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紙管制造設備,特別是ー種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包裝材料如木材、塑料等將會被淘汰,而紙類包裝的地位日益顯現。然而,紙類包裝有些技術仍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在紙管的加工上。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200910008677. 9),公開了ー種螺旋式方形紙管制造設備,包括 錐齒座、傳動鏈輪、鏈輪座、被動錐齒輪、固定錐齒輪、方管內摸、齒輪連接板、空心軸、壓輪軸傳動齒輪、壓輪軸主動齒輪、壓輪軸、動カ裝置;通過動カ裝置帶動傳動鏈輪進而帶動壓輪軸徑向及軸向旋轉,從而完成方形紙管的制造。不難看出,該設備改進目前現有的加工設備,提高其生產效率,但是仍存在些許問題1、生產起始階段,進紙較為困難;2、只能通過手動的方式調整紙帶的所繞角度,不方便;3、成型的紙管形狀只能為方形,過于單一 ;4、紙管的成型質量也不太高。鑒于上述情況,亟待出現ー種新型的紙管加工設備,以改變上述情況。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進紙困難的技術弊病,而提供了ー種新型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同吋,該設備還解決了生產出的紙管形狀単一、成型質量差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包括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芯棒軸向移動機構、紙帶調角排列機構、紙管縱向擠壓機構和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本創造設計的芯棒軸向移動機構,該機構可以移動芯棒的左右位置,即啟動時可以將芯棒往待加工方向推送,以適應于進紙,達到進紙方便的目的,其結構,包括主軸電機、左端部與該主軸電機連接的第一主軸、絲桿電機、左端部與該絲桿電機連接的絲桿、芯棒座、套設于該芯棒座上的兩橫向移動座、左端部設置在該芯棒座內的芯棒、設置在機架上的導軌且導軌的方向與芯棒的軸向一致、位于該導軌上且分別與兩橫向移動座連接的滑塊,其中,該第一主軸上設置有的移動同步輪通過第一同步帶與芯棒座上設置有的芯棒座同步輪連接,該絲桿上的螺母與其中一橫向移動座連接,另ー橫向移動座通過ー連桿與ー滾輪連接,該滾輪位于一與該移動同步輪連接的槽輪內。本創造還提供了另ー種芯棒軸向移動機構的結構,其包括,主軸電機、左端部與該主軸電機連接的第一主軸、絲桿電機、左端部與該絲桿電機連接的絲桿、芯棒座、左端部設置在該芯棒座內的芯棒、套設于該芯棒座上的兩橫向移動座、用于支承兩橫向移動座的第ー組光軸且橫向移動座可沿著第一組光軸的軸向移動、位于該橫向移動座上方的第二組光軸、套設在第二組光軸上的兩調節移動座且該調節移動座也可沿著第二組光軸軸向移動;其中,該第一主軸上設置的移動同步輪通過第一同步帶與芯棒座上設置的芯棒座同步輪連接,該絲桿上的螺母與其中一橫向移動座連接,該橫向移動座又通過調節螺絲與一調節移動座連接;另一橫向移動座通過ー連桿與ー滾輪連接,該滾輪位于一與該移動同步輪連接的槽輪內,該橫向移動座也通過調節螺絲與另ー調節移動座連接。為了能達到更好地進紙效果,光是移動芯棒的左右位置是不夠的,還必須對繞紙角度作出調節,所以本創造又設計了紙帶調角排列機構,方便工作人員改變進紙角度,避免出現問題。其包括,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調角電機、下端部與該調角電機連接的旋轉軸、套設于旋轉軸外的軸座、與該旋轉軸上端部連接的旋轉座、設置在該旋轉座上的前后兩塊紙帶排列板,該兩塊紙帶排列板上排列有復數個紙帶槽,位于紙帶排列板內的紙帶從各個紙帶槽穿出并纏繞在所述芯棒上,形成紙管。