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攜式工具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是上銑機。
背景技術:
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是上銑機是已經公知的,它包括用于支承在工件上的支承單 元;相對于支承單元可運動地被支承的殼體單元;和運動調節單元,它具有至少一個用于 調節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的運動路程的長度的運動限界元件。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一種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是上銑機,包括至少一個用于支承在工件上 的支承單元;至少一個殼體單元,所述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可運動地被支承;和至少 一個運動調節單元,它具有至少一個用于調節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的運動路程的長度 的運動限界元件。
本發明建議,便攜式工具機包括至少一個去耦合單元,所述去耦合單元在至少一 種運行狀態中被設置用于在運動限界元件的固定狀態中至少在殼體單元向著支承單元的 方向運動時使運動調節單元與殼體單元的運動去耦合。“便攜式工具機”在此應當尤其是被 理解為用于加工工件的工具機,它可以被操作者無運輸機器地輸送。“設置”應當尤其是被 理解為專門設計和/或專門配置。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是具有小于40kg、優選小于IOkg和特 別優選小于5kg的質量。特別優選地,便攜式工具機被構造為上銑機。但是也可想到,便攜 式工具機具有技術人員認為有意義的其它設計形式。“支承單元”在此應當尤其是理解為一 個單元,該單元在借助便攜式工具機加工工件期間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正常搬運中支承在工 件上,尤其是通過支承單元的支承面,并且它被設置用于在加工工件期間將便攜式工具機 支撐在工件上。特別優選地,支承單元被構造為滑座和/或底板。
特別優選地,殼體單元沿著便攜式工具機的升降軸線可直線運動地相對于支承單元被支承。殼體單元在此優選構造為馬達殼體單元或統削筐(Friiskorb)。馬達殼體單元可以具有罐形的結構形式或殼形結構形式。優選地,馬達殼體單元具有罐形結構形式或一 種由罐形結構形式和殼形結構形式組成的組合,其中至少兩個手把殼借助連接元件、例如 螺釘沿著一個通過便攜式工具機的垂直軸線、尤其是便攜式工具機的升降軸線延伸的連接 平面相互連接。運動限界單元優選被設置用于調節殼體單元沿著升降軸線向著支承單元的 方向相對于支承單元的運動距離的長度。因此,優選借助運動限界單元可以調節設置在便 攜式工具機的刀具接收裝置中的插入式刀具的切削深度。
去耦合單元優選被設置用于借助機械機構在運動限界元件的固定狀態中實現殼 體單元相對于運動限界單元的運動,尤其是在這樣一種運行狀態中,其中運動限界元件貼 靠在運動限界單元的一個設置在支承單元上的止擋元件上。優選地,去耦合單元被設置 用于在運動限界元件貼靠在設置在支承單元上的止擋元件上時實現殼體單元相對于運動 限界單元和相對于支承單元沿著升降軸線向著支承單元的方向和向著背離支承單元的方向的運動。在此,殼體單元可以尤其是相對于運動限界單元和相對于支承單元沿著大于 O. 1mm、優選大于Imm和特別優選大于5mm的路程運動。借助按照本發明的設計形式能夠有 利地實現對便攜式工具機的切削深度、尤其是銑削深度的精確且舒適的調節。在調節殼體 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的運動路程的長度置零之后的調節誤差可以有利地被保持得很小和 特別有利地被避免。
另外建議,便攜式工具機包括至少一個位置固定單元,它具有至少一個調節元件, 在調節元件上設有至少一個用于固定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元件的位置的固定元件,其中, 運動限界元件可運動地支承在調節元件上。表述“可運動地被支承”在此尤其是應當限定 運動限界元件在調節元件上的支承,其中,運動限界元件,尤其是與運動限界元件的彈性變 形去稱合地,具有相對于調節元件沿著至少一個軸線沿著大于1_、優選大于10_和特別 優選大于20_的路程的運動可能性。但是也可想到,運動限界元件變換地或附加地具有技 術人員認為有意義的其它運動可能性,例如圍繞至少一個軸線以大于10°、優選大于45° 和特別優選大于60°的角度的運動可能性。這可以在結構上簡單地在運動限界元件貼靠在 設置在支承單元上的止擋元件上時實現殼體單元相對于運動限界單元的運動的去耦合。
優選地,便攜式工具機包括至少一個精調單元,它具有至少一個精調元件,精調元 件與位置固定單元的傳動元件配合作用以便由于對精調元件的操作而使殼體單元相對于 支承單元運動。“精調單元”在此尤其是應當理解為一個單元,該單元被設置用于調節殼體 單元沿著升降軸線借助傳動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的距離,其中,傳動單元被設置用于將精 調單元的可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元件的大操作路徑轉化為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的小 的運動路程。在此,傳動單元被構造為螺紋單元、偏心傳動單元或技術人員認為有意義的其 它傳動單元。優選地,在操作元件沿著360 °的角度圍繞操作元件的旋轉軸線旋轉時殼體單 元改變小于5_、優選小于3_和特別優選大于1_。有利地可以實現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 單元的運動路程的長度的與對運動限界單元的操作去耦合的再調節。切削深度、尤其是銑 削深度可以由此有利地被精確調節到O. 1mm。
