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動力工具,具體涉及一種電錘。
背景技術:
現有的旋轉類工具在輸出扭矩的同時往往還可以輸出沖擊,比如電錘其既可以輸出往復的沖擊也可以輸出扭矩或者同時輸出這兩者。為了使用戶能夠根據需要切換所需的工作模式,在這些電動工具中往往設有較為復雜的傳動機構以及相應供操作的離合器。其中,傳動機構中通常會包括兩個能在離合器的作用下相互嚙合或者脫離嚙合的齒輪。但是,對于現有的齒輪的結構,在兩個齒輪相互靠近以實現嚙合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卡接不上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容易實現掛擋的電錘。
一種電錘,包括:旋轉組件、電機、傳動組件和離合裝置,旋轉組件用于使電錘輸出旋轉力,電機形成有電機軸,傳動組件用于將電機輸出的動力傳遞至旋轉組件,傳動組件還包括傳動件和驅動件,傳動件與旋轉組件構成同步轉動,驅動件在被電機驅動時轉動,離合裝置能使驅動件沿驅動件的轉動軸線方向向前移動至與傳動件接觸以驅動傳動件轉動或者向后移動至與傳動件脫離;其中,驅動件的外周形成有:第一類外齒和第二類外齒,第一類外齒沿平行于驅動件的轉動軸線的方向延伸,第二類外齒沿平行于驅動件的轉動軸線的方向延伸;在沿平行于驅動件的轉動軸線的方向上,第一類外齒的前端相對第二類外齒的前端凸出。
進一步地,第一類外齒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軸向長度,第二類外齒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軸向長度,其中,第一軸向長度大于第二軸向長度。
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個第一類外齒之間設有一個第二類外齒。
進一步地,在沿平行于驅動件的轉動軸線的方向上,第一類外齒的后端與第二類外齒的后端對齊。
進一步地,驅動件還形成有:離合部,離合部在與離合裝置配合時使驅動件前后移動;其中,離合部和第一類外齒設置在驅動件的不同軸向位置。
進一步地,電錘還包括:沖擊組件、中心軸、擺桿軸承和第二驅動件,沖擊組件用于使電錘輸出沖擊力,中心軸在被電機驅動時繞中心軸線轉動,擺桿軸承包括安裝至中心軸的擺動盤和與沖擊組件連接的擺動桿,第二驅動件,在與擺桿軸承接觸時驅動擺動盤轉動;其中,驅動件和第二驅動件分別與中心軸構成同步轉動。
一種動力工具,包括:殼體、輸出件、原動機、傳動組件和離合裝置,輸出件用于輸出動力,原動機容納在殼體內,傳動組件用于將原動機輸出動力傳遞至輸出件,傳動組件還包括傳動件和驅動件,傳動件在其轉動時驅動輸出件輸出動力,驅動件在被原動機驅動時轉動;離合裝置能使驅動件沿驅動件的轉動軸線方向向前移動至與傳動件接觸以驅動傳動件轉動或者向后移動至與傳動件脫離;其中,驅動件的外周形成有:第一類外齒和第二類外齒,第一類外齒沿平行于驅動件的轉動軸線的方向延伸,第二類外齒沿平行于驅動件的轉動軸線的方向延伸;在沿平行于驅動件的轉動軸線的方向上,第一類外齒的前端相對第二類外齒的前端凸出。
進一步地,第一類外齒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軸向長度,第二類外齒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軸向長度,其中,第一軸向長度大于第二軸向長度。
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個第一類外齒之間設有一個第二類外齒。
進一步地,傳動件為外周形成有傳動齒的傳動輪;第一類外齒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軸向長度,且傳動輪的軸向長度小于第一類外齒的第一軸向長度。
驅動件中包括相對第一類外齒縮進去的第二類外齒,從而驅動件在向傳動件移動時容易使得傳動件與驅動件構成傳動配合,進而使得電錘容易實現掛擋。
附圖說明
圖1是電錘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電錘的內部部分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圖2中的部分結構的截面圖;
