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道路防護裝置,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電線桿防護墩。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技術中授權公告號為CN204125878U的中國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電線桿防撞護墩,用于套在電線桿的底部起防撞作用;包括地埋層和設在地埋層上部且由內向外依次設置的緩沖層、防撞層和粘貼層;所述地埋層和防撞層均為中空的水泥混凝土圓柱并且該二層為一體式結構,地埋層的上部設有環形的內沿和外沿,緩沖層和粘貼層分別位于該內沿和外沿上;所述緩沖層為內部填充有沙土的塑料袋,粘貼層為包覆在防撞層外壁上的塑料板或金屬板,粘貼層的外壁光滑且粘貼有熒光反光膜。
現有的上述防護墩雖然可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但加設防護墩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發生電力故障時,維修人員需要借助凳子椅子等先爬至防護墩上端位置,再借助腳扣爬上電線桿,對電工的維護操作產生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線桿防護墩,可對電線桿起到保護的同時還能降低對電工維護操作的影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線桿防護墩,包括柱狀的本體,所述本體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拼接構成,所述本體的側壁至少設有兩個踏腳部,相鄰踏腳部沿高度方向呈左右交錯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的電線桿防護墩,本實用新型在本體的側壁設有踏腳部,且踏腳部為沿著高度左右交錯設置,方便左右腳交錯爬上防護墩,再套上腳扣便可爬上電線桿。無需借助椅子、凳子進行操作。因此,本方案在可以對電線桿起到保護的同時還降低了對電工維護操作的影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本體的外壁由下至上設有若干加強層和警示層,最底層為加強層,加強層與警示層交替設置,所述警示層粘貼有熒光反光膜。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警示層粘貼有熒光反光膜,且與加強層為交替設置,在車燈的照射下,呈現若干條發光體,警示效果明顯。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踏腳部設置于加強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腳踏部設置于加強層不會對警示層的警示效果造成影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加強層設有環向強力筋或縱向強力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加強層設置強力筋可提高本體的結構強度,同時具有防滑作用,在電工攀爬時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本體的頂部設有為錐面結構的導水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錐面結構的導水層可對雨水進行引流,避免防護墩墩頭積水。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靠近拼接位置處均設有安裝孔,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通過螺栓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拼接從而抱緊于電線桿,并通過螺栓連接使得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得到固定,方便安裝。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的對接面上設有相互適配的定位塊和定位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拼接時,通過定位塊與定位槽配合不僅可以在安裝時起到定位作用,并且在本體承受徑向載荷時,通過定位塊與定位槽的配合作用,可使得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拼接處不易錯位,使得安裝孔與螺栓的連接處不易損壞,提高了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爆炸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左半部分;2、右半部分;3、踏腳部;4、第一加強層;5、第一警示層;6、第二加強層;7、第二警示層;8、第三加強層;9、第三警示層;10、導水層;11、環向強力筋;12、安裝孔;13、定位塊;14、定位槽;15、豎向強力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一種電線桿防護墩,如圖1-2所示,整體呈柱狀結構由左半部分1和右半部分2拼接組成;使用時內部可以襯裝緩沖墊再包裹于電線桿的根部起到防撞和警示作用。
本實施例由下至上分別為第一加強層4、第一警示層5、第二加強層6、第二警示層7、第三加強層8、第三警示層9、導水層10。第一警示層5、第二警示層7、第三警示層9表面粘貼有熒光反光膜。
如圖1所示,第二加強層6和第三加強層8上均設有踏腳部3,踏腳部3呈槽狀便于腳踩;且第二加強層6和第三加強層8的踏腳部3呈左右交錯設置,方便電力維護人員爬上該防護墩。
如圖1所示,第一加強層4、第二加強層6、第三加強層8、導水層10上均設有環向強力筋11;導水層10為錐面結構。
如圖2所示,左半部分1和右半部分2的拼接面上設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塊13和定位槽14,定位塊13的邊沿倒有圓角,在拼裝時,將定位塊13嵌入另一部分的定位槽14中,可達到對左半部分1與右半部分2進行預定位的作用。左半部分1和右半部分2靠近拼接面處均設有安裝孔12,在預定位完成后,左半部分1和右半部分2的安裝孔12兩兩相對,其中一個安裝孔12內固封有螺母,通過內六角螺栓從另一安裝孔12中穿過與螺母進行連接從而將左半部分1和右半部分2拼裝在一起,安裝較為方便。且安裝孔12貫穿定位塊13和定位槽14,使得內六角螺栓對左半部分1和右半部分2進行固定的同時將定位塊13壓緊于定位槽14中,使得左半部分1與右半部分2連接更加牢固可靠。
實施例二,如圖3所示,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整體尺寸略有不同,并將環向強力筋11替換成豎向強力筋15。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