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多纖維混棉工藝,屬于紗線成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常規的紗線成型過程是經過一次混棉即完成了紗線的開清,然后在進入后續的梳棉、并條、絡筒等后處理。這種方式操作簡便,應用較為普遍。然而這種方式對于純凈的纖維而言是非常適用的,但當纖維品種較多時,由于不同來源的纖維品質存在不一致,蓬松狀態、含雜程度甚至干濕度均存在差異,當進行多類型纖維混棉時,上述裝置就無法滿足使用的需求,所形成的棉條、紗線疵點較多、機械性能不穩定。
基于此,做出本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常規紗線成型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請提供一種可實現多種纖維均勻混合、分梳良好的多纖維混棉工藝。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多纖維混棉工藝,包括順次進行的開清棉、梳棉、成條、絡筒、并紗、加捻,開清棉工序是在開清機構上完成,所述的開清機構包括抓棉機一、混開棉機一、抓棉機二、混開棉機二和開棉機,待處理的纖維或棉團置于抓棉機一、抓棉機二;抓棉機一的打手向外延伸出輸出管一,該輸出管一分為兩支,一支接入混開棉機一,一支接入混開棉機二,分別將抓棉機一中的纖維送入混開棉機一、混開棉機二中;混開棉機一的輸出端與開棉機之間設置輸出管二,將混開棉機一中的纖維直接送入開棉機;抓棉機二的打手向外延伸出輸出管四,該輸出管四與輸出管一接入混開棉機二的一支連通,將抓棉機二中的纖維送入輸出管一中,并與輸出管一中的纖維混合,一起送入混開棉機二中;混開棉機二的輸出端與開棉機之間設置輸出管七,將混開棉機二中的纖維混開棉處理后送入開棉機中;混開棉機一、混開棉機二送出的纖維經過至少兩次開棉,再在開棉機中進行開棉處理后,送入梳棉工序中;纖維依次經過給棉羅拉、刺輥、錫林、蓋板處理后完成梳棉,成條、絡筒、并紗、加捻得成品。
進一步的,作為優選:
所述的抓棉機二還設置有并列的多組抓棉機,統稱為抓棉機三,抓棉機三的打手向外延伸出輸出管五,該輸出管五與輸出管一接入混開棉機二的一支連通,將抓棉機三中的纖維送入輸出管一中,并與輸出管一中的纖維混合,一起送入混開棉機二中。更優選的,所述的抓棉機三還設置有輸出管六,該輸出管六直接與混開棉機二接通,使抓棉機三中的纖維不參與其他纖維的混合,直接送入混開棉機二中。
所述的混開棉機一的輸出端設置有輸出管三,混開棉機一通過該輸出管三與混開棉機二接通,使混開棉機一中的纖維不參與其他纖維的混合,直接送入混開棉機二中。
所述的給棉機構包括給棉羅拉、打手、箱體和轉軸,給棉羅拉通過其兩側的轉軸安裝在箱體內,打手配合安裝在給棉羅拉下方;給棉羅拉由本體、開松槽和凹槽構成,所述的開松槽均勻設置于本體外表,凹槽位于給棉羅拉端部,且位于開松槽外側;打手包括輥體、主手柄和輔手柄,主手柄豎直安裝在輥體,輔手柄位于主手柄外側的輥體上,且向主手柄方向傾斜。
更優選的:
所述的主手柄位于凹槽內邊緣線內側與箱體之間,輔手柄位于凹槽內邊緣線外側與箱體之間。
所述的凹槽有兩個,對稱設置在本體上。更優選的,所述的兩個凹槽的內邊緣線之間的距離較主手柄分布寬,即豎直方向上,主手柄位于兩個凹槽內邊緣線之間,輔手柄則位于內邊緣線與箱體之間。
所述的輔手柄設置有兩組,兩組輔手柄對稱設置在主手柄兩側。
所述的輔手柄傾斜角度θ為45-75°。更優選的,所述的輔手柄傾斜角度θ為75°。輔手柄傾斜向內,使其中軸線與本體、輥體中軸線相交(當輔手柄設置有兩組時,兩組輔手柄中軸線的交點位于本體、輥體豎直中軸線上),可有效將剝離的纖維進行匯總收攏在本體上,而在本體上,由于凹槽的設置,其上的纖維會自發的從輥體兩側向內側滑移,減少了纖維在本體和輥體兩側端部的停留,從而有效避免了纖維的纏繞。
