是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的關鍵部件,其性能直接影響道路路面紋理化處理效果。現有路面紋理化處理設備的刀具中,所采用的輪轂大多為剛性輪轂,采用此類剛性輪轂的刀具對道路路面進行紋理化處理過程中,刀具上的刀片極易損壞,刀具使用壽命短,并且路面紋理化處理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安裝于水平移動設備上即可投入使用,能簡便、快速進行路面紋理化處理,并且紋理化處理效果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和對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進行平移與提升的移動臂架,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安裝在移動臂架上;
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包括水平刀具安裝架和三個均安裝于水平刀具安裝架下方的紋理化處理刀具,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的結構相同且三者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呈品字形布設;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均呈平行布設且三者均沿被處理路面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
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包括外罩殼、安裝在外罩殼上的輪軸和沿圓周方向安裝在輪軸外側且隨輪軸同步進行轉動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所述輪軸呈水平布設且其沿被處理路面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所述外罩殼由上至下罩裝在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外側,所述外罩殼吊裝在水平刀具安裝架下方;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呈均勻布設,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均與輪軸呈平行布設;所述輪軸外側同軸套裝有軸套,所述軸套上設置有多個供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安裝的刀具安裝座,多個所述刀具安裝座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所述刀具安裝座與輪軸呈垂直布設;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均包括一根安裝軸和多個由左至右安裝在安裝軸上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均呈平行布設且其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均與其所安裝的安裝軸呈垂直布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為圓環(huán)形刀片且其與所安裝的安裝軸呈偏心布設;所述安裝軸安裝于刀具安裝座上;
所述移動臂架沿被處理路面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且其包括臂架本體、帶動所述臂架本體進行前后平移的水平移動機構和對所述臂架本體進行提升的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安裝在所述臂架本體上,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吊裝于所述臂架本體上,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在所述臂架本體底部。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底部設置有三個供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安裝的刀具安裝底座,三個所述刀具安裝底座的布設位置分別與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刀具安裝底座與水平刀具安裝架之間通過上水平鉸接軸進行連接,所述上水平鉸接軸與輪軸呈平行布設;
所述外罩殼的中部上方設置有吊裝支座,所述吊裝支座與刀具安裝底座之間通過下水平鉸接軸進行連接,所述下水平鉸接軸與輪軸呈垂直布設。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臂架本體包括能前后擺動的后支撐臂和安裝在所述后支撐臂上部前側的前支撐臂,所述后支撐臂底部裝有供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的平移座,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在平移座上,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的前側下方;所述前支撐臂沿被處理路面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所述后支撐臂底部與平移座之間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所述提升機構為帶動所述后支撐臂進行前后擺動以對所述后支撐臂的傾斜角度進行調節(jié)的傾斜角度調節(jié)裝置,所述傾斜角度調節(jié)裝置安裝于所述后支撐臂與平移座之間;
所述移動臂架還包括對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進行吊裝的刀具吊架和對刀具吊架進行左右平移的橫向調節(jié)裝置,所述刀具吊架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與刀具吊架之間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吊裝于刀具吊架下方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橫向調節(jié)裝置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傾斜角度調節(jié)裝置為位于所述后支撐臂后側的傾斜角度調整油缸,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的缸體底部以鉸接方式安裝在平移座上,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的活塞桿頂端以鉸接方式安裝在所述后支撐臂上,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通過第一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連接,所述第一液壓管路上裝有第一電磁換向閥和第一流量調節(jié)閥;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包括安裝在平移座上的輪式行走機構和對所述輪式行走機構進行驅動的水平移動驅動機構,所述輪式行走機構與所述水平移動驅動機構進行傳動連接,所述水平移動驅動機構為第一液壓馬達,所述第一液壓馬達通過第二液壓管路與所述液壓油箱連接;所述第二液壓管路上裝有第二電磁換向閥和第二流量調節(jié)閥;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第一流量調節(jié)閥、第二電磁換向閥和第二流量調節(jié)閥均由第一液壓控制器進行控制。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包括一個前側處理刀具和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前側處理刀具后部左右兩側的后側處理刀具;