另外建議,傳動元件具有至少一個螺紋,該螺紋與精調元件的螺紋配合作用以便 精調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的位置。精調元件優選構造為螺紋套筒。在此,精調元件優 選可借助精調單元的操作元件操作。這可以在結構上簡單地實現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 的位置的精調。
有利地,調節元件與傳動元件一體地構成。“一體地”尤其是應當理解為至少材料 鎖合地連接,例如通過焊接工藝、粘接工藝、注塑工藝和/或技術人員認為有意義的其它工 藝,和/或有利地在一個塊料中成形,例如通過由一個鑄件的制造和/或通過在單組分或多 組分注射工藝中的制造并且優選由一個單個的毛坯制造。但是也可想到,調節元件與傳動 元件分開地構成并且借助連接元件、例如借助螺釘或鉚釘等等與傳動元件固定地連接。這 可以有利地實現位置固定單元在便攜式工具機中的緊湊設置。
另外建議,便攜式工具機包括至少一個導向單元,它具有至少一個導向元件,在導 向元件上設置調節元件。表述“導向單元”在此應當尤其是限定一個單元,它被設置用于當 在一個平面中沿著預給定的軌跡運動時借助橫向于運動方向的至少一個強制力對部件導 向。特別優選地,導向單元被構造為直線導向單元,它被設置用于在相對于支承單元運動時 直線地引導殼體單元。“強制力”在此尤其是應當理解為一個力,該力被設置用于阻止部件在至少一個方向上的運動和/或當在一個借助力作用預設在部件上的軌跡上運動時保持 該部件。特別優選地,殼體單元借助導向單元直線地沿著便攜式工具機的升降軸線被導向。 這可以在結構上簡單地實現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的位置的固定。
另外建議,殼體單元具有至少一個導向空槽,在所述運動限界元件的固定狀態中 在所述殼體單元向著支承單元的方向相對于所述運動限界單元運動時,所述運動限界元件 沉入到所述導向空槽中。優選地,導向空槽由殼體單元中的空腔構成,該空腔具有一個與運 動限界元件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優選地,導向空槽至少部分地包圍運動限界元件。這可 以有利地在殼體單元相對于運動限界元件運動時在運動限界元件的固定狀態中實現對運 動限界元件的保護。
按照本發明的便攜式工具機在此不應限于上述的用途和實施方式。尤其地,按照 本發明的便攜式工具機為了滿足在此描述的工作方式可以具有一個與在此提到的各個元 件、部件和單元數量不同的數量。
其它優點由以下
得出。在附圖中示出本發明的實施例。附圖、說明書和 權利要求組合起來含有大量特征。技術人員適宜地也單獨地考慮這些特征并且將它們組成 有意義的其它組合。其示出
圖1以示意圖示出按照本發明的便攜式工具機;和
圖2以示意圖示出按照本發明的便攜式工具機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一個構造為上銑機的便攜式工具機10,它包括一個用于支承在工件(在 此未詳細示出)上的支承單元12、一個相對于支承單元12可運動地被支承的殼體單元14 和一個運動限界單元16,該運動限界單元具有至少一個用于調節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 單元12的運動路程的長度的運動限界元件18。另外,便攜式工具機10包括一個導向單元 38,殼體單元14借助該導向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12可直線運動地被支承。殼體單元14借 助導向單元38沿著便攜式工具機10的升降軸線46相對于支承單元12可平移運動地被支 承。導向單元38在此包括兩個導向元件40、42。導向元件40、42在裝配狀態中至少基本上 相互平行地延伸。另外導向元件40、42在裝配狀態中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支承單元12的支 承面64延伸。支承單元12在加工工件時通過支承面支承在工件上。導向元件40、42借助 壓配合連接以技術人員已經公知的方式和方法與支承單元12固定地連接。在此,導向元件 40、42被構造為空心圓柱。
另外,導向單元38包括兩個彈簧元件48 (在圖2中僅僅示出一個彈簧元件48)。 但是也可想到,導向單元38包括不同于兩個的數量的彈簧元件48。彈簧元件48被設置用 于在一個背離支承單元12的方向上對殼體單元14加載彈簧力。彈簧元件48以技術人員已 經公知的方式和方法設置在導向元件40、42中。另外導向單元38的導向桿50設置在導向 兀件40、42中(在圖2中僅不出一個導向桿50)。導向桿50在此被彈簧兀件48包圍。彈簧 元件48分別通過一個端部支撐在相應的導向元件40、42和/或支承單元12上并且彈簧元 件48通過另一個端部分別支撐在相應的導向桿50的攜動突出部66上。導向桿50分別在背對支承單元12的一側固定地與殼體單元14連接。殼體單元14被構造為馬達殼體單元, 其中設有便攜式工具機10的驅動單元52。驅動單元52被構造為電動機,它被設置用于旋 轉地驅動便攜式工具機10的刀具接收裝置54。但是也可想到,驅動單元52具有技術人員 認為有意義的其它設計形式,例如作為氣動馬達或作為內燃機的設計形式等。刀具接收裝 置54被構造為夾鉗,它被設置用于接收用于加工工件(在此未詳細示出)的插入式刀具(在 此未詳細示出)。
