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電子裝置,即使在從面板與主體之間的間隙浸入了液體的情況下,也能夠降低內置于面板和主體中的基板破損的可能性。該裝置具有:面板(70),具有開口(86);面板控制基板(72),設置在面板的內部空間;框體(14),以可轉動的方式保持面板;裝置控制基板(71),設置在框體的內部空間;隔壁(83),配置在開口與裝置控制基板之間的框體的內部空間;線纜(87),插通于開口且經過與隔壁的上端相比的上側,連接兩基板(71、72);以及保持部(84),配置在開口(86)與隔壁(83)之間的框體(14)的內部空間,以開口與隔壁之間的線纜(87)的下端相比于開口或隔壁的上端的至少一方成為下側的方式保持線纜。
【專利說明】電子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具有主體、和以可轉動的方式保持在主體上的面板的電子裝置。在主體中內置有裝置控制基板,在面板中內置有面板控制基板。并且,主體的裝置控制基板與面板的面板控制基板通過線纜連接。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在打印機、掃描機、復印機、傳真機等電子裝置上具備面板。該面板在動作信息的顯示和動作指示的輸入等中使用。作為該面板的操作手法,可以設想以下的情況。即,從電子裝置的上面側進行操作的情況、和從電子裝置的正面側進行操作的情況。因此,在很多電子裝置中,面板被以可轉動的方式保持在電子裝置的主體上。
[0003]在電子裝置的主體中,內置有用于對電子裝置整體的動作進行控制的裝置控制基板。另一方面,在電子裝置的面板中,內置有用于對動作信息的顯示和動作指示的輸入進行控制的面板控制基板。并且,裝置控制基板與面板控制基板彼此連接。此時,為了使該連接不會由于面板相對于主體的轉動而被切斷,裝置控制基板與面板控制基板通過柔性扁平線纜(FFC)等具有可撓性的線纜而連接。作為如上所述的電子裝置的一例的電子設備,公開在專利文獻1。
[0004]現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25837號公報
[0007]如上所述,面板以可轉動的方式保持于主體。因此,在電子裝置中,在面板與主體之間產生間隙。并且,當從該間隙浸入液體時,液體順著線纜而到達面板控制基板和裝置控制基板。其結果,存在面板控制基板和裝置控制基板由于液體所引起的短路而破損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電子裝置:即使在從面板與主體之間的間隙浸入了液體的情況下,也能夠降低內置在面板中的面板控制基板和內置在主體中的裝置控制基板破損的可能性。
[0009](I)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裝置,具有:面板,具有內部空間和通向該內部空間的開口 ;面板控制基板,設置在上述面板的內部空間,對裝置的動作信息的顯示或裝置的動作指示的輸入的至少一方進行控制;主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上述面板;裝置控制基板,設置在上述主體的內部空間,對裝置的動作進行控制;隔壁,配置在上述開口與上述裝置控制基板之間的上述主體的內部空間;線纜,該線纜的一端與上述面板控制基板連接,另一端與上述裝置控制基板連接,插通于上述開口,且在該線纜的與上述開口相比的另一端側經過上述隔壁的上端的上側;以及保持部,配置在上述開口與上述隔壁之間的上述主體的內部空間,以上述開口與上述隔壁之間的上述線纜的下端相比上述開口或上述隔壁的上端的至少一方成為下側的方式,保持上述線纜。[0010]根據該結構,在開口與隔壁之間,線纜比開口或隔壁的上端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下方。另外,從面板控制基板延伸的線纜經開口和隔壁的上側,到達裝置控制基板。
[0011]因此,根據該結構,在開口與隔壁之間的線纜的下端比開口配置在下方的情況下,即使液體浸入到開口與隔壁之間,液體想要沿著線纜到達面板控制基板則不得不向上流動,因此能夠降低液體接觸面板控制基板的可能性。另外,在開口與隔壁之間的線纜的下端比隔壁的上端配置在下方的情況下,即使液體浸入到開口與隔壁之間,液體想要沿著線纜到達裝置控制基板則不得不向上流動,因此能夠降低液體接觸面板控制基板的可能性。
[0012](2)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裝置具有排出部,該排出部設置在上述保持部的下方,將液體向裝置的外部排出。根據該結構,能夠防止流入內部空間的液體存積該內部空間。
[0013](3)上述面板具有傾斜部,該傾斜部覆蓋從上述開口向上述裝置控制基板延伸的上述線纜的上側,在與上述線纜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端部側成為下方的方式傾斜。
[0014]根據該結構,由于傾斜部覆蓋線纜的上側,因此在液體從面板的上側落下來時,能夠降低該液體附著在線纜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傾斜部以端部側成為下方的方式傾斜,因此在液體從面板的上側落下時,能夠使該液體避開線纜且向下側流動。
[0015](4)上述線纜以經過與上述面板的轉動軸相同的軸的方式配線。
[0016]在面板轉動時,與面板的轉動軸同軸的位置的移動量比從該同軸的線分開的位置的移動量小。在該結構中,線纜是以經過與面板轉動時的移動量小的轉動軸相同的軸的方式配線。由此,根據該結構,在面板轉動時,能夠降低線纜很大地移動的可能性。