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還包括安裝在外罩殼前側底部的前側行走輪和安裝在外罩殼前側底部的后側行走輪,所述前側行走輪和后側行走輪均與輪軸呈垂直布設,且前側行走輪和后側行走輪布設在同一平面上。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還包括對輪軸的扭矩和轉速分別進行實時檢測的扭矩檢測單元和第一轉速檢測單元,所述扭矩檢測單元和第一轉速檢測單元均與第二液壓控制器連接;
所述輪軸的左端或右端為驅動端,所述輪軸由第二液壓馬達進行驅動,所述第二液壓馬達與輪軸的驅動端之間進行傳動連接;所述第二液壓馬達通過第三液壓管路與所述液壓油箱連接;所述第三液壓管路上裝有第三電磁換向閥和第三流量調節(jié)閥,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和第三流量調節(jié)閥均由第二液壓控制器進行控制。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的數量為偶數個,相鄰兩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共用一個刀具安裝座;
每個所述刀具安裝座均包括左右兩個對稱布設的刀具安裝基座,兩個所述刀具安裝基座均安裝在軸套上;所述安裝軸的兩端分別安裝于兩個所述刀具安裝基座上;
所述刀具安裝基座為Y字形安裝座,所述Y字形安裝座包括安裝支座和兩個對稱布設在安裝支座左右兩側上方的支臂,每個所述支臂上均安裝有一根所述安裝軸,每個所述支臂上均開有一個供安裝軸安裝的軸孔;
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中的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均由左至右分多組進行布設,每組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中均包括至少三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相鄰兩組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之間通過刀具間隔座進行分隔,所述刀具間隔座安裝在軸套上。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輪軸的橫截面為正方形;
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的數量為八個,所述刀具安裝座的數量為四個;相鄰兩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共用一個刀具安裝座;
四個所述刀具安裝座分別安裝在軸套的四個側壁中部,所述軸套的四個側壁中部均開有供刀具安裝座安裝的安裝孔;每個所述刀具安裝座的底部伸入至軸套內,每個所述刀具安裝座底部均安裝在輪軸的外側壁上。
上述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為能在安裝軸上進行上下浮動的銑琢刀;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為第一銑琢刀或第二銑琢刀;所述第一銑琢刀包括第一齒輪狀刀盤和多個分別安裝在第一齒輪狀刀盤的多個輪齒上的切削頭;所述第二銑琢刀包括第二齒輪狀刀盤;
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的外徑為Φ40mm~Φ80mm、內徑為Φ20mm~Φ30mm且其厚度為5mm~20mm。
同時,本發(fā)明還公開一種方法步驟簡單、操控簡便且使用效果的道路路面紋理化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移動臂架安裝:將移動臂架安裝在一個能在被處理路面上進行前后移動的水平移動設備上,并在所述水平移動設備上安裝有供移動臂架進行前后平移的前后平移軌道;所述移動臂架的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于所述前后平移軌道;
所述移動臂架還包括對刀具吊架進行左右平移的橫向調節(jié)裝置,所述橫向調節(jié)裝置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
步驟二、水平移動設備移動就位:將所述水平移動設備移動至被處理路面上的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上,并使所述水平移動設備位于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的后側;
所述水平移動設備移動之前,通過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將移動臂架沿所述前后平移軌道向前平移,并使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位于所述水平移動設備上方;
步驟三、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對位調節(jié),過程如下:
步驟301、水平后移:通過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將移動臂架沿所述前后平移軌道向后平移,直至將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移至所述水平移動設備后側;
步驟302、橫向調節(jié):根據被處理路面上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的布設位置,采用橫向調節(jié)裝置對刀具吊架進行平移,所述刀具吊架平移移動過程中帶動水平刀具安裝架在被處理路面的寬度方向上進行同步平移,直至將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移至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的正上方;
步驟303、高度調整:根據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上紋理化處理的深度,通過所述提升機構下放所述臂架本體對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的高度進行調整,直至將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的高度調整到位;