圖4是圖2中的離合裝置的立體圖;
圖5是圖4中的轉動件的立體圖;
圖6是圖4中的彈性元件的立體圖;
圖7是圖2中的第一離合件、第二離合件、驅動件和第二驅動件的立體圖;
圖8是圖2中的驅動件與傳動件接觸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2中的驅動件與傳動件脫離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8中的驅動件的立體圖;
圖11是圖8中的驅動件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具體的介紹。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動力工具,該動力工具可以為例如圖1中的電錘100。如圖1所示,電錘100包括殼體11、開關12、電池包13、電機14、傳動機構15、夾頭16和副把手17。
其中,殼體11形成了電錘100的外殼,其用于容納電錘100內部的各部件。殼體11包括:把手部111、第一容納部112和第二容納部113。其中,把手部111和第一容納部112設置于第二容納部113的同側,且把手部111與第一容納部11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具體而言,把手部111用于供用戶握持,其還設置于第二容納部113的一端處。第一容納部112內部用于容納電路板,第一容納部112設置于第二容納部113的大致中間部位處,第一容納部112遠離第二容納部113的一端還用于結合電池包13。第二容納部113用于容納電機14和傳動機構15等。
開關12可以安裝于把手部111上,并靠近第二容納部113,這樣,用戶在握持把手部111時,能夠相對方便的觸發開關12,該開關12可以為啟動電機14的主開關。
電池包13用于為電錘100提供能量來源,電池包13能夠可拆卸的結合至第一容納部112。
電機14作為電錘100的原動機,其設置于殼體11的第二容納部113內,電機14用于將電池包13提供的電能轉換成動力輸出至傳動機構15。對于動力工具而言,電機14也可以為引擎等其它形式的原動機。傳動機構15設置于電機14和夾頭16之間,用于將電機14輸出的動力傳遞至鉆頭、鑿頭等附件。
夾頭16作為電錘100的輸出件,其用于輸出動力。夾頭16還能將鉆頭、鑿頭等附件可拆卸的安裝于電錘100上。
副把手17用于供用戶在一手握持把手部111時的另一只手握持,這樣,兩只手大致分別握持住整個電錘100的前后兩個位置,使得電錘100的重心大致位于兩手之間,提高握持的穩定性。
如圖2和圖3所示,電錘100還包括:離合裝置18;電機14包括:電機軸141;傳動機構15包括:傳動組件20、旋轉組件25和沖擊組件26。傳動組件20用于將電機14輸出的動力傳遞至夾頭16,更進一步的其能將動力傳遞至與夾頭16連接的旋轉組件25或者沖擊組件26。傳動組件20包括:中心軸19、擺桿軸承21、傳動件22、驅動件23和第二驅動件24。其中,離合裝置18用于實現對傳動機構15的傳動模式的切換,旋轉組件25用于使得電錘100輸出旋轉力,沖擊組件26用于使得電錘100輸出沖擊力。
電機軸141能以電機軸線101為軸轉動,電機軸141形成或者固定連接有輸出齒輪141a。輸出齒輪141a用于將電機14的動力輸出至中心軸19。
中心軸19大致沿平行于電機軸線101的中心軸線102的方向延伸,中心軸19靠近電機軸141的一端還形成有或者固定連接有輸入齒輪191。輸入齒輪191能與電機軸141的輸出齒輪141a嚙合,這樣,當電機14啟動后,電機軸141以其電機軸線101為軸轉動,此時輸出齒輪141a與輸入齒輪191嚙合,從而驅動中心軸19以中心軸線102為軸轉動。
擺桿軸承21包括:擺動盤211和擺動桿212。其中,擺動盤211安裝至中心軸19上,并能相對中心軸19轉動,擺動桿212與沖擊組件26連接。在擺桿軸承21的擺動盤211轉動時,擺動桿212帶動沖擊組件26往復運動,從而將動力輸出至鉆頭、鑿頭等附件,驅動鉆頭、鑿頭等附件對工件進行沖擊,實現電錘100的鑿的功能。