[0017](5)上述保持部是設置在上述主體并向下延伸的壁狀部件,上述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具有連接上述壁狀部件的第I面與該第I面的背側的第2面之間的彎曲形狀。
[0018]根據該結構,由于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為彎曲形狀,因此能夠降低在線纜與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抵接時線纜破損的可能性。
[0019](6)在上述保持部上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設置的至少一個肋。根據該結構,能夠容易地執行保持部與主體的一體成型。
[0020](7)上述主體具有:支撐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上述面板;以及框體部,安裝有上述支撐部,且在內部空間配置有上述裝置控制基板,上述保持部設置在上述支撐部上。
[0021]根據該結構,由于能夠單獨制造支撐部和框體部,因此即使主體作為整體具有復雜的形狀,也能夠容易制造主體。
[0022](8)上述隔壁設置在上述主體并向上延伸,上述隔壁的延伸前端部具有連接上述隔壁的第3面與該第3面的背側的第4面之間的彎曲形狀。
[0023]根據該結構,由于隔壁的延伸前端部為彎曲形狀,因此能夠降低在線纜與隔壁的延伸前端部抵接時線纜破損的可能性。
[0024](9)上述主體具有:支撐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上述面板;以及框體部,安裝有上述支撐部,與該支撐部一起支撐上述面板,在內部空間配置有上述裝置控制基板,上述保持部設置在上述支撐部上,上述隔壁設置在上述框體部上。
[0025]根據該結構,由于能夠單獨地制造支撐部和框體部,因此即使主體作為整體具有復雜的形狀,也能夠容易制造主體。
[0026](10)上述線纜以被上述隔壁和上述保持部夾著的狀態配線。
[0027]根據該結構,線纜被固定在通過隔壁和保持部而夾入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面板轉動的情況下,線纜在該位置處不會相對于隔壁和保持部滑動接觸且不發生摩擦。由此,能夠降低線纜由于該摩擦而破損的可能性。
[0028]根據本實用新型,即使液體浸入到開口與隔壁之間,液體想要到達面板控制基板和裝置控制基板則不得不向上流動,因此能夠降低液體接觸面板控制基板和裝置控制基板的可能性。由此,即使從面板與主體之間的間隙浸入了液體的情況下,也能夠降低內置在面板中的面板控制基板和內置在主體中的裝置控制基板破損的可能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圖1 (A)、l (B)是圖像記錄裝置10的立體圖,在圖1 (A)中示出面板70大致沿著框體14的前表面的狀態,在圖1 (B)中示出面板70從圖1 (A)的狀態傾斜的狀態。
[0030]在圖2 (A)中示出從后方觀察了面板70的立體圖,在圖2 (B)中示出面板70的后視圖。
[0031]圖3 (A)、3 (B)是示出線纜87插通于開口 86的狀態的面板70的圖,在圖3 (A)中示出從后方觀察了面板70的立體圖,在圖3 (B)中示出面板70的后視圖。
[0032]圖4是示出配置在第I框體73上的裝置控制基板71及其周邊部的立體圖。
[0033]圖5是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的立體圖。
[0034]圖6是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的主視圖。
[0035]圖7是從下方觀察了第2框體74的立體圖。
[0036]圖8是示出面板70和該面板70的配置位置周邊的框體14的縱向剖視圖。
[0037]圖9是第3框體75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以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例,當然在不變更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適當變更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以設置成能夠使用復合機10的狀態(圖1 (A)的狀態)作為基準定義了上下方向7。另外,將設置有復合機10的開口 13的一側作為近前側(正面)而定義了前后方向8。而且,從近前側(正面)觀察復合機10而定義了左右方向9。另外,在以下的各部件的說明中,在該各部件組裝到復合機10的狀態下,定義了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
[0039][復合機10的整體結構]
[0040]如圖1 (A)、l (B)所示,復合機10 (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裝置的一例)大致形成為長方體,具有框體14 (本實用新型的主體的一例)、面板70。框體14在其正面形成有開口 13。
[0041]在框體14的內部配置有供紙托盤20、多個輥對(未圖示)、記錄部(未圖示)等。供紙托盤20能夠從框體14的開口 13在前后方向8上插拔且在內部容納有記錄用紙。多個輥對使容納在供紙托盤20的記錄用紙沿著傳送路徑(未圖示)傳送。記錄部對在傳送路徑上傳送的記錄用紙記錄圖像。另外,記錄部通過噴墨打印記錄方式、電子照相方式等公知的方法在記錄用紙上記錄圖像。
[0042]記錄有圖像的記錄用紙排出到在供紙托盤20的上側設置的排紙托盤21,載置在排紙托盤21上。另外,排紙托盤21是在供紙托盤20的上側與供紙托盤20重疊設置,與供紙托盤20 —體地插拔于開口 13。
