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打擊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無刷馬達的沖擊式改錐(inpact driver)等打擊工具。
背景技術:
在沖擊式改錐等打擊工具中,在容置有馬達的外殼的前方保持有容置打擊機構的錘殼體,砧座(anvil)從錘殼體向前方突出。馬達使用不需要更換刷的無刷馬達,如專利文獻1、2所示,通過球軸承,使堵塞錘殼體的后表面的圓盤狀的蓋部支撐穿過傳感器基板向前方突出的轉子的旋轉軸,使突出至錘殼體內的旋轉軸的小齒輪與主軸(spindle)所保持的行星齒輪嚙合,來從馬達向打擊機構傳遞旋轉。
另外,在旋轉軸的后端固定有風扇,通過風扇隨馬達的驅動而進行的旋轉,在外殼的側面,從設置在馬達的前端附近的吸氣口吸入外部氣體并通過馬達后,在外殼的后方部,從設置在風扇的外側的排氣口排出,由此能夠對馬達進行冷卻。專利文獻I JP特開2011-45201號公報;專利文獻2 JP特開2010-280033號公報。在這樣的打擊工具中,有時經由在外殼開口的吸氣口或排氣口進入雨水等,若雨水等進入馬達內部,則引起故障或劣化。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馬達的防水性,即使從吸氣口等進入雨水等,也能夠良好地防止馬達出現故障或劣化的打擊工具。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技術方案I記載的發明為一種打擊工具,在形成于外殼內的后部的馬達容置室中容置有無刷馬達,并且,在該無刷馬達的后方配置有通過旋轉向外殼內吸入外部氣體來對馬達容置室內進行通氣的風扇,其中,無刷馬達由設置有永久磁鐵的轉子和內周側具有定子繞組的定子構成,另外,在無刷馬達的前方配置有轉子的旋轉軸突出的筒狀的錘殼體,在該錘殼體的內部設置有打擊機構,其特征在于,在定子的內周的整周上設置有用于隔開轉子和定子繞組的分隔壁,分隔壁的前端與用于堵塞定子的前側的開口且旋轉軸所貫通的堵塞板相抵接,另外,分隔壁的后端被后分隔壁堵塞,在堵塞板的被旋轉軸貫通的貫通孔中嵌合有承受筒,承受筒形成在對錘殼體的后側的開口進行堵塞的蓋部上,且支撐旋轉軸使該旋轉軸能夠旋轉,通過風扇的旋轉而吸入外殼內的外部氣體,在分隔壁的外側僅在定子繞組間通過。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的結構中,在承受筒上設置有重疊部,重疊部的直徑形成為比與貫通孔嵌合的嵌合部分的大,且重疊部與堵塞板的前表面相抵接。根據技術方案I記載的發明,能夠提高馬達的防水性,即使從設置在外殼上的吸氣口等進入雨水等,也能夠良好地防止馬達故障或劣化。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I的效果的基礎上,能夠提高堵塞板與承受筒之間的密封性,更可靠地防止從這些部件進入雨水等。
圖I是沖擊式改錐的縱剖視圖。圖2A是A-A線剖視圖,圖2B是B-B線剖視圖。圖3是圖I的C部放大圖。圖4是沖擊式改錐的側視圖。圖5是沖擊式改錐的變更例的縱剖視圖。圖6是拆下風扇容置部后的狀態下的沖擊式改錐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I是作為打擊工具的一個例子的沖擊式改錐的縱剖視圖,沖擊式改錐I具有夕卜殼2,在其后方(將圖I中的右側作為前方)容置有馬達5,向其下方延伸設置有把手3 ;錘殼體4,其安裝在該外殼2的前方,用于容置打擊機構6。如圖2A、圖2B所示,外殼2是通過組裝左右一對半外殼2a、2b并將彼此緊固而形成的。錘殼體4是后方部被半外殼2a、2b夾持且前方部向前方越來越細的吊鐘狀的筒體,在前方部覆蓋有合成樹脂制的罩7以及橡膠制的減振件8。