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造紙用紙漿漂白技術設備領域,尤其是一種帶有雙層混液盤的紙漿漂白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用于軟木紙漿和硬木紙漿的漂白工藝中的制漿階段,一般包括“原料選擇→蒸煮分離纖維→洗滌→漂白→洗滌篩選→濃縮或抄成漿片→儲存備用”幾個步驟,其中漂白步驟將本色紙漿用漂白劑處理,脫出紙漿中有色物質以提高白度,此工藝過程通常都需要借助專門的漂白設備進行紙漿的漂白,傳統使用的紙漿漂白塔,直接采用一個紙漿輸入口和漂白劑入口,兩個管道相互混合,得到漂白漿。在這一過程中,紙漿高濃度有助于減少漂白液使用,但是濃度過高的紙漿容易產生漂白劑與紙漿混合不均勻,降低漂白效率。同時紙漿在漂白結束后,應該立即進入洗滌過程,防止紙漿纖維被過度漂白后導致其紙漿纖維損傷。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彌補上述紙漿與漂白液混合不均勻,造成紙漿質量差,工作效率低,同時為了防止紙漿在漂白后被過度漂白的缺陷,本發明提出一種帶有雙層混液盤的紙漿漂白裝置。
一種帶有雙層混液盤的紙漿漂白裝置,包括機殼,所述機殼包括上部的漂白室和下部的稀釋室,所述漂白室和所述稀釋室通過中部的紙漿輸送管道連通,所述漂白室內頂部連通有紙漿輸送管,所述漂白室內由上到下方依次設置有漂白液輸入管、初級混液盤、初級稀釋液輸入管和次級混液盤,所述紙漿輸送管對應設置在所述初級混液盤上方,所述漂白液輸入管、初級稀釋液輸入管分別與外界連通,所述初級混液盤、次級混液盤分別與漂白室固定到一起;所述稀釋室連通有二級稀釋液輸入管,所述稀釋室底部連通有紙漿輸出管。本技術方案中,待漂白的紙漿由紙漿輸入管輸入漂白室,紙漿流到初級混液盤上,同時漂白液輸入管將漂白液也播撒到初級混液盤上,漂白液和紙漿在初級混液盤上進行初步混合后由漏漿口流到次級混液盤上,初級稀釋液輸入管根據漂白需要,通過閥門控制輸入稀釋液流到次級混液盤上,稀釋液和紙漿混合液再次混合。在初級混液盤上,紙漿和漂白液從下落姿態改變為橫向流動姿態,二者進行混合,由于落下的時候流速較大,突然改變流向后,紙漿和漂白液都向橫向流動混合,提高混合效率;在初級混液盤上混合完畢后,混合液落下到次級混液盤后,再次由改變流向,進一步進行混合漂白,同時初級稀釋液輸入管根據漂白需要加入稀釋液降低其粘稠度,增加混合漿液流速,進一步提高漂白效率,減少漂白時間。在紙漿與漂白液、稀釋液混合完畢后,進入稀釋室內進行后期漂白,在漂白結束后通過二級稀釋液輸入管加入大量的水進行稀釋洗滌,防止其出現漂白過度損壞紙漿限位的情況。
所述漂白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紙漿輸送管內的輸送槳葉、設置在所述稀釋室內的攪拌槳葉,和與所述輸送槳葉、所述攪拌槳葉分別連接的驅動桿,所述驅動桿下端穿出所述稀釋室并與固定在所述稀釋室外側的電機連接,頂端穿過所述稀釋室延伸到所述紙漿輸送管內。本技術方案中,輸送槳葉和攪拌槳葉對混合液進行攪拌,混合液在輸送過程中,輸送槳葉使其混合均勻,同時輸送槳葉將紙漿攪拌開,螺旋輸送推力大,防止輸送管道內堵塞;攪拌槳葉在稀釋室稀釋過程中進一步將混合液攪拌均勻,避免原來稀釋不均勻的情況出現。
所述初級混液盤中部開有漏漿口。本技術方案中,漏漿口開在初級混液盤中部,紙漿和漂白液在落到初級混液盤后都通過中部的漏漿口向下流出,保證各個方向的紙漿和漂白液都向中部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二者進行混合均勻。
