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耦合包纏的漸變結構紡紗機構、方法及其用途,屬于環錠紡紗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耦合包纏的漸變色紡紗機構、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術:
直接在紡紗機上進行可控漸變色的紡紗方法出現于上世紀40-50年代在環錠紡紗機上的復合紡紗技術后,即短纖須條/短纖須條(s/s)復合紡紗方法之后出現創新性紡紗方法,與長絲束/短纖須條(f/s)復合紡差不多在同期,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仍屬實驗室技術而未公開。漸變色紡紗與復合紡紗最為本質的區別在于,漸變色紡紗是沿紗線的軸向,纖維的含量發生變化;而復合紡紗是在紗線的徑向,纖維的分布發生變化。
目前已公開的漸變紗紡紗原理是雙組等細度的短纖須條、以互補(即耦合)的不同喂入量來調控在成紗中的百分比,達到成紗顏色在兩須條色間的來回變化。而成紗的粗細理論上始終不變,即理論上紗條條干均勻不變。
國內以此原理紡紗的代表性的形式稱為“段彩紗”,因為漸變過程很快,而穩定喂入比期是主體段而得名。其主要成形方法有兩種,即三羅拉細紗機、四羅拉細紗機法。
三羅拉的段彩紗紡紗技術,如謝春萍的專利一種段彩紗的生產方法(專利號:cn102409445a)在環錠細紗機上的中、后羅拉鉗口分別喂入粗紗條,使用兩套伺服系統單獨控制中羅拉和后羅拉,以達中后羅拉配合變速的方法紡制段彩紗。張洪的專利一種多組分纖維段彩混紡紗的制作方法(專利號:cn102517699a)通過加載zj-5a型智能竹節紗控制器的環錠細紗機通過混紡的辦法生產段彩竹節紗。陳偉雄的專利一種環錠紡段彩紗及其成紗方法和裝置(專利號:cn102560759a)在三羅拉細紗機的中、后羅拉軸上分別加裝固定和活套羅拉,實現三軸系五羅拉復式同軸雙牽伸紡紗,將兩種不同組分或不同色彩的纖維,分段以設定的長度及不同組分組合,捻合成具有等線密度、有段彩效果的紗線。張洪的專利一種賽絡紡段彩紗的生產方法(專利號:cn103290582a)使用一種中后羅拉配合變速生產段彩紗的伺服電機竹節紗控制裝置,生產一種賽絡紡段彩紗。朱預坤的專利一種索羅紡段彩紗的生產方法(專利號:cn103361809a)使用一種中后羅拉配合變速生產段彩紗的伺服電機竹節紗控制裝置,結合索羅紡紡紗工藝而生產段彩紗。陳偉雄的專利一種段彩紗紡紗方法及紡紗牽伸機構(專利號:cn102733031a)將兩粗紗分別經后固定羅拉和后活套羅拉喂入,合理調控兩粗紗的喂入速度而保持總喂入量不變,實現等線密度喂入紡紗。王曉秋的專利一種具有多色彩及夜光效果的段彩紗及其生產方法(專利號:cn103014977a)將粗紗分別從中羅拉、后羅拉喂入,經伺服電機控制裝置改變羅拉速度,瞬間改變羅拉單位時間內的粗紗喂入量,從而達到段彩的目的;劉新金的專利一種棉/絹絲段彩紗及其生產方法(專利號:cn104818559a)將彩色絹絲粗紗作為飾紗從后羅拉間斷喂入,白色棉粗紗作為基紗從中羅拉喂入,兩者經前區牽伸,在前羅拉鉗口匯合后加捻成紗。劉新金的專利(專利號:cn105821532a)三羅拉分別由伺服電機帶動驅動,同時在中羅拉軸上連接有第一羅拉套和第二羅拉套,主體粗紗由后羅拉連續喂入,輔助粗紗由中羅拉間斷喂入,實現段彩紗的紡制。劉新金的專利(專利號:cn105714430a)三羅拉分別由伺服電機帶動驅動,是通過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由后羅拉喂入,后皮輥采用直徑不同的兩段式結構,中羅拉采用兩段控制結構,實現雙色段彩紗的紡制。薛元的專利三元色粗紗混配生產幻彩紗的方法及該方法制備的幻彩紗(專利號:cn103924341b)使三元色紗耦合牽伸系統的后羅拉嵌套在芯軸上的三段環圈相互獨立轉動,且保持三個環圈的表面線速度之和為常量,或三個有色粗紗的牽伸倍數的和為常量,從而獲得粗細均勻、色彩任意的段彩紗。俞洋的專利一種三羅拉超大牽伸段彩紗生產方法(專利號:cn103361807a)通過后羅拉段彩伺服電機和若干可定位的牽伸齒輪組合而生產超大牽伸段彩紗的生產方法。張利強的專利(專利號:cn105714429a)提出一種機械式段彩紗生產裝置,通過改造并設定特殊結構的后羅拉驅動齒輪,得到一定要求的雙色段彩紗等。這是一種雙須條差動式的漸變調節的漸變紡紗方法,其致命弱點是成紗的粗細差異大、強度低,雙機構牽伸互補的一致性低、且能耗大。