[0043][框體 14]
[0044]如圖1 (A)、l (B)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框體14具有第I框體73、第2框體74、第3框體75(參照圖5)。第I框體73和第3框體75是本實用新型的框體部的一例。第2框體74是本實用新型的支撐部的一例。
[0045]第I框體73是占據框體14的大部分的主體部分,大致形成為長方體,在正面形成有上述開口 13。第I框體73具有內部空間,在該內部空間上配置有上述輥對和記錄部、以及后述的裝置控制基板71。
[0046]第2框體74安裝在第I框體73的前側且上側。詳細地講,第2框體74通過形成于圖5?圖7所示的第2框體74上的連接部69與形成于第I框體73的突起(未圖示)嵌合而螺紋固定,從而安裝在第I框體73上。
[0047]如圖5所示,關于第2框體74,后側大致沿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延伸,在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向下方傾斜。由此,第2框體74的前側相比于第2框體的后側位于下側。
[0048]在第2框體74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中的向下方傾斜的部分上,形成有開口 76。開口 76形成在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在構成開口 76的左側面77和右側面78上形成有上側緣部79。
[0049]第3框體75嵌入到第2框體74的開口 76。也就是說,第3框體75安裝在第2框體74上。當進行詳述時,形成于第2框體74的開口 76上側的邊緣附近的突起67(參照圖7),與形成在第3框體75上側的孔68 (參照圖5和圖6)嵌合,從而第3框體75嵌入到第2框體74的開口 76。
[0050]第3框體75具有下側緣部59。在第3框體75安裝在第2框體74上的狀態下,下側緣部59設置在與上側緣部79嵌合的位置上。在通過上側緣部79與下側緣部59之間的嵌合而形成的開口上,插通有后述的面板70的軸80 (參照圖2 (A)、2 (B))。由此,面板70轉動。也就是說,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可轉動地支撐后述的面板70。
[0051]以上,在圖5所示的第2框體74的開口 76中的上側,配置有從圖2 (A)、2 (B)所示的面板70的后表面81突出的凸部82。另外,在圖5所示的第2框體74的開口 76中的下側,嵌入有圖5所示的第3框體75。也就是說,如圖8所示,當在第2框體74的開口 76上配置有面板70且嵌入有第3框體75的狀態下,面板70的凸部82位于第3框體75的上側。
[0052]如圖4和圖8所示,裝置控制基板71配置在第I框體73的內部空間中的前部、上部、且左部。也就是說,裝置控制基板71配置在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的配置位置的附近。詳細地講,裝置控制基板71配置成其前端部成為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的下方。
[0053]雖然未在圖4中示出,但是在裝置控制基板71上安裝有各種電子部件等。裝置控制基板71與電動機、傳感器、記錄部、后述的面板控制基板72等連接。電動機對上述輥對和記錄部進行驅動。傳感器檢測配置在傳送路徑上的記錄用紙。裝置控制基板71對復合機10的動作進行控制。具體地講,裝置控制基板71使構成輥對的輥子驅動而使容納在供紙托盤20的記錄用紙傳送,控制記錄部而在該記錄用紙上記錄圖像。
[0054]另外,在第3框體75上設置有后述的隔壁83,在第2框體74上設置有后述的保持部84。[0055][面板70]
[0056]如圖1 (A)、I (B)所示,面板70安裝在復合機10的前部且上部。如圖2 (A)、2(B)所示,面板70為大致平板形狀的部件。在面板70的前表面排列有觸控面板單元85 (參照圖1 (A)、l (B))和操作鍵17等。另外,在面板70的后表面81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凸部82。
[0057]面板70的軸80從凸部82的右端和左端分別向右向和左向延伸。如上所述,面板70通過將軸80插通于由上側緣部79 (參照圖5)和下側緣部59 (圖5參照)形成的開口而安裝到第2框體74。由此,面板70通過第2框體74而以能夠將軸80為中心進行轉動的方式被支撐。另外,在面板70和第2框體74上設置有公知的傾斜機構(未圖示)等。由此,面板70通過第2框體74而保持在預先設定的轉動位置。
[0058]在本實施方式中,面板70在圖1 (A)所示的位置與圖1 (B)所示的位置之間轉動。圖1 (A)所示的位置為面板70的前表面大致沿著框體14的前表面的位置。圖1 (B)所示的位置為以面板70的下端相比于面板70的上端位于前側的方式相對于框體14的前表面傾斜的位置。
[0059]面板70具有內部空間。如圖8所示,在該內部空間配置有面板控制基板72。雖然未在圖8中示出,但是與裝置控制基板71同樣,在面板控制基板72上安裝有各種電子部件等。面板控制基板72與上述觸控面板單元85、操作鍵17、以及裝置控制基板71連接。另夕卜,面板控制基板72和裝置控制基板71通過后述的線纜87 (參照圖4)而連接。
[0060]用戶按壓或接觸觸控面板單元85或操作鍵17,從而對于復合機10的動作指示從觸控面板單元85或操作鍵17傳遞到面板控制基板72。并且,面板控制基板72將該動作指示輸出到裝置控制基板71。裝置控制基板71根據該動作指示對復合機10進行控制。也就是說,面板控制基板72對復合機10的動作指示的輸入進行控制。
