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印字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激光印字機。
背景技術:
利用激光印字機在產品的外表面印制文字為已知技術,但目前使用激光印字機的加工動作都是間斷性的,并且是由人工操作完成,操作者必需要先將一個待加工品放置于激光印字機下方,在進行印制文字的操作,印制文字后將待加工品取出后再放置未加工的待加工品,這樣放置一個印制一個,不但加工工序復雜、加工速率緩慢、控制定位不準確,以人工取放產品的方式也容易因為疏忽而造成被激光印字機燙傷的意外發生。
專利號為CN200720055969.4的中國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印字裝置,該裝置使用排料裝置自動送料,當物體供應器檢測到定位槽中有待加工品后,通過步進電機和滾珠絲桿推動滑臺步進驅動定位槽至激光印字機下并進行文字印制,定位槽中的待加工品印制完畢后通過噴氣嘴噴氣卸料,從而完成印字工作。但該印字裝置具有以下缺陷:由于通過定位槽放置待加工品,從而對定位槽的定形尺寸與定位尺寸的精度要求較高,進而在提高生產成本,激光印字機的焦距無法調整,一旦待加工品位置出現偏差,則因無法調整激光機焦距從而影響印字作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印字機,該印字機能自動取放產品、工序簡單、加工速率快且定位準確、實現自動激光印字。
為實現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印字機包括上料機構、下料機構、導軌機構、料盤運送機構、激光機,上料機構包括上料盤、上料固定架和上料固定塊,上料盤位于上料固定架的底部,上料盤可沿豎直方向移動,下料機構包括下料盤、下料固定架、下料固定塊,下料盤位于下料機構的底部,下料盤可沿豎直方向移動,導軌機構包括連接在上料機構和下料機構之間的導軌部,上料固定塊與下料固定塊分別位于導軌機構兩側并均可移動,料盤運送機構包括料盤固定框,料盤運送機構可帶動料盤固定框移動,激光機位于導軌機構的外側并朝向導軌機構的方向照射。
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印字機可通過結構簡單的上料機構與下料機構進行自動取放產品并自動運送產品,工序簡單。
進一步的方案是,印字機還包括攝像裝置,攝像裝置設置在導軌機構的上方,攝像裝置朝向導軌機構的方向拍攝。
由此可見,用戶可通過攝像裝置對激光印字情況進行實時觀察以調整激光機相關參數如激光機焦距等從而令激光印字作業更高效地完成。
進一步的方案是,攝像裝置包括影像框架、調節手柄、連接架與鏡頭,鏡頭固定裝配于連接架內,連接架裝配于調節手柄上,手柄裝配于影像框架內。
由此可見,用戶可通過調節手柄對攝像裝置的位置進行調整以對激光印字區域進行全面觀察。
進一步的方案是,導軌機構包括側壁與橫條,上料固定架固定裝配于側壁與橫條上,下料固定架固定裝配于側壁與橫條上,攝像裝置位于橫條的上方。
由此可見,攝像裝置、上料固定架與下料固定架能實現可靠裝配從而實現定位準確。
進一步的方案是,上料機構與下料機構包括塊固定部,塊固定部裝配于橫條外側并可移動。
由此可見,塊固定部的移動可通過電氣控制以實現自動化生產。
進一步的方案是,上料固定塊與下料固定塊均固定裝配于塊固定部內并可隨著塊固定部移動而移動。
由此可見,上料固定塊與下料固定塊可隨著通過電氣控制而進行移動的塊固定部移動從而令上料盤與下料盤進行料盤的上料與下料。
進一步的方案是,料盤運送裝置還包括驅動機構,驅動機構驅動料盤固定框移動。
由此可見,可實現生產自動化并能進行精確的定位。
進一步的方案是,料盤運送裝置包括滑塊,滑塊裝配在料盤固定框的下方,滑塊套在導軌部的上方并可隨著料盤運送裝置移動而移動。
由此可見,通過設置滑塊以減少料盤移動過程中的摩擦能量損耗,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進一步的方案是,印字機包括機罩,激光機、上料機構、下料機構、料盤運送裝置與導軌機構均裝配于機罩內。
由此可見,設置機罩可避免激光印字過程中使用者誤把手部放置于激光印字區域而受到傷害,保護使用者。
進一步的方案是,印字機包括工作臺,激光機、上料機構、下料機構、料盤運送裝置、導軌機構與機罩均裝配于工作臺上。