四羅拉的段彩紗紡紗技術,如李恩生的專利一種段彩紗及其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專利號:cn1493725a)在普通三羅拉細紗機后方加裝一根喂入羅拉。一組纖維須條經第四羅拉喂入,而后經正常牽伸工藝輸出,另一組纖維須條經第三羅拉間歇喂入后與第一組纖維須條匯合加捻成紗。錢文龍的專利漸變多彩紗的生產方法(專利號:cn101812753a)在毛紡細紗機的牽伸機構中添加一根后羅拉,兩根后羅拉根據成紗顏色的變化要求分別交替喂入不同顏色的紗線,通過兩個單獨的伺服電機分別控制,并且使兩組不同輸入速度的紗線的輸入總定量保持不變,在中羅拉后方處匯合并依次經中羅拉、前羅拉而加捻成紗。劉新金的專利一種段彩紗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專利號:cn105624872a)、一種多粗紗喂入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專利號:cn105624848a)均采用四羅拉牽伸,四羅拉均采用單獨的伺服電機控制。謝春萍的專利一種多組分多色彩段彩紗線的紡紗方法(專利號:cn103374774b)在包含四羅拉四皮圈三區牽伸形式的超大牽伸細紗機上采用三粗紗喂入方法生產段彩紗。這是一種漸變調節范圍有限或稱更小的漸變紡紗方法,其不考慮互補性,只是添加有色須條量的多少的變化、能耗更大。
國外也有此方面的報道,如j.w.lambert的專利一種花式紗線的生產方法(專利號:us4041690,1977年)在前羅拉的后上方加裝一組羅拉及皮圈。基紗條正常喂入,飾粗紗通過調節加裝羅拉速度,獲得不同程度的細化牽伸,進而與正常輸出的須條匯聚成竹節紗,使其縱向呈現漸變色彩。其原理、漸變色效果和缺陷同前述四羅拉的段彩紗紡紗技術。
由于上述兩種段彩紗的紡紗原理均為喂入式的漸變調控,故必然存在a)成紗的條干均勻的下降及因此紗線強度的下降,因為各須條的條干均勻性和成紗條干均勻性在成紗過程中都在下降,無互補機制;b)喂入式無法實現一須條的零喂入,因為這無法連續紡紗,而且在低比例喂入時極易斷頭,故成紗變粗,因不適于高支紗;c)喂入式段彩紗的機構復雜、調控困難、不勻大、能耗高、效率低。其他兩種也稱為段彩紗,如針梳并條工藝進行段彩配色法、并條機分段喂入法。這兩種生產技術通過多點位對有色纖維條分段喂入,形成段彩纖維條,而后經過粗紗和細紗工序紡制段彩紗,均不屬于環錠紡紗技術,而且是相對工藝簡單和長片段變色的常規紡紗,即紗條長度方向上原顏色規律不變的一段紡紗。
t.shibazaki的專利(專利號:us4711080,1987年)通過在前羅拉的前部加裝兩只反向氣流噴嘴,通過改變相關工藝參數而形成內外紗線的互換包纏,最終使紗線表面呈現漸變效應。其原理不同于上述方法,是纖維須條的的含量不變,只是通過改變吹氣方向使兩纖維須條互換地包纏漸變,這是在基本原理上與本發明相對最為接近的原理。但是,噴氣方式對短纖維須條來說,其一、將引起飛花混色疵點和纖維排列紊亂模糊化,即漸變色的鈍化和糊化;其二、噴氣將顯著增大能耗和噪音;其三、同樣存在上述方法無法做到完全包纏,即0或1的包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成紗條干的不勻大,變色效果差和漸變色跨度小和無法調整,以及局限中、低支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原理是使短纖須條與長絲或紗線的加捻匯聚點移動到短纖須條的軸線上時,形成長絲或紗線對此須條的包纏覆蓋,而呈其色。反之亦然。而且還采用功能或性能差異的纖維須條,以形成紗線在兩纖維體顏色或功能間的漸變變換,而成漸變色紗和漸變功能紗,統稱為漸變結構紗。因此,通過匯聚針控制匯聚點的位置及其移動速度和周期,以及同步長絲或紗線張力控制器,就能實現不同的變色長度、變色速度,即成紗的變色效果。而須條的耦合比為常數,即細度不變;而覆蓋比任意可調。