步驟四、路面紋理化處理:將所述水平移動設備勻速向前移動,所述水平移動設備勻速向前移動過程中,通過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由后向前對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進行紋理化處理。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所采用的路面紋理化處理設備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投入成本較低,主要包括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和對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進行平移與提升的移動臂架。并且,該路面紋理化處理設備安裝于水平移動設備上即可投入使用,使用場合不受限,安裝布設及拆裝簡便,使用方式靈活。
2、所采用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結構簡單和安裝緊湊,主要包括水平刀具安裝架和三個均安裝于水平刀具安裝架下方的紋理化處理刀具,紋理化處理刀具的外罩殼前后兩側均安裝有萬向輪,能有效保證紋理化處理過程中紋理化處理刀具的平穩(wěn)性,使紋理化處理刀具同步向前平移。并且,三個紋理化處理刀具呈品字形布設,能有效保證路面紋理化處理效果,防止出現路面中部區(qū)域不能被有效紋理化處理的缺陷。
3、水平刀具安裝架與紋理化處理刀具的外罩殼之間采用鉸接方式進行連接,不僅能有效保證紋理化處理刀具的移動靈活性,使紋理化處理刀具的位置可調,使用操作靈活,并且避免了紋理化處理刀具與水平刀具安裝架為剛性連接,從而減少甚至避免因剛性連接造成紋理化處理刀具易損壞的問題。
4、所采用的紋理化處理刀具結構簡單、安裝布設簡便且體積小,占用空間較小。
5、所采用的紋理化處理刀具結構設計合理且安裝緊湊,主要包括輪軸和沿圓周方向安裝在輪軸外側且隨輪軸同步進行轉動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輪軸外側同軸套裝有軸套,軸套上設置有多個供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安裝的刀具安裝座;
每個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均包括一根安裝軸和多個由左至右安裝在安裝軸上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為圓環(huán)形刀片且其與所安裝的安裝軸呈偏心布設,這樣形成一個柔性輪轂,使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具有上下浮動功能,能簡便、快速進行路面紋理化處理。同時,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在輪軸外側,采用離心敲擊的方法進行路面紋理化處理,并且能有效利用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的旋轉功能和上下浮動功能,使得路面紋理化處理效果更佳,并且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不易損壞,使用壽命長。
6、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的結構設計合理且使用方式靈活,能根據具體需要對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的外徑、內徑、厚度、數量和布設間距分別進行調整,并且可根據需要設置切削頭,適用于多種路面的紋理化處理,包括水泥路面、瀝青路面、隧道內路面等。同時,所采用的切削頭結構簡單,成本較低且壽命長,使用效果好。
7、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采用干式作業(yè),無需用水;并且設置有吸塵口,通過吸風口將路面紋理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灰塵等顆粒物進行收集,達到路面紋理化處理過程中同步進行除塵的目的,除塵效率高,施工環(huán)境好,安全性增加。
8、所采用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使用效果好且實用價值高,采用柔性輪轂使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具有上下浮動功能,能簡便、快速進行路面紋理化處理,并且路面紋理化處理效果好,推廣應用前景廣泛。
9、所采用的移動臂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投入成本較低。
10、所采用的移動臂架使用操作簡便且使用效果好,主要包括臂架本體、帶動臂架本體進行前后平移的水平移動機構、對臂架本體進行提升的提升機構、安裝在臂架本體前部且對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進行吊裝的刀具吊架和對刀具吊架進行左右平移的橫向調節(jié)裝置,能在前后、左右和豎直方向上對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的位置進行簡便調整,使用操作方式靈活,且工作過程穩(wěn)定、可靠。
11、所采用路面紋理化處理設備的驅動系統(tǒng)為液壓系統(tǒng),驅動過程簡單且易于控制,使用過程安全、可靠。
12、所采用的路面紋理化處理方法步驟簡單、設計合理且實現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快速完成路面紋理化處理過程,并且路面紋理化處理過程易于控制。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設計合理、使用操作簡便且使用效果好,安裝于水平移動設備上即可投入使用,能簡便、快速進行路面紋理化處理,并且紋理化處理效果好。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前側處理刀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前側處理刀具的左側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的A-A剖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中紋理化處理刀具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的A-A剖視圖。
圖8為本發(fā)明移動臂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的俯視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移動臂架的使用狀態(tài)參考圖。
圖11為本發(fā)明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的電路原理框圖。
圖12為采用本發(fā)明進行路面紋理化處理時的方法流程框圖。
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紋理化處理刀具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輪軸; 2—刀具安裝座; 2-1—安裝支座;