優選地,所述紙帶槽的兩端分別設有導輪,該導輪位于紙帶槽內并可沿著紙帶槽滑動,該導輪用于確定紙帶的位置,同時也能防止紙帶在通過紙帶槽時被割斷。為了進一步提高本設備的使用性能,本創造設計了所述紙管縱向擠壓機構,其包 括分別設置在所述芯棒周側的多根壓輥且壓輥的軸線與芯棒的軸線相平行,壓輥與所述紙管相壓靠,這樣,通過壓輥擠壓后,可以保證紙管平整無棱角。具體地說,其擠壓機構,包括設置在機架上的兩與芯棒垂直的立板,兩立板上繞所述芯棒的周向均勻分布有多對壓棍組,該壓棍組包括一對伸縮桿座、一對小絲桿座和一對彈簧座,該伸縮桿座內設有一可沿伸縮桿座內孔軸線方向伸縮的伸縮桿,該伸縮桿于靠近壓輥那端與另ー立板上對應的伸縮桿那端之間連有一壓輥,該壓輥與所述紙管相壓靠;該小絲桿座與一小絲桿的一端穿接,該小絲桿的另一端與該彈簧座螺紋連接,該彈簧座和壓輥端部之間置有一彈簧且該彈簧套設于伸縮桿上。所述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包括多組從左到右排列的壓輪機構,每組壓輪機構由沿周向均勻分布在所述芯棒外圍的多個壓輪組成,各個壓輪的工作面都與所述紙管相壓靠且各個壓輪的工作面包圍成一封閉形或近似封閉形。進ー步指出,該導出機構還包括有位于壓輪機構兩側的左、右軸盤、設置在機架上用干支承左、右軸盤的左、右支架軸座、連接所述左、右軸盤的多根橫梁、設置在橫梁同一面上的多條左右依次排列的升降導軌、位于升降導軌上的升降拖板、固定在升降拖板上的壓輪座、穿設于壓輪座的壓輪軸,所述壓輪固設在該壓輪軸的一端,位于同一面相鄰壓輪軸的另一端彼此通過小同步帶傳動連接。還有另ー種設計結構,該導出機構還包括有位于壓輪機構兩側的左、右軸盤、設置在機架上用于支承左、右軸盤的左、右支架軸座、分別設置在所述左、右軸盤的盤面上的多條升降導軌且升降導軌沿盤面中心環形陣列排布、兩端部都設置有橫梁升降拖板的橫梁,該橫梁通過橫梁升降拖板與左、右軸盤的升降導軌對應連接,該橫梁上設有壓輪座,該壓輪座內穿設有ー壓輪軸,所述壓輪固設在該壓輪軸的一端,位于同一面相鄰壓輪軸的另一端彼此通過小同步帶傳動連接。優選地,還包括套設于右軸盤上的右軸盤同步輪、與所述第一主軸通過聯軸器連接的第二主軸、與右軸盤同步輪通過第二同步帶連接的并設置在第二主軸的右端部的第二主軸同步輪、被套設于左軸盤內的大錐齒輪軸、設置在大錐齒輪軸輸入端的大錐齒輪軸同步輪、該大錐齒輪軸同步輪通過大錐齒輪軸同步帶連接的導出電機,該大錐齒輪軸輸出端通過齒輪系帶動壓輪軸旋轉。[0015]優選地,位于最右邊的壓輪機構中的壓輪全為平壓輪,其他幾組的壓輪機構中的壓輪全為凹凸壓輪。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I.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芯棒軸向移動機構,實現芯棒軸向的左右移動,從而巧妙地解決了紙管生產起始階段進紙困難問題。2.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紙管縱向擠壓機構,通過壓輥的縱向擠壓,從而有效地對紙管棱角進行擠壓,使紙管更平整。3.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每組壓輪的軸線在紙管的同一截面上,形成對紙管的同時全包圍擠壓,克服了非全包圍擠壓對非擠壓面造成松解的缺陷。4.本實用新型對壓輪采用半軸設計,從而大大方便壓輪的調換。5.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多個動カ源可方便實現傳動比和紙帶角度的自動調整,從而能在一定范圍不同規格的異形紙管用ー種寬度的紙帶生產,有利于節約材料。6.