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錘,特別是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電錘的結構特點與作業的特殊性使其在建筑、施工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實際應用中,由于其傳動結構中各齒嚙合部件之間的齒數比設計的不合理,導致一方面電錘的運行速度不快、錘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還間接影響到了電機的使用壽命。發明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可提高機器運行速度和錘鉆效率,確保電機使用壽命的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0004]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按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0005]—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轉子軸、一號齒輪、二號齒輪、小齒軸和大錐齒,所述一號齒輪和二號齒輪分別布置在電機轉子軸的兩側并與電機轉子軸齒哨合連接,所述二號齒輪套裝在小齒軸上,所述小齒軸與大錐齒相嚙合,所述一號齒輪和二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齒數比分別為29: 5和33: 5,所述大錐齒與小齒軸的齒數比為35: 8。[0006]所述一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18 18.5mm,所述二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20 20.5_。[0007]所述一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18.2mm,所述二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20.4mm。[0008]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0009]本實用新型通過改善傳動結構中各齒嚙合部件之間的齒數比,進而達到優化齒輪傳動比之目的,使電錘的運行速度和錘鉆效率得以提高。同時,與現有電錘的傳動結構相t匕,在達到同等運行速度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電錘的電機做功更少、損耗更小,從而也能提高電機的使用壽命。再者,本實用新型還優化了電機轉子軸及與其配合的兩個齒輪之間的中心距,使其結構緊湊,并進一步提聞了傳動效率。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1、電機轉子軸2、一號齒輪3、二號齒輪4、小齒軸5和大錐齒6。一號齒輪3和二號齒輪4分別布置在電機轉子軸2的兩側并與電機轉子軸2齒嚙合連接,二號齒輪4套裝在小齒軸5上,小齒軸5與大錐齒6相哨合。一號齒輪3和二號齒輪4與電機轉子軸2的齒數比分別為29: 5和33: 5,大錐齒6與小齒軸5的齒數比為35: 8。[0012]一號齒輪3與電機轉子軸2的中心距為18 18.5mm,優選為18.2mm。二號齒輪 4與電機轉子軸2的中心距為20 20.5mm,優選為20.4mm。[0013]上述實施例僅供說明本實用新型之用,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技術領 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 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應 由各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轉子軸、一號齒輪、二號齒輪、小齒軸和大錐齒,所述一號齒輪和二號齒輪分別布置在電機轉子軸的兩側并與電機轉子軸齒哨合連接,所述二號齒輪套裝在小齒軸上,所述小齒軸與大錐齒相嚙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齒輪和二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齒數比分別為29: 5和33: 5,所述大錐齒與小齒軸的齒數比為35: 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18 18.5mm,所述二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20 20.5m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18.2mm,所述二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中心距為20.4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電錘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轉子軸、一號齒輪、二號齒輪、小齒軸和大錐齒,所述一號齒輪和二號齒輪分別布置在電機轉子軸的兩側并與電機轉子軸齒嚙合連接,所述二號齒輪套裝在小齒軸上,所述小齒軸與大錐齒相嚙合,所述一號齒輪和二號齒輪與電機轉子軸的齒數比分別為29∶5和33∶5,所述大錐齒與小齒軸的齒數比為35∶8。其通過改善傳動結構中各齒嚙合部件之間的齒數比,進而達到優化齒輪傳動比之目的,使電錘的運行速度和錘鉆效率得以提高。同時,與現有電錘的傳動結構相比,在達到同等運行速度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電錘的電機做功更少、損耗更小,從而也能提高電機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5D11/06GK202964583SQ201220751529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李躍輝 申請人:李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