2-2—支臂; 3—軸套; 4—安裝軸;
5—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 5-1—第一齒輪狀刀盤;
5-2—切削頭; 5-3—第二齒輪狀刀盤;
6—限位座; 7—限位擋圈; 8—刀具間隔座;
9—外罩殼; 10—軸承; 11—傳動軸;
12—被動皮帶輪; 13—緊固螺釘; 14—側部安裝架;
15—吊裝支座; 16—吸風口;
17—水平刀具安裝架; 18—前側行走輪; 19—后側行走輪;
20—刀具安裝底座; 21—下水平鉸接軸; 22—上水平鉸接軸;
23—第二液壓馬達; 24—主動皮帶輪; 25—減振彈簧;
26—吸風管; 27—移動臂架;
27-1—第一主支撐臂; 27-2—傾斜角度調節(jié)裝置;
27-3—鉸接座; 27-4—刀具吊架; 27-41—鉸接板;
27-42—水平架體; 27-421—縱向安裝座;
27-422—反力支座; 27-43—橫向導向軸; 27-44—套筒;
27-5—行走輪; 27-6—第一輔支撐臂;
27-7—第二主支撐臂; 27-8—第二輔支撐臂;
27-9—傾斜角度檢測單元; 27-10—第一位移檢測單元;
27-11—第二轉速檢測單元; 27-12—V字形連接件;
27-13—橫向調節(jié)裝置; 27-14—第一方向檢測單元;
27-15—第二位移檢測單元; 27-16—第二方向檢測單元;
28—平移座; 29-1—第一電磁換向閥;
29-2—第一流量調節(jié)閥; 29-3—第一液壓泵;
30-1—第二電磁換向閥; 30-2—第二流量調節(jié)閥;
31—第一液壓控制器; 32—扭矩檢測單元;
33—第一轉速檢測單元; 34—第二液壓控制器;
35—第一液壓馬達; 36-1—第三電磁換向閥;
36-2—第三流量調節(jié)閥; 36-3—第二液壓泵; 37—上位控制器;
38—手持式遙控器; 39-1—第四電磁換向閥;
39-2—第四流量調節(jié)閥; 40—前后平移軌道; 41—橫向連接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的一種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包括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和對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進行平移與提升的移動臂架27,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安裝在移動臂架27上;
結合圖1-1、圖2、圖3、圖4及圖5,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包括水平刀具安裝架17和三個均安裝于水平刀具安裝架17下方的紋理化處理刀具,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的結構相同且三者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呈品字形布設;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均呈平行布設且三者均沿被處理路面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
結合圖6和圖7,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包括外罩殼9、安裝在外罩殼9上的輪軸1和沿圓周方向安裝在輪軸1外側且隨輪軸1同步進行轉動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所述輪軸1呈水平布設且其沿被處理路面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所述外罩殼9由上至下罩裝在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外側,所述外罩殼9吊裝在水平刀具安裝架17下方;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呈均勻布設,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均與輪軸1呈平行布設;所述輪軸1外側同軸套裝有軸套3,所述軸套3上設置有多個供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安裝的刀具安裝座2,多個所述刀具安裝座2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所述刀具安裝座2與輪軸1呈垂直布設;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均包括一根安裝軸4和多個由左至右安裝在安裝軸4上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均呈平行布設且其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均與其所安裝的安裝軸4呈垂直布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為圓環(huán)形刀片且其與所安裝的安裝軸4呈偏心布設;所述安裝軸4安裝于刀具安裝座2上;
如圖8、圖9和圖10所示,所述移動臂架27沿被處理路面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且其包括臂架本體、帶動所述臂架本體進行前后平移的水平移動機構和對所述臂架本體進行提升的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安裝在所述臂架本體上,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17吊裝于所述臂架本體上,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在所述臂架本體底部。
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17底部設置有三個供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安裝的刀具安裝底座20,三個所述刀具安裝底座20的布設位置分別與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刀具安裝底座20與水平刀具安裝架17之間通過上水平鉸接軸22進行連接,所述上水平鉸接軸22與輪軸1呈平行布設。
所述外罩殼9的中部上方設置有吊裝支座15,所述吊裝支座15與刀具安裝底座20之間通過下水平鉸接軸21進行連接,所述下水平鉸接軸21與輪軸1呈垂直布設。
本實施例中,所述刀具安裝底座20內以及所述刀具安裝底座20的左右兩側與外罩殼9上部之間均設置有減振彈簧25。
如圖2所示,三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包括一個前側處理刀具和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前側處理刀具后部左右兩側的后側處理刀具;