所述的針布機構由針布、風罩和閘板構成,所述的針布由水平段和傾斜段構成,其傾斜段側邊設置有硬塊檢測器,該硬塊檢測器與針布的啟動電機連接;水平段上方固定有風罩,風罩與風機連接,并在風機作用下為風罩的罩口提供負壓;閘板與風罩連通,其內設置磁鐵,用于吸附纖維中的鐵塊。
更優選的:
所述的針布側邊設置有兩個硬塊檢測器,分別位于傾斜段與水平段連接處和傾斜段中部。纖維在針布上進行梳理,隨著纖維的輸送,纖維開松度和規整度逐漸提高,兩個硬塊檢測器分別設置在不同的高度,針對針布上不同部位進行檢測,以確保不會發生檢漏現象。更優選的,所述的硬塊檢測器為光電傳感器,當光電傳感器檢測到硬塊、鐵塊等雜質時,將信號傳遞給針布的啟動電機,啟動電機根據信號進行減速或者停機處理,現場工人將雜質去除,以避免雜質帶入到后道工序,從而避免了雜質的累積。
所述的磁鐵沿閘板內壁對稱或錯位分布。當磁鐵對稱分布在閘板內壁上時,磁力較強,對雜質的吸附效果較好,雜質去除效率高;當磁鐵錯位分布在閘板內壁上時,可以保證雜質的吸附和去除連續進行,不會出現漏除現象。
所述的閘板和風罩均水平安裝,且閘板與風罩之間通過弧形連接管連接,弧形連接管實現水平安裝風罩與水平閘板的圓滑過渡,從而避免了纖維傳送過程中存在死角。
所述的蓋板機構由輥體和設置于輥體上的穿刺部構成,所述的穿刺部均勻包覆于輥體上,穿刺部由基布和基布上設置的若干個穿刺體構成,各穿刺體垂直其所在的基布表面,且穿刺部與基布為一體式結構。
更優選的:
所述的基布與輥體為分體式結構,基布包設于輥體上,使輥體兩端不超出或略超出基布的兩端。基布與輥體分體式結構,確保了使用的靈活性,在開松過程中,纖維不可避免的會纏繞在穿刺體上,當這些纏繞的纖維過多時,就會影響開松效果,此時,將基布從輥體上拆除,并更換上新的穿刺部,即可繼續開始工作,而拆除下來的穿刺部清理完畢后,可投入下一輪的使用,使用靈活性較好。
所述的基布與輥體為一體式結構,基布設置于輥體外表面上,基布與輥體一體式結構,有利于穿刺部與輥體運行的同步性,從而確保了清潔的均勻性更好。
所述的穿刺體中軸線延長線交匯于一點,且該點位于輥體的中心線。纖維/棉團在運輸過程中,通常是輥體與后續的打手或者羅拉相互作用來實現剝離的,在這個過程中,纖維/棉團會逐漸包繞在輥體上, 再逐漸從輥體上脫離下來,當穿刺體中軸線交匯于輥體的中軸線時,這種結構確保了穿刺體以直進直出的形式與纖維/棉團發生作用,既有利于刺入纖維/棉團,確保開松均勻充分,強化清潔程度,確保清潔的均勻性,又有利于脫出時的快速離開,最大程度減少纏輥現象。
所述的導棉栓由導入件和安裝架構成,所述的導入件包括導槽和導入口,導入口貫穿導槽設置,安裝架包括連接桿、固定環和固定栓,且連接桿下端固定在導槽側壁上,上端設置固定環,固定環中部和側邊分別設置固定孔和安裝孔,固定環通過固定孔套裝在橫桿上,固定栓通過安裝孔進入固定環的固定孔,以卡緊橫桿,從而實現導棉栓與成條工序的橫桿連接。
更優選的:
所述的固定孔為圓形孔,當橫桿穿過固定孔,使固定環套裝在橫桿上時,可根據需要,任意旋轉角度直至位置和角度達到傳送的需求,再旋入固定栓,使固定栓位于固定孔內的一端卡在橫桿上,固定栓、橫桿和固定環形成固定的受力,從而避免了橫桿的滑動,確保導棉栓位置固定。
所述的導槽下部設置下端邊,對應的上部設置上端邊,且上端邊為導入口的出口,下端邊為導入口的入口,上端邊較下端邊小,上端邊、下端邊和導槽形成錐形結構的導入口。更優選的,所述的導槽為錐形結構;上端邊下方于導槽內壁設置有過渡邊,過渡邊較上端邊小,并在過渡邊與上端邊之間形成斜面結構。當棉條由導槽下部進入導入口時,下大上小、錐形結構的導入口有利于棉條的順勢導入,尤其是上端邊與過渡邊之間的斜面結構,對于棉條的合并非常有利,在傳輸的過程中對棉條進行預并條。
所述的連桿與導槽為一體式結構。更優選的,所述的連桿與導槽、連桿與固定環均為一體式結構。連桿與導槽、連桿與固定環均為一體式結構,可以確保安裝的穩定性,避免棉條高速傳輸中沖擊力造成的導入口角度或者位置的變化,確保傳輸穩定。