在把手3的下端安裝有作為電源的未圖示的電池組(battery pack),另外,在把手3的根部側容置有開關9,該開關9的扳機10向前方突出。馬達5是無刷馬達,具有轉子11,設置有旋轉軸12以及永久磁鐵13 ;筒狀的定子14,在向內周突出設置的6個齒部15、15……上卷繞有3相定子繞組16、16……,且轉子11貫通定子14。如圖2A所示,在形成在外殼2后方的馬達容置室17內,馬達5的定子14被在各半外殼2a、2b的內面沿周向突出設置的加強筋18、18……支撐為在定子14與外殼2的內表面之間形成間隙的狀態。在定子14的前端安裝有作為堵塞板的傳感器基板19,來該傳感器基板19具有對轉子11的磁極位置進行檢測的磁傳感器,在傳感器基板19的中央形成有旋轉軸12所貫通的貫通孔20。另外,在定子14中,如圖2B所示,相鄰的齒部15、15的突出端彼此相互連接,在定子繞組16、16……的軸心側,在整周上形成用于將定子繞組16與轉子11的永久磁鐵13隔開的分隔壁21。該分隔壁21的前端在整周上與傳感器基板19的后表面抵接,該分隔壁21的后端被旋轉軸12所貫通的后分隔壁22密封。由此,在馬達容置室17內,轉子11被分隔壁21以及后分隔壁22包圍。另外,在定子14側,在定子14的前端沿著周向隔開規定間隔地形成有多個切缺部23、23……,由此使在定子14的內側形成在齒部15、15間的槽24、24......與定子14的外側連通。附圖標記25表示安裝在錘殼體4的后部開口上的圓盤狀的蓋部,在其中央形成有直徑隨著向后方而階梯地變小的兩個的承受筒26、27,該蓋部25被在外殼2內將錘殼體4和馬達5隔開的前壁28保持。在承受筒26、27之間沿著周向設置有沿半徑方向突出的凸緣29,該凸緣29與形成在前壁28上的槽30卡合,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對錘殼體4進行定位。馬達5的旋轉軸12穿過承受筒26、27,通過球軸承31能夠旋轉地被支撐在承受筒27上,嵌在前端上的小齒輪32向設置在錘殼體4內的主軸33的內部突出。
另外,如圖3所示,承受筒27的后端延伸至傳感器基板19的貫通孔20內,在承受筒27的后端的外側沿著周向設置有凸緣部34,該凸緣部34與貫通孔20嵌合且外周面與貫通孔20的內周面抵接。該凸緣部34形成為與傳感器基板19相比向前側突出的厚壁部,在凸緣部34的前側的外周沿著周向設置有與傳感器基板19的前表面抵接的重疊部35。在重疊部35的后表面,保持有與傳感器基板19的前表面抵接的O形環36,由此傳感器基板19和重疊部35之間被密封。另外,在外殼2的馬達容置室17的后方設置有風扇容置部37。突出至該風扇容置部37內的旋轉軸12能夠旋轉地被設置在風扇容置部37的后部的球軸承38支撐,在球軸承38的前側固定有風扇39。另外,如圖4所示,在外殼2的側面上,在與從傳感器基板19至定子5的外側相當的位置上,貫穿設置有多個吸氣口 40、40……,另外,在風扇容置部37的側面,在與風扇39的外側相當的位置貫穿設置有多個排氣口 41、41……。另外,在錘殼體4內,主軸33的后端能夠旋轉地被保持在承受筒26上的球軸承42支撐,使設置在球軸承42的前方的行星架部43所保持的兩個行星齒輪44、44與旋轉軸12的小齒輪32嚙合。附圖標記45表示內嚙合齒輪。打擊機構6具有錘50,其外套在主軸33的前端;螺旋彈簧52,其前端插在形成于該錘50的后表面上的環槽51中。錘50通過跨在錘50和主軸33之間并與錘50和主軸33相嵌合的球53、53與主軸33連接。通過使球53、53跨在從前端向后方凹入設置在錘50的內周面且后端越來越細的倒V形的凸輪槽54和使前端向前方凹入設置在主軸33的外周面的V字狀的凸輪槽55之間與凸輪槽54和凸輪槽55相嵌合,來進行上述連接。通過螺旋彈簧52,對錘50施加向前進位置的作用力,在該前進位置,球53位于既是倒V形的凸輪槽54的后端又是V字狀的凸輪槽55的前端的位置。