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還包括安裝在外罩殼9前側底部的前側行走輪18和安裝在外罩殼9前側底部的后側行走輪19,所述前側行走輪18和后側行走輪19均與輪軸1呈垂直布設,且前側行走輪18和后側行走輪19布設在同一平面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側處理刀具的外罩殼9前側中部安裝有一個前側行走輪18,所述前側處理刀具的外罩殼9后側對稱安裝有兩個所述后側行走輪19;每個所述后側處理刀具的前側均對稱安裝有兩個所述前側行走輪18,每個所述后側處理刀具的后側中部均安裝有一個所述后側行走輪19。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側行走輪18和后側行走輪19均為萬向輪。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上所安裝前側行走輪18和后側行走輪19的數量和安裝位置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還包括對輪軸1的扭矩和轉速分別進行實時檢測的扭矩檢測單元32和第一轉速檢測單元33。
本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所述第二液壓馬達23與輪軸1的驅動端之間進行傳動連接;所述第二液壓馬達23通過第三液壓管路與所述液壓油箱連接;所述第三液壓管路上裝有第三電磁換向閥36-1和第三流量調節(jié)閥36-2。同時,所述第三液壓管路上還裝有第二液壓泵36-3,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36-1、第三流量調節(jié)閥36-2和第二液壓泵36-3均由第二液壓控制器34進行控制。所述扭矩檢測單元32和第一轉速檢測單元33均與第二液壓控制器34連接。
實際使用時,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的數量為偶數個,相鄰兩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共用一個刀具安裝座2。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刀具安裝座2均包括左右兩個對稱布設的刀具安裝基座,兩個所述刀具安裝基座均安裝在軸套3上;所述安裝軸4的兩端分別安裝于兩個所述刀具安裝基座上;
所述刀具安裝基座為Y字形安裝座,所述Y字形安裝座包括安裝支座2-1和兩個對稱布設在安裝支座2-1左右兩側上方的支臂2-2,每個所述支臂2-2上均安裝有一根所述安裝軸4,每個所述支臂2-2上均開有一個供安裝軸4安裝的軸孔。
本實施例中,所述輪軸1的橫截面為正方形;
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的數量為八個,所述刀具安裝座2的數量為四個;相鄰兩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共用一個刀具安裝座2;
四個所述刀具安裝座2分別安裝在軸套3的四個側壁中部,所述軸套3的四個側壁中部均開有供刀具安裝座2安裝的安裝孔;每個所述刀具安裝座2的底部伸入至軸套3內,每個所述刀具安裝座2底部均安裝在輪軸1的外側壁上。
實際使用時,所述輪軸1也可以采用其它類型的軸。
并且,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的數量和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的布設位置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實際加工時,所述軸套3為異形安裝套,該異形安裝套近似于立方體套。
本實施例中,所述刀具安裝座2底部與輪軸1的外側壁之間為鍵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為能在安裝軸4上進行上下浮動的銑琢刀;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為第一銑琢刀或第二銑琢刀;所述第一銑琢刀包括第一齒輪狀刀盤5-1和多個分別安裝在第一齒輪狀刀盤5-1的多個輪齒上的切削頭5-2;所述第二銑琢刀包括第二齒輪狀刀盤5-3。
其中,所述切削頭5-2為耐磨合金頭。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齒輪狀刀盤5-1呈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有多個輪齒,并且所述輪齒為梯形。
實際加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第一齒輪狀刀盤5-1上所布設輪齒的數量以及各輪齒的布設位置和形狀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的外徑為Φ40mm~Φ80mm、內徑為Φ20mm~Φ30mm且其厚度為5mm~20mm。
實際加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的外徑、內徑和厚度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實際安裝時,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中的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均由左至右分多組進行布設,每組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中均包括至少三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相鄰兩組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之間通過刀具間隔座8進行分隔,所述刀具間隔座8安裝在軸套3上。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中布設的多個所述刀具間隔座8由左至右進行布設,所述刀具間隔座8與輪軸1呈垂直布設,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中布設的多個所述刀具間隔座8組成一個刀具間隔座組,相鄰兩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共用一個所述刀具間隔座組。
兩個所述刀具安裝基座和位于二者之間的一個所述刀具間隔座組組成一個所述刀具安裝座2。
本實施例中,所述刀具間隔座8為Y字形安裝隔板,所述Y字形安裝隔板包括下部安裝板和兩個對稱布設在所述下部安裝板左右兩側上方的上部安裝板,每個所述上部安裝板上均安裝有一根所述安裝軸4,每個所述上部安裝板上均開有一個供安裝軸4安裝的軸孔。
所述軸套3上安裝的所有刀具間隔座8由左至后分多組進行布設,每組所述刀具間隔座8均包括四個沿圓周方向布設在用一豎直面上的刀具間隔座8。因而,每組所述刀具間隔座8均為一個所述刀具間隔座組。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中的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均由左至右分6組進行布設。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中的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的組數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輪軸1的左右兩端均伸出至外罩殼9外側,所述外罩殼9的左右側壁上均開有供輪軸1安裝的安裝孔;所述輪軸1的左右兩端均通過軸承10與外罩殼9進行連接。
