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與工作平臺有關,更詳而言之是指一種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
背景技術:
如圖1至圖3所示,為使加工使用的工作桌的桌面得以作適度的延伸,以增加可支撐工作物的面積,現有工作桌除了具有一主支撐臺面1外,更增設了有一第一桌面2與一第二桌面3,其中該第一桌面2是可先相對該主支撐臺面1往外滑移一段距離(圖2參照),該第二桌面3位于第一桌面2下方且隨著第一桌面2繼續往外移動而一起產生位移(圖3參照),通過此以達成增加支撐工作物的面積。
但,在第一桌面2及第二桌面3分別被往外拉動并移動至極限位置后(即圖3所示的狀態),當使用者欲將第一桌面2及第二桌面3回推至如圖1所示的原位置時,須先將第一桌面2往反方向回推至如圖2所示的位置,方得以續帶動第二桌面3,但在圖2所示的狀態下,第二桌面3是呈相對主支撐臺面1而為突出,如是勢必對使用者造成操作上的不便與干擾。
為此,本實用新型創作人即利用增設連動組件的方式以改善上述缺失。
再者,在第一桌面2欲自圖1的位置開始往外移動的際,極容易因第一桌面2與第二桌面3間的結合關系過于緊實,遂造成初被拉動的第一桌面2連帶地將第二桌面3一同帶出而衍生不必要的困擾,為此,本實用新型創作人更以增設一掣動裝置來改善前述缺失,期使工作桌的使用更具便利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以改善現有技術存在的缺失,使得工作桌的使用更具便利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一種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包含有一基座;至少一第一導軌固設于該基座上,該第一導軌具有一第一導槽、一第一止部及一第二止部;至少一導桿可滑移地設于該第一導軌的第一導槽中,且可于相反的一第一方向與一第二方向往返移動,該導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端板固接于該導桿的第一端且于與該第一止部接觸時,該導桿被限制朝向該第一方向移動;一第二端板固接于該導桿的第二端且于與該第二止部接觸時,該導桿被限制朝向該第二方向移動;一滑板是可滑移地被支撐在該導桿上方;至少一第二導軌固設于該滑板的底面,該第二導軌具有一第二導槽、一第一推部與一第二推部,該第二導槽供導桿容置其中,該第一推部與該第二端板接觸時,該導桿被帶往該第一方向移動,該第二推部與該第一端板接觸時,該導桿被帶往該第二方向移動;一連動組件具有固設于滑板底面的一連動桿,當該滑板于第一方向的極限位置朝第二方向移動時,該連動桿會與該第二端板接觸,并帶動該導桿往第二方向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工作桌具有可分段移動的滑板,這樣使得工作桌使用起來更方便實用。
圖1至圖4是現有工作桌的不同階段的移動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6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7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局部構件示意圖;圖8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9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0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局部構件示意圖;圖11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2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3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4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5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6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局部構件示意圖;圖17是類同圖16,揭示連動桿前端上揚;圖18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9是圖5所示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0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工作桌100基座10主平臺11輔助平臺12第一導軌20第一導槽21第一止部22第二止部23第一固定塊24凹溝241 第二固定塊25凹溝251 導桿30第一桿身31第二桿身32第一端33 第二端34