傳動件22與旋轉組件25構成同步轉動,從而在傳動件22轉動時能通過旋轉組件25驅動夾頭16輸出動力。其中,同步轉動指的是,在傳動件22和旋轉組件25中的一個轉動時,另一個也隨之轉動,且傳動件22和旋轉組件25中的一個的轉動被限制時,另一個的轉動也隨之被限制。該同步轉動的概念也適用于本案中其它構成同步轉動的零部件,不再贅述。
驅動件23和第二驅動件24在被電機14驅動時均能轉動,具體而言,驅動件23和第二驅動件24分別安裝至中心軸19上,并分別與中心軸19構成同步轉動。其中,在驅動件23與傳動件22接觸時能驅動傳動件22轉動,而在第二驅動件24與擺桿軸承21接觸時能驅動擺動盤211轉動
因此,在中心軸19以中心軸線102為軸轉動時,如果驅動件23與傳動件22接觸且第二驅動件24與擺桿軸承21脫離,那么此時旋轉組件25能驅動鉆頭、鑿頭等附件轉動;而如果驅動件23與傳動件22脫離且第二驅動件24與擺桿軸承21接觸,那么此時沖擊組件26能驅動鉆頭、鑿頭等附件往復運動;而如果驅動件23與傳動件22接觸且第二驅動件24與擺桿軸承21接觸,那么此時旋轉組件25驅動鉆頭、鑿頭等附件旋轉同時沖擊組件26驅動鉆頭、鑿頭等附件往復運動。
以下具體介紹離合裝置18的結構以及其如何使得驅動件23和第二驅動件24的位置發生變換:
如圖4所示,離合裝置18包括:導向件27、第一離合件28、第二離合件29、轉動件31和彈性元件32。
導向件27為一個導向桿,導向桿大致沿平行于電機軸線101的方向延伸。導向件27在殼體11內相對殼體11的位置固定。第一離合件28能相對導向件27滑動,第二離合件29也能相對導向件27滑動。轉動件31能以垂直于電機軸線101的第一軸線103為軸轉動,轉動件31上形成有第一支撐部311和第二支撐部312。彈性元件32包括第一連接腿321、第二連接腿322和連接第一連接腿321和第二連接腿322的彈性連接部323。第一連接腿321與第一支撐部311接觸,第二連接腿322與第二支撐部312接觸,且第一連接腿321和第二連接腿322分別自第一軸線103的兩側分別與第一支撐部311和第二支撐部312接觸。
更具體的,如圖4和5所示,對于轉動件31而言,在第一軸線103方向上,第一支撐部311和第二支撐部312分別設置于轉動件31的不同軸向位置。在第一支撐部311和第二支撐部312之間還可以設有間隔部313,該間隔部313可以為一個凸出于第一支撐部311或者第二支撐部312的凸筋。
第一支撐部311用于與第一連接腿321接觸,第一支撐部311設置于第一軸向位置。第一支撐部311還包括第一支撐面311a,該第一支撐面311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軸線103。第一支撐面311a還大致部分圍繞第一軸線103,第一支撐面311a還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一遠端接觸點311b和第一近端接觸點311c。其中,第一遠端接觸點311b相對第一近端接觸點311c距離第一軸線103的距離較遠,這樣當第一連接腿321與第一遠端接觸點311b接觸時,第一連接腿321距離第一軸線103最遠,而當第一連接腿321與第一近端接觸點311c接觸時,第一連接腿321距離第一軸線103的距離最近。
第二支撐部312用于與第二連接腿322接觸,第二支撐部312設置于第二軸向位置。第二支撐部312還包括第二支撐面312a,該第二支撐面312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軸線103。第二支撐面312a還大致部分圍繞第一軸線103,第二支撐面312a還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二遠端接觸點312b和第二近端接觸點312c。其中,第二遠端接觸點312b相對第二近端接觸點312c距離第一軸線103的距離較遠,這樣當第二連接腿322與第二遠端接觸點312b接觸時,第二連接腿322距離第一軸線103最遠,而當第二連接腿322與第二近端接觸點312c接觸時,第二連接腿322距離第一軸線103最近。
而且,第一連接腿321和第二連接腿322分別設置在轉動件31的兩側,且在第一軸線103的方向上,第一連接腿321和第二連接腿322分別與第一支撐面311a和第二支撐面312a的位置對應。