所述輪軸1的左端或右端為驅動端,所述輪軸1由第二液壓馬達23進行驅動,所述第二液壓馬達23與輪軸1的驅動端之間通過第二傳動機構進行傳動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輪軸1的驅動端上同軸裝有傳動軸11。
實際安裝時,所述扭矩檢測單元32安裝在第二液壓馬達23上,所述第一轉速檢測單元33均安裝在輪軸1上。
并且,所述傳動機構為皮帶輪傳動機構。所述皮帶輪傳動機構包括與第二液壓馬達23傳動連接的主動皮帶輪24和同軸安裝在傳動軸11上的被動皮帶輪12,所述主動皮帶輪24與被動皮帶輪12之間通過傳動皮帶進行傳動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被動皮帶輪12同軸安裝在傳動軸11上,所述傳動軸11上安裝有對被動皮帶輪12進行限位的限位擋圈7。所述皮帶輪傳動機構上設置有張緊機構。
實際使用時,所述傳動機構也可以為其它類型的傳動機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外罩殼9上設置有側部安裝架14。所述側部安裝架14安裝在外罩殼9的左側上部,所述側部安裝架14與輪軸1呈垂直布設,所述第二液壓馬達23和主動皮帶輪24均安裝在側部安裝架14上。因而,所述側部安裝架14為供第二液壓馬達23和所述主動皮帶輪安裝的安裝架。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后側處理刀具分別對稱布設在所述前側處理刀具后部左右兩側的左側處理刀具和右側處理刀具。所述前側處理刀具和所述右側處理刀具的輪軸1的左端為驅動端,所述左側處理刀具的右端為驅動端。因而,所述前側處理刀具和所述右側處理刀具中,所述傳動軸11位于輪軸1左側且其與呈同軸布設,所述主動皮帶輪24安裝在側部安裝架14左側,所述第二液壓馬達23安裝在側部安裝架14右側。所述左側處理刀具中,所述傳動軸11位于輪軸1右側且其與呈同軸布設,所述主動皮帶輪24安裝在側部安裝架14右側,所述第二液壓馬達23安裝在側部安裝架14左側。
并且,為連接可靠,所述左側處理刀具的側部安裝架14和所述右側處理刀具的側部安裝架14連接為一體。
同時,所述外罩殼9上安裝有吸風口16,所述吸風口16與外罩殼9內部相通。實際使用過程中,通過吸風口16將路面紋理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灰塵等顆粒物進行收集,達到路面紋理化處理過程中同步進行除塵的目的。所述吸風口16上安裝有吸風管26。
本實施例中,所述外罩殼9為底部開口的罩殼,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均位于外罩殼9內,所述外罩殼9底部與被處理路面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5cm。
這樣,所述外罩殼9底部與被處理路面相對密封,能有效防止路面紋理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灰塵等顆粒物飛揚出去,使除塵效果更佳。
本實施例中,所述外罩殼9與軸承10的軸承座之間通過緊固螺釘13進行連接。
并且,所述軸套3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個對安裝軸4進行限位的限位座6,兩個所述限位座6呈對稱布設,每根所述安裝軸4均位于兩個限位座6之間。
如圖8、圖9和圖10所示,所述臂架本體包括能前后擺動的后支撐臂和安裝在所述后支撐臂上部前側的前支撐臂,所述后支撐臂底部裝有供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的平移座28,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在平移座28上,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17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的前側下方;所述前支撐臂沿被處理路面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所述后支撐臂底部與平移座28之間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所述提升機構為帶動所述后支撐臂進行前后擺動以對所述后支撐臂的傾斜角度進行調節(jié)的傾斜角度調節(jié)裝置27-2,所述傾斜角度調節(jié)裝置27-2安裝于所述后支撐臂與平移座28之間。
本實施例中,所述平移座28呈水平支撐座。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支撐臂與所述后支撐臂呈垂直布設。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前支撐臂與所述后支撐臂之間的夾角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支撐臂與所述后支撐臂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臂架27還包括對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進行吊裝的刀具吊架27-4和對刀具吊架27-4進行左右平移的橫向調節(jié)裝置27-13,所述刀具吊架27-4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與刀具吊架27-4之間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所述水平刀具安裝架17吊裝于刀具吊架27-4下方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橫向調節(jié)裝置27-13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
本實施例中,所述傾斜角度調節(jié)裝置27-2為位于所述后支撐臂后側的傾斜角度調整油缸,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的缸體底部以鉸接方式安裝在平移座28上,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的活塞桿頂端以鉸接方式安裝在所述后支撐臂上。
如圖11所示,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通過第一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連接,所述第一液壓管路上裝有第一電磁換向閥29-1和第一流量調節(jié)閥29-2。
本實施例中,所述平移座28上部前后兩側分別布設有供所述后支撐臂底部和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安裝的鉸接座27-3。
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包括安裝在平移座28上的輪式行走機構和對所述輪式行走機構進行驅動的水平移動驅動機構,所述輪式行走機構與所述水平移動驅動機構進行傳動連接,所述水平移動驅動機構為第一液壓馬達35。