由此可見,工作臺可令激光機、上料機構、下料機構、料盤運送裝置、導軌機構與機罩等進行可靠定位,避免在激光印字過程中出現零部件掉落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印字機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印字機去除機罩后的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印字機上料機構、下料機構、導軌機構、料盤運送機構與攝像裝置裝配后的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印字機料機構、下料機構、導軌機構、料盤運送機構與攝像裝置裝配后的另一視角的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印字機上料機構、下料機構、導軌機構、料盤運送機構、激光機與攝像裝置裝配后的側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印字機上料機構、下料機構、導軌機構、料盤運送機構、激光機與攝像裝置裝配后的另一視角的側視剖面圖。
圖7是機罩、機架、激光機操作屏與機構操作屏裝配后的結構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至圖3,印字機1包括機罩17、工作臺18、上料機構2、下料機構24、導軌機構8、料盤運送機構7、激光機3、驅動機構10。參見圖1與圖7,機罩17包括機架35、機罩片36與隔離片41。機架35相互連接,機罩片36裝配于機架35形成的空間內。在本實施例中,前側的機罩片36的數量選用3片,左側的機罩片36的數量選用1片,后側的機罩片36的數量選用3片,右側的機罩片36的數量選用1片,上側的機罩片36選用1片,上側的機罩片36開有兩通孔以裝配排氣管42與指示燈43,在3片前側的機罩片36中位于中間的機罩片36裝配有激光機操作屏37與機構操作屏38,操作者可通過激光機操作屏37控制激光機的開啟、焦距的調整等,操作者可通過機構操作屏38控制上料機構2、下料機構24、料盤運送機構7與左右驅動機構10,機罩17左側形成有進料口39,機罩17右側形成有出料口40,機罩17內部有兩片機罩片41以分別把上料機構和下料機構從激光印字作業區域隔離。
參見圖2至圖6,上料機構2包括上料盤5、上料固定架11、上料固定塊12、塊固定部23。在本實施例中,料盤44的形狀選為矩形,料盤的尺寸為254.5*169.5,在料盤的四角處設置有定位孔,上料盤5的數量選為1個并選圓形為其外形,上料盤5靠近料盤運送機構7的部分設置為徑向內凹,上料固定架11的數量選為4個并分別設置在料盤44的四個角處,上料固定架11由側板45與側板46組成。側板46通過螺釘連接于側板45的一側,側板45通過螺釘連接于側壁21與橫條22上。下料機構24包括下料盤6、下料固定架26、下料固定塊27、塊固定部23,下料盤6的數量選為1個并選圓形為其外形,下料盤6靠近料盤運送機構7的部分設置為徑向內凹,下料固定架26的數量選為4個并分別設置在料盤44的四個角處,下料固定架26由側板47和側板48組成,側板48通過螺釘連接于側板47的一側,側板47通過螺釘連接于側壁21與橫條22上。上料機構2的塊固定部23可活動地對稱裝配于橫條22外側,上料固定塊12的數量選為4個并對稱設置在橫條22外側,上料固定塊12裝配于塊固定部23內并可隨著塊固定部23的移動而移動。下料機構24的塊固定部23可活動地裝配于橫條22外側,下料固定塊27的數量選為4個并對稱設置在橫條22外側,下料固定塊27裝配于塊固定部23內并可隨著塊固定部23的移動而移動。攝像裝置16包括影像框架25、調節手柄30、連接架31、鏡頭32。鏡頭32裝配于連接架31內,連接架31裝配于調節手柄30上并可隨著用戶對調節手柄30進行的調節而移動,調節手柄30部分插入影像框架25內,調節手柄30部分外露于影像框架25外以供用戶對鏡頭32的位置進行調整,影像框架25裝配于橫條22上。連接架31的移動可帶動鏡頭32移動,鏡頭32所觀察到的影像可傳送至激光機操作屏37從而可令用戶對激光印字工作區域進行全面、實時的觀察進而根據激光印字的實際工作情況調節激光機3的參數如焦距、上下位置等。在本實施例中,激光機選用Videojet7310激光印字機,印字范圍是290*220。導軌機構8包括導軌部19、滑軌部20、側壁21與橫條22。導軌部19、滑軌部20、側壁21與橫條22的延伸方向均一致。在本實施例中,側壁21與橫條22的數量分別選為2,導軌部19與滑軌部20均選用矩形為外形,導軌部19的數量選為1,滑軌部20的數量選為2?;壊?0、側壁21與橫條22在導軌部19的上方兩側并在導軌部19的兩側分別對稱設置,橫條22設置在側壁21的正上方。導軌部19與滑軌部20設置于上料機構2和下料機構24之間,料盤44可位于滑軌部20上并在料盤運送機構7的作用下沿著滑軌部20從上料機構2運動至下料機構24。料盤運送機構7包括料盤固定框15、驅動機構10、滑塊29。在本實施例中,料盤固定框15的外形選用長方體。在料盤固定框15的上方對應料盤44的4個定位孔設置有定位柱151與定位柱152,定位柱151與定位柱152的數量分別選為2個并在導軌部19的延伸方向上相對布置于料盤定位框15的四角處,定位柱151與定位柱152可插入定位孔內以使料盤44相對于料盤固定框15固定。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10選用步進電機,精度達到0.05毫米。在驅動機構10的輸出端設置有傳送帶(附圖未示出),傳送帶與驅動機構10的配合部(附圖未示出)配合,配合部與料盤固定框15相對固定設置,驅動機構10驅動傳送帶運動,傳送帶的運動可帶動配合部運動,從而帶動料盤固定框15運動。滑塊29套合于導軌部19上,料盤固定框15裝配于滑塊29上方,驅動機構28設置于滑塊29與料盤固定框15之間以驅動料盤固定框15進行上下方向的移動。工作臺18上裝配有激光機3、上料機構2、下料機構24、料盤運送機構7、導軌機構8與機罩17。工作臺18內裝配有激光機電腦(附圖未示出)與散熱風扇(附圖未示出)。