本實用新型只要改變壓輪工作面的形狀和芯棒截面形狀,即可生產各種異形紙管,簡單方便。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齒輪系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I中F向的示意圖。圖4、5、6是圖I中H向的示意圖。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另ー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中F向的示意圖。圖9是圖7中H向的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 :請參見圖1,所示了ー種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包括機架5,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5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芯棒軸向移動機構I、紙帶調角排列機構2、紙管縱向擠壓機構3和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4。芯棒軸向移動機構1,如圖I所示,兩塊立于機架5上的大墻板11、主軸電機110、左端部與該主軸電機110連接的第一主軸111、絲桿電機17、左端部與該絲桿電機17連接的絲桿18、芯棒座16、左端部設置在該芯棒座16內的芯棒118、套設于該芯棒座16上的兩橫向移動座13、用于支承兩橫向移動座13的第一組光軸12且橫向移動座13可沿著第一組光軸12的軸向移動、位于該橫向移動座13上方的第二組光軸123、套設在第二組光軸123上的兩調節移動座15且該調節移動座15也可沿著第二組光軸123軸向移動;其中,該第一主軸111上設置的移動同步輪112通過第一同步帶116與芯棒座16上設置的芯棒座同步輪117連接,該絲桿18上的螺母19與其中一橫向移動座13連接,該橫向移動座13又通過調節螺絲14與ー調節移動座15連接;另一橫向移動座13通過ー連桿115與ー滾輪114連接,該滾輪114位于一與該移動同步輪112連接的槽輪113內,該橫向移動座13也通過調節螺絲14與另ー調節移動座15連接。其中,大墻板11起支架作用,在大墻板之間,從下而上依次是主軸111、絲桿18、第一組光軸12、第二組光軸123。其中,第一組光軸12和第二組光軸123都起導軌作用,橫向移動座13可沿著第一組光軸121的軸向來回移動,該調節移動座15也可沿著第二組光軸123軸向來回移動。其中,橫向移動座13用來固定安裝芯棒座16,芯棒座16用來安裝芯棒118和芯棒座同步輪117。其中,槽輪113固定于移動同步輪112的側面,并一起套設于第一主軸111上。 其中,連桿115 —端固定于橫向移動座13,另一端裝有滾輪114,滾輪114含在槽輪113的凹槽內。其中,調節螺絲14 一端連接在調節移動座15上,另一端連接在橫向移動座13上,用于糾正由于軸承間隙造成芯棒118的自由端下垂。本機構的工作過程為當導出電機開啟的同時,主軸電機110和絲桿電機17得到同步開啟的命令而自動開啟。其中,絲桿電機17帶動絲桿18旋轉使與其嚙合的螺母19作軸向移動,從而帶動與螺母19直接或間接連接的橫向移動座13、芯棒座16、芯棒118、芯棒座同步輪117、移動同步輪112、槽輪113、第一同步帶116、連桿115、滾輪114、調節螺絲14、調整調節座15作同步同向移動。其中主軸電機110帶動第一主軸111旋轉,也使套設于第ー主軸111上的移動同步輪112、槽輪113旋轉,并通過第一同步帶116帶動芯棒座同步輪117、芯棒座16和芯棒118旋轉。