運動限界單元16的運動限界元件18在裝配狀態中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刀具接收裝 置56的旋轉軸線56延伸。另外,運動限界元件18沿著一個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旋轉軸線56 延伸的方向可移動地設置。運動限界元件18被構造為限界桿。另外該運動限界元件18能 夠借助運動限界單元16的夾緊螺釘62卡鎖在一個位置中。在借助夾緊螺釘62卡鎖的位 置中,運動限界元件18位于固定狀態中。另外,運動限界單元16包括一個可旋轉地設置在 支承單元12的面向殼體單元14的側上的轉塔止擋58,該轉塔止擋以公知的方式具有止擋 元件60,該止擋元件設置為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運動時作為運動限界元 件18的止擋。借助運動限界元件18的位置和轉塔止擋58的止擋元件60之一的位置以技 術人員已經公知的方式和方法粗調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 向的運動距離的長度,運動限界元件18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運動時止擋 在該止擋元件上。由此粗調設置在刀具接收裝置54中的插入式刀具(在此未詳細示出)的 切削深度。構造為上銑機的便攜式工具機10由此至少基本上具有技術人員已經公知的其 它設計形式。
另外,便攜式工具機10包括至少一個位置固定單元22,它具有至少一個調節元件 24,在該調節元件上設置位置固定單元22的至少一個固定元件26,固定元件用于固定殼體 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的位置,其中,運動限界元件18可運動地支承在調節元件24上。 在此,調節元件24具有一個支承區域72,運動限界元件18可平移運動地支承在該支承區域 中。另外,在該支承區域72中設有一個用于固定運動限界元件18的夾緊螺釘62。調節元 件24設置在導向單元38的導向元件40、42之一上。在此,調節元件24沿著一個至少基本 上平行于升降軸線46延伸的方向可運動地設置在導向元件40、42之一上。調節元件24相 對于導向元件40、42的位置可以借助固定元件26固定。固定元件26被構造為夾緊元件, 該夾緊元件可借助位置固定單元22的操作元件68操作以便固定調節元件24在導向元件 40、42之一上的位置。固定元件26可運動地支承在調節元件24上。借助對操作元件68的 操作,以技術人員已經公知的方式和方法在固定元件26和導向元件40、42之一之間產生摩 擦鎖合。操作元件68在此被構造為杠桿。但是也可想到,操作元件68具有技術人員認為 有意義的其它設計形式,例如作為旋鈕的設計形式等等。
另外,便攜式工具機10包括精調單元28,精調單元具有至少一個精調元件30,該 精調元件與位置固定單元22的傳動元件32配合作用以便由于對精調元件30的操作而使 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運動。精調元件30被構造為螺紋套筒,該螺紋套筒可借助 精調單元28的操作元件70操作。傳動元件32在一個面向精調元件30的側上具有螺紋 34,該螺紋與精調元件30的螺紋36配合作用以便精調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的 位置。傳動元件32與調節元件24—體地構成。
在借助便攜式工具機10加工工件以切除工件微粒時,殼體單元14逆著彈簧元件48的彈簧力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運動,直到達到所希望的和之前借助運動限界單元16 調節出的統削深度。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運動時,殼體單元14借助導向 單元38導向。在達到所希望的切削深度之后,殼體單元14借助位置固定單元22相對于支 承單元12固定在一個位置中。在此,位置固定單元22的調節元件24的保持力通過精調元 件30作用在殼體單元14上,精調元件不可軸向移動地設置在導向桿50之一上并且通過精 調元件30的螺紋36和傳動元件32的螺紋34與傳動元件32配合作用,該調節元件借助固 定兀件26固定在導向兀件40、42之一上。
在固定該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的位置之后,在需要時可以借助便攜式 工具機10的精調單元28再調節切削深度。借助精調單元28對切削深度的再調節在此至 少基本上借助技術人員已經公知的方式和方法進行。精調元件30可以借助精調單元28的 操作元件70被操作。在此,構造為螺紋套筒的精調元件30借助精調元件30的螺紋36和 傳動元件32的螺紋34的配合作用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或向著背離支承單元12的方向 運動。由于在精調元件30、導向桿50和殼體單元14之間的不可軸向移動的連接,殼體單元 14在精調元件30平移運動時隨之運動。運動限界單元16在此保持相對于導向元件40、42 的位置。此外,便攜式工具機10具有至少一個去耦合單元20,它在至少一種運行狀態中被 設置用于在運動限界元件18的固定狀態中至少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運 動時使運動限界單元16與殼體單元14的運動去耦合。去耦合單元20因此借助位置固定 單元22和精調單元28的通過傳動元件32的螺紋34和精調元件30的螺紋36的配合作用 并且借助運動限界單元16在位置固定單元22上的設置來構成。為了在殼體單元14相對 于運動限界單元16和相對于位置固定單元22運動期間保護運動限界元件18,殼體單元14 具有至少一個導向空槽44,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相對于運動限界單元16 運動時在運動限界元件18的固定狀態中運動限界元件18沉入到導向空槽中。