第一端板40第一凸耳41第二端板50第二凸耳51滑板60第二導軌70第二導槽71第一推部72第二推部73第一滑塊74凹溝741 第二滑塊75凹溝751 掣動裝置80承座81容置孔811彈簧82頂抵件83卡掣件84 定位孔841連動組件90連動桿91 后端911前端912 突部913爪勾面914 弧形導面915凸塊92斜推面921工作桌200基座201 第一導軌202長形本體202a 擋塊202b第一導槽202c 第一止部202d第二止部202e 導桿203第一端板204 第二端板205滑板206 第二導軌207掣動裝置208 卡掣件208a頂抵件208b連動組件209連動桿209a凸塊209b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目的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同,茲舉以下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說明于后請參閱圖5至圖19,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工作桌100,該工作桌100是可被設置于一鋸切機臺(圖中未示)上方使用,其主要組成包含有一基座10、二第一導軌20、二導桿30、一第一端板40、一第二端板50、一滑板60、二第二導軌70、一掣動裝置80及一連動組件90,其中該基座10具有一主平臺11與一輔助平臺12,該輔助平臺12的臺面高度是略低于該主平臺11的臺面高度。
該二第一導軌20分別固設于該基座10輔助平臺12的二側處,各第一導軌20具有一第一導槽21、一第一止部22與一第二止部23,本實施例的每一第一導軌20是由一第一固定塊24與一第二固定塊25所組成,且第一固定塊24具有一凹溝241,第二固定塊25具有一凹溝251,該凹溝241與該凹溝251并共同形成該第一導槽21,又第一固定塊24的一側面是形成該第一止部22,第二固定塊25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二止部23。
該二導桿30各別為具有并接的一第一桿身31與一第二桿身32的長桿體,各該導桿30以其第一桿身31結合于對應的第一導槽21中而可相對該基座10于相反的一第一方向D1與一第二方向D2往返滑移,各該導桿30并具有一第一端33與一第二端34。
該第一端板40固接于該二導桿30的第一端33,該第二端板50固接于該二導桿30的第二端34,該二導桿30、第一端板40與第二端板50共同構成一剛性的框體,另,第一端板40的兩端分別形成一第一凸耳41,第二端板50的兩端分別形成一第二凸耳51。
該滑板60面積概與該基座10的輔助平臺12面積相當。
該二第二導軌70固設于該滑板60的底面,各第二導軌70具有一第二導槽71、一第一推部72與一第二推部73,本實施例的每一第二導軌70由一第一滑塊74與一第二滑塊75所組成,且第一滑塊74具有一凹溝741,第二滑塊75具有一凹溝751,該凹溝741與該凹溝751共同形成該第二導槽71,各該第二導槽71則供對應的導桿30的第二桿身32結合,使得該滑板60以可滑移的方式被支撐在該二導桿30上,又,第一滑塊74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一推部72,第二滑塊75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二推部73。
請配合圖7所示,該掣動裝置80具有一承座81、一彈簧82、一頂抵件83及一卡掣件84。其中該承座81為具有一容置孔811的柱體且固設于基座10的輔助平臺12預定位置處;該彈簧82是置于該容置孔811中;該頂抵件83為置于該承座81容置孔811中的鋼珠,其被該彈簧82所頂推而使局部露出于該承座81外;該卡掣件84固設于該第二端板50上且具有一定位孔841。
請配合圖16所示,該連動組件90具有一連動桿91及一凸塊92。該連動桿91的兩相對端分別界定出一后端911及一前端912,且其底面于該后端911與該前端912之間具有一突部913,該后端911固接于該滑板60底面,該前端912形成勾狀的帶動部,該帶動部具有面朝第二方向D2的一爪勾面914,以及面朝第一方向D1的弧形導面915,該凸塊92固設于該基座10的輔助平臺12上,且與該連動桿91的位置相對應,該凸塊92的頂面并形成有一斜推面921。
以上即為本實用新型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100各構件及其相關位置的說明,茲再敘述其使用方式如下請配合參閱圖5至圖7,是滑板60尚未被推動的狀態,此時第二端板50的各第二凸耳51與第一導軌20的第二止部23抵接;該掣動裝置80的頂抵件83受到彈簧82的頂推而以局部嵌入該卡掣件84的定位孔841中,至此使得導桿30連同滑板60穩定停滯于該基座10且不至于任意地產生滑移。
續請配合圖8,是使用者將滑板60朝第一方向D1推移,至第二導軌70的第一推部72與第二端板50抵接為止,如此即獲得適當增加支撐對象的面積,由于頂抵件83仍落于卡掣件84的定位孔841中,因此,使得導桿30仍能保持定位于原位;而當使用者繼續將滑板60朝第一方向D1拉出時,如圖9、圖10所示,因使用者的拉動施力克服了彈簧82的頂推力,使得卡掣件84越過頂抵件83,如是,固設于滑板60底面的第二導軌70的第一推部72將推動第二端板50連同導桿30往第一方向D1滑移,直至該第一端板40的各第一凸耳41與對應的第一導軌20的第一止部22相抵接為止(圖11及圖12參照),至此,通過由導桿30的位移而獲得最大的延伸支撐面積。
接著,請參閱圖13、圖14所示,是將位于第一方向D1上極限位置的滑板60往第二方向D2推移一小段距離的示意圖,此時連動桿91的爪勾面914勾抵于第二端板50的側面,圖15、圖16更進一步揭示滑板60繼續往第二方向D2被推移,且導桿30因受到連動桿91的拖動而同步往第二方向D2滑移,直至第二端板50的各第二凸耳51與對應的第一導軌20的第二止部23抵接始停止位移,而在上述滑板60連同導桿30往第二方向D2移動的過程中,連動桿91的突部913因抵觸于凸塊92的斜推面921,而隨著斜推面921的斜度變化,使得連動桿91的前端912得以越過第二端板50,如圖17、圖18所示,如此,方可使得滑板60可繼續朝第二方向D2移動,圖19則揭示設于滑板60底面的第二滑塊75抵觸該第一端板40,俾促使滑板60不可再朝第二方向D2移動。
從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滑板60自第一方向D1的極限位置往第二方向D2移動時,透過該連動桿91居間帶動導桿30一起移動,可避免以兩段的方式先后推動滑板60及導桿30的困擾。