附圖標記56表示站座,站座56的中間部能夠旋轉地被保持在錘殼體4的前端的軸承57支撐,在形成于砧座56的后表面的軸心的軸承孔58中嵌合有突出設置于主軸33的前端的小徑部59。另外,在錘殼體4內,在砧座56的后端放射狀地延伸設置有一對臂部60、60,所述一對臂部60、60在旋轉方向上與突出設置在錘50的前表面的未圖示的爪卡合。另外,在從錘殼體4突出的砧座56的前端形成有未圖示的工具頭的插入孔61,并且設置有夾緊機構62,所述夾緊機構62具有為防止插入插入孔61的工具頭脫落而安裝的球63以及套筒64等。在如上構成的沖擊式改錐I中,在按入扳機10驅動馬達5時,旋轉軸12的旋轉通過行星齒輪44、44傳遞至主軸33,使主軸33旋轉。主軸33通過球53、53使錘50旋轉,并使錘50所卡合的砧座56旋轉,由此能夠通過安裝在砧座56的前端的工具頭進行緊固等。在進行緊固而砧座56的扭矩變高 時,由于球53、53沿著凸輪槽55、55滾動,所以錘50 —邊相對于主軸33旋轉一邊克服螺旋彈簧52的作用力后退。另外,在錘50的爪脫離砧座56的臂部60、60時,由于球53、53借助螺旋彈簧52的作用力向凸輪槽55、55的前端滾動,所以錘50 —邊旋轉一邊前進。由此,爪再次與臂部60、60卡合,從而產生旋轉打擊力(沖擊)。通過錘50反復與該砧座56卡合/脫離,來增進緊固。另外,在通過馬達5的驅動使旋轉軸12和風扇39—起旋轉時,從外殼2的吸氣口40吸入外部氣體,并進入外殼2和定子14之間的間隙。該外部氣體從定子14的切缺部23進入定子14的內側,然后原樣通過槽24、24……,向后方流動,到達風扇容置部37,然后從排氣口 41向外部排出。通過該空氣的氣流,來冷卻定子繞組16。在此,即使從吸氣口 40或排氣口 41進入雨水等,由于在馬達5側,通過分隔壁21以及后分隔壁22覆蓋轉子11,所以雨水等不進入轉子11側。另外,即使雨水等迂回進入傳感器基板19的前側,由于傳感器基板19和承受筒27的凸緣部34之間被密封,所以雨水等不進入轉子11側和承受筒27內。這樣,根據上述方式的沖擊式改錐1,在馬達5的定子14的內周,沿著整周設置有將轉子14和定子繞組16隔開的分隔壁21,使分隔壁21的前端與堵塞定子14的前側的開口且旋轉軸12所貫通的傳感器基板19抵接,另外,通過后分隔壁22堵塞分隔壁21的后端,·使形成在對錘殼體4的后側的開口進行堵塞的蓋部25上且支撐旋轉軸12使其旋轉的承受筒27與傳感器基板19的旋轉軸12的貫通孔20嵌合,使通過風扇39的旋轉從吸氣口 40吸入外殼2內的外部氣體僅在分隔壁21的外側在定子繞組16間通過,由此,提高了馬達5的防水性,即使從吸氣口 40等進入雨水等,也能夠良好地防止馬達5故障或劣化。尤其,由于在承受筒27的凸緣部34上設置有比貫通孔20的嵌合部分的直徑大且與傳感器基板19的前表面抵接的重疊部35,所以傳感器基板19和承受筒27之間的密封性高,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從這些部件進入雨水等。此外,在上述方式中,傳感器基板用作堵塞板,但是由于傳感器基板的位置或形狀的不同,所以可以不利用傳感器基板,而設置另外的堵塞板來堵塞定子的前側。另外,關于堵塞板與蓋部的承受筒之間的嵌合,在上述方式中,使承受筒的凸緣部比堵塞板厚,但是可以適當進行變更,即,可以使厚度相同而省略重疊部,或在堵塞板的內周設置階梯部,在階梯部與承受筒之間進行榫接等。而且,根據貫通孔的大小等,可以省略凸緣部,而使承受筒的后端直接與貫通孔嵌合。另外,在上述方式中,將風扇39設置在突出至風扇容置部37的旋轉軸12上,但是如圖5所示的沖擊式改錐IA那樣,能夠形成與外殼2分開的風扇容置部37,并通過后板46堵塞外殼2的后方,另外,能夠通過前板65堵塞風扇容置部37的前方,將風扇容置部37從后方緊固結合在外殼2上。因此,旋轉軸12的后端截止至馬達容置室17內,在后分隔壁22的內側形成軸承座部47,通過被軸承座部47保持的球軸承48支撐旋轉軸12的后端,使其旋轉。