[0061]另外,當面板控制基板72從裝置控制基板71接受使動作信息顯示在觸控面板單元85上的主旨的命令時,將該命令輸出到觸控面板單元85。在觸控面板單元85上顯示基于該命令的動作信息。也就是說,面板控制基板72對復合機10的動作信息的顯示進行控制。
[006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面板控制基板72對復合機10的動作指示的輸入和復合機10的動作信息的顯示雙方進行控制。但是,面板控制基板72也可以對該輸入和該顯示中的任意一個進行控制。也就是說,面板控制基板72對該輸入和該顯示中的至少一方進行控制。
[0063]如圖2 (A)、2 (B)所示,在凸部82的后側形成有開口 86。開口 86形成在左右方向9中的凸部82的左側。也就是說,開口 86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靠近裝置控制基板71的位置。開口 86通向面板70的內部空間。另外,在面板70安裝到復合機10的狀態下,開口86朝向第I框體73側。也就是說,面板70的內部空間與框體14的內部空間通過開口 86而連通。
[0064]上板88 (本實用新型的傾斜部的一例)、側板89、以及下板90從凸部82的后表面突出。開口 86通過上板88的后側端緣、側板89的后側端緣、下板90的后側端緣而形成。此處,如圖3 (A)、3 (B)所示,連接面板控制基板72與裝置控制基板71的線纜87,經由開口 86從面板70的內部空間向框體14的內部空間、也就是說向裝置控制基板71延伸。也就是說,線纜87在開口 86中沿著前后方向8延伸。由此,上板88覆蓋線纜87的上側。另夕卜,下板90從下方支撐線纜87。關于線纜87,將在后表面詳述。
[0065]另外,關于上板88,左右方向9 (與開口 86中的作為線纜87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8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相比于端部成為上側。也就是說,上板88從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起在右側以某程度向下側傾斜,且從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起在左側以某程度向下側傾斜。
[0066][隔壁83]
[0067]如圖5和圖6所示,在第3框體75上形成有隔壁83。隔壁83由從構成第3框體75的底部91的后端部向上豎立設置的壁部61構成。
[0068]如圖8所示,在第3框體75和面板70安裝在第2框體74上、且第2框體74安裝在第I框體73上的狀態下,隔壁83的壁部61的上方被第2框體74覆蓋。隔壁83的壁部61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被框體14包圍。另外,隔壁83的壁部61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不從框體14形成的空間突出。即,隔壁83位于框體14的內部空間。另外,在該狀態下,隔壁83的壁部61位于形成在面板70上的開口86的大致下方。另外,在該狀態下,隔壁83的壁部61位于配置在第I框體73上的裝置控制基板71的前端部的大致上方。也就是說,隔壁83配置在開口 86與裝置控制基板71之間的框體14的內部空間。另外,第3框體75具有以覆蓋裝置控制基板71的前側部分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的底部91。底部91配置在從裝置控制基板71的前側部分的上方到裝置控制基板71的前方為止的整個區域。
[0069]壁部61是前后方向8的長度比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的長度短的板狀的壁。并且,如圖8所示,壁部61的最上部、也就是延伸前端部57為向上凸的彎曲形狀。也就是說,壁部61的前表面92 (本實用新型的第3面的一例)與壁部61的后表面93 (本實用新型的第4面的一例)以彎曲狀連接。壁部61的后表面93為前表面92的背面。
[0070][保持部84]
[0071]如圖5?圖7所示,在第2框體74上形成有保持部84。保持部84是從第2框體74的上部板60的背面向下方向延伸的壁狀的部件。詳細地講,保持部84形成在第2框體74的開口 76上側的邊緣附近。
[0072]如圖8所示,在第3框體75和面板70安裝在第2框體74上、且第2框體74安裝在第I框體73上的狀態下,保持部84的上方被第2框體74的上部板60覆蓋。保持部84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被框體14包圍。另外,保持部84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不從框體14形成的空間突出。即,保持部84位于框體14的內部空間。另外,在該狀態下,保持部84位于形成在面板70上的開口 86的后方。另夕卜,在該狀態下,保持部84位于形成在第3框體75上的隔壁83的壁部61的前方,并位于第3框體75的底部91的上方。也就是說,保持部84配置在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的框體14的內部空間。另外,在該狀態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相比于形成開口 86的下端緣的下板90位于下方,而且相比于隔壁83的上端、也就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端位于下方。