并且,所述第一液壓馬達35通過第二液壓管路與所述液壓油箱連接;所述第二液壓管路上裝有第二電磁換向閥30-1和第二流量調節(jié)閥30-2;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29-1、第一流量調節(jié)閥29-2、第二電磁換向閥30-1和第二流量調節(jié)閥30-2均由第一液壓控制器31進行控制。所述第一液壓馬達35上裝有第二轉速檢測單元27-11,所述第二轉速檢測單元27-11與第一液壓控制器31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輪式行走機構包括多對安裝在平移座28上的行走輪27-5。
本實施例中,所述橫向調節(jié)裝置12為橫向調節(jié)油缸,所述橫向調節(jié)裝置12呈水平布設且與所述臂架本體呈垂直布設;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且其另一端支頂在刀具吊架27-4上。
結合圖11,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通過第四液壓管路與所述液壓油箱連接,所述第三液壓管路上裝有第四電磁換向閥39-1和第四流量調節(jié)閥39-2;
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39-1和第四流量調節(jié)閥39-2均由第一液壓控制器31進行控制。
實際使用時,所述第一液壓管路、所述第二液壓管路和所述第四液壓管路均通過主供油管路與所述液壓油箱連接,所述主供油管路上裝有第一液壓泵29-3,所述第一液壓泵29-3由液壓控制器20進行控制。
同時,本發(fā)明所述的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還包括對所述后支撐臂的傾斜角度進行實時檢測的傾斜角度檢測單元27-9、對平移座28的位移進行實時檢測的第一位移檢測單元27-10、對平移座28的移動方向進行實時檢測的第一方向檢測單元27-14、對刀具吊架27-4的位移進行實時檢測的第二位移檢測單元27-15和對刀具吊架27-4的移動方向進行實時檢測的第二方向檢測單元27-16;
所述傾斜角度檢測單元27-9、位移檢測單元27-10、第一方向檢測單元27-14、第二位移檢測單元27-15和第二方向檢測單元27-16均與第一液壓控制器31連接。
為統(tǒng)一、簡便控制,所述第一液壓控制器31和第二液壓控制器34均與上位控制器37連接,所述上位控制器37以無線通信方式與手持式遙控器38進行雙向通信。
本實施例中,所述臂架本體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臂架本體呈平行布設且二者對稱安裝在平移座28上;所述刀具吊架27-4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臂架本體的所述前支撐臂前部。
本實施例中,所述刀具吊架27-4呈水平布設,所述刀具吊架27-4包括兩個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臂架本體的所述前支撐臂前部的鉸接板27-41和由橫向調節(jié)裝置27-13帶動進行左右平移的水平架體27-42,兩個所述鉸接板27-41均呈豎直向布設且二者均與所述臂架本體呈垂直布設,每個所述鉸接板27-41均以鉸接方式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所述水平架體27-42上方設置有橫向導向軸27-43,所述橫向導向軸27-43呈水平布設且其與鉸接板27-41和所述臂架本體均呈垂直布設,兩個所述臂架本體的所述前支撐臂前部之間安裝有通知套裝于橫向導向軸27-43上的套筒27-44;兩個所述臂架本體組成可調式支撐架,所述橫向調節(jié)裝置27-13安裝于所述可調式支撐架與水平架體27-42之間。
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平架體27-42包括左右兩個縱向安裝座27-421。
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的數量為兩組,兩組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呈平行布設且二者均布設在同一平面上;每組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均包括左右兩個對稱布設的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兩個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兩組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分別為前組橫向調節(jié)油缸和位于所述前組橫向調節(jié)油缸后側的后組橫向調節(jié)油缸。
兩個所述鉸接板27-41之間設置有前后兩個反力支座27-422,兩個所述反力支座27-422分別為前側反力支座和位于所述前側反力支座后側的后側反力支座。
所述前組橫向調節(jié)油缸中的兩個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的缸體后部均固定在所述前側反力支座上,所述前組橫向調節(jié)油缸中的兩個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的活塞桿前端與前側導向套同軸連接,所述前側導向套外端連接于位于其外側的縱向安裝座27-421上。
所述后組橫向調節(jié)油缸中的兩個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的缸體后部均固定在所述后側反力支座上,所述后組橫向調節(jié)油缸中的兩個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的活塞桿前端與后側導向套同軸連接,所述后側導向套外端連接于位于其外側的縱向安裝座27-421上。
每個所述鉸接板27-41的前后兩側底部均分別開有供所述前側導向套和所述后側導向套安裝的導向孔。
這樣,通過同步調節(jié)兩組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中兩個所述橫向調節(jié)油缸的伸縮長度,對兩個所述縱向安裝座27-421分別進行左右平移,兩個縱向安裝座27-421左右平移過程中,帶動橫向導向軸27-43進行左右平移,從而達到刀具吊架27-4左右平移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支撐臂包括第一主支撐臂27-1后側的第一主支撐臂27-1后側的第一輔支撐臂27-6,所述第一主支撐臂27-1和第一輔支撐臂27-6的底部均以鉸接方式安裝在平移座28上且二者呈平行布設;
所述前支撐臂包括第二主支撐臂27-7和位于第二主支撐臂27-7正下方的第二輔支撐臂27-8,所述第二主支撐臂27-7的后部與第一主支撐臂27-1和第一輔支撐臂27-6的頂部之間均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所述第二輔支撐臂27-8的后部與第一主支撐臂27-1的頂部之間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所述第二主支撐臂27-7和第二輔支撐臂27-8呈平行布設;
所述第二主支撐臂27-7和第二輔支撐臂27-8的后部與刀具吊架27-4上部之間均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