本發明的一個具體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變張力前置移動耦合包纏的漸變復合紡紗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匯聚針,置于環錠細紗機的前羅拉前部,作二軸向移動和調節控制短纖須條與長絲或紗線相互間耦合包纏比及匯聚點的匯聚針;
張力控制器,與匯聚針左右移動周期與速度同步,對長絲或紗線喂入張力進行調控的張力控制器;
集束器,位于前羅拉后部,對短纖須條定位與展開;
發生與執行機構,使匯聚針左右平動。
優選地,所述發生與執行機構包括能使所述匯聚針自動左右移動的頻率發生與調控的單板機,在單板機控制下使得所述匯聚針左右移動的發生與執行機構。
優選地,所述匯聚針的針桿采用帶有導向凹槽的圓柱形細桿;
所述發生與執行機構包括與所述匯聚針固接的前后調節桿及上下調節螺絲,通過前后調節桿及上下調節螺絲手動調節所述匯聚針前后及上下的位置并定位,前后調節桿及上下調節螺絲安裝在水平位移桿上,驅動電機通過水平位移桿驅動所述匯聚針左右移動,驅動電機由所述單板機控制。
優選地,所述張力控制器以所述匯聚針的水平位移動同步作所述長絲或紗線喂入張力變化,其中:同步喂入張力變化是指匯聚針向短纖須條軸移動時,喂入長絲或紗線的張力同步減小,直至所述短纖須條軸伸直時,喂入長絲或紗線的張力為零;所述匯聚針回退時,喂入長絲或紗線的張力同步增大,直至喂入長絲或紗線的張力大于使所述的長絲或紗線基本伸直的喂入張力。
優選地,所述集束器為喇叭形,其出口為扁平豆形出口或跑道形出口,通過所述集束器獲得扁平狀短纖須條的輸出與對長絲或紗線的包纏。
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基于上述的復合紡紗機構的耦合包纏的漸變復合紡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短/長喂入準備:短纖須條由后羅拉喂入,經中羅拉和前羅拉的牽伸和擠壓而變成扁平、伸直狀短纖須條,并在喂入前羅拉前經過集束器被展平為一定寬度的短纖須條喂入前羅拉;與此同步,長絲或紗線經張力控制器獲得周期性變化的張力,再經導紗鉤與短纖須條呈一定間距地喂入前羅拉鉗口;
步驟二、加捻匯聚復合:從前羅拉鉗口輸出的長絲或紗線先以高張力伸直狀輸出在初始匯聚點位的匯聚針處,并與匯聚針相切;同步從前羅拉鉗口輸出的短纖須條,在包纏力的作用下,與長絲或紗線在初始匯聚點匯聚,形成短纖須條對長絲或紗線層狀覆蓋式的最大包纏;然后,匯聚針開始從初始匯聚點向短纖須條伸直點位移動,同步長絲或紗線的張力逐漸減小,故匯聚點在平移,短纖須條在長絲或紗線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長絲或紗線逐漸外露,并逐漸由被包纏轉變為包纏長絲或紗線;當匯聚針達到短纖須條伸直點位時,短纖須條伸直,無張力或超喂的長絲或紗線對短纖須條實施最大的螺旋式的包纏,此完成一次相互耦合式的漸變包纏的交換;
步驟三、回復耦合包纏:匯聚針由短纖須條伸直點位回退復初始匯聚點位,同步,無張力或微超喂的長絲或紗線的張力同步遞增,長絲或紗線對短纖須條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短纖須條逐漸外露并包纏長絲或紗線,最后匯聚針退到初始匯聚點位,短纖須條對長絲或紗線實施最大層狀覆蓋式的包纏,此又完成一次相互耦合式的漸變包纏交換;
步驟四、平動匯聚點包纏成紗:重復步驟二和步驟三,實現包纏耦合漸變的成紗。