便攜式工具機10此外具有一個顯示單元74,它被設置用于為使用者顯示出設置 在刀具接收裝置54中的插入式刀具的切削深度。顯示單元74設置在殼體單元14上。在 此,顯示單元74被構造為數字顯示單元74。但是也可想到,顯示單元74具有技術人員認為 有意義的其它設計形式,例如作為模擬顯示單元的設計形式。由于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 單元12的方向運動時運動限界單元16與殼體單元14的運動去耦合,借助顯示單元74在 再調節時尤其是在運動限界元件18貼靠在轉塔止擋58的止擋元件60之一上的情況中通 過操作精調單元28可靠地記錄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和相對于運動限界單元16 的運動并且顯示出與該運動精確對應的切削深度。
權利要求
1.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是上銑機,包括至少一個用于支承在工件上的支承單元(12);至少一個殼體單元(14),所述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12)可運動地被支承;和至少一個運動限界單元(16),所述運動限界單元具有至少一個用于調節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的運動路程的長度的運動限界元件(18), 其特征在于,設有至少一個去耦合單元(20),所述去耦合單元在至少一種運行狀態中被設置用于在運動限界元件(18)的固定狀態中至少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運動時使運動限界單元(16)與殼體單元(14)的運動去耦合。
2.根據權利要求1的便攜式工具機,其特征在于,設有至少一個位置固定單元(22),所述位置固定單元具有至少一個調節元件(24 ),在所述調節元件上設置所述位置固定單元(22)的至少一個用于固定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的位置的固定元件(26),其中,所述運動限界元件(18)可運動地支承在所述調節元件(24)上。
3.根據權利要求2的便攜式工具機,其特征在于,設有至少一個精調單元(28),所述精調單元具有至少一個精調元件(30),所述精調元件被設置用于與所述位置固定單元(22)的傳動元件(32)配合作用以便由于對精調元件(30)的操作而使所述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運動。
4.根據權利要求3的便攜式工具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元件(32)具有至少一個螺紋(34),所述螺紋與所述精調元件(30)的螺紋(36)配合作用以便精調所述殼體單元(14)相對于所述支承單元(12)的位置。
5.至少根據權利要求3的便攜式工具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元件(24)與所述傳動元件(32) —體地構成。
6.至少根據權利要求2的便攜式工具機,其特征在于,設有至少一個導向單元(38),所述導向單元具有至少一個導向元件(40,42 ),所述調節元件(24 )設置在所述導向元件上。
7.根據以上權利要求之一的便攜式工具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單元(14)具有至少一個導向空槽(44),在所述運動限界元件(18)的固定狀態中在所述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相對于所述運動限界單元(16)運動時所述運動限界元件(18)沉入到所述導向空槽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是上銑機,包括至少一個用于支承在工件上的支承單元(12);至少一個殼體單元(14),所述殼體單元相對于支承單元(12)可運動地被支承;和至少一個運動限界單元(16),所述運動限界單元具有至少一個用于調節殼體單元(14)相對于支承單元(12)的運動路程的長度的運動限界元件(18)。本發明建議,便攜式工具機包括至少一個去耦合單元(20),所述去耦合單元在至少一種運行狀態中被設置用于在運動限界元件(18)的固定狀態中至少在殼體單元(14)向著支承單元(12)的方向運動時使運動限界單元(16)與殼體單元(14)的運動去耦合。
文檔編號B25F5/00GK102990619SQ20121033036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7日
發明者P·施內爾, H·沙伊布勒 申請人: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