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型工件加工用具,特別涉及一種管鉗。
背景技術:
在對管型工件進行加工時,經常需要將管型工件夾持住再對其進行下一步加工。通常對管型工件進行加工時,會采用管鉗對管進行夾持。
管鉗將鉗力轉換進入扭力,用在扭動方向的力更大也就鉗得更緊。現有的管鉗,如申請號為201310698670.0的中國申請,該申請公開了一種管鉗,包括受力點、螺絲、螺母、手柄,受力點的下方為增大受力點,螺母配套在螺絲上且安裝于手柄支架上。該管鉗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率更高。
但是對連續性調整工作而言,需要經常調整管鉗與管型工件的相對夾持位置。管鉗需要進行夾緊、放松、夾緊、放松的過程,并循環進行,在放松過程中,管鉗容易從鉗口脫出,再進行需要管型工件調整比較頻繁的加工工作時,不夠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管鉗,在調整管型工件與管鉗的相對夾持位置時,能夠有效的避免管型工件從管鉗夾持位置脫出。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管鉗,包括鉗頭以及與鉗頭固接的手柄,鉗頭包括滾動體、為封閉圓環的固定部以及繞固定部圓心均勻分布在固定部環內的多個浮動部,固定部與浮動部之間形成寬度漸變的變間隙,滾動體設置在變間隙內且分別與固定部和浮動部抵接,滾動體變間隙內滑動。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利用變間隙寬度漸變實現轉動固定部時,滾動體與固定部發生相對滑動,利用滾動體在變間隙內滑動干涉變間隙的尺寸,從而影響浮動部的位置,當浮動部相互靠近時實現管鉗的加緊,當浮動部相互遠離時實現管鉗的放松,實現利用全封閉的鉗頭完成對管型工件的夾緊與放松,避免在夾緊與放松的交替過程中,管型工件從鉗頭脫出,便于使用。
較佳的,固定部環狀的外圈為完整圓柱面,內圈由多段內分面繞外圈軸線均勻圓周分布拼接成,內分面為與外圈軸線平行的相同圓弧面,內分面圓弧半徑大于內分面到外圈直徑的最小距離,內分面數量與浮動部設置數量一致。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利用與外圈偏心設置的內分面實現,內圈與軸線的距離呈漸變的變化,易于實現變間隙寬度的漸變。同時在內圈形成分段的區域,使浮動部與滾珠的安裝 定位更為容易。
較佳的,浮動部為扇形,所有浮動部首尾相接形成完整圓環,單獨浮動部設置在對應內分面與外圈軸線形成的區域內。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使浮動部靠近固定部的面到固定部外圈軸線的距離相同,在浮動部與固定部之間形成完全相同的寬度漸變的變間隙。使浮動部在夾緊到極限情況下實現圓弧面與管型工件面接觸,增大接觸面積,減小應力,有利于保證管型工件外表面不被破壞。配合分段的內圈,使浮動部與滾珠的安裝定位更為容易。
較佳的,浮動部的半徑較大的弧面上固接有凸臺,凸臺設置在浮動部的一端浮動部靠近凸臺的一端設置在對應內分面距離外圈軸線較遠的一端。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有效防止滾動體從變間隙寬度較寬的一邊滑出,造成滾動體不能有效與浮動部和固定部接觸,避免鉗頭因此喪失加持功能。
較佳的,固定部環型的端面分別上固接有環形的端蓋,端蓋的內徑大于所需夾持管型工件的直徑。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保證工件能穿過鉗頭的同時,有效的維持鉗頭內各部分的相對位置,避免浮動部和滾動體脫離位置,實現管鉗便于使用。
較佳的,浮動部上開有定位槽,浮動部與端蓋之間設置有與端蓋轉動連接的環形的定位板,定位板與外圈同軸,定位板上固接有與浮動部數量一致的定位塊,定位塊在定位槽內滑動。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實現浮動部與固定部之間的移動沿定位槽方向,使各浮動部同步的轉動相同角度,從而使各浮動部的運動軌跡保持一致。
較佳的,相鄰浮動部之間固接有彈簧,彈簧給各浮動部施加向彼此遠離方向的力。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彈簧的壓縮力給浮動部一個始終向靠近固定部的力,可以保證浮動部與滾動體的抵接狀態,同時使浮動部不會干涉管型工件進入鉗頭,方便使用。
較佳的,浮動部的端面上開有圓槽,圓槽底部固接有套桿,彈簧的兩端分別固接在不同浮動部的套桿上。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將彈簧的連接位置隱藏在浮動部內,避免設置彈簧改變管鉗的尺寸,彈簧壓縮時利用彈簧的壓縮力實現浮動部之間存在彼此遠離的趨勢,利用套桿實現彈簧位置的固定。
較佳的,滾動體為滾柱,滾柱的母線長度與浮動部厚度一致。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利用圓柱面使滾動體分別與浮動部和固定部的接觸面積最大化,可以有效的、穩定的實現滾動,使鉗頭內的結構更穩定。