紙帶調角排列機構2,如圖I所示,所述紙帶調角排列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機架5上的調角電機21、軸座22、下端部與該調角電機連接的旋轉軸23、套設于旋轉軸外的軸座22、與該旋轉軸23上端部連接的旋轉座24、設置在該旋轉座上的前后兩塊紙帶排列板25(附圖中只顯示其中ー塊排列板),該兩塊紙帶排列板上排列有復數個紙帶槽26,位于紙帶排列板25內的紙帶28從各個紙帶槽26穿出并纏繞在所述芯棒118上,形成紙管。所述紙帶槽26的兩端分別設有導輪27,該導輪27位于紙帶槽26內并可沿著紙帶槽26滑動。其中,前后兩塊紙帶排列板25使紙帶28穿過紙帶槽26按要求有序錯開排列并固定紙帶28與芯棒118的夾角,導輪27安裝在紙帶槽26上,移動導輪27在紙帶槽26上的位置確定紙帶28排列位置,同時防止紙帶28在通過紙帶槽26時被割斷。本機構的工作過程為當導出電機開啟時,調角電機21得到同步開啟的命令而自動開啟,井根據有關參數旋至相應角度后自鎖(調角電機21有自鎖功能)。紙管縱向擠壓機構3,如圖I所示,包括設置在機架5上的兩與芯棒垂直的立板31,該立板31上繞所述芯棒118的周向均勻分布有多對壓輥組,該壓輥組包括ー對伸縮桿座32、ー對小絲桿座34和一對彈簧座36,該伸縮桿座32內設有一可沿伸縮桿座32內孔軸線方向伸縮的伸縮桿33,該伸縮桿33于靠近壓輥38那端與另ー立板上對應的伸縮桿33那端之間連有ー壓輥38,該壓輥38與所述紙管相壓靠;該小絲桿座34與一小絲桿35的一端穿接,該小絲桿35的另一端與該彈簧座36螺紋連接,該彈簧座36和壓輥38端部之間置有ー彈簧37且該彈簧37套設于伸縮桿33上。[0045]其中,兩平行立板31起支架的作用,安裝在機架5上,上面安裝了伸縮桿座32、小絲桿座34和彈簧座36,該彈簧座穿過立板31上的長槽(圖中未示)并可沿該長槽滑動。其中,伸縮桿座32對伸縮桿33起伸縮導向作用。其中,彈簧座36的內螺紋與小絲桿35螺紋嚙合,小絲桿35無螺紋端穿過小絲桿座34,對其軸向和徑向定位。本機構的工作過程為當紙管和芯棒118進入壓輥38下時,在彈簧37的作用下對纏繞在芯棒118上的紙管進行縱向擠壓,由于生產的是異形紙管,紙管旋轉時,紙管外緣與芯棒軸芯的距離始終在發生變化。在伸縮桿33和彈簧37的共同配合下,使壓輥38始終壓緊紙管。通過旋轉小絲桿35,使彈簧座36沿著立板長槽移位,從而實現生產不同規格紙管時壓輥38對紙管的壓カ保持基本一致,確保了紙管的密度。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4,如圖I、圖2、圖3、圖4所示,由左支架軸座41、右支架軸座42、大錐齒輪軸45、大錐齒輪軸同步輪44、大錐齒輪47、左軸盤46、右軸盤426、正轉小軸413、反轉小軸411、過橋小軸410、小錐齒輪412、正轉直齒輪414、反轉直齒輪415、單軸軸座49、雙軸軸座48、齒輪箱418、定位套416、第二主軸同步輪428、右軸盤同步輪427、第二同步帶429、大錐齒輪軸同步帶43、小同步輪417、小同步帶423、壓輪軸422、壓輪座421、凹凸壓輪424、平壓輪425、升降拖板420、橫梁419、聯軸器431、升降導軌434組成。其中,左支架軸座41安裝在機架5上,上面安裝了大錐齒輪軸45和左軸盤46,兩者有各自動カ源帶動旋轉。 其中,大錐齒輪軸45為空心軸,輸入端安裝了大錐齒輪軸同步輪44通過大錐齒輪同步帶43接受導出電機(圖中未示)動カ;輸出端安裝了大錐齒輪47與多個小錐齒輪412嚙合,傳遞導出電機動力,并改變旋轉動力的軸向;芯棒118和紙管穿過其中。其中,左軸盤46的盤面上安裝了多個單軸軸座49和多個雙軸軸座48,其中單軸軸座49中的正轉小軸413輸入端安裝了小錐齒輪412與大錐齒輪47嚙合,輸出端安裝了小同步輪417,雙軸軸座48中的過橋小軸410輸入端安裝了小錐齒輪412與大錐齒輪47嚙合,輸出端安裝了一個正轉直齒輪414、在反轉小軸411的輸入端裝了一個反轉直齒輪415與過橋小軸410上的正轉直齒輪414嚙合、使兩小軸轉向相反,輸出端安裝了ー個小同步輪417。