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背門密封條安裝夾緊裝置,屬于汽車裝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汽車背門在裝配過程中,需在汽車上安裝背門密封條,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汽車的使用舒適性及密封性能。目前汽車背門密封條基本采用自夾緊密封條,針對該自夾緊密封條的裝配,工藝先將密封條裝配在相應的車身后圍板上,還需采用外力使得密封條內的鋼片之間相對夾緊,進而使得該密封條穩定地定位在汽車的后圍板相應位置上,保證裝配質量及使用質量。
然而目前針對汽車背門密封條的裝配,基本采用人工或者操作人員就地取材,使用平常的裝配工具進行夾緊操作,導致密封條與后圍板之間的夾緊力度及一致性差,嚴重還會導致后期的使用質量問題,比如漏水、密封條脫落等情形。基于此,有必要設計并規范汽車背門密封條的裝配工藝及使用工裝。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汽車背門密封條安裝夾緊裝置,其結構簡單,操作便捷,用于輔助對汽車背門密封條的快速安裝,裝配效率高及一致性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汽車背門密封條安裝夾緊裝置,其包括殼體、設于該殼體內且用于連接外部啟動工具進行動力傳遞的連接柱、及設于該殼體內且與所述連接柱動力傳遞連接的旋轉軸,該旋轉軸數量至少為兩個,且該至少兩個旋轉軸均平行設置,該至少兩個旋轉軸中具有直接動力傳遞關系的兩旋轉軸的一端均伸出所述殼體外;并在該殼體上還設置有滾輪架總成,該滾輪架總成上具有橫跨所述兩旋轉軸且與該兩旋轉軸相貼靠的滾輪。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包括有上殼體、連接于該上殼體下端的下殼體、連接于該上殼體上端的工裝蓋,其中,所述至少兩個旋轉軸均定位于所述上殼體、下殼體內,且所述兩旋轉軸伸出所述下殼體外;所述連接柱設于所述上殼體內并與所述至少兩個旋轉軸形成動力傳遞關系;所述上殼體與工裝蓋內形成有用于連接并置納所述外部啟動工具的工藝孔。
進一步方案之一為,所述旋轉軸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旋轉軸、第二旋轉軸,其中,該第二旋轉軸與所述連接柱同軸線連接,且該第二旋轉軸上固套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一旋轉軸上固套有與所述第二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輪;所述第一旋轉軸、第二旋轉軸一端均伸出所述下殼體,其伸出端形成對待夾緊密封條的連續夾緊機構。
進一步方案之二為,所述旋轉軸的數量為三個,分別為第一旋轉軸、第二旋轉軸及第三旋轉軸,其中,第三旋轉軸設于上殼體、下殼體內并與所述連接柱同軸線連接,且該第三旋轉軸上固套有第三齒輪,所述第二旋轉軸上固套有與所述第三齒輪相嚙合的第二齒輪,所述第一旋轉軸上固套有與所述第二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輪;所述第一旋轉軸、第二旋轉軸一端均伸出所述下殼體,其伸出端形成對待夾緊密封條的連續夾緊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軸一端通過兩并列軸承定位于所述上殼體內,另一端通過兩并列軸承定位于所述下殼體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結構簡單,操作便捷,通過連接柱連接外部啟動工具并形成動力輸入端,由該連接柱將動力依次傳遞至各旋轉軸,最后由伸出殼體外的兩旋轉軸之間形成對待夾緊密封條的連續夾緊機構,因該兩旋轉軸具有直接動力傳遞關系,使得該兩旋轉軸旋轉方向相反,始終形成一連續夾緊機構,將此機構用于輔助對汽車背門密封條的快速安裝,裝配效率高及一致性好;另外滾輪用于對待夾緊密封條進行導向用,避免出現待夾緊密封條彎曲而出現二次夾緊或影響整體夾緊作業的情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一種示例的結構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立體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另一示例的結構圖;
圖5是圖4的立體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來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一種如圖1-圖5所示的汽車背門密封條安裝夾緊裝置,其包括殼體、設于該殼體內且用于連接外部啟動工具進行動力傳遞的連接柱5、及設于該殼體內且與連接柱5動力傳遞連接的旋轉軸,該旋轉軸數量至少為兩個,且該至少兩個旋轉軸均平行設置,該至少兩個旋轉軸中具有直接動力傳遞關系的兩旋轉軸的一端均伸出殼體外;并在該殼體上還設置有滾輪架總成13,該滾輪架總成13上具有橫跨兩旋轉軸且與該兩旋轉軸相貼靠的滾輪14。
殼體包括有上殼體1、連接于該上殼體1下端的下殼體2、連接于該上殼體 1上端的工裝蓋3,其中,至少兩個旋轉軸均定位于上殼體1、下殼體2內,且兩旋轉軸伸出下殼體2外;連接柱5設于上殼體1內并與至少兩個旋轉軸形成動力傳遞關系;上殼體1與工裝蓋3內形成有用于連接并置納外部啟動工具的工藝孔4。
使用時,外部啟動工具由工藝孔4進入并與連接柱5形成動力傳遞連接,由連接柱5將動力依次傳遞至各旋轉軸,最后由伸出殼體外的兩旋轉軸之間形成對待夾緊密封條的連續夾緊機構。
具體如圖1-3所示,旋轉軸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旋轉軸11、第二旋轉軸12,其中,該第二旋轉軸12與連接柱5同軸線連接,且該第二旋轉軸12 上固套有第二齒輪22,第一旋轉軸11上固套有與第二齒輪22相嚙合的第一齒輪21;第一旋轉軸11、第二旋轉軸12一端均伸出下殼體2,其伸出端形成對待夾緊密封條的連續夾緊機構。
又如圖4、圖5所示,旋轉軸的數量為三個,分別為第一旋轉軸11、第二旋轉軸12及第三旋轉軸15,其中,第三旋轉軸15設于上殼體1、下殼體2內并與連接柱5同軸線連接,且該第三旋轉軸15上固套有第三齒輪23,第二旋轉軸12上固套有與第三齒輪23相嚙合的第二齒輪22,第一旋轉軸11上固套有與第二齒輪22相嚙合的第一齒輪21;第一旋轉軸11、第二旋轉軸12一端均伸出下殼體2,其伸出端形成對待夾緊密封條的連續夾緊機構。
實際應用中,該旋轉軸的數量可根據具體情況設定,比如四軸甚至更多,當然出于成本考慮,以二軸、三軸為主。而旋轉軸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定位:旋轉軸一端通過兩并列軸承定位于上殼體1內,另一端通過兩并列軸承定位于下殼體2內。在使用過程中,為了保證裝置的使用壽命及順暢性,在殼體內應注入潤滑油或潤滑脂。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式以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