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打印書寫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打印載體夾持結構。
背景技術:
需打印的片狀的打印載體(如載玻片等)在推出裝載盒后,因為尺寸公差和裝配配合的問題,一般無法夾持。從而打印載體載運送到打印頭前,位置可能發生移動,導致打印載體發生碰撞破裂或使打印書寫位置和品質不能達到要求,甚至有可能因打印載體的位置移動引起其與打印書寫模組撞擊,嚴重影響打印書寫模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打印載體夾持結構,能夠在運送過程中對打印載體良好定位。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打印載體夾持結構,包括:
移動平臺,能夠往復橫向平移從而到達或離開打印載體的接料位,移動平臺設有打印載體的承托面;
連接在移動平臺上彈性夾持部件,其包括位于承托面兩側且高于承托面的夾爪,夾爪具有被外力撐開的接料狀態以及外力撤銷后的對向夾緊狀態;
固定在接料位處的撐開部件,所述撐開部件與彈性夾持部件匹配且處于彈性夾持部件的橫移路徑上;
移動平臺向接料位橫移靠近的過程中,所述撐開部件對彈性夾持部件施加使夾爪撐開的外力從而夾爪處于接料狀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彈性夾持部件包括分別與兩側的夾爪剛性連接的兩個張合塊,所述撐開部件位于張合塊的橫移路徑上,各張合塊上接有彈性復位部件,夾爪處于接料狀態時,所述彈性復位部件對張合塊施加與所述外力反向的回復力。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撐開部件包括可插入兩張合塊之間并使張合塊撐開的撐開塊,所述撐開塊的寬度大于兩張合塊之間的距離,兩張合塊的端部設有敞口斜面,所述撐開塊設有可沿敞口斜面插入張合塊之間的楔形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移動平臺內部設有沿橫向延伸的撐開通道,兩夾爪分別位于撐開通道的兩側,所述撐開塊位于撐開通道的橫移路徑上,所述張合塊位于撐開通道內,每個張合塊通過穿過撐開通道一側側壁的剛性連接件連接一個夾爪。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彈性復位部件套于剛性連接件外周,彈性復位部件的一端連接張合塊,另一端連接撐開通道對應側的內壁。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承托面設有載體推送部,所述載體推送部高于承托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接料位的上方設有可疊放入多份打印載體的裝載盒,所述裝載盒的底部設有通向接料位的落料口,所述裝載盒配套設有自動落料部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夾爪處于接料狀態時,兩夾爪之間的距離大于裝載盒的寬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承托面兩側設置夾爪,移動平臺移動至接料位時,夾爪撐開以接收打印載體,而當移動平臺離開接料位后,夾爪將承托面的打印載體夾緊固定,從而打印載體在運送至打印頭之前都能被良好定位,大大提升打印書寫儀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打印載體夾持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打印載體夾持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3是打印載體的運送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的打印載體夾持結構,屬于打印書寫儀的一部分,包括移動平臺1、彈性夾持部件和撐開部件。
參考圖1,所述的移動平臺1能夠沿箭頭所示的方向左右往復橫向平移,在其向左移動到位后能達到如圖3所示的接料位A,以接收上方向下落入的打印載體;移動平臺1向右平移即遠離接料位而到處于運送打印載體的過程或者達到打印位B。參考圖2,移動平臺1頂部設有承托面11,以承載打印載體。
所述的彈性夾持部件連接在移動平臺1上,隨移動平臺1的橫向平移而橫向平移。參考圖2,該彈性夾持部件至少包括兩個夾爪2,兩個夾爪2分別位于承托面11兩側且高于承托面11。以形成可以夾持打印載體的空間。夾爪2至少具有接料狀態和夾緊狀態:接料狀態下,兩夾爪2被外力F撐開從而兩夾爪2之間的距離較大,且大于打印載體的寬度;如圖1所示,外力F撤銷后,兩夾爪2對夾住打印載體6,從而兩夾爪2處于夾緊狀態。