[0073]保持部84是前后方向8的長度比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的長度短的板狀的壁。并且,如圖8所示,保持部84的最下部、也就是延伸前端部58為向下凸的彎曲形狀。也就是說,保持部84的前表面94 (本實用新型的第I面的一例)與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 (本實用新型的第2面的一例)以彎曲狀連接。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為前表面94的背面。
[0074]如圖5?圖7所示,在保持部84的前表面94上形成有肋96。肋96是沿著上下方向7而延伸設置的。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有五個肋96。各肋96在左右方向9上隔開一定的間隔而設置。另外,肋96的數量不限于五個。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84上至少形成有一個肋96。當然,在保持部84上沒有必要一定形成有肋96。
[0075][基于線纜87的裝置控制基板71與面板控制基板72的連接]
[0076]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纜87為柔性扁平線纜。另外,關于線纜87,只要是能夠在復合機10的內部彎曲的同時進行配線,則不限于柔性扁平線纜。
[0077]如圖8所示,線纜87的一端與安裝在面板控制基板72上的連接器97連接。另外,線纜87的另一端與安裝在裝置控制基板71上的連接器98連接。也就是說,線纜87的一端與面板控制基板72連接,另一端與裝置控制基板71連接。
[0078]從面板控制基板72的連接器97大致向后方向延伸的線纜87,經過從面板70的后表面81突出的凸部82的內部空間。線纜87在凸部82的內部空間中以經過面板70的轉動軸的方式配線。此處,面板70的轉動軸為將從面板70的凸部82的右端和左端延伸的兩個軸80連接的假想線。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纜87以經過面板70的轉動軸的方式,在凸部82的內部空間,通過止動部件99而被固定。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止動部件99為用于去除線纜87的噪音的芯。止動部件99在與面板70內的肋抵接的狀態下通過未圖示的支架,以線纜87經過轉動軸的方式被定位。
[0079]如圖3 (A)、3 (B)和圖8所示,從線纜87的轉動軸上大致向后方向延伸的線纜87插通開口 86。
[0080]如圖8所示,線纜87在開口 86與保持部84之間向下側彎曲。由此,在開口 86的附近大致向后延伸的線纜87的延伸朝向變化為大致向下的延伸朝向。
[0081]在開口 86的后側附近彎曲的線纜87,在上下方向7上,在沿著保持部84的前表面94比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還要延伸到下側為止之后,向上側彎曲。具體地講,線纜87以沿著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彎曲。
[0082]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纜87與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并且以沿著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彎曲。如上所述,在第3框體75和面板70安裝在第2框體74上、且第2框體74安裝在第I框體73上的狀態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相比于形成開口 86的下端緣的下板90位于下方。而且,在該狀態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相比于隔壁83的上端、也就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端位于下方。也就是說,保持部84以面板70的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的線纜87的下端,相比于開口 86的下端和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成為下側的方式,保持線纜87。
[008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3框體75和面板70安裝在第2框體74上、且第2框體74安裝在第I框體73上的狀態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下端相比于形成開口86的下端緣的下板90位于下方。而且,在該狀態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下端相比于隔壁83的上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端)位于下方。但是,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也可以相比于開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一方位于下方。并且,此時,保持部84以面板70的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的線纜87的下端相比于開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一方成為下側的方式保持線纜87。[0084]也就是說,保持部84以相比于開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中的至少一方成為下側的方式保持線纜87。