所述次級混液盤上開有多個漏液孔,所述漏液孔沿次級混液盤中心圓周排列。
所述二級稀釋液輸入管設有止回閥。
所述漏液孔有多個,以所述次級混液盤的中心為原點圓周排列。
所述稀釋室內還設有分液盤,所述分液盤固定在所述紙漿輸入管下方。
所述分液盤包括與所述紙漿輸入管固定到一起的頂蓋,與所述頂蓋連接的底板,所述底板、頂板配合構成與所述紙漿輸入管連通的分液腔,所述底板上開有多個分液孔,所述分液孔將所述分液腔和所述漂白腔連通。
所述分液孔有多個,沿底板中心圓周排列。
所述漂白液輸入管包括設置在所述漂白室內的環形出液管和與所述環形出液管連接的輸液管。
本專利在使用的時候,紙漿通過紙漿輸入管進入漂白室,為了方便其后期漂白工作,在紙漿輸入管出紙漿的位置加裝分液盤,分液盤底板開有圓周排列分液孔,方便紙漿分散留下。漂白液輸入管的環形出液管將漂白液分散流下,二者在落下過程中分布位置相對應,流到初級混液板上的時候進行分散混合。在初級混液板混合過后,混合的漿液通過混液板中部的漏液口流到次級混液板上。在漿液流下過程中,初級稀釋液輸入管將稀釋液也輸出到次級混液板上,漿液和稀釋液進行混合稀釋的同時,將紙漿中濃度不均的位置進行稀釋,將紙漿濃度變得均勻,同時提高混合漿液的流動性,使漂白液更加容易與紙漿進行接觸。紙漿、漂白液和稀釋液都進行混合后,再通過次級混液盤的漏液孔流出,通過紙漿輸送通道進入稀釋室,為了提高其輸送效果,在紙漿輸送通道內加裝螺旋輸送葉,在輸送過程中進行螺旋攪拌,加速混合同時避免紙漿在輸送過程中結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漂白液輸入管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結合圖1,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一種帶有雙層混液盤的紙漿漂白裝置,包括機殼,所述機殼包括上部的漂白室1和下部的稀釋室3,所述漂白室和所述稀釋室通過中部的紙漿輸送管2道連通,所述漂白室內頂部連通有紙漿輸送管11,所述漂白室內由上到下方依次設置有漂白液輸入管13、初級混液盤14、初級稀釋液輸入管15和次級混液盤16,所述紙漿輸送管對應設置在所述初級混液盤上方,所述漂白液輸入管、初級稀釋液輸入管分別與外界連通,所述初級混液盤、次級混液盤分別與漂白室固定到一起;所述稀釋室連通有二級稀釋液輸入管31,所述稀釋室底部連通有紙漿輸出管4。本技術方案中,待漂白的紙漿由紙漿輸入管輸入漂白室,紙漿流到初級混液盤上,同時漂白液輸入管將漂白液也播撒到初級混液盤上,漂白液和紙漿在初級混液盤上進行初步混合后由漏漿口流到次級混液盤上,初級稀釋液輸入管根據漂白需要,通過閥門控制輸入稀釋液流到次級混液盤上,稀釋液和紙漿混合液再次混合。在初級混液盤上,紙漿和漂白液從下落姿態改變為橫向流動姿態,二者進行混合,由于落下的時候流速較大,突然改變流向后,紙漿和漂白液都向橫向流動混合,提高混合效率;在初級混液盤上混合完畢后,混合液落下到次級混液盤后,再次由改變流向,進一步進行混合漂白,同時初級稀釋液輸入管根據漂白需要加入稀釋液降低其粘稠度,增加混合漿液流速,進一步提高漂白效率,減少漂白時間。在紙漿與漂白液、稀釋液混合完畢后,進入稀釋室內進行后期漂白,在漂白結束后通過二級稀釋液輸入管加入大量的水進行稀釋洗滌,防止其出現漂白過度損壞紙漿限位的情況。
