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造紙機引紙系統,具體地說是一種造紙機用無繩引紙系統,屬于造紙機引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造紙過程中,由壓榨部出口出來的紙尾(靠操作側的約150mm寬的紙稱之為“紙尾”)需要安全高效地引入烘缸群,烘干后再交接至卷紙機。現有技術中,紙尾的引導多是用導索繩來進行,其需要另外配備作業人員,不僅浪費人力資源,而且在引紙時需要中斷生產進行,自動化程度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造紙機用無繩引紙系統,其結構緊湊,設計合理,能夠實現無人值守的無繩引紙,自動程度高,節約人力資源。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造紙機用無繩引紙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風管架、第一風管、第一連接管、第二風管架、第二風管、第二連接管、第一閥門、第二閥門、主風管、閥箱、出氣管、進氣管和氣源;所述第一風管架設置在烘缸下方,所述第一風管安裝在第一風管架上,第一風管前端吹氣口斜向上朝向刮刀前面的烘缸表面;所述第二風管架設置在下缸左側,所述第二風管安裝在第二風管架上,第二風管前端吹氣口斜向下朝向下缸表面;所述閥箱內設有氣路,所述氣路的進口通過進氣管連接氣源,氣路的出口通過出氣管連接主風管,閥箱內設有控制氣路連通或關斷的開關閥;所述主風管設有兩個出氣支管,其中一個出氣支管經第一閥門通過第一連接管與第一風管尾端進氣口連通,另一個出氣支管經第二閥門通過第二連接管與第二風管尾端進氣口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風管的中心延長線與下缸表面相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開關閥采用電磁閥或手動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閥箱內還安裝有調壓閥,所述調壓閥與開關閥串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風管上設置有用于固定主風管的固定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風管、第二風管可轉動微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連接管、第二連接管采用軟管。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采用球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設計合理,能夠實現無人值守的無繩引紙,自動程度高,節約人力資源。
2)、本實用新型配合斷紙檢測系統,再由DCS統一控制,可以實現高速、安全的引紙。依據引紙要求,風管的功能可細分為刮刀引紙吹風,紙邊斷紙吹風,紙邊剝離吹風等。
3)、本實用新型依據引紙帶在單帶缸、雙帶缸各處干濕度的不同,在每一引紙吹風處都設有閥門,閥門采用球閥,可依據實際情況適時調節風量,空氣能源耗量更節省。
4)、本實用新型各風管的吹風角度都可方便地調節,實現了節能可調試無繩引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實施例中的造紙機用無繩引紙系統主要由第一風管架1、第一風管2、第一連接管3、第二風管架4、第二風管5、第二連接管6、第一閥門7、第二閥門8、主風管9、固定架10、閥箱11、出氣管12、進氣管13和氣源14等組成。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風管架1設置在烘缸15下方,所述第一風管2安裝在第一風管架1上,第一風管2前端吹氣口斜向上朝向刮刀16前面的烘缸15表面;所述第二風管架4設置在下缸17左側,所述第二風管5安裝在第二風管架4上,第二風管5前端吹氣口斜向下朝向下缸17表面;所述閥箱11內設有氣路,所述氣路的進口通過進氣管13連接氣源14,氣路的出口通過出氣管12連接主風管9,閥箱11內設有控制氣路連通或關斷的開關閥;所述主風管9設有兩個出氣支管,其中一個出氣支管經第一閥門7通過第一連接管3與第一風管2尾端進氣口連通,另一個出氣支管經第二閥門8通過第二連接管6與第二風管5尾端進氣口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風管5的中心延長線與下缸17表面相交,這樣可以保證紙尾在第二風管5噴出氣流的壓力下貼在下缸17表面,避免紙尾在下缸17轉彎處因高速運行產生的離心力而拋離下缸17表面。
本實施例中,所述開關閥可采用電磁閥或手動閥。所述閥箱11內還安裝有調壓閥,所述調壓閥與開關閥串聯,這樣可以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通過調壓閥來實現空氣氣流的強弱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風管2、第二風管5可轉動微調,從而可方便地調節其吹風角度,進而實現空氣氣流噴射角度的可調整,有效節約空氣能源。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風管9上設置有用于固定主風管9的固定架10。所述第一連接管3、第二連接管6優選采用軟管。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如下:
當引紙時,打開閥箱11內的電磁閥/手動閥【若由DCS控制時,可直接控制開關】,首先打開第一閥門7,使壓縮空氣進入第一風管2,第一風管2的出氣口噴射出氣流到刮刀16前面的烘缸15表面,使引紙紙尾剝離烘缸15表面;
若為單帶缸引紙,則圖1中的下缸17為真空缸,紙尾在剝離瞬間后與干網接觸,借助下缸17【真空缸】與紙幅穩定器產生的真空,紙尾得以貼緊干網運行;然后第二閥門8打開,壓縮空氣進入第二風管5,第二風管5噴射出氣流至下缸17【真空缸】表面,可以保證紙尾在下缸17【真空缸】轉彎處不會因高速運行產生的離心力而拋離真空缸表面,從而完成引紙;
若為雙帶缸引紙,則圖1中的下缸17為另一個烘缸15,紙尾在剝離瞬間后與干網接觸,并粘附干網向下缸17【烘缸】運行;在紙尾脫離干網開放運動時,第二風管5噴射出氣流,使紙尾送入干網與下缸17【烘缸】的夾區,并使紙尾迅速貼向下缸17【烘缸】表面,從而完成引紙。
引紙完成后,關閉閥箱11內的電磁閥/手動閥,關閉第一閥門7和第二閥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