另外,第一支撐面311a還包括第一回轉體面,該第一回轉體面大致呈圓柱體面,該圓柱體面可以為一個以第一軸線103為中心的圓柱體的表面的一部分。第二支撐面312a還包括第二回轉體面,該第二回轉體面大致呈圓柱體面,該圓柱體面也可以為一個以第一軸線103為中心的圓柱體的表面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可以將第一近端接觸點311c設置于第一回轉體面,第二近端接觸點312c設置于第二回轉體面,從而當轉動件31旋轉時,如果第一連接腿321與第一回轉體面接觸,能夠保持第一連接腿321與第一軸線103的距離不變;而如果第二連接腿322與第二回轉體面接觸,能夠保持第二連接腿322與第一軸線103的距離不變。可以理解的,此時的第一近端接觸點311c設置在第一回轉體面上,那么第一回轉體面上的任意一點均可以認為是第一近端接觸點311c;第二近端接觸點312c設置在第二回轉體面上,那么第二回轉體面上的任意一點均可以認為是第二近端接觸點312c。同樣的,第一遠端接觸點311b也可以設置于一個回轉體面上,第二遠端接觸點312b也可以設置于一個回轉體面上。
一個第一近端接觸點311c和一個第一遠端接觸點311b的連線與一個第二近端接觸點312c和一個第二遠端接觸點312b的連線相交,這樣在轉動件31轉動時,能在驅動第一連接腿321距離第一軸線103最近的時候,同時可以驅動第二連接腿322距離第一軸線103最遠,也可以驅動第二連接腿322距離第一軸線103最近,或者驅動第二連接腿322與第一軸線103的距離處于最遠和最近之間,從而實現不同的功能切換。
如圖4和6所示,彈性元件32為一個扭簧,第一連接腿321和第二連接腿322分別形成于扭簧的兩端處。
第一連接腿321包括第一支撐段321a、第一連接段321b和第一驅動段321c,第二連接腿322包括第二支撐段322a、第二連接段322b和第二驅動段322c。
第一支撐段321a沿一個直線方向延伸,第一支撐段321a的一端與彈性連接部323連接、另一端與第一連接段321b連接。第一連接段321b大致沿與第一支撐段321a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自第一支撐段321a上朝向第二連接腿322的方向彎折。第一連接段321b的一端連接第一支撐段321a、另一端連接第一驅動段321c。第一驅動段321c大致沿垂直于第一支撐段321a和第一連接段321b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延伸,第一驅動段321c的一端連接第一連接段321b、另一端連接第一離合件28。其中,第一支撐段321a和第一連接段321b所形成的平面還與第一軸線103垂直。
第二支撐段322a沿一個直線方向延伸,第二支撐段322a的一端與彈性連接部323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連接段322b連接。第二連接段322b大致沿與第二支撐段322a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自第二支撐段322a上朝向第一連接腿321的方向彎折。第二連接段322b的一端連接第二支撐段322a、另一端連接第二驅動段322c。第二驅動段322c大致沿垂直于第二支撐段322a和第二連接段322b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延伸,第二驅動段322c的一端連接第二連接段322b、另一端連接第二離合件29。其中,第二支撐段322a和第二連接段322b所形成的平面還與第一軸線103垂直。
如圖2、3、4和7所示,第一離合件28形成有第一滑動部281和第一驅動部282,第一滑動部281上形成有第一通孔281a和第二通孔281b。第二離合件29形成有第二滑動部291和第二驅動部292,第二滑動部291上形成有第三通孔291a和第四通孔291b。導向桿穿過第一離合件28的第一通孔281a和第二離合件29的第三通孔291a,從而導向第一離合件28和第二離合件29沿平行于導向桿的方向移動。第一連接腿321的第一驅動段321c伸入至第一離合件28的第二通孔281b,第二連接腿322的第二驅動段322c伸入至第二離合件29的第四通孔291b,這樣,第一連接腿321和第二連接腿322能夠驅動第一離合件28和第二離合件29移動。第一驅動部282用于與驅動件23配合,第二驅動部292用于與第二驅動件24配合。