所述漂白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紙漿輸送管內的輸送槳葉21、設置在所述稀釋室內的攪拌槳葉23,和與所述輸送槳葉、所述攪拌槳葉分別連接的驅動桿22,所述驅動桿下端穿出所述稀釋室并與固定在所述稀釋室外側的電機連接,頂端穿過所述稀釋室延伸到所述紙漿輸送管內。本技術方案中,輸送槳葉和攪拌槳葉對混合液進行攪拌,混合液在輸送過程中,輸送槳葉使其混合均勻,同時防止輸送管道內堵塞;攪拌槳葉在稀釋室稀釋過程中進一步將混合液攪拌均勻,避免原來稀釋不均勻的情況出現。
所述初級混液盤中部開有漏漿口141。本技術方案中,漏漿口開在初級混液盤中部,紙漿和漂白液在落到初級混液盤后都通過中部的漏漿口向下流出,保證各個方向的紙漿和漂白液都向中部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二者進行混合均勻。本技術方案中,初級混液盤為了增加流動速率,可以做成中間低,外圍高的斜面,方便漿液從漏漿口流下。
所述次級混液盤上開有多個漏液孔161,所述漏液孔沿次級混液盤中心圓周排列。本實施例中,為了增加漏液縮率,可以做成中間高,四周低的次級混液盤結構。
所述二級稀釋液輸入管設有止回閥32。本技術方案中,采用止回閥防止稀釋液回流,避免紙漿從稀釋液輸入管漏出。
所述稀釋室內還設有分液盤12,所述分液盤固定在所述紙漿輸入管下方。本技術方案中,分液盤將紙漿播撒到漂白腔內部,分液盤將紙漿由單一的管道注入變換為多角度分散注入,初步將紙漿分散,方便后期混合。
所述分液盤包括與所述紙漿輸入管固定到一起的頂蓋121,與所述頂蓋連接的底板122,所述底板、頂板配合構成與所述紙漿輸入管連通的分液腔,所述底板上開有多個分液孔123,所述分液孔將所述分液腔和所述漂白腔連通。
所述分液孔有多個,沿底板中心圓周排列。本技術方案中,分液孔沿底板中心圓周排列,將紙漿均勻分分布,使其流到初級混液盤上時更加均勻。
結合圖2,所述漂白液輸入管包括設置在所述漂白室內的環形出液管131和與所述環形出液管連接的輸液管132。本技術方案中,環形出液管流出的漂白液與紙漿位置相對應,使其在流到初級混液盤上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初步混合,提高其混合效率。
本專利在使用的時候,紙漿通過紙漿輸入管進入漂白室,為了方便其后期漂白工作,在紙漿輸入管出紙漿的位置加裝分液盤,分液盤底板開有圓周排列分液孔,方便紙漿分散留下。漂白液輸入管的環形出液管將漂白液分散流下,二者在落下過程中分布位置相對應,流到初級混液板上的時候進行分散混合。在初級混液板混合過后,混合的漿液通過混液板中部的漏液口流到次級混液板上。在漿液流下過程中,初級稀釋液輸入管將稀釋液也輸出到次級混液板上,漿液和稀釋液進行混合稀釋的同時,將紙漿中濃度不均的位置進行稀釋,將紙漿濃度變得均勻,同時提高混合漿液的流動性,使漂白液更加容易與紙漿進行接觸。紙漿、漂白液和稀釋液都進行混合后,再通過次級混液盤的漏液孔流出,通過紙漿輸送通道進入稀釋室,為了提高其輸送效果,在紙漿輸送通道內加裝螺旋輸送葉,在輸送過程中進行螺旋攪拌,加速混合同時避免紙漿在輸送過程中堵塞。在混合紙漿進入稀釋室后,攪拌槳進行攪拌輔助其漂白,同時根據其需要補充少量稀釋液。在漂白完成后,再由二級稀釋液輸入管注入洗滌液進行洗滌,洗滌過程伴隨攪拌,提高洗滌效果。
上述技術方案僅體現了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優選技術方案,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對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變動均體現了本發明的原理,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