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印刷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改進型的數字印刷設備。
背景技術:
由于工業技術的進步,印刷技術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印刷設備及印刷產品也日益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有技術為專利公開號為CN204566844U的印刷設備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數字印刷機、柔印或絲印印刷機,所述數字印刷機用于對塑料基材印刷油墨層,所述柔印或絲印印刷機用于對所述塑料基材印刷保護層,所述數字印刷機設有出料輥,所述出料輥用于輸出完成數字印刷的所述塑料基材,所述柔印或絲印印刷機設有進料輥,所述進料輥用于輸入完成數字印刷的所述塑料基材,所述柔印或絲印印刷機設于所述數字印刷機的一側,所述柔印或絲印印刷機的進料輥與所述數字印刷機的出料輥相鄰設置,具有設備的成本較低,并保證數字印刷產品的質量較高,便于數字印刷產品實現批量生產的優點。但是,現有的數字印刷設備存在著不方便移動、大批量打印時工人勞動強度高、設備操作不靈活的問題。
因此,發明一種改進型的數字印刷設備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不方便移動、大批量打印時工人勞動強度高、設備操作不靈活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改進型的數字印刷設備。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進型的數字印刷設備包括進紙器、送紙板、數字打印機、接紙結構和滾輪,所述的進紙器通過送紙板與數字打印機的左部連接,所述的接紙結構安裝在數字打印機的右部,所述的滾輪分別安裝在進紙器和數字打印機的底部。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接紙結構包括接紙架、輸氣管、微型氣泵、控制踏板、鎖緊輪、底座、氣缸和卡扣,所述的卡扣通過膠接安裝在接紙架的左部,所述的接紙架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氣缸的上部,所述的氣缸下部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底座的中間上部,所述的微型氣泵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底座的右側上部,所述的控制踏板通過銷軸連接安裝在微型氣泵的上部,所述的微型氣泵通過輸氣管與氣缸右部連接,所述的鎖緊輪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底座的下部。
所述的滾輪與鎖緊輪采用帶有剎車片的萬向輪,有利于方便設備的移動,同時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所述的微型氣泵通過控制踏板控制微型氣泵的進氣或出氣,從而控制氣缸的升高和降低,有利于方便工人工作時調節接紙結構的高度,降低工人的工作強度。
所述的接紙結構通過卡扣與數字打印機連接,可以隨時使接紙結構與數字打印機結合或分離,有利于設備的靈活操作。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滾輪與鎖緊輪的設置,有利于方便設備的移動,同時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通過卡扣的設置,可以隨時使接紙結構與數字打印機結合或分離,有利于設備的靈活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接紙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進紙器,2-送紙板,3-數字打印機,4-接紙結構,41-接紙架,42-輸氣管,43-微型氣泵,44-控制踏板,45-鎖緊輪,46-底座,47-氣缸,48-卡扣,5-滾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如附圖1至附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型的數字印刷設備包括進紙器1、送紙板2、數字打印機3、接紙結構4和滾輪5,所述的進紙器1通過送紙板2與數字打印機3的左部連接,所述的接紙結構4安裝在數字打印機3的右部,所述的滾輪5分別安裝在進紙器1和數字打印機3的底部。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接紙結構4包括接紙架41、輸氣管42、微型氣泵43、控制踏板44、鎖緊輪45、底座46、氣缸47和卡扣48,所述的卡扣48通過膠接安裝在接紙架41的左部,所述的接紙架41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氣缸47的上部,所述的氣缸47下部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底座46的中間上部,所述的微型氣泵43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底座46的右側上部,所述的控制踏板44通過銷軸連接安裝在微型氣泵43的上部,所述的微型氣泵43通過輸氣管42與氣缸47右部連接,所述的鎖緊輪45通過螺紋連接安裝在底座46的下部。
所述的滾輪5與鎖緊輪45采用帶有剎車片的萬向輪,有利于方便設備的移動,同時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所述的微型氣泵43通過控制踏板44控制微型氣泵43的進氣或出氣,從而控制氣缸47的升高和降低,有利于方便工人工作時調節接紙結構4的高度,降低工人的工作強度。
所述的接紙結構4通過卡扣48與數字打印機3連接,可以隨時使接紙結構4與數字打印機3結合或分離,有利于設備的靈活操作。
工作原理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控制踏板44控制微型氣泵43的進氣或出氣,從而控制氣缸47的升高和降低,有利于方便工人工作時調節接紙結構4的高度,降低工人的工作強度,然后將需要打印的紙張放入進紙器1,通過送紙板2紙張進入數字打印機3,最后進入接紙結構4,即完成對紙張的打印。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