[008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纜87與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并且以沿著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彎曲,但是線纜87也可以不與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而以沿著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彎曲。此時,如后所述,線纜87如果在通過隔壁61的壁部61和保持部84夾入的狀態下配線,則線纜87即使從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分開,也能夠通過保持部84和壁部61而保持在從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分開的位置上。
[0086]以沿著保持部84的延伸如端部58的方式彎曲的線纜87,在上下方向7上,在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和壁部61的前表面92之間,在沿著后表面95和前表面92比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延伸到上側之后,向下側彎曲。具體地講,線纜87以沿著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彎曲。
[0087]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纜87在從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開的狀態下,以沿著作為彎曲形狀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彎曲。也就是說,線纜87在該線纜87的與面板70的開口 86相比的另一端側(與裝置控制基板71連接的一側),經過相比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側。此時,如后所述,如果線纜87在通過隔壁83的壁部61和保持部84夾入的狀態下配線,則線纜87即使從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開,也能夠通過保持部84和壁部61而保持在從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開的位置上。
[008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線纜87是以從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開的狀態下以沿著彎曲形狀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彎曲,但是線纜87也可以與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抵接并彎曲。
[0089]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纜87是在通過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和隔壁83的前表面92夾入的狀態下配線。由此,即使線纜87如上所述處于從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和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開而配線的狀態,也能夠通過保持部84和隔壁83而保持該狀態。
[0090]以沿著具有彎曲形狀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彎曲的線纜87,在上下方向7上,在隔壁83的后表面93的后方向下配線到裝置控制基板71的連接器98。
[0091][排出部66]
[0092]如圖9所示,在第3框體75上形成有將從面板70與第2框體74之間的間隙62(參照圖8)流到框體14的內部空間的液體排出到復合機10的外部的排出部66。
[0093]排出部66構成第3框體75。而且,排出部66由底面65、細槽部64A、細槽部64B、排出口 63構成。底面65位于作為隔壁83的一部分的底部91中的、與壁部61的前表面92在左右方向9上相同的位置。細槽部64A與底面65連續并從該底面65的右側向前側延伸設置。細槽部64B從細槽部64A的前側端向右側延伸設置。排出口 63與細槽部64B連續,向下方開口。另外,底面65A與細槽部64B水平,細槽部64A傾斜成越朝向前側越成為下方。
[0094]由此,從間隙62 (參照圖8)流到框體14的內部空間的液體落到底面65。并且,落到底面65的液體沿著細槽部64A和細槽部64B而導入到排出口 63。到達排出口 63的液體,通過排出口 63而排出到復合機10的外部。
[0095][實施方式的效果]
