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宣紙的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紙漿料碾碎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制作宣紙原料的燎草,是以沙田稻草(涇縣范圍內的沙田稻草作為原料制成的手工紙屬于宣紙,其它地區的稻草也可以作為原料制作手工紙,但通常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宣紙的品質)為原料,經特殊的傳統工藝加工,除去稻草中的木素等雜質,供抄造宣紙用。具體制作過程中,燎草經過羊角除塵器切碎除塵,按工藝要求的濕度淋水澆濕后,轉運至石碾房,碾碎前的工藝要求:a、燎草水份均勻潤脹,水份為60~65%;b、堆放時間:≥18小時;c、草片長度:20~40mm。現有技術中,對上述燎草進一步碾碎的方案是采用石碾磙在碾盤上滾碾的傳統人工方法,不僅效率低、勞動強度高,而且滾碾過程中,燎草無法均勻地布集在石碾的滾動路徑上,被滾碾的燎草的纖維長度和均勻性無法保證;再者,石碾滾動過程中,燎草被迅速推擠到石碾的兩端,處于碾盤邊沿處的燎草極易從碾盤上處掉落,處于盤中的燎草則無法得到滾碾。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紙漿料碾碎裝置,可均勻、高效、及時的滾碾燎草保證燎草的纖維長度、均勻性達到質量要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紙漿料碾碎裝置,包括石碾,碾筒的筒口向上,碾筒中部設置有豎向布置的主轉軸,主轉軸經由平置的石碾軸與石碾相連,石碾的輥面與碾筒的內筒底之間構成滾碾配合,主轉軸上設置有橫桿,橫桿的中部與主轉軸周向固連,橫桿的下方設有內、外刮板,內、外刮板隨主轉軸轉動的過程中將燎草刮推至石碾的滾碾路徑上。
上述技術方案中,主轉軸與驅動機構連接,石碾在石碾軸的傳動下在碾筒內圍繞主轉軸公轉,同時石碾相對石碾軸自轉滾動并與碾筒的內筒底形成滾碾配合不斷碾碎燎草,橫桿跟隨主轉軸轉動帶動內、外刮板撥動碾筒內的燎草將其刮推至石碾的滾碾路徑上,這樣使碾筒內的燎草均受到充分、均勻、及時的碾壓,保證燎草的纖維長度、均勻性達到質量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布置內、外刮板的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4為內、外刮板的行走路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4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種紙漿料碾碎裝置,包括石碾10,碾筒20的筒口向上,碾筒20中部設置有豎向布置的主轉軸30,主轉軸30經由平置的石碾軸40與石碾10相連,石碾10的輥面與碾筒20的內筒底之間構成滾碾配合,主轉軸30上設置有橫桿50,橫桿50的中部與主轉軸30周向固連,橫桿50的下方設有內、外刮板60、70,內、外刮板60、70隨主轉軸30轉動的過程中將燎草刮推至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主轉軸30與驅動機構連接,石碾10在石碾軸40的傳動下在碾筒20內圍繞主轉軸30公轉,同時石碾10相對石碾軸40自轉滾動并與碾筒20的內筒底形成滾碾配合不斷碾碎燎草,橫桿50跟隨主轉軸30轉動帶動內、外刮板60、70撥動碾筒20內的燎草將其刮推至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這樣使碾筒20內的燎草均受到充分、均勻、及時的滾碾,保證燎草的纖維長度、均勻性達到質量要求。
所述的外刮板70的板面位于豎直方向,外刮板70的下端面與碾筒20的內筒底之間為間隙布置,外刮板70的外側板邊71與碾筒20的筒壁間隙式配合,外刮板70的內側板邊72延伸到石碾10的滾碾路徑區域內且靠近滾碾路徑的外側區域。外刮板70用于刮推石碾10外側滾碾不到的區域即圓R到碾筒20內壁之間的區域,外刮板70的板面位于豎直方向,外刮板70的下端面與碾筒20的內筒底之間為間隙布置,外刮板70的外側板邊71與碾筒20的筒壁間隙式配合,這樣的布置避免外刮板70工作時刮蹭到碾筒20的內筒底及筒壁從而造成損壞,外刮板70的內側板邊72延伸到石碾10的滾碾路徑區域內且靠近滾碾路徑的外側區域,外刮板70工作時隨著主轉軸30的轉動,可將剛被推擠至滾碾路徑外的燎草及時刮推至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燎草順延外刮板70導向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使其受到滾碾。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外刮板70在水平面的投影與位于滾碾方向上前方的石碾10的石碾軸40之間的夾角α小于90度。當α小于90度時,外刮板70能跟隨配合主轉軸30的轉動更有效率的燎草及時刮推至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的外刮板70的正板面為凹弧面。外刮板70的刮料工作面即為正板面設置為小曲率即大半徑的弧面,凹弧面具有更好的導向作用,在工作時外刮板70可快速的刮推草料將其導入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
所述的主轉軸30從下至上穿過碾筒20的內筒底的中部布置,主轉軸30的上端與石碾軸40、橫桿50相連。主轉軸30的下端與驅動機構連接,上端與石碾軸40、橫桿50連接帶動石碾10旋轉,這樣布置使得驅動機構處于下方,便于工作人員在碾筒20的筒口進行放、取草料等操作。
所述的內刮板60的板面位于豎直方向,內刮板60的下端面與碾筒20的內筒底之間為間隙布置,內刮板60的內側板邊61與主轉軸30間隙布置,內刮板60的外側板邊62向石碾10的滾碾路徑區域一側延伸。內刮板60用于刮推石碾10內側滾碾不到的區域即圓r所在區域,內刮板60的板面位于豎直方向,內刮板60的下端面與碾筒20的內筒底之間為間隙布置,內刮板60的內側板邊61與主轉軸30間隙布置,這樣的布置避免內刮板60刮蹭到碾筒20的內筒底及主轉軸30從而造成損壞,內刮板60的外側板邊62向石碾10的滾碾路徑區域一側延伸,內刮板60工作時隨著主轉軸30的轉動,可及時將圓r所在區域內的燎草順延內刮板60導向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使其受到滾碾。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內刮板60的內側板邊61布置在滾碾方向上后方的石碾10與主轉軸30之間。內側板邊61布置在石碾10與主轉軸30之間,且與主轉軸30間隙布置,內側板60工作時可快速的清理主轉軸30上環繞的燎草,有利于主轉軸30持續正常無阻礙的轉動。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內刮板60在水平面的投影與位于滾碾方向上前方的石碾10的石碾軸40之間的夾角β大于90度。當β大于90度時,內刮板60能跟隨配合主轉軸30的轉動更有效率的將燎草刮推至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的內刮板60的正板面為凸弧面。內刮板60的刮料工作面即為正板面設置為小曲率即大半徑的弧面,凸弧面具有更好的導向作用,在工作時內刮板60快速的將石碾10內側的燎草撥出導入石碾10的滾碾路徑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的內、外刮板60、70相互協同、配合工作,跟隨主轉軸30的轉動在碾筒20內將不在石碾10滾碾路徑上的燎草刮推至滾碾路徑上使其受到充分、均勻、及時的滾碾,確保燎草的纖維長度、均勻性達到質量要求。
所述的內、外刮板60、70由橫桿50的下端面從上向下延伸布置,內、外刮板60、70與橫桿50通過連接桿連接。內、外刮板60、70與橫桿50通過連接桿連接而不是直接相連,這樣可以節省內、外刮板60、70所需材料,并且連接桿與內、外刮板60、70還有橫桿50相連時通過螺栓固定連接,便于工作人員進行拆卸、更換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