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印刷機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J-U ρ α裝直。
背景技術:
[0002]衛星式柔版印刷機干燥方式取決于油墨的選擇,根據油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采用水性油墨的柔版印刷機,其水性油墨是由水溶性樹脂、高級顏料、溶劑和助劑經科學復合加工研磨而成,水基或溶劑型油墨的干燥機制為揮發型干燥及滲透型干燥。因為衛星式柔印機印刷速度快,從80m/min到300m/min以上都用,柔印機兩個印刷單元之間的走料長度為250mm-400mm,這意味著料卷上某點經過干燥設置的時間為幾分之一到十幾分之一秒,加之水性油墨較之其它油墨難于揮發,因此要求柔版印刷機的干燥裝置有良好的干燥效率。通常情況下干燥系統的優良程度直接決定了印刷機械的速度,因此大力改進干燥系統是提高印刷速度和印刷質量的必由之路。[0003]衛星式柔版印刷機中的熱風干燥系統分為兩級,一級是色組間干燥,即在進入下一印刷單元前,使前色墨層盡可能完全干燥;另一級是最終的干燥,即在各色墨全部印刷完畢后,要徹底排除油墨層中的溶劑。[0004]色組間干燥部分,一般來講包括了進風管道、加熱器、風機、烘箱、排風管道及附屬管路。色間干燥的實現,其關鍵就在于加熱技術、熱風輸送技術和末端吹風技術。熱風干燥系統的原理為在承印物高速輸送的情況下,其在經過一種顏色的印刷后,在進入下一種顏色的印刷之前,通過微熱高速的氣流,一方面將熱量傳遞給油墨,使油墨表面快速揮發溶劑,形成表層凝結內部油脂膠粘的一種狀態。另一方面高速氣流打破了油墨溶劑蒸汽分壓, 熱風連續不斷地將汽化的溶劑帶走,從而達到干燥目的。高溫傳導會造成壓印滾筒受熱變形,同時會導致印版油墨干燥,因此熱風溫度不能太高,但提高風速可以加快油墨溶劑的揮發,并且把揮發出來的汽化溶劑從印品邊界層交換出來,通過排風系統排除烘箱,所以色間干燥既要把握好熱風溫度又要設法提高風速。[0005]現有的熱風干燥系統存在以下不足1)空氣進入加熱器所受阻力太大。2)熱風輸送過程中管路復雜,風速大大受阻。3)熱風在末端速度不大不均勻,回流過于直接,導致熱風的速度和溫度不夠理想,甚至會導致能耗損失在60%以上。這些都會顯著影響印品質量。發明內容[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熱風輸送過程中管路復雜,風速大大受阻,熱風在末端速度不大不均勻,影響印品質量的問題。[0007]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包括在壓印大滾筒的圓周沿軸向設置有多組色間風箱,每組色間風箱均通過送熱風管路和回風管路與散熱器聯通,送熱風管路朝向每組色間風箱的末端設置有多個導向板,每組色間風箱的進口端設置有一風門調節器。[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創新了電加熱部分、熱風輸送部分(包括進風管道、風量調節、排風管道和排廢風機)、末端吹風部分(包括烘箱、風嘴和擋風板),三個部分結構各具特點,又各有互補性,達到理想的干燥效果,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
[0009]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0010]圖2是圖I的左視示意圖;[0011]圖3是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電加熱部分的結構示意圖;[0012]圖4為現有技術的散熱器內部的散熱管排列示意圖;[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散熱器內部的散熱管排列示意圖;[0014]圖6是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色間風箱縱向剖視示意圖;[0015]圖7是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色間風箱橫向剖視示意圖;[0016]圖8是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色間風箱水平剖視俯視圖。[0017]圖中,I.散熱器,2.送熱風管路,3.色間風箱,4.壓印大滾筒,5.箱體,6.內膽, 7.風嘴,8.連板,9.回風管路,10.前端腔體,11.風機,12.散熱管,13.勻風板,14.導向板,15.