[0096]根據本實施方式,在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線纜87相比于開口 86或隔壁83的上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下方。另外,從面板控制基板72延伸的線纜87,經由開口 86和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側,到達裝置控制基板71。
[0097]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在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的線纜87的下端相比于開口 86配置在下方的情況下,即使液體浸入到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液體想要沿著線纜87而到達面板控制基板72,則液體不得不向上流動。因此,液體與面板控制基板72接觸的可能性變低。另外,在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的線纜87的下端相比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配置在下方的情況下,即使液體浸入到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液體想要沿著線纜87而到達裝置控制基板71,則液體不得不向上流動。因此,液體與裝置控制基板71接觸的可能性變低。由此,即使在液體從面板70與框體14之間的間隙浸入的情況下,也能夠降低內置于面板70中的面板控制基板72和內置于框體14中的裝置控制基板71破損的可能性。
[0098]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具有排出部66,因此能夠防止流到框體14的內部空間的液體存積在該內部空間。
[0099]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上板88覆蓋線纜87的上側,因此在液體從面板70的上側落下時,能夠降低該液體附著在線纜87上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上板88以端部側成為下方的方式傾斜,因此在液體從面板70的上側落下時,能夠使該液體避開線纜70且向下側流動。
[0100]另外,當面板70轉動時,與面板70的轉動軸同軸的位置的移動量,比從該同軸的線分開的位置的移動量小。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纜87以經過與面板70轉動時的移動量小的轉動軸相同的軸的方式配線。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在面板70轉動時,能夠降低線纜87很大地移動的可能性。
[0101]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具有彎曲形狀,因此能夠降低線纜87與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時線纜87破損的可能性。
[0102]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在保持部84上形成有肋96,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保持部84與第2框體74的一體成型。
[0103]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隔壁83中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具有彎曲形狀,因此能夠降低線纜87與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抵接時線纜87破損的可能性。
[0104]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能夠單獨制造構成框體14的第I框體73、第2框體74、以及第3框體75,因此即使框體14作為整體具有復雜的形狀,也能夠容易地制造框體14。
[0105]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線纜87被固定在通過隔壁83的壁部61和保持部84而夾入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面板70轉動的情況下,線纜87也不會在該位置上與壁部61和保持部84滑動接觸且不產生摩擦。由此,能夠降低線纜87由于該摩擦而斷線的可能性。
[0106][變形例I]
[010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框體14具有第I框體73、第2框體74、第3框體75,通過組合這些三個框體73、74、75而構成框體14。但是,框體14也可以通過兩個以下的框體的組合或四個以上的框體的組合構成。
[0108]例如,框體14也可以構成為一個部件,也就是說第I框體73、第2框體74、第3框體75構成為一體。此時,框體14是本實用新型的支撐部的一例且也是框體部的一例。