較佳的,滾動體為滾珠,固定部內圈開有外滑槽,浮動部靠近固定部內圈的端面上開有內滑槽,內滑槽和外滑槽之間形成滑道,滾珠在滑道內運動。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采用滾珠,盡可能較小滾動體與固定部和浮動部之間的摩擦力,使鉗頭轉動阻力更加小。利用內滑槽和外滑槽形成的滑道,使滾珠沿固定軌跡運動。同時可以將部分施加在鉗頭上軸向力轉化為徑向力,使鉗頭更有效率的轉化施加在手柄上的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實現利用封閉的鉗頭,有效的實現鉗頭的夾緊與放松,簡便易用,使用方便對于需要連續調整管型工件的加工過程使用非常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管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管鉗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4是實施例1中管鉗放松時的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處的放大圖;
圖6是實施例1中管鉗夾緊時的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2中管鉗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2中管鉗夾緊時的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2中管鉗放松時的示意圖。
圖中,1、鉗頭;11、固定部;111、外圈;112、內分面;113、內滑槽;12、浮動部;121、凸臺;122、定位槽;123、外滑槽;13、滾柱;14、滾珠;15、變間隙;2、手柄;3、彈簧;31、套桿;32、圓槽;4、端蓋;41、轉動槽;5、定位板;51、定位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如圖1所示,管鉗包括圓柱形的鉗頭1以及與鉗頭1圓柱面一體成型的矩形手柄2,鉗頭1和手柄2的邊角處分別倒圓角。
如圖2、圖4和圖6所示,鉗頭1包括呈環形的固定部11,固定部11環形的外圈111為圓柱面,固定部11的內圈為三段內分面112繞外圈111軸線均勻圓周分布拼接而成,內分面112為與外圈111軸線平行不重合的相同圓弧面,內分面112的圓弧半徑大于內分面 到外圈111軸線的最小距離,內分面112之間成圓角過渡。固定部11的兩個端面上分別開有八個螺紋孔。螺紋孔繞外圈111軸線圓周分布,螺紋孔均勻分布,螺紋孔也可設置為其他數量。
內分面112形成的區域內設置有三個浮動部12,浮動部12為扇形,扇形圓心角為一百二十度。浮動部12半徑較大的圓周面的一端上一體成型有凸臺121,凸臺121遠離浮動部12的面為與浮動部12圓周面同軸的圓弧面。三個浮動部12分別設置在對應內分面112與外圈111軸線構成的區域內。浮動部12與內分面112之間形成分段的變間隙15,變間隙15的寬度有漸變,設置浮動部12使凸臺121靠近變間隙15較寬的一側。浮動部12的厚度與固定部11的厚度一致。
結合圖3和圖5所示,相鄰浮動部12相對的端面上開有圓槽32,圓槽32的端部固接有與圓槽32同軸的圓柱形套桿31,套桿31的母線長度小于槽深。套桿31上固接有彈簧3,彈簧3的兩端分別固接在相鄰浮動部12上的相鄰套桿31上。當浮動部12設置在內圈內時,彈簧3始終處于壓縮狀態,彈簧3始終給予浮動部12一個彼此遠離的力。當彈簧3壓縮到最短時,彈簧3的總長度小于兩個圓槽32槽深。
變間隙15內設置有滾動體,滾動體為母線長度與固定部11厚度一致的圓柱形滾柱13。滾柱13與固定部11內圈和浮動部12半徑較大的圓弧面分別抵接。變間隙15最窄端小于滾柱13的直徑,當滾柱13向變間隙15較窄的一端移動時,變間隙15整體變寬,滾柱13推動浮動部12向外圈111軸線方向靠近,壓縮彈簧3。
固定部11的兩個端面上固接有圓環形的端蓋4,端蓋4的外徑與固定部11外圈111直徑一致,端蓋4內徑的二分之一大于固定部11內分面112到外圈111軸線的最小距離,端蓋4內徑大于浮動部12半徑較小的圓弧面間的最大距離。端蓋4上開有螺紋通孔,端蓋4上的螺紋通孔與固定部11上的螺紋孔的位置、數量、大小對應一致。
結合圖4和圖6所示,當使用管鉗時,將管型工件伸入到浮動部12半徑較小的圓弧面構成的區域內,管型工件與浮動部12的某點接觸,轉動手柄2,浮動部12與固定部11之間發生相對轉動,滾柱13在變間隙15內向變間隙15較窄的一端移動,浮動部12向管型工件移動,直到夾緊停止轉動手柄2,需要轉動管型工件則繼續轉動手柄2。當需要放松時,反向轉動手柄2,滾柱13向變間隙15較寬的一端移動,變間隙15整體變窄,浮動部12在彈簧3的作用力下向彼此遠離方向移動,管鉗放松。
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如圖7所示:固定部11的內圈為四段內分面112繞外圈111軸線均勻圓周分布拼接而成,浮動部12與滾動體的數量對應進行改變。
端蓋4與浮動部12之間設有環形定位板5,端蓋4與固定部11接觸的面上開有圓形 轉動槽41,轉動槽41的槽深與定位板5厚度一致,定位板5外徑與轉動槽41的直徑一致,定位板5內徑與端蓋4內徑一致。定位板5遠離與之接觸的端蓋4的面上固接有四個定位塊51,定位塊51為呈長條狀的矩形塊,定位塊51長度方向與定位板5半徑方向一致,定位塊51繞定位板5軸線均勻地圓周分布。
浮動部12靠近定位板5的面上開有定位槽122,定位槽122貫穿浮動部12的兩個圓弧面,定位槽122的形狀與定位塊51形狀相適應,定位塊51在定位槽122內滑動,使浮動部12始終沿定位槽122方向運動。
結合圖8和圖9所示,浮動部12半徑較大的圓弧面上開有外滑槽123,外滑槽123整體為圓弧狀,外滑槽123的截面為小于一百八十度的圓弧面。
固定部11內分面112上開有內滑槽113,內滑槽113的截面為小于一百八十度的圓弧面,內滑槽113的形狀與位置與外滑槽123對應相適配形成滑道。
滑道內滑動連接滾動體,滾動體為球型滾珠14,滾珠14的半徑不小于滑槽圓弧面的半徑。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