驅動件23和第二驅動件24分別形成有能與離合裝置18配合的離合部,具體而言,驅動件23的離合部為驅動件23上形成的第一環形槽231,第二驅動件24的離合部為第二驅動件24上形成的第二環形槽241,第一驅動部282嵌入至第一環形槽231,第二驅動部292嵌入至第二環形槽241,從而使得第一驅動部282能驅動驅動件23沿中心軸線102方向移動且第二驅動部292能驅動第二驅動件24沿中心軸線102方向移動,
這樣,轉動件31設置于第一連接腿321和第二連接腿322之間,轉動件31能以第一軸線103為軸轉動,并在轉動時第一支撐部311驅動第一連接腿321使第一離合件28滑動,第二支撐部312驅動第二連接腿322使第二離合件29滑動,從而使得驅動件23與傳動件22接觸或者脫離接觸,并能使得第二驅動件24與擺桿軸承21接觸或者脫離接觸,進而實現不同的功能。
其中,如圖2、圖8和圖9所示,離合裝置18能使驅動件23在沿其轉動軸線104方向向前移動至于傳動件22接觸以驅動傳動件22轉動,離合裝置18還能使驅動件23在沿其轉動軸線104方向向后移動至與傳動件22脫離。這里的驅動件23的轉動軸線104方向可以與中心軸19的中心軸線102為同一軸線。為了方便清楚的說明技術方案的內容,如圖8和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還給出了電錘100的前側和后側方向。
如圖8至圖11所示,驅動件23的外周還形成有第一類外齒232和第二類外齒233,傳動件22可以為外周形成有傳動齒的傳動輪。
驅動件23所形成的第一類外齒232沿平行于驅動件23的轉動軸線104的方向延伸,第二類外齒233也沿平行于驅動件23的轉動軸線104方向延伸。
在沿平行于驅動件23的轉動軸線104的方向上,第一類外齒232具有前端232a和后端232b,第二類外齒233也具有前端233a和后端233b。其中,在沿平行于驅動件23的轉動軸線104的方向上,第一類外齒232的前端232a相對第二類外齒233的前端233a凸出,而第一類外齒232的后端232b和第二類外齒233的后端233b對齊。這里的第一類外齒232的前端232a指的是第一類外齒232的兩端中的沿轉動軸線104方向靠前的一端,也即是驅動件23沿轉動軸線104方向向前移動時先與傳動件22接觸的一端。第二類外齒233的前端233a指的是第二類外齒233的兩端中的沿轉動軸線104方向靠前的一端,也即是驅動件23沿轉動軸線104方向向前移動時先與傳動件22接觸的一端。
如圖10所示,第一類外齒232和第二類外齒233在驅動件23的外周均勻分布,它們大致設置在同一軸向位置,且它們還與第一環形槽231設置在不同軸向位置。
另外,相鄰的兩個第一類外齒232之間設置有一個第二類外齒233。第一類外齒232在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軸向長度L1,第二類外齒233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軸向長度L2,其中,第一軸線長度L1還大于第二軸向長度L2。而傳動件22的軸向長度L3還小于第一類外齒232的第一軸向長度L1,從而能方便傳動件22與驅動件23之間構成傳動配合。
這樣,因為相鄰的兩個第一類外齒232之間設置有縮進去的第二類外齒233,從而當驅動件23沿其轉動軸線104方向向前移動時,使得在圍繞驅動件23的轉動軸線104的周向上,傳動件22上的傳動齒能夠在相鄰的兩個第二類外齒233之間所形成的角A內的任意一個位置均能夠卡入到第一類外齒232和第二類外齒233之間,進而轉動軸線更容易實現它們兩者之間的傳動配合。因此,本實用新型中便于使得傳動件22在相鄰的兩個第一類外齒232之間卡入驅動件23的角A遠遠大于現有技術中的第一類外齒232的前端232a和第二類外齒233的前端233a對齊的結構所具有的角B。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實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