最后請再參閱圖20所示的另一實施例的工作桌200,其構件與上述實施例大致相同,亦即具有一基座201、二第一導軌202、二導桿203、一第一端板204、一第二端板205、一滑板206、二組分別由二導塊組成的第二導軌207、一掣動裝置208包括有卡掣件208a與頂抵件208b等構件,以及一連動組件209具有連動桿209a與凸塊209b等構件,由于上述構件的相關位置及功效與上述實施例大致相同,于下僅就不同處敘述,即本實施例的第一導軌202是由一長形本體202a與一擋塊202b所組成,其中長形本體202a的頂面是凹陷形成第一導槽202c,擋塊202b的兩側則分別形成第一止部202d與第二止部202e,前述的第一導槽202c提供導桿203于其上滑動,前述的第一止部202d與第二止部202e則是分別提供第一端板204與第二端板205抵靠使用,由于各構件的實際達成功效與前述的工作桌100對應的結構相同,于此則不再重新描述。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至少一第一導軌,是固設于該基座上,該第一導軌具有一第一導槽、一第一止部及一第二止部;至少一導桿,是可滑移地設于該第一導軌的第一導槽中而可于相反的一第一方向與一第二方向往返移動,該導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端板,是固接于該導桿的第一端,該第一端板與該第一止部接觸時,該導桿被限制朝向該第一方向移動;一第二端板,是固接于該導桿的第二端,該第二端板與該第二止部接觸時,該導桿被限制朝向該第二方向移動;一滑板,是可滑移地被支撐在該導桿上方,該滑板具有一底面;至少一第二導軌,是固設于該滑板的底面,該第二導軌具有一第二導槽、一第一推部與一第二推部,該第二導槽供該導桿容置其中,該第一推部與該第二端板接觸時,該導桿被帶往該第一方向移動,該第二推部與該第一端板接觸時,該導桿被帶往該第二方向移動;一連動組件,具有一固設于該滑板底面的連動桿,該滑板自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移動時,該連動桿與該第二端板接觸進而帶動該導桿往第二方向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第一導軌由一第一固定塊與一第二固定塊所組成,該第一固定塊與該第二固定塊分別具有一凹溝,該些凹溝共同構成該第一導槽,該第一固定塊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一止部,該第二固定塊的一外側面形成該第二止部;該第二導軌由一第一滑塊與一第二滑塊所組成,該第一滑塊與該第二滑塊分別具有一凹溝,該些凹溝共同構成該第二導槽,該第一滑塊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一推部,該第二滑塊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二推部;該導桿是同時穿設于該第一導槽與該第二導槽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其特征在于所述該連動桿的兩相對端分別界定出一后端及一前端,該后端固接于該滑板底面,該前端具有一爪勾面與一弧形導面,隨著滑板往第二方向移動,該連動桿的爪勾面與該第二端板接觸并帶動該導桿一起移動,隨著滑板往第一方向移動,該連動桿的弧形導面與該第二端板接觸并引導連動桿的前端越過該第二端板。
4.如權利要求3所述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其特征在于所述該連動組件更具有一凸塊,該凸塊設于該基座且其頂面具有一斜推面,該連動桿更具有一突部,當該滑板朝第二方向移動時,該突部接觸并順沿該斜推面而往上移動,造成連動桿前端上揚并越過該第二端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掣動裝置,該掣動裝置具有一卡掣件,是固接于該第二端板,且具有一定位孔;一頂抵件設置于該基座上,其具有一頂緣,在該滑板位于該第二方向上的極限位置時,該頂抵件的頂緣嵌入該卡掣件的定位孔。
6.如權利要求5所述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其特征在于所述該掣動裝置更包括有一承座與一彈簧,該承座設于該基座上且具有一容置孔,該彈簧位于該容置孔中,而該頂抵件為一容設于該承座的容置孔中的鋼珠,該鋼珠受該彈簧向上頂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第一導軌包括一長形本體與一擋塊,該長形本體頂面凹陷形成該第一導槽,該擋塊的兩側分別形成該第一止部與該第二止部;該第二導軌由一第一滑塊與一第二滑塊所組成,該第一滑塊與該第二滑塊分別具有一凹溝,該些凹溝共同構成該第二導槽,該第一滑塊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一推部,該第二滑塊的一側面形成該第二推部;而該導桿是同時穿設于該第一導槽與該第二導槽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具有可分段移動滑板的工作桌,包括一平臺,平臺上方設置一可相對平臺滑動的導桿,導桿上方設置一可相對導桿滑動的滑板,利用導桿與滑板的搭配組合,可適時增加用以支撐對象的面積,該工作桌另包括有一連動組件,該連動組件具有一固設于該滑板底面的連動桿,當該滑板自一第一方向往相反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移動時,該連動桿會帶動該導桿往第二方向一起移動。
文檔編號B25H1/00GK2863380SQ20052014302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6日
發明者劉嘉盛, 丁原志 申請人:圣杰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