所述的連桿安裝傾斜角度β為0-90°,當安裝傾斜角度β為0°時,即整個導棉栓呈水平安裝,此時,棉條以水平狀態貫穿通過導入口,棉條表面的張力較大,導棉栓僅起到支撐并保持棉條水平的作用;當安裝傾斜角度β為90°時,即整個導棉栓呈豎直安裝,此時,棉條以豎直狀態貫穿通過導入口,棉條表面的張力較大,導棉栓僅起到支撐并保持棉條豎直的作用;當安裝傾斜角度β介于0°與90°之間(即為銳角)時,整個導棉栓呈傾斜安裝,此時,棉條以傾斜狀態貫穿通過導入口,棉條表面張力不大,較為松散,導棉栓不僅起到支撐作用,通過該安裝角度的調整,還起到引導作用。
所述的導入口傾斜角度θ為銳角,更優選的,所述的導入口傾斜角度θ為45-60°,導入口呈錐角時,其內壁呈內徑遞減的趨勢,可以很好的收攏棉條,特別是當導入口傾斜角度θ為45-60°時,這種收攏效果最好,棉條在傳輸的過程中達到微加捻和預收攏的效果。
首先,開清棉是紡紗工藝流程的第一道工序,加工的對象是軋棉廠來的棉包或化纖制造廠來的化纖包。在棉包中含有較多的雜質,在化纖包中也含有疵點。為了紡制出清潔的符合一定要求的紗,不僅需要清除雜質或疵點,還要將各種原棉或化纖按要求進行較充分的均勻混和。本申請的開清棉工序中,通過抓棉機一、抓棉機二和多組抓棉機三,使纖維或棉包至少經過了兩次混棉,將密度較大的棉塊或化纖塊進行充分松解,確保混合均勻,分梳更好。
其次,為了除去雜質,本申請在梳棉工序中設置多道除雜,首先通過給棉羅拉和給棉板均勻輸入棉層,隨后棉層的一端在給棉羅拉和給棉板的捏持下,另一端受高速回轉刺輥的開松,在開松過程中由除塵刀和小漏底去除棉層中的部分雜質和短統,然后,棉層由刺輥表面轉移至錫林表面而進入錫林蓋板主梳理區,棉層在這一區域受錫林和蓋板的充分梳理,絕大部分被分離成單纖維狀并有一定的伸直平行度,同時纖維在這一區域受到均勻混和,并通過大漏底和蓋板花進一步去除細小雜質和短絨,形成均勻良好的棉層輸出,由剝棉羅拉剝取棉層后再由轉移羅拉轉移棉層,再由喇叭口和大壓銀使棉層匯聚成條,再通過圈條機構使棉條按一定規律均勻地困放在棉條簡內。其中,纖維在針布機構中,通過硬塊檢測器和磁鐵的多重吸附,將纖維或棉包中的鐵絲等雜質去除;在蓋板機構中,穿刺部上設置的穿刺體不僅加大了開松,使纖維更加蓬松均勻,有利于其中雜質的脫除,徹底清除棉卷或棉層中殘留的雜質和疵點,持別是細小的雜質和疵點,在輸送的過程中,還對制成的棉卷或棉層中的棉束、棉塊進行細致納梳理,使其大部分分離為單纖維狀態,輸出的纖維層均勻規整,有利于后道成條以及并條等工序的處理。
最后,由于不同纖維的抱合力不同,為確保成條纖維的結構緊固度,在成條、并條工序中設置了特殊的導棉栓,該導棉栓為入口大、出口小的錐形結構,該錐形結構不僅方便了棉條的輸送,且有利于棉條在輸送的同時完成預并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中開清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開清機構的第一種使用狀態圖;
圖3為本申請開清機構的第二種使用狀態圖;
圖4為本申請開清機構的第三種使用狀態圖;
圖5為本申請中針布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申請中給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圖8為本申請中蓋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申請并條工序中導棉栓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申請中導棉栓的安裝示意圖。