[0109]另外,作為其他的例子,框體14也可以具有由第I框體73、第2框體74以及第3框體75 —體構成的框體。此時,隔壁83和保持部84設置在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構成為一體的框體上。另外,此時,第I框體73為本實用新型的框體部的一例,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構成為一體的框體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部的一例。另外,此時,框體14具有:將面板70的框體(第2框體74和第3框體75構成為一體的框體);以及在內部空間配置有裝置控制基板71的第I框體73,保持部84設置在將面板70可轉動地支撐的框體上。
[0110]根據變形例1,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由于能夠將框體14分成多個框體而單獨制造,因此即使框體14作為整體具有復雜的形狀,也能夠容易制造框體14。
[0111][變形例2]
[011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保持部84是從第2框體74的上部板60的背面向下延伸的壁狀的部件。但是,關于保持部84,只要以將面板70的開口 86與隔壁83之間的線纜87的下端相比于開口 86或隔壁83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成為下側的方式保持線纜87,則不限定于壁狀的部件。
[0113]例如,保持部84也可以是在相比于開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的下方,沿左右方向9延伸設置的棒狀的部件。此時,線纜87以經過該棒狀的部件的下側的方式配線。另外,線纜87也可以與該棒狀的部件抵接,也可以不抵接。線纜87,在不與該棒狀的部件抵接時,優選保持在通過單獨部件配線的位置。
[0114]另外,例如,關于保持部84,相比于開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下方,也可以是從上下夾著線纜87從而能夠鉤掛線纜87的鉤掛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面板,具有內部空間和通向該內部空間的開口; 面板控制基板,設置在上述面板的內部空間,對裝置的動作信息的顯示或裝置的動作指示的輸入的至少一方進行控制; 主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上述面板; 裝置控制基板,設置在上述主體的內部空間,對裝置的動作進行控制; 隔壁,配置在上述開口與上述裝置控制基板之間的上述主體的內部空間;線纜,該線纜的一端與上述面板控制基板連接,另一端與上述裝置控制基板連接,插通于上述開口,且在該線纜的與上述開口相比的另一端側經過上述隔壁的上端的上側;以及保持部,配置在上述開口與上述隔壁之間的上述主體的內部空間,以上述開口與上述隔壁之間的上述線纜的下端相比上述開口或上述隔壁的上端的至少一方成為下側的方式,保持上述線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電子裝置具有排出部,該排出部設置在上述保持部的下方,將液體向裝置的外部排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板具有傾斜部,該傾斜部覆蓋從上述開口向上述裝置控制基板延伸的上述線纜的上側,在與上述線纜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端部側成為下方的方式傾斜。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線纜以經過與上述面板的轉動軸相同的軸的方式配線。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是設置在上述主體并向下延伸的壁狀部件, 上述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具有連接上述壁狀部件的第I面與該第I面的背側的第2面之間的彎曲形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持部上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設置的至少一個肋。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體具有:支撐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上述面板;以及框體部,安裝有上述支撐部,且在內部空間配置有上述裝置控制基板, 上述保持部設置在上述支撐部上。
8.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壁設置在上述主體并向上延伸, 上述隔壁的延伸前端部具有連接上述隔壁的第3面與該第3面的背側的第4面之間的彎曲形狀。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體具有:支撐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上述面板;以及框體部,安裝有上述支撐部,與該支撐部一起支撐上述面板,在內部空間配置有上述裝置控制基板, 上述保持部設置在上述支撐部上, 上述隔壁設置在上述框體部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線纜以被上述 隔壁和上述保持部夾著的狀態配線。
【文檔編號】B41J2/01GK203705823SQ201320766046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30日
【發明者】和田朋廣, 西村陽一郎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