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拉手,具體涉及一種通風柜調節門拉手。
背景技術:
通風柜調節門拉手是實驗人員操作最多的部件,拉手的觸感是否舒服直接影響通風柜的使用體驗,而且它必須能與門上的玻璃緊密的結合。而現有的通風柜調節門拉手大多都是字母“L”字形的,其雖然可以實現將調節門上下推拉,但是拉手的觸感極為地不舒適,同時由于拉手是位于通風柜的通風位置處的,“L”字形的拉手,容易形成氣流的湍流,影響通風柜的氣流順暢度。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觸感舒適性好、利于通風柜氣流順暢度的通風柜調節門拉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通風柜調節門拉手,所述拉手包括用于安裝調節門的卡槽部,與卡槽部相銜接、呈內圓弧流線型的握手部,與握手部相銜接、呈外圓弧流線型的導流部,以及銜接于卡槽部和導流部之間的后側部。
所述拉手一體成型、中部通空。
所述握手部和導流部的銜接位置處、導流部和后側部的銜接位置處以及后側部和卡槽部的銜接位置處均形成有一圓周未閉合的通孔。
所述后側部呈內圓弧流線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握手部是呈內圓弧流線型的,如此一是符合人體工程力學,外形美觀漂亮,二是流線型的設計讓實驗人員操作起來更舒服,同時配合呈外圓弧流線型的導流部,使得整個拉手符合空氣動力學,能引導通風柜的風向流動,使得風速更均勻,有利于減少湍流的形成,使得通風柜具有更好的氣流特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通風柜調節門拉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通風柜調節門拉手的使用效果圖;
圖中:1、卡槽部;2、握手部;3、導流部;4、后側部;5、通孔;100、拉手;200、調節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通風柜調節門拉手100包括用于安裝調節門200的卡槽部1,與卡槽部1相銜接、呈內圓弧流線型的握手部2,與握手部2相銜接、呈外圓弧流線型的導流部3,以及銜接于卡槽部1和導流部3之間的后側部4。由于握手部2是呈內圓弧流線型的,如此一是符合人體工程力學,外形美觀漂亮,二是流線型的設計讓實驗人員操作起來更舒服,同時配合呈外圓弧流線型的導流部3,使得整個拉手符合空氣動力學,能引導通風柜的風向流動,使得風速更均勻,有利于減少湍流的形成,使得通風柜具有更好的氣流特性。
其中,上述的拉手100一體成型、中部通空。由于拉手100是一體成型的,如此使得整個拉手100更為地緊湊美觀,而其中部通空一是可以減少其重量,便于實驗人員操作使用,二是中空的位置處,可以便于通風柜相關線路的走線安裝,使得整個通風柜更為地整潔美觀。
在上述握手部2和導流部3的銜接位置處、導流部3和后側部4的銜接位置處以及后側部4和卡槽部1的銜接位置處均形成有一圓周未閉合的通孔5。如此,通過圓周未閉合的通孔5一是可以便于相關走線的隱藏安裝,二是可以通過通孔5安裝外蓋,以將中空部分遮蓋,使得整個拉手更為地美觀。
上述的后側部4呈內圓弧流線型,以進一步減少通風柜氣流湍流的形成。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