其中標號:1.開清機構;11. 抓棉機一;111. 輸出管一;12. 混開棉機一;121. 輸入管一;122. 開關一;123. 輸出管二;124. 輸出管三;125. 開關二;13. 抓棉機二;131. 輸出管四;132. 開關三;14. 抓棉機三;141. 輸出管五;142. 輸出管六;143. 開關四;144. 開關五;15. 混開棉機二;151. 輸出管七;16.開棉機;2. 給棉機構;21.給棉羅拉;211. 本體;212. 凹槽;213. 開松槽;22. 打手;221. 輥體;222. 主手柄;223. 輔手柄;23. 箱體;24. 轉軸;3. 針布機構;31.針布;311. 水平段;312. 傾斜段;32. 風罩;321. 罩口;33. 閘板;34. 硬塊檢測器;341. 硬塊檢測器一;342. 硬塊檢測器二;35. 磁鐵;36. 弧形連接管;4. 蓋板機構;41.輥體;42. 穿刺部;421. 基布;422. 穿刺體;5. 導棉栓;51. 導入件;511. 下端邊;512. 導槽;513. 上端邊;514. 過渡邊;515. 導入口;52. 安裝架;521. 連接桿;522. 固定環;5221. 固定孔;523. 固定栓;6. 橫桿。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施例多纖維混棉工藝,包括順次進行的開清棉、梳棉、成條、絡筒、并紗、加捻。
開清棉工序是在開清機構1上完成,結合圖1,開清機構1包括抓棉機一11、混開棉機一12、抓棉機二13、混開棉機二15和開棉機16,待處理的第一種纖維或棉團置于抓棉機一11、抓棉機二13;抓棉機一11的打手向外延伸出輸出管一111,該輸出管一111分為兩支,一支通過輸入管一121接入混開棉機一12,一支接入混開棉機二15,分別將抓棉機一111中的第一種纖維送入混開棉機一12、混開棉機二15中;混開棉機一12的輸出端與開棉機16之間設置輸出管二123,將混開棉機一12中的第一種纖維直接送入開棉機16;抓棉機二13的打手向外延伸出輸出管四131,該輸出管四131與輸出管一111接入混開棉機二15的一支連通,將抓棉機二13中的第二種纖維送入輸出管一111中,并與輸出管一111中的第一種纖維混合,第一種纖維與第二種纖維一起送入混開棉機二15中;混開棉機二15的輸出端與開棉機16之間設置輸出管七151,將混開棉機二15中的兩種纖維混開棉處理后送入開棉機16中;送入開棉機16中的纖維經過兩次開棉后,送入梳棉工序中;纖維依次經過給棉羅拉21、刺輥、錫林、蓋板處理后完成梳棉,成條、絡筒、并紗、加捻得成品。
結合圖6,給棉機構2包括給棉羅拉21、打手22、箱體23和轉軸24,給棉羅拉21通過其兩側的轉軸24安裝在箱體23內,打手22配合安裝在給棉羅拉21下方;結合圖7,給棉羅拉21由本體211、開松槽213和凹槽212構成,開松槽213均勻設置于本體211外表,凹槽212位于給棉羅拉21的端部,且位于開松槽213外側,凹槽212半徑為17.5mm;打手22包括輥體221、主手柄222和輔手柄223,主手柄222豎直安裝在輥體221,輔手柄223位于主手柄222外側的輥體221上,且向主手柄222方向傾斜,其傾斜角度β為75°,可有效將剝離的纖維進行匯總收攏在本體211上,而在本體211上,由于凹槽212的設置,其上的纖維會自發的從輥體221兩側向內側滑移,減少了纖維在本體211和輥體221兩側端部的停留,從而有效避免了纖維的纏繞。本實施例中,凹槽212有兩個,對稱設置在本體211上;兩個凹槽212的內邊緣線B、D之間的距離較主手柄222分布寬,即豎直方向上,主手柄222位于兩個凹槽212內邊緣線B、D之間,輔手柄223設置有兩組,兩組輔手柄223對稱設置在主手柄211兩側,輔手柄223則位于內邊緣線B、D與箱體3之間。
