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內飾的生產模具,具體說是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
背景技術:
汽車內飾(比如側地毯,背門蓋板等)很多是使用帶無紡布的PP (聚丙烯)板材通過模壓成型、切邊而成的,PP板材在模具里成型切邊后會收縮,模具設計的時候會考慮縮t匕,但是產品的工藝及原材料每批次的一致性等都會造成產品出模后收縮不一致,導致產品的邊界,安裝孔位置不能滿足工差要求。
發明內容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從而避免因PP板材收縮,造成產品邊界安裝孔不滿足公差要求的情況。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含有開口朝下的凹槽狀型腔,所述凹槽狀型腔內設有可上下移動的浮動體,所述浮動體的下端設有第一弧形端面;所述下模上端設有與第一弧形端面相匹配的第二弧形端面,所述第二弧形端面的兩側設有與型腔的開口端相匹配的槽口。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的型腔的頂部設有彈簧,所述彈簧下端與浮動體的上端連接。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端面的上方設有冷卻水管。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把PP板材成型模局分成產品成型和切邊兩幅模具,有效解決了因為產品收縮造成的邊界安裝孔不滿足公差要求的情況,而且產品的成型及切邊在一副模具里完成,節約了模具及制造成本。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更進一步的解釋。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包括上模I和下模2,所述上模I含有開口朝下的凹槽狀型腔3,所述凹槽狀型腔3內設有浮動體4,型腔3的頂部設有彈簧9,所述彈簧9下端與浮動體4的上端連接,浮動體4可以在彈簧9的帶動下上下移動,浮動體4的下端設有第一弧形端面5,所述第一弧形端面5的上方設有冷卻水管10 ;所述下模2上端設有與第一弧形端面5相匹配的第二弧形端面6,所述第二弧形端面6的兩側設有與型腔3的開口端7相匹配的槽口 8。[0012]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在成型的過程中,型腔3的開口端7與第二弧形端面6的兩側的槽口 8不完全合攏,留出5毫米左右的間隙;凹槽狀型腔3內的浮動體4在彈簧9的帶動下向下移動,使浮動體4的第一弧形端面5與下模2的第二弧形端面6相貼合,把產品的形狀先壓制出來;然后保壓60至80秒,使產品完全冷卻,并不再收縮,最后將上模I向下運動,使型腔3的開口端7與第二弧形端面6的兩側的槽口 8完全合攏,完成產品切邊。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I)和下模(2),所述上模(I)含有開口朝下的凹槽狀型腔(3),所述凹槽狀型腔(3)內設有可上下移動的浮動體(4),所述浮動體(4)的下端設有第一弧形端面(5);所述下模(2)上端設有與第一弧形端面(5)相匹配的第二弧形端面(6),所述第二弧形端面(6)的兩側設有與型腔(3)的開口端(7)相匹配的槽口(8)。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腔(3)的頂部設有彈簧(9),所述彈簧下端(9)與浮動體(4)的上端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端面(5)的上方設有冷卻水管(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內飾浮動成型切邊模,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含有開口朝下的凹槽狀型腔,所述凹槽狀型腔內設有可上下移動的浮動體,所述浮動體的下端設有第一弧形端面;所述下模上端設有與第一弧形端面相匹配的第二弧形端面,所述第二弧形端面的兩側設有與型腔的開口端相匹配的槽口。本實用新型通過把PP板材成型模局分成產品成型和切邊兩幅模具,有效解決了因為產品收縮造成的邊界安裝孔不滿足公差要求的情況,而且產品的成型及切邊在一副模具里完成,節約了模具及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B26F1/44GK202640466SQ201220342210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明者黃利平, 朱其芳, 章雙雙, 楊健 申請人:南京佩爾哲汽車內飾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