其中,齒輪箱418固定在左軸盤46上、齒輪箱46與單軸軸座49和雙軸軸座48之間安裝了一定位套416,確保大小錐齒輪嚙合間隙合理。其中,右支架軸座42按裝在機架5上,上面安裝了右軸盤426和第二主軸430,在第二主軸430輸出安裝了第二主軸同步輪428,在右軸盤426的輸入端上安裝了右軸盤同步輪427,由第二主軸同步輪428通過第二同步帶429輸入動力。其中,第二主軸430與第一主軸111通過聯軸器相聯獲得同一動カ源。其中,多根橫梁419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左軸盤46和右軸盤426的盤面上,在這些橫梁419的多處同一截面位置上設有升降導軌434并都裝上了升降拖板420,用來在生產不同規格紙管時調節壓輪與芯棒軸芯的距離。其中,壓輪座421安裝在升降拖板420上,壓輪座421中的壓輪軸422的輸入端安裝了一至兩個小同步輪417,一個為輸入、另ー個為輸出。壓輪軸422的輸出端安裝了壓輪(前幾組為凹凸壓輪424,最后ー組為平壓輪425。)如圖4、5、6,選擇不同種類的壓輪或按照不同方式安裝壓輪機構,可以得到諸如方形、多邊形、橢圓形的紙管,使紙管的形狀豐富、多樣。本機構的工作過程為由導出電機把動カ通過大錐齒輪軸同步帶43和大錐齒輪軸同步輪44傳遞給大維齒輪軸45,由大維齒輪47與小維齒輪412的嚙合,把動カ傳遞給正轉小軸413、反轉小軸411上的小同步輪417,再由小同步輪417,通過小同步帶423,把動カ一級ー級地接力傳遞給各組壓輪,從而實現了對紙管全包圍擠壓和連續導出。使用時,本設備的工作過程,如下I、根據本次生產紙管的規格要求(尺寸、形狀或其他),選擇并安裝好芯棒118、凹凸壓輪424及平壓輪425。2、把本次生產用的紙帶28和芯棒118的相關參數輸入控制器。3、開啟導出電機、調至最低速,待紙管排列板25度自動調整后,關閉導出電機。4、分別把底紙帶、涂膠紙帶、面紙帶,依次逐條穿過紙帶排列板25上的紙帶槽26,用膠帶捆扎在芯棒118上。5、再次開啟導出電機,絲桿電機17和主軸電機110得到同步開戶命令而自動開啟開始工作,芯棒118 —邊旋轉將紙帶28纏繞其上,一邊向輸出方向推迸,當芯棒118連帶紙管進入壓棍38下面時,壓棍38在彈簧37的作用下對紙管作縱向擠壓,使各層紙帶28之間粘合緊密。6、當芯棒118連帶紙管進入壓輪區時,同一截面上的壓輪對紙管全包圍作橫向擠壓,使各紙帶之間粘合進ー步緊密。當芯棒118連帶紙管推進到平壓輪425區吋,即停止推迸。這時,凹凸壓輪424在擠壓紙管的同時把紙管從芯棒118上連續導出。最后ー組平壓輪425,把凹凸壓輪424在紙管表面造成的壓痕進行壓平,至此制管過程完成。7、至于紙帶上膠和紙管截斷與生產圓管雷同,在此不再贅述。實施例2 本設備依據實施例1,對芯棒軸向移動機構進行改進,其他諸如紙帶調角排列機構、紙管縱向擠壓機構和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保持不變,如圖7所示。本芯棒軸向移動機構取消光軸改為導軌121和滑塊122,導軌121安裝在機架5上,滑塊122套設在導軌121上,兩橫向移動座13安裝在滑塊122上,支架119安裝在機架5上,上面安裝了絲桿電機17、絲桿18、主軸電機110和第一主軸111,其余同實施例I。實施例3 本設備依據實施例1,對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進行改進,其他諸如芯棒軸向移動機構、紙帶調角排列機構、紙管縱向擠壓機構保持不變。本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如圖7、圖8、圖9所示,是把實施例I中的左軸盤46和右軸盤426,原安裝橫梁419的位置設置升降導軌433,在橫梁419的兩端設置橫梁升降拖板432,橫梁419上不再設置升降導軌434和安裝升降拖板420,把壓輪座421直接安裝在橫梁419上,這樣隨著橫梁419的升降,安裝在橫梁419上的壓輪也一起升降。