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上述的復合紡紗機構或上述的耦合包纏的漸變復合紡紗方法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于表觀或表層的顏色或組成成分沿紗軸方向發生耦合漸變的結構紡紗,以獲得漸變紗;
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上述的獲得的耦合包纏的漸變復合紡紗方法獲得的漸變紗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用于直接織造成特殊顏色或功能紋理效果的織物,或采用漸變組份的漸變紗先織成織物,再給予染色而獲得如同漸變色紗所獲得的特殊顏色和紋理效果的織物,且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觸感。
相比于現有的喂入式的漸變調控,本發明:a)須條不勻保持不變,且合并成紗時,成紗強度提高;b)為包纏覆蓋式,可以做到全色段(即相當于零喂入),且低比例包覆是強項,適于高支紗紡紗;c)機構簡單有效、調控精準,低耗高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①僅在普通環錠紡細紗機上增加一個對短纖須條起定位和聚攏作用的集束器、前置匯聚針及同步長絲或紗線張力控制器,就能夠成功紡制耦合包纏漸變結構紗,無需拆裝細紗機原有零部件,方法簡捷、實用;②通過上述對匯聚針作周期性或隨機性的左右平動,可獲得具有不同包纏風格的漸變結構紗;③由于兩軸系纖維體本身的喂入比不變、故成紗均勻度更高,故其強度高、適于高、中、低紗支的紡紗;④可以任意選擇紡織用短纖以及長絲或紗線,進行耦合包覆式漸變結構紡紗,在紗線軸向呈現多顏色組合的新風格;⑤所得耦合包纏漸變紗可用于穿著、裝飾用、家用的技術紡織品及用于一些特殊領域;⑥該漸變紗的成功紡制可為先進紡紗技術的創新提供有力借鑒。
附圖說明
圖1是變張力耦合包纏漸變復合紡紗原理圖;
圖2a是匯聚針及其三軸向移動機構連接件的正視圖;
圖2b是匯聚針及其三軸向移動機構連接件的側視圖;
圖3a是集束器內通道結構扁平豆形截面示意圖;
圖3b是集束器內通道結構跑道形截面示意圖;
圖4是漸變紗的成紗漸變顏色三角波、梯形波、正弦波、雙變頻三角波波形示意圖;
圖5是漸變紗的漸變紗段的覆蓋長度測量示意圖。
圖中:1-匯聚針;2-長絲張力控制器;3-集束器;4-導紗鉤;5-短纖須條;6-長絲或紗線;71-長絲或紗線全包纏短纖漸變復合紗;72-短纖全包纏長絲或紗線漸變復合紗;8-前羅拉;9-中羅拉;10-后羅拉;11-前羅拉鉗口;12-平動機構;121-水平位移桿;122-前后調節桿;123-上下調節螺絲;124-驅動電機;13-單板機;131-信號發生器;132-調控芯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更明顯易懂,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并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
如下實施例皆采用了如圖1-圖3所示的一種變張力前置移動耦合包纏的漸變s/f或s/y結構紡紗機構,包括置于環錠紡細紗機的前羅拉前部可作二軸向移動和調節控制短纖須條s5與長絲f或紗線y6相互間耦合包纏比及匯聚點的匯聚針1,一個可與匯聚針1左右移動周期與速度同步的對長絲f5或對紗線y6喂入張力進行調控的張力控制器2,一個位于前羅拉后部,具有對短纖須條s5定位與展開功能的集束器3,以及可使匯聚針1左右平動的發生與執行機構。
結合圖2a及圖2b,發生與執行機構包括能使所述匯聚針1自動左右移動的頻率發生與調控的單板機13和左右移動的發生與執行機構12。平動機構12包括水平位移桿121、前后調節桿122、上下調節螺絲123和驅動電機124。單板機13包括信號發生器131和調控芯片132。