風門調節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參照圖I、圖2,本實用新型的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其結構是,包括在壓印大滾筒4的圓周沿軸向設置有多組色間風箱3,每組色間風箱3均通過送熱風管路2和回風管路9與散熱器I聯通,送熱風管路2朝向每組色間風箱3的末端設置有多個導向板14,每組色間風箱3的進口端設置有一風門調節器15。相鄰導向板14構成的氣流通道與對應的一個風門調節器15,共同起到風量的導向及調節作用。[0019]參照圖3,本實用新型裝置中的電加熱部分的結構是,在散熱器I的進口端聯通有一個前端腔體10,前端腔體10通過外置風機輸入新鮮空氣,散熱器I的出口端與風機11聯通,加熱后的干燥熱空氣被風機11輸入送熱風管路2。[0020]首先空氣通過外置風機的抽取進入散熱器I的前端腔體10,空氣經過散熱器I內散熱管12的加熱,再通過風機11直接進入送熱風管路2,即將現有的散熱器結構改為長進程多空間的形式,增大蛇形管分布間隙,減小空氣阻力,增加了空氣流量。[0021]圖4為現有散熱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散熱管12為雙管均勻蛇形排列,蛇形間距均為A。[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散熱器內部結構示意圖,所述的散熱器I內腔設置有散熱管12,散熱管12為單管不均勻蛇形排列,蛇形間距依次為A、B、A、B.......即通過改變散熱管的排布情況和整體空間結構尺寸,最大可能地降低風流動阻力。熱風經過管路后進入色間風箱,此過程使風速產生最大損耗,因此直接距離越短,熱風的損耗越少,同時要應用空氣動力學原理對管路進行合理設計,最終方案要基于嚴格的風速試驗。本實用新型通過對管路的最大優化,同時利用導向板14和風門調節器15,使得熱風在管路中的損耗降低到45% 以下。[0023]參照圖6、圖7、圖8,本實用新型的色間風箱結構是,色間風箱3的箱體5為倒梯形截面,箱體5的長底朝向上方的壓印大滾筒4,箱體5內腔設置有內膽6,內膽6擱置在箱體 5內腔兩側的連板8上,內膽6的上表面設置有大概斜向上方的勻風板13,內膽6的上端沿縱向均勻設置有長條縫形狀的風嘴7。內膽6除風嘴7外不漏風,熱風進入內膽6后,經過斜向上方的勻風板13導向,風在風嘴7處聚集,高速吹向壓印大滾筒4表面,余流風通過連板8與內膽6間隔縫隙再次進入風箱,通過導管再次回流進入風機。在吹風過程中,風嘴7 與壓印大滾筒4之間的距離可以調節,回風間隙也可控制,保證達到最佳風速,同時使進入印版回風風量最小。
權利要求1.一種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壓印大滾筒(4)的圓周沿軸向設置有多組色間風箱(3),每組色間風箱(3)均通過送熱風管路(2)和回風管路(9)與散熱器(I)聯通,送熱風管路(2)朝向每組色間風箱(3)的末端設置有多個導向板(14),每組色間風箱(3)的進口端設置有一風門調節器(1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熱器(I)內腔設置有散熱管(12),散熱器(I)的進口端聯通一個前端腔體(10 ),前端腔體(10)通過外置風機輸入新鮮空氣,散熱器(I)的出口端與風機(11)聯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熱管(12)為單管不均勻蛇形排列。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色間風箱(3)的箱體(5)為倒梯形截面,箱體(5)的長底朝向上方的壓印大滾筒(4),箱體(5)內腔設置有內膽(6),內膽(6)擱置在箱體(5)內腔兩側的連板(8)上,內膽(6)的上表面設置有斜向上方的勻風板(13),內膽(6)的上端沿縱向設置有風嘴(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衛星式柔版印刷機熱風色間干燥裝置,包括在壓印大滾筒的圓周沿軸向設置有多組色間風箱,每組色間風箱均通過送熱風管路和回風管路與散熱器聯通,送熱風管路朝向每組色間風箱的末端設置有多個導向板,每組色間風箱的進口端設置有一風門調節器。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各部分結構各具特點,又各有互補性,達到理想的干燥效果,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
文檔編號B41F23/04GK202805930SQ20122046140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1日
發明者郭晟, 張 林, 鄭拓文, 李瑜, 李文杰 申請人:西安航天華陽印刷包裝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