避免第一種實現形式中壓輪要逐個升降的麻煩。以上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I.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芯棒軸向移動機構,實現芯棒軸向的左右移動,從而巧妙地解決了紙管生產起始階段進紙困難問題。2.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紙管縱向擠壓機構,通過壓輥的縱向擠壓,從而有效地對紙管棱角進行擠壓,使紙管更平整。3.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每組壓輪在紙管的同一截面上,形成對紙管的同時全包圍擠壓,克服了非全包圍擠壓對非擠壓面造成松解的缺陷。4.本實用新型對壓輪采用半軸設計,從而大大方便壓輪的調換。5.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多個動カ源可方便實現傳動比和紙帶角度的自動調整,從而能在一定范圍不同規格的異形紙管用ー種寬度的紙帶生產,有利于節約材料。6.本實用新型只要改變壓輪工作面的形狀和芯棒截面形狀,即可生產各種異形紙管,簡單方便。
權利要求1.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包括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芯棒軸向移動機構、紙帶調角排列機構、紙管縱向擠壓機構和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軸向移動機構包括主軸電機、左端部與該主軸電機連接的第一主軸、絲桿電機、左端部與該絲桿電機連接的絲桿、芯棒座、套設于該芯棒座上的兩橫向移動座、左端部設置在該芯棒座內的芯棒、設置在機架上的導軌且導軌的方向與芯棒的軸向一致、位于該導軌上且分別與兩橫向移動座連接的滑塊,其中,該第一主軸上設置有的移動同步輪通過第一同步帶與芯棒座上設置有的芯棒座同步輪連接,該絲桿上的螺母與其中一橫向移動座連接,另ー橫向移動座通過ー連桿與ー滾輪連接,該滾輪位于一與該移動同步輪連接的槽輪內。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軸向移動機構包括主軸電機、左端部與該主軸電機連接的第一主軸、絲桿電機、左端部與該絲桿電機連接的絲桿、芯棒座、左端部設置在該芯棒座內的芯棒、套設于該芯棒座上的兩橫向移動座、用于支承兩橫向移動座的第一組光軸且橫向移動座可沿著第一組光軸的軸向移動、位于該橫向移動座上方的第二組光軸、套設在第二組光軸上的兩調節移動座且該調節移動座也可沿著第二組光軸軸向移動;其中,該第一主軸上設置的移動同步輪通過第一同步帶與芯棒座上設置的芯棒座同步輪連接,該絲桿上的螺母與其中一橫向移動座連接,該橫向移動座又通過調節螺絲與一調節移動座連接;另ー橫向移動座通過ー連桿與ー滾輪連接,該滾輪位于一與該移動同步輪連接的槽輪內,該橫向移動座也通過調節螺絲與另ー調節移動座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紙帶調角排列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調角電機、下端部與該調角電機連接的旋轉軸、套設于旋轉軸外的軸座、與該旋轉軸上端部連接的旋轉座、設置在該旋轉座上的前后兩塊紙帶排列板,該兩塊紙帶排列板上排列有復數個紙帶槽,位于紙帶排列板內的紙帶從各個紙帶槽穿出并纏繞在所述芯棒上,形成紙管。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紙帶槽的兩端分別設有導輪,該導輪位于紙帶槽內并可沿著紙帶槽滑動。