所述的撐開部件固定在接料位A處,撐開部件與彈性夾持部件匹配且處于彈性夾持部件的橫移路徑上。
上述結構中,移動平臺1向接料位A橫移靠近的過程中,因為撐開部件處于彈性夾持部件的橫移路徑上,從而能夠對彈性夾持部件產生一定的阻擋作用,該阻擋作用產生了阻擋力,阻擋力最后通過彈性夾持部件轉化為使夾爪2撐開的外力F,從而夾爪2處于接料狀態。移動平臺1離開接料位A的過程中,彈性夾持部件脫離了撐開部件,施加于夾爪2的外力F撤銷,從而夾爪2處于對夾處的夾緊狀態。
通過以上的結構、構造,打印載體在運送至打印位B或打印頭之前都能被良好定位,大大提升打印書寫儀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進一步優選的,如圖2所示,彈性夾持部件還包括分別與兩側的夾爪2剛性連接的兩個張合塊3,所述的剛性連接是指各張合塊3均是與對應的夾爪2同步同位移運動。撐開部件位于張合塊3的橫移路徑上,各張合塊3上接有彈性復位部件。在張合塊3橫移至撐開部件位置時,撐開部件對張合塊3施加使其張開的力,使得夾爪2處于接料狀態,與此同時,彈性復位部件對張合塊3施加與外力F反向的回復力,該回復力使得張合塊3脫離撐開部件后,能夠帶動夾爪2對向夾緊。
參考圖1和圖2,撐開部件為一個撐開塊4,所述的撐開塊4能夠插入兩張合塊3之間,使張合塊3撐開。具體來說,撐開塊4的寬度做成大于兩張合塊3之間的距離。如圖2所示,兩張合塊3朝向撐開塊4的端部設有敞口斜面31,撐開塊4設有可沿敞口斜面31插入張合塊3之間的楔形端41。敞口斜面31實際上為導向面,楔形端41通過敞口斜面31插入兩張合塊3之間并沿著敞口斜面31繼續插入,由于撐開塊4寬于兩張合塊3之間的距離,在插入后就將張合塊3撐開,夾爪2也隨之相對撐開。上述楔形端41插入敞口斜面31只是對撐開塊4與張合塊3之間的相對運動進行的描述,實際上楔形端41是固定的,而張合塊3是向楔形端41靠近。該結構中張合塊3以及夾爪2的撐開方式無需外部額外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來驅動,大大簡化了打印書寫儀的結構及控制。
優選的,參考圖1和圖2,移動平臺1具有兩個側壁和一個頂壁,頂壁連接在兩個側壁頂端,從而側壁與頂壁之間構成了一個三端開口的撐開通道12,所述的撐開通道12沿移動平臺1的長度方向貫通且沿橫向延伸。兩夾爪2分別位于撐開通道12的兩側,同時亦在兩個側壁的兩側。撐開塊4位于撐開通道12的橫移路徑上,張合塊3同樣設置在撐開通道12內。每個張合塊3通過穿過撐開通道12一側側壁的剛性連接件連接一個夾爪2。
具體的,所述的剛性連接件可以是一根連接軸,撐開通道12每側的側壁上設置有與連接軸滑動配合的穿孔7,夾爪2、張合塊3的撐開、夾緊均通過穿孔7進行導向。所述的彈性復位部件可以為彈簧8,該彈簧套8于連接軸的外周,彈簧8的一端連接張合塊3,另一端連接撐開通道12對應側的內壁。張合塊3被所述撐開塊4撐開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張合塊3脫離撐開塊4后,彈簧的彈性回復力驅動張合塊3合攏,此時夾爪2也對向運動以夾緊打印載體。圖2中并未顯示所述連接軸,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通過該連接軸能實現上述的功能;此外,為了表達得更加清晰,圖2中的彈簧也作了放大處理。
進一步優選的,在移動平臺1頂部的承托面11還設有載體推送部13,載體推送部13高于承托面11而呈凸塊狀。所述的載體推送部13可以接觸打印載體6的端部,起到了輔助推送的作用。打印載體6在運送至打印位B的過程中,載體推送部13、兩夾爪2分別固定住打印載體6的三側,從而打印載體的運送過程更加穩固。
參考圖2和圖3,接料位A的上方設有一個裝載盒5,裝載盒5內可疊放入多份打印載體。在裝載盒5的底部設有通向接料位A的落料口,裝載盒5配套設有自動落料部件,用于控制打印載體逐個落入接料位A。
在實施例中,所述的裝載盒5具有一定的寬度,而移動平臺1處于接料位A時,承托面11不能離落料口的距離太遠,防止打印載體下落過程中損壞。為此,將撐開塊4以及夾爪2設計成:當夾爪2處于接料狀態,兩夾爪2之間的距離大于裝載盒5的寬度,移動平臺1平移至接料位A的過程中,夾爪2不會與裝載盒5的側壁發生干涉,從而能夠使得承托面11更靠近裝載盒5的落料口。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其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