其中,匯聚針1為控制所述匯聚點上下位置、減少毛羽和推動匯聚點水平左右移動的,在針桿上帶有導向凹槽的圓柱形細桿。底部固接在水平位移桿121上,其左右移動由水平位移桿121自動控制,而前后及上下移動是通過安裝在水平位移桿121上并與匯聚針1固接的前后調節桿122及上下調節螺絲123手動調節與定位的。水平位移桿12的左右自動移動是由周期或變周期信號發生器131所控制的,可實現匯聚針1周期性或隨機性地作不同移動規律和頻率的移動,由此使短纖須條5與長絲或紗線6的相互包纏比發生對應規律和頻率的變化。若短纖須條5與長絲或紗線6的顏色或組成成分不同,則會導致在成紗后形成不同波長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變化的漸變色紗或漸變組份紗。所述的耦合包纏比,通過匯聚針1的左右平動,實現須條5∶長絲或紗線6的理論包纏比在0∶1~1∶0間變化,即完全被包和完全包覆之間變化。
張力控制器2,是以匯聚針1的水平位移動同步作所述長絲f或紗線y6喂入張力變化的張力控制器2。所述的同步喂入張力變化是指匯聚針1向短纖須條s5軸移動時,喂入長絲f或紗線y6的張力同步減小,直至短纖須條s5軸伸直時所述的喂入張力為零;所述的匯聚針1回退時,所述的喂入張力同步增大,直至喂入張力大于使所述的長絲f或紗線y6基本伸直的喂入張力。
其中,在普通環錠細紗機上增設的所述用來控制短纖須條定位的集束器3設有喇叭口形狀通道,兩種形式均作了選擇,具體見實施例1-4的表中。其作用使增加平整和須條束寬,以達更好包覆目的。
本發明所述短纖須條是由紡織常用纖維制成的粗紗條在環錠紡細紗機的后羅拉以紡紗牽伸的自然張力喂入,再經皮圈羅拉和前羅拉的牽伸所得到的平行伸直的短纖維須條,所述長絲或紗線亦由紡織常用纖維制成。本發明所述的環錠紡細紗機是指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各種環錠紡細紗機,如市售的各種環錠紡細紗機。
具體實施步驟為:
步驟1)在普通環錠細紗機上增加一個用來控制短纖須條5定位的集束器3。將紗筒上的粗紗條從環錠細紗機的后羅拉喂入,經后羅拉與中羅拉以及中羅拉與前羅拉的二級牽伸后形成短纖須條5;將長絲或紗線6經張力控制器獲得周期性變化的張力,再經導紗鉤4與短纖須條5呈一定間距地喂入前羅拉鉗口11;
步驟2)從前羅拉鉗口輸出的長絲f或紗線y6先以高張力伸直狀輸出在a位的匯聚針1處,并與匯聚針1相切;同步從前羅拉鉗口11輸出的短纖須條5,在包纏力的作用下,與長絲f或紗線y6在a點匯聚,形成短纖須條5對長絲f或紗線y6層狀覆蓋式的最大包纏;然后,匯聚針1開始從a位向b位移動,同步長絲f或紗線y6的張力逐漸減小,故匯聚點在平移,短纖須條5在長絲f或紗線y6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長絲f或紗線y6逐漸外露,并逐漸由被包纏轉變為包纏長絲f或紗線y6,當匯聚針1達到b位時,即短纖須條5伸直時,無張力或超喂的長絲f或紗線y6對短纖須條5實施最大的螺旋式的包纏,此完成一次相互耦合式的漸變包纏的交換;
步驟3)所述的匯聚針1由b位回退復a位,同步,無張力或微超喂的長絲f或紗線y6的張力同步遞增,長絲f或紗線y6對短纖須條5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短纖須條5逐漸外露并包纏長絲f或紗線y6,最后匯聚針1退到a位,短纖須條5對長絲f或紗線y6實施最大層狀覆蓋式的包纏,此又完成一次相互耦合式的漸變包纏交換;
步驟4)平動匯聚點包纏成紗:重復步驟二和步驟三,實現包纏耦合漸變的成紗。
依所述的機構及其耦合包纏復合紡紗的方法,對不同纖維和不同復合比例的粗紗條和長絲或紗線,在不同的復合紡紗工藝參數,即間距、紡紗捻度、錠速下,進行實際紡紗和成紗s/f或s/y復合紡漸變紗的覆蓋率(c5,c6,c5/6)和覆蓋比(r5,r6),以及成紗的品質指標,即條干不勻率和拉伸性質作評價,以示本發明所選機構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優勢。具體參數和結果詳細表各實施例的粗紗和長絲或紗線說明和s/f或s/y復合紡紗參數及成紗品質指標中所列。