結合圖5,針布機構3由針布31、風罩32和閘板33構成,針布31由水平段311和傾斜段312構成,其傾斜段312側邊設置有硬塊檢測器34,該硬塊檢測器34與針布31的啟動電機連接;水平段311上方固定有風罩32,風罩32與風機連接,并在風機作用下為風罩32的罩口321提供負壓;閘板33與風罩32連通,其內設置磁鐵35,用于吸附纖維中的鐵塊。風罩32和閘板33均水平安裝,而閘板33與風罩32之間通過弧形連接管36連接,弧形連接管36實現水平安裝風罩32與水平閘板33的圓滑過渡,從而避免了纖維傳送過程中存在死角。本實施例中,針布31兩側分別架設有側板,風罩32固定在左右兩側側板之間,針布31側邊設置有兩個硬塊檢測器34,即硬塊檢測器一341和硬塊檢測器二342,硬塊檢測器一341位于傾斜段312與水平段311連接處,硬塊檢測器二342位于傾斜段312的中部。纖維在針布31上進行梳理,隨著纖維的輸送,纖維開松度和規整度逐漸提高,硬塊檢測器一341和硬塊檢測器二342分別設置在不同的高度,針對針布31上不同部位進行檢測,以確保不會發生檢漏現象。本實施例中,硬塊檢測器34選用光電傳感器,當光電傳感器檢測到硬塊、鐵塊等雜質時,將信號傳遞給針布的啟動電機,啟動電機根據信號進行減速或者停機處理,現場工人將雜質去除,以避免雜質帶入到后道工序,從而避免了雜質的累積。
結合圖8,蓋板機構4由由輥體41和設置于輥體41上的穿刺部42構成,穿刺部42均勻包覆于輥體41上,穿刺部42由基布421和基布421上設置的若干個穿刺體422構成,各穿刺體422垂直其所在的基布421表面,且穿刺體422與基布421為一體式結構。其中,穿刺體422的中軸線(以圖8中中軸線a、b、c、d為例)延長線交匯于一點,且該點位于輥體41的中心線MM上。纖維/棉團在運輸過程中,通常是輥體41與后續的打手或者羅拉相互作用來實現剝離的,在這個過程中,纖維/棉團會逐漸包繞在輥體41上, 再逐漸從輥體41上脫離下來,當穿刺體422中軸線交匯于輥體41的中軸線MM時,這種結構確保了穿刺體422以直進直出的形式與纖維/棉團發生作用,既有利于刺入纖維/棉團,確保開松均勻充分,強化清潔程度,確保清潔的均勻性,又有利于脫出時的快速離開,最大程度減少纏輥現象。
基布421與輥體41可采用一體式結構,也可采用分體式結構,當采用分體式結構時,基布421包設于輥體41上,使輥體41兩端不超出基布421的兩端。基布421與輥體41分體式結構,確保了使用的靈活性,在開松過程中,纖維不可避免的會纏繞在穿刺體422上,當這些纏繞的纖維過多時,就會影響開松效果,此時,將基布421從輥體41上拆除,并更換上新的穿刺部42,即可繼續開始工作,而拆除下來的穿刺部待清理完畢后,可投入下一輪的使用,使用靈活性較好。當基布421與輥體41為一體式結構時,基布421設置于輥體41外表面上,基布421與輥體41一體式結構,有利于針布42與輥體41運行的同步性,從而確保了清潔的均勻性更好。
結合圖9和圖10,導棉栓5由導入件51和安裝架52構成,導入件51包括導槽512和導入口515,導入口515貫穿導槽512設置,安裝架52包括連接桿521、固定環522和固定栓523,且連接桿521下端固定在導槽512側壁上,上端設置固定環522,固定環522中部和側邊分別設置固定孔5221和安裝孔,結合圖10,固定環522通過固定孔5221套裝在橫桿6上,固定栓523通過安裝孔進入固定環522的固定孔5221,以卡緊橫桿6,從而實現安裝架52與橫桿6的連接。
其中,本實施例中,固定孔5221為圓形孔,當橫桿6穿過固定孔5221,使固定環522套裝在橫桿6上時,可根據需要,任意旋轉角度直至位置和角度達到傳送的需求,再旋入固定栓523,使固定栓523位于固定孔5221內的一端卡在橫桿6上,固定栓523、橫桿6和固定環522形成固定的受力,從而避免了橫桿6的滑動,確保導棉栓位置固定。
連桿521安裝傾斜角度β為0-90°,當安裝傾斜角度β為0°時,即整個導棉栓5呈水平安裝,此時,棉條以水平狀態貫穿通過導入口515,棉條表面的張力較大,導棉栓5僅起到支撐并保持棉條水平的作用;當安裝傾斜角度β為90°時,即整個導棉栓5呈豎直安裝,此時,棉條以豎直狀態貫穿通過導入口515,棉條表面的張力較大,導棉栓5僅起到支撐并保持棉條豎直的作用;當安裝傾斜角度β如圖10所示介于0°與90°之間(即為銳角)時,整個導棉栓5呈傾斜安裝,此時,棉條以傾斜狀態貫穿通過導入口515,棉條表面張力不大,較為松散,導棉栓5不僅起到支撐作用,通過該安裝角度的調整,還起到引導作用。