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紙管縱向擠壓機構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芯棒周側的多根壓輥且壓輥的軸線與芯棒的軸線相平行,壓輥與所述紙管相壓靠。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機架上的兩與芯棒垂直的立板,兩立板上繞所述芯棒的周向均勻分布有多對壓輥組,該壓棍組包括ー對伸縮桿座、一對小絲桿座和一對彈簧座,該伸縮桿座內設有一可沿伸縮桿座內孔軸線方向伸縮的伸縮桿,該伸縮桿于靠近壓輥那端與另ー立板上對應的伸縮桿那端之間連有ー壓輥,該壓輥與所述紙管相壓靠;該小絲桿座與一小絲桿的一端穿接,該小絲桿的另一端與該彈簧座螺紋連接,該彈簧座和壓輥端部之間置有一彈簧且該彈簧套設于伸縮桿上。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包括多組從左到右排列的壓輪機構,每組壓輪機構由沿周向均勻分布在所述芯棒外圍的多個壓輪組成,各個壓輪的工作面都與所述紙管相壓靠且各個壓輪的工作面包圍成一封閉形。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出機構還包括有位于壓輪機構兩側的左、右軸盤、設置在機架上用于支承左、右軸盤的左、右支架軸座、連接所述左、右軸盤的多根橫梁、設置在橫梁同一面上的多條左右依次排列的升降導軌、位于升降導軌上的升降拖板、固定在升降拖板上的壓輪座、穿設于壓輪座的壓輪軸,所述壓輪固設在該壓輪軸的一端,位于同一面相鄰壓輪軸的另一端彼此通過小同步帶傳動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出機構還包括有位于壓輪機構兩側的左、右軸盤、設置在機架上用于支承左、右軸盤的左、右支架軸座、分別設置在所述左、右軸盤的盤面上的多條升降導軌且多條升降導軌沿盤面中心環形陣列排布、兩端部都設置有橫梁升降拖板的橫梁,該橫梁通過橫梁升降拖板與左、右軸盤的升降導軌對應連接,該橫梁上設有壓輪座,該壓輪座內穿設有ー壓輪軸,所述壓輪固設在該壓輪軸的一端,位于同一面相鄰壓輪軸的另一端彼此通過小同步帶傳動連接。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套設于右軸盤上的右軸盤同步輪、左端部與所述第一主軸通過聯軸器連接的第二主軸、與右軸盤同步輪通過第二同步帶連接的并設置在第二主軸的右端部的第二主軸同步輪、被套設于左軸盤內的大錐齒輪軸、設置在大錐齒輪軸輸入端的大錐齒輪軸同步輪、該大錐齒輪軸同步輪通過大錐輪軸同步帶連接的導出電機,該大錐齒輪軸輸出端通過齒輪系帶動壓輪軸旋轉。
12.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右邊的壓輪機構中的壓輪全為平壓輪,其他幾組的壓輪機構中的壓輪全為凹凸壓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設計全自動螺旋式異形紙管制造設備,包括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芯棒軸向移動機構、紙帶調角排列機構、紙管縱向擠壓機構和紙管橫向擠壓并連續導出機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結構簡單,生產效率高,成品質量好,徹底解決了生產起始階段進紙難、進紙角度不易調節等弊病。
文檔編號B31C3/00GK202623375SQ20122018251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6日
發明者王仁泉 申請人:王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