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原智能救援,尤其是一種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裝置。
背景技術:
高原的大氣特點是低壓、低氧,隨著的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氣變得愈來愈稀薄,長期駐守官兵極易患上“高原病”(指高海拔地區的低氧分壓環境導致人體缺氧所致的疾病,又稱為高山病或高原適應不全)。在3000m以下一般機體沒有不適的感覺;3000~4000m時會出現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記憶力衰退、反應遲鈍、腦體工效下降明顯;4000~5000m時,發生嚴重的呼吸困難、體力衰弱、視力減退。印軍研究發現,人員快速到達3350m時,最大活動能力降至平原的50%。美軍研究表明,在3300~4300m高原行軍走相同距離所用時間是平原的兩倍。高原缺氧不僅對急進高原官兵的生理狀況產生很大影響,而且會導致心理應激,戰斗力下降。
高原作業環境下,缺氧一直嚴重影響我軍官兵的體能、智能和技能的發揮,因缺氧所致的急性高原病和軍事作業能力降低是高原部隊面臨的主要醫學問題。高海拔地區反恐醫學救援凸顯重要。但是,缺氧是高海拔地區作業中面臨的第一難題,也是威脅身心健康和裝備性能發揮的第一殺手。在“4.14”玉樹地震救援中,由于震中平均海拔近4300m,各級醫療隊由于應對高原缺氧準備不足,加之高原救援裝備欠缺,常規裝備環境適應性差、缺乏快速反應能力,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應,災害醫學救援作業能力大為降低,甚至失去作業能力被迫下撤,貽誤了救災的黃金時間,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不可估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體積小、功耗低、流量大,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裝置,包括口鼻半面罩,口鼻半面罩兩側設有均帶單向閥片的吸空氣入口和吸氧氣入口,下部設有帶單向閥片的呼氣出口,還包括彎頭、儲氧容器,所述口鼻半面罩的兩端具有頭帶,使口鼻半面罩緊密貼合口鼻面部并可固定于頭部,所述彎頭的兩個管口分別連接吸氧氣入口、儲氧容器,輸氧管穿過彎頭外壁并從彎頭頂部伸出用于氧氣的輸入,輸氧管底部伸入儲氧容器內,高原吸氧面罩還包括吸氣輔熱模塊,吸氣輔熱模塊兩端開口,其內置有高效陶瓷發熱體和鋁制散熱片,其一端連接吸空氣入口,使吸入空氣穿過內部從另一端口穿出。
優選地,儲氧容器為輕型軟質可自然膨大撐起的氣囊,容積為0.3-1L,所述口鼻半面罩的材質為軟質橡膠,單向閥片選用橡膠材質的圓盤樣開閉結構。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分子篩制氧的弊端,根據膜法富氧技術,以高原環境空氣為原料,通過真空泵給氣,使空氣通過富氧膜得到富氧空氣,該儀器具有體積小、易攜帶、功耗低、免維護、流量大、利于車載攜行,結構簡單,安全可靠,同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高原救援的吸氧口罩裝置,包括口鼻半面罩,口鼻半面罩兩側設有均帶單向閥片的吸空氣入口和吸氧氣入口,下部設有帶單向閥片的呼氣出口,還包括彎頭、儲氧容器,所述口鼻半面罩的兩端具有頭帶,使口鼻半面罩緊密貼合口鼻面部并可固定于頭部,所述彎頭的兩個管口分別連接吸氧氣入口、儲氧容器,輸氧管穿過彎頭外壁并從彎頭頂部伸出用于氧氣的輸入,輸氧管底部伸入儲氧容器內,高原吸氧面罩還包括吸氣輔熱模塊,吸氣輔熱模塊兩端開口,其內置有高效陶瓷發熱體和鋁制散熱片,其一端連接吸空氣入口,使吸入空氣穿過內部從另一端口穿出。
優選地,儲氧容器為輕型軟質可自然膨大撐起的氣囊,容積為0.3-1L,所述口鼻半面罩的材質為軟質橡膠,單向閥片選用橡膠材質的圓盤樣開閉結構。
本實用新型分子篩制氧的弊端,根據膜法富氧技術,以高原環境空氣為原料,通過真空泵給氣,使空氣通過富氧膜得到富氧空氣,該儀器具有體積小、易攜帶、功耗低、免維護、流量大、利于車載攜行,結構簡單,安全可靠,同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