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外動力機械手指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它由第一指節(5)、第二指節單元、第三指節(10)和連桿單元(13)組成。第二指節單元由上罩、下罩、第一軸、第二軸、第一齒輪、第二齒輪、擋板組成。連桿單元由第一連桿,第二連桿,第三連桿組成。整個機械手指由三個指節連接構成。機械手指的動力來自手指彎曲指節之間角度的變化,由這種角度的變化驅動連桿單元、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由齒輪驅動第三指節運動。
【專利說明】一種無外動力機械手指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械手指。
【背景技術】
[0002]在實驗中,實驗人員在大部分情況下需要雙手接觸化學物質,保護方式一般有兩種:1、配備棉手套或者橡膠手套,2、在手指上安裝電力驅動機械手指。第一種保護方式的費用較低,雖然棉手套或者橡膠手套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很多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滲透性,依然可以對實驗人員造成一定的傷害。對于第二種保護方式,現有的電力驅動機械手指一般為仿人體手指結構制造,分為單個手指式或者五個手指連在一起做成手掌的結構,雖然對于實驗人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但是由于需要輸入外電源,當能源設備受限時,機械手指的保護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棉手套、橡膠手套以及電力驅動機械手指在保護實驗人員方面的缺點,提出一種無外動力機械手指。本發明無需外加輸入動力,依靠手指彎曲指節之間角度的變化驅動機械手指,既能防止化學物質滲透至人體皮膚,又不會受限于動力源。
[0004]本發明的結構組成如下:
[0005]本發明由第一指節、第二指節單元、第三指節和連桿單元組成。第二指節單元位于第一指節和第三指節之間,連桿單元布置于第一指節、第二指節單元的下方。
[0006]本發明還具有以下技術特征:
[0007]1.所述的第二指節單元由上罩、下罩、第一軸、第二軸、第一齒輪、第二齒輪,以及兩個擋板組成。上罩和下罩為半圓柱空心結構,粘合成空心圓柱結構。上罩和下罩的結合部位開有通孔,第一軸安裝在此通孔內,第一軸與通孔的安裝方式為過盈配合。在第一軸的兩側分別安裝有擋板,擋板與上罩、下罩貼合處的連接方式為粘合。第二軸安裝在兩個擋板的通孔上。第一齒輪安裝在第一軸的中心位置,第二齒輪安裝在第二軸的中心位置。
[0008]2.所述的連桿單元由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組成,第一連桿與第一指節之間的連接采用銷與復位彈簧結合的方式,第二連桿與第一連桿之間、第三連桿與第二連桿之間連接方式均為銷連接,第三連桿與第一齒輪的連接方式為粘合。
[0009]3.所述的第一指節為空心圓柱結構,其長度與人手指最外端的指節長度相等。
[0010]4.所述的第三指節粘合在第二軸上,第三指節外端為球形,其外端球形表面為粗糙結構,方便工作過程中的抓取動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發明無外動力機械手指的主視圖;
[0012]圖2是本發明無外動力機械手指的俯視圖;
[0013]圖3是本發明無外動力機械手指的第一三維圖;[0014]圖4是本發明無外動力機械手指的第二三維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6]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實例由第一指節,第二指節單元,第三指節和連桿單元組成。
[0017]如圖1所示,由右至左依次為第一指節5、第二指節單元、第三指節10。第二指節單元位于第一指節5和第三指節10之間。連桿單元13布置在第一指節5和第二指節單元的下方。
[0018]所述的第二指節單元由上罩7、下罩11、第一軸6、第二軸9、第一齒輪1、第二齒輪12和兩個擋板8組成。上罩7、下罩11為半圓柱空心結構,上罩7和下罩11粘合成空心圓柱結構。上罩7和下罩11的結合部位開有通孔,第一軸6安裝在該通孔內,第一軸6與通孔的安裝方式為過盈配合。在第一軸的兩側分別安裝擋板8,擋板8與上罩7、下罩11貼合處的連接方式為粘合。第二軸9安裝在兩個擋板8的通孔上。第一齒輪I安裝在第一軸6的中心位置,第二齒輪12安裝在第二軸9的中心位置。
[0019]第三指節10粘合在第二軸9上。
[0020]所述的連桿單元13由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3,第三連桿2組成,第一連桿4與第一指節5之間,第二連桿3與第一連桿4之間、第三連桿2與第二連桿3之間連接方式均為銷連接,第三連桿2與第一齒輪I的連接方式為粘合。第一連桿4與第一指節5之間的連接銷上安裝有復位彈簧。第一連桿4與第一指節5之間的初始位置夾角為鈍角,如圖1所
/Jn ο
[0021]所述的第一指節5為中空圓柱形結構,其長度與要保護的手指最外端指節長度相等。當使用無外動力機械手指時,將機械手指的第一指節5套在手指的最外端指節上。當手指的最外端指節彎曲時,其與手指的第二指節之間的夾角變小,當角度小于第一連桿4與第一指節5之間的夾角時,驅動第一連桿4運動,由第二連桿3、第三連桿2傳遞至第一齒輪,由第二齒輪驅動第二軸運動,帶動第三指節完成彎曲動作。當完成抓取動作后,手指最外端指節伸直,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第一連桿4恢復至初始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其特征是:所述的無外動力機械手指由第一指節(5)、第二指節單元、第三指節(10)和連桿單元組成;第二指節單元(10)位于第一指節(5)和第三指節之間,連桿單元布(13)置在第一指節和(5)和第二指節單元的下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指節單元由上罩(7)、下罩(11)、第一軸(6)、第二軸(9)、第一齒輪(I)、第二齒輪(12),以及兩個擋板(8)組成;上罩(7)、下罩(11)為半圓柱空心結構,粘合成空心圓柱結構;上罩(7)、下罩(11)的結合部位開有通孔,第一軸(6)安裝在該通孔內,第一軸(6)與通孔過盈配合;在第一軸(6)的兩側分別安裝有擋板(8),擋板(8)與上罩(7)、下罩(8)貼合處的連接方式為粘合;第二軸(9)安裝在兩個擋板(8)的通孔上;第一齒輪(I)安裝在第一軸(6)的中心位置,第二齒輪(12)安裝在第二軸(9)的中心位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其特征是:所述的下罩(8)底部開有槽。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指節(5)為空心圓柱結構,其長度與人手指最外端的指節長度相等。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三指節(10)粘合在第二軸(9)上,第三指節(10)的外端為球形,球形表面為粗糙結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其特征是:所述的連桿單元(13)由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3)和第三連桿(2)組成,第一連桿(4)與第一指節(5)之間、第二連桿(3)與第一連桿(4)之間、第三連桿(2)與第二連桿(3)之間連接方式均為銷連接;第一連桿(4)與第一指節(5)之間的連接銷上安裝有復位彈簧;第三連桿(2)與第一齒輪(I)的連接方式為粘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外動力機械手指,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連桿(4)與第一指節(5)之間的初始位置夾角為鈍角。
【文檔編號】B25J17/00GK103552085SQ201310435245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3日
【發明者】王磊, 王秋良, 王暉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