另外,在風扇容置部37內,在前板65的后表面形成軸承座部66,使軸承座部66保持球軸承67,通過該球軸承67和后部的球軸承38分別支撐用于固定風扇39的風扇軸68的前后端,使風扇軸68旋轉。能夠在后板46和前板65上形成多個位于馬達5的槽24的后方的透孔69、69……,使槽24和風扇容置部37連通來使外部氣體通過。這樣,如圖6所示,由于只要拆下風扇容置部37,就能夠縮短前后方向的全長使其小型化,所以在不長時間連續使用的情況下或在狹窄的場所進行作業的情況下,拆下風扇容置部37進行使用即可。此時,后板46的透孔69為排氣口。其中,由于將風扇39設置在與旋轉軸12分開的風扇軸68上,所以需要使風扇軸68旋轉的驅動源。對于這種情況只要如下應對即可,S卩,例如,在風扇容置部37中設置新的風扇用的馬達,通過齒輪等向風扇軸68傳遞旋轉,并且在后板46和前板65上分別設置在風扇容置部37的結合狀態下電連接的端子(接觸式或插入式等),來從電池組得到電源。另夕卜,如果風扇和轉子之間的距離近,則考慮在風扇的前表面設置與轉子的永久磁鐵對應的永久磁鐵或磁性體,通過轉子的永久磁鐵的 吸引力使風扇同步旋轉。
權利要求
1.一種打擊工具,在形成于外殼內的后部的馬達容置室中容置有無刷馬達,并且,在該無刷馬達的后方配置有通過旋轉向所述外殼內吸入外部氣體來對所述馬達容置室內進行通氣的風扇,其中,所述無刷馬達由設置有永久磁鐵的轉子和內周側具有定子繞組的定子構成, 另外,在所述無刷馬達的前方配置有所述轉子的旋轉軸突出的筒狀的錘殼體,在該錘殼體的內部設置有打擊機構, 所述打擊工具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的內周的整周上設置有用于隔開所述轉子和所述定子繞組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的前端與用于堵塞所述定子的前側的開口且所述旋轉軸所貫通的堵塞板相抵接,另夕卜,所述分隔壁的后端被后分隔壁堵塞, 在所述堵塞板的被所述旋轉軸貫通的貫通孔中嵌合有承受筒,所述承受筒形成在對所述錘殼體的后側的開口進行堵塞的蓋部上,且支撐所述旋轉軸并使該旋轉軸能夠旋轉, 通過所述風扇的旋轉而吸入所述外殼內的外部氣體,在所述分隔壁的外側僅在所述定子繞組間通過。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打擊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受筒上設置有重疊部,所述重疊部的直徑形成為比與所述貫通孔嵌合的嵌合部分大,且所述重疊部與所述堵塞板的前表面相抵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打擊工具,能提高馬達的防水性,即使從吸氣口等進入雨水等也能防止馬達故障或劣化。在馬達(5)的定子(14)內周整周上設置將轉子(14)和定子繞組(16)隔開的分隔壁(21),分隔壁(21)的前端與堵塞定子(14)的前側的開口且旋轉軸(12)貫通的傳感器基板(19)抵接,分隔壁(21)的后端被后分隔壁(22)堵塞,在傳感器基板(19)的旋轉軸(12)的貫通孔(20)中嵌合承受筒(27),承受筒形成在對錘殼體(4)的后側的開口堵塞的蓋部(25)上,支撐旋轉軸(12)使其旋轉,使通過風扇(41)的旋轉從吸氣口(42)吸入外殼(2)內的外部氣體在分隔壁(21)的外側僅在定子繞組(16)間通過。
文檔編號B25B21/02GK102950585SQ20121028168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9日
發明者長坂英紀 申請人:株式會社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