導入口515傾斜角度θ為銳角,導入口515呈錐角時,其內壁呈內徑遞減的趨勢,可以很好的收攏棉條,特別是當導入口515的傾斜角度θ為45-60°時,這種收攏效果最好,棉條在傳輸的過程中達到微加捻和預收攏的效果。
開清棉是紡紗工藝流程的第一道工序,加工的對象是軋棉廠來的棉包或化纖制造廠來的化纖包。在棉包中含有較多的雜質,在化纖包中也含有疵點。為了紡制出清潔的符合一定要求的紗,不僅需要清除雜質或疵點,還要將各種原棉或化纖按要求進行較充分的均勻混和。本申請的開清棉工序中,通過抓棉機一11、抓棉機二13,使纖維或棉包至少經過了兩次混棉,將密度較大的棉塊或化纖塊進行充分松解,確保混合均勻,分梳更好。
為了除去雜質,本申請在梳棉工序中設置多道除雜,首先通過給棉羅拉21和給棉板均勻輸入棉層,隨后棉層的一端在給棉羅拉21和給棉板的捏持下,另一端受高速回轉刺輥的開松,在開松過程中由除塵刀和小漏底去除棉層中的部分雜質和短統,然后,棉層由刺輥表面轉移至錫林表面而進入錫林蓋板主梳理區,棉層在這一區域受錫林和蓋板的充分梳理,絕大部分被分離成單纖維狀并有一定的伸直平行度,同時纖維在這一區域受到均勻混和,并通過大漏底和蓋板花進一步去除細小雜質和短絨,形成均勻良好的棉層輸出,由剝棉羅拉剝取棉層后再由轉移羅拉轉移棉層,再由喇叭口和大壓銀使棉層匯聚成條,再通過圈條機構使棉條按一定規律均勻地困放在棉條簡內。其中,纖維在針布機構3中,通過硬塊檢測器34和磁鐵35的多重吸附,將纖維或棉包中的鐵絲等雜質去除;在蓋板機構4中,穿刺部42上設置的穿刺體421不僅加大了開松,使纖維更加蓬松均勻,有利于其中雜質的脫除,徹底清除棉卷或棉層中殘留的雜質和疵點,持別是細小的雜質和疵點,在輸送的過程中,還對制成的棉卷或棉層中的棉束、棉塊進行細致納梳理,使其大部分分離為單纖維狀態,輸出的纖維層均勻規整,有利于后道成條以及并條等工序的處理。
由于不同纖維的抱合力不同,為確保成條纖維的結構緊固度,在成條、并條工序中設置了特殊的導棉栓5,該導棉栓5為入口大、出口小的錐形結構,該錐形結構不僅方便了棉條的輸送,且有利于棉條在輸送的同時完成預并條。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結合圖2,抓棉機二13還設置有并列的多組抓棉機,統稱為抓棉機三14,抓棉機三14的打手向外延伸出輸出管五141,該輸出管五141與輸出管一111接入混開棉機二15的一支連通,將抓棉機三14中的第三種纖維送入輸出管一111中,并與輸出管一111中的第一種、第二種纖維混合,一起送入混開棉機二15中。抓棉機三14還設置有輸出管六142,該輸出管六142直接與混開棉機二15接通,將抓棉機三14中的第三種纖維直接送入混開棉機二15中。
混開棉機一12的輸出端設置有輸出管三124,混開棉機一12通過該輸出管三124與混開棉機二15接通,使混開棉機一15中的第一種纖維不參與其他纖維的混合,直接送入混開棉機二15中。
本申請中,混開棉機一12的輸出端與輸出管二123連接處設置開關一122,輸出管二123與輸出管三124連接處設置開關二125,抓棉機二13的輸出管四131與抓棉機一11的輸出管一111連通處設置開關三132,抓棉機三14的輸出管五141與抓棉機一11的輸出管一111連通處設置開關四143,抓棉機三14的輸出管六142與混開棉機二15的連接處設置開關五144,通過控制不同開關的開閉,實現如圖2、3、4不同的連通方式,進而改變纖維或棉包的混開棉程度和物料混合方式。
以上內容是結合本發明創造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所提供技術方案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創造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創造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