實際加工時,所述第一主支撐臂27-1和第一輔支撐臂27-6可以加工制作為一體,相應地,第二主支撐臂27-7和第二輔支撐臂27-8可以加工制作為一體。
本實施例中,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的缸體底部以鉸接方式安裝在平移座28上,所述傾斜角度調整油缸的活塞桿頂端以鉸接方式安裝在第一輔支撐臂27-6上。
所述第一液壓馬達35與所述輪式行走機構之間通過第一傳動機構進行傳動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傳動機構為齒輪傳動機構。實際使用時,所述第一傳動機構也可以為其它類型的傳動機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支撐臂與所述前支撐臂之間通過V字形連接件27-12進行連接,所述V字形連接件27-12上裝有三個固定連接件;所述V字形連接件27-12由前連接桿和位于所述前連接桿后側的后連接桿連接而成,三個所述固定連接件分別為安裝在所述前連接桿底部的第一固定連接件、安裝在所述后連接桿底部的第二固定連接件和安裝在所述前連接桿與所述后連接桿之間連接處的第三固定連接件;所述V字形連接件27-12與第二主支撐臂27-7后部之間通過所述第三固定連接件進行連接,所述V字形連接件27-12與第一輔支撐臂27-6頂部之間通過所述第二固定連接件進行連接,所述V字形連接件27-12與第一主支撐臂27-1頂部和第二輔支撐臂27-8后部之間均通過所述第一固定連接件進行連接。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臂架本體的所述前支撐臂之間通過橫向連接梁41進行連接。
如圖12所示的一種道路路面紋理化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移動臂架安裝:將移動臂架27安裝在一個能在被處理路面上進行前后移動的水平移動設備上,并在所述水平移動設備上安裝有供移動臂架27進行前后平移的前后平移軌道40;所述移動臂架27的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安裝于所述前后平移軌道40上;
所述移動臂架27還包括對刀具吊架27-4進行左右平移的橫向調節(jié)裝置27-13,所述橫向調節(jié)裝置27-13安裝在所述前支撐臂前部;
步驟二、水平移動設備移動就位:將所述水平移動設備移動至被處理路面上的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上,并使所述水平移動設備位于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的后側;
所述水平移動設備移動之前,通過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將移動臂架27沿所述前后平移軌道40向前平移,并使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位于所述水平移動設備上方;
步驟三、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對位調節(jié),過程如下:
步驟301、水平后移:通過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將移動臂架27沿所述前后平移軌道40向后平移,直至將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移至所述水平移動設備后側;
步驟302、橫向調節(jié):根據被處理路面上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的布設位置,采用橫向調節(jié)裝置27-13對刀具吊架27-4進行平移,所述刀具吊架27-4平移移動過程中帶動水平刀具安裝架17在被處理路面的寬度方向上進行同步平移,直至將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移至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的正上方;
步驟303、高度調整:根據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上紋理化處理的深度,通過所述提升機構下放所述臂架本體對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的高度進行調整,直至將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的高度調整到位;
步驟四、路面紋理化處理:將所述水平移動設備勻速向前移動,所述水平移動設備勻速向前移動過程中,通過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由后向前對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進行紋理化處理。
實際使用過程中,步驟四中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具總成由后向前對所述待紋理化處理區(qū)域進行紋理化處理過程中,每個所述紋理化處理刀具中的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均繞其輪軸1進行連續(xù)旋轉,多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連續(xù)旋轉過程中連續(xù)對被處理路面進行銑加工處理(也稱為銑刨處理),并且由于每個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組中的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與所安裝的安裝軸4均呈偏心布設,因而實現啄式銑加工處理,也稱為銑啄處理,不僅能提高路面紋理化處理效果,并且實現柔性輪轂的作用,使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具有上下浮動功能,使得路面紋理化處理效果更佳,并且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不易損壞,使用壽命長。
實施例2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路面紋理化處理刀片5為第二銑琢刀,所述第二銑琢刀包括第二齒輪狀刀盤5-3。所述第二齒輪狀刀盤5-3上未設置切削頭5-2。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齒輪狀刀盤5-3呈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有多個輪齒,并且所述輪齒為梯形。
實際加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第二齒輪狀刀盤5-3上所布設輪齒的數量以及各輪齒的布設位置和形狀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采用路面紋理化處理裝置其余部分的結構和連接關系均與實施例1相同。
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路面紋理化處理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fā)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