所得漸變紗的覆蓋率為:覆蓋率
覆蓋比計算公式為:
實施例1:
取黑色毛粗紗筒、白色滌綸長絲筒各一個。毛粗紗經集束器的定位和聚攏后,以牽伸的自然張力、4mm間距喂入前羅拉鉗口,滌綸長絲經張力控制器和導紗鉤后,亦喂入前羅拉鉗口,詳見圖1所示。兩軸系出前羅拉鉗口后,在捻系數αtex為360,錠速為10500rpm,滌綸長絲在較高張力30cn的作用下匯集于a點,形成毛短纖須條對滌綸長絲層狀覆蓋式的最大包纏;以設定的成紗漸變顏色波形(三角波)和波長(24m),移動匯聚針,使其從a位逐步向b位移動。同步滌綸長絲張力逐漸減小,毛短纖須條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長絲逐漸外露,并逐漸反包纏,直至達b位后,無張力滌綸長絲對毛須條實施最大包纏;然后由b位回退復a位,實施反復耦合包纏。取a點和b點的漸變紗段分別測量其須條5全包覆(5全色)長絲6的、長絲6全包覆須條5的覆蓋率c5,c6值(見表1)。由此可見,本發明的漸變效果和全包覆能力優異。
實施例2:
取白色棉粗紗筒、紅色滌綸長絲筒各一個。棉粗紗經集束器的定位和聚攏后,以牽伸的自然張力、5mm間距喂入前羅拉鉗口,滌綸長絲經張力控制器和導紗鉤后,亦喂入前羅拉鉗口,詳見圖1所示。兩軸系出前羅拉鉗口后,在捻系數atex為375,錠速為15600rpm,滌綸長絲在較高張力20cn的作用下匯集于a點,形成棉短纖須條對滌綸長絲層狀覆蓋式的最大包纏;以設定的成紗漸變顏色波形(梯形波)和波長(16m),移動匯聚針,使其從a位逐步向b位移動。同步滌綸長絲張力逐漸減小,棉短纖須條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長絲逐漸外露,并逐漸反包纏,直至達b位后,無張力滌綸長絲對棉須條實施最大包纏;然后由b位回退復a位,實施反復耦合包纏。取a點和b點的漸變紗段分別測量其須條5全包覆(5全色)長絲6的、長絲6全包覆須條5的覆蓋率c5,c6值(見表1)。由此可見,本發明的漸變效果和全包覆能力優異。
實施例3:
取黑色亞麻粗紗筒、白色粘膠長絲筒各一個。亞麻粗紗經集束器的定位和聚攏后,以牽伸的自然張力、4mm間距喂入前羅拉鉗口,粘膠長絲經張力控制器和導紗鉤后,亦喂入前羅拉鉗口,詳見圖1所示。兩軸系出前羅拉鉗口后,在捻系數atex為360,錠速為11500rpm,粘膠長絲在較高張力25cn的作用下匯集于a點,形成亞麻須條對粘膠長絲層狀覆蓋式的最大包纏;以設定的成紗漸變顏色波形(雙變頻三角波)和波長(64m),移動匯聚針,使其從a位逐步向b位移動。同步粘膠長絲張力逐漸減小,亞麻須條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長絲逐漸外露,并逐漸反包纏,直至達b位后,無張力粘膠長絲對亞麻須條實施最大包纏;然后由b位回退復a位,實施反復耦合包纏。取a點和b點的漸變紗段分別測量其須條5全包覆(5全色)長絲6全包覆須條5的覆蓋率c5,c6值(見表1)。由此可見,本發明的漸變效果和全包覆能力優異。
實施例4:
取灰色毛粗紗筒、熒光色滌綸長絲筒各一個。毛粗紗經集束器的定位和聚攏后,以牽伸的自然張力、6mm間距喂入前羅拉鉗口,滌綸長絲經張力控制器和導紗鉤后,亦喂入前羅拉鉗口,詳見圖1所示。兩軸系出前羅拉鉗口后,在捻系數atex為440,錠速為7900rpm,滌綸長絲在較高張力25cn的作用下匯集于a點,形成毛短纖須條對滌綸長絲層狀覆蓋式的最大包纏;以設定的成紗漸變顏色波形(正弦波)和波長(50m),移動匯聚針,使其從a位逐步向b位移動。同步滌綸長絲張力逐漸減小,毛短纖須條的包纏比逐漸減少,而長絲逐漸外露,并逐漸反包纏,直至達b位后,無張力滌綸長絲對毛須條實施最大包纏;然后由b位回退復a位,實施反復耦合包纏。取a點和b點的漸變紗段分別測量其須條5全包覆(5全色)長絲6的、長絲6全包覆須條5的覆蓋率c5,c6值(見表1)。由此可見,本發明的漸變效果和全包覆能力優異。
表1-各實施例的紡紗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