以下為印字機的工作過程。印字機1的控制系統采用PLC加人機控制的系統,上料固定塊12與下料固定塊27每次可承載10塊料盤44。當用戶啟動印字機后,用戶通過操作機構操作屏38以實現在控制系統的控制下,驅動機構9驅動上料盤5向上運動。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9選用氣缸。在上料盤5向上運動的過程中,控制系統同時控制裝配有上料固定塊12的塊固定部23往橫條22外側移動。當上料盤5運動到預定位置時,料盤44與上料盤5接觸,此時上料固定塊12解除對料盤44的承載狀態,則此時料盤44由上料盤5承載。在控制系統的控制下,承載有料盤44的上料盤5往下運動,上料固定塊12向橫條22內側運動。當上料盤5往下運動到預定位置時,上料固定塊12與余下料盤接觸從而對余下料盤進行承載,此時上料盤5所承載的料盤44隨著上料盤5的向下移動而移動。當上料盤5移動到預定位置時,料盤44位于滑軌部20上,料盤固定框15的定位柱152則插入料盤44的定位孔內以實現料盤固定框15與料盤44的相對固定。此時,在控制系統的控制下,驅動機構10帶動傳送帶運動,傳送帶則帶動料盤固定框15沿著導軌部19向下料機構24處運動,而與料盤固定框15相對固定的料盤44則在料盤固定框15的帶動下沿著滑軌部20向下料機構24處運動。當料盤44到達激光印字工作區域時,在控制系統的控制下,驅動機構10停止驅動,從而令傳送帶停止運動,進而令料盤固定框15與料盤44停止運動,因此料盤44可靜止于激光印字工作區域內。此時,用戶通過操作激光機操作屏37啟動激光機以進行激光印字。攝像裝置16對激光印字工作進行實時拍攝并將所拍攝的工作情況傳送至用戶處,用戶可根據攝像裝置16的拍攝所得對激光機的參數進行調整,如調整激光機的焦距,或調整激光機的上下位置。用戶可通過調節手柄30調節鏡頭32的位置以對全部激光印字區域進行觀察從而避免個別區域出現印字瑕疵。當料盤44的激光印字工作完畢后,在控制系統的控制下,驅動機構10開始進行驅動,傳送帶帶動料盤固定框15運動,料盤44亦隨之運動向下料機構24運動。當料盤固定框15運動到預定位置時,由于在料盤固定框15的運動方向上料盤44位于料盤固定框15的后方,此時若繼續運動則料盤固定框15會先于料盤44達到下料機構24從而與下料盤6干涉,進而導致部件損壞。因此,此時驅動機構10停止驅動,從而令傳送帶、料盤固定框15與料盤44均停止運動。隨后,在驅動機構28的驅動下,料盤固定框15向下運動,從而令料盤固定框15的定位柱152與料盤44的定位孔脫離。當料盤固定框15的定位柱152與料盤44的定位孔完全脫離后,驅動機構10進行驅動,此時傳送帶帶動料盤固定框15向上料機構2運動。當料盤固定框15運動到定位柱151對齊料盤44的定位孔時,驅動機構10停止驅動,傳送帶與料盤固定框15停止運動。隨后,驅動機構28驅動料盤固定框15向上運動直至定位柱151插入料盤44的定位孔方才停止驅動。此時驅動機構10重新驅動傳送帶運動,傳送帶則帶動料盤固定框15向下料機構24運動,從而推動料盤44進入下料機構24。當料盤44進入下料機構24并到達預定位置時,驅動機構10停止驅動,傳送帶、料盤固定框15與料盤44停止運動,下料盤6承載料盤44。隨后,驅動機構28驅動料盤固定框15向下運動。當定位柱151完全脫離料盤44的定位孔后,驅動機構28停止驅動。用戶通過操作機構操作屏38以實現在控制系統的控制下,驅動機構10驅動料盤固定框15往上料機構2運動直至料盤固定框15到達用戶啟動印字機時料盤固定框15所在的位置方才停止驅動。與此同時,承載有料盤44的下料盤6在驅動機構9的驅動下,推動料盤44往上運動。在下料盤6的運動過程中,裝配有下料固定塊27的塊固定部23在控制系統的控制下往下料機構24外運動。當下料盤6運動到預定位置時,驅動機構9停止驅動,下料固定塊27隨著塊固定部23的運動而往下料機構24內運動。當下料固定塊27運動至預定位置時,料盤44由下料固定塊27承載。此時,驅動機構9驅動下料盤6往下運動至下料盤6到達用戶啟動印字機時下料盤6所在的位置方才停止驅動。此時,則完成一塊料盤44的上料、印字與下料工序。余下的料盤均按照上述工作過程進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