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可相對于用于向紙張等印刷介質噴出墨而形成圖像的噴墨印刷裝置裝卸的墨盒,特別是涉及能夠將粘貼到墨盒的外箱的片狀體容易地剝下而分類的墨盒。
背景技術:
以往,在用于將所期望的圖像印刷于作為印刷介質(被印刷體)的紙張的噴墨印刷裝置中,為了向噴墨頭供給墨,使用了噴墨記錄裝置用墨盒(以下簡稱為“墨盒”)。該墨盒成為在箱型的外包裝體收納有具有墨導出部和墨收納部的墨容器的構造。
對于該墨盒,存在如下期望:相對于噴墨印刷裝置容易裝卸,針對輸送和使用過程中的落下、輸送時的振動等具有耐受性,且希望能夠廉價地進行制作。因此,為了滿足這些期望,本申請人提供了下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那樣的墨盒。
如圖6所示,以往的墨盒200是可沿著水平方向(裝卸操作方向)相對于印刷裝置裝卸的長方體形狀的殼體,其包括:作為細長的外箱的瓦楞板紙制的外包裝體230;設于外包裝體230的開口的一端部且可與印刷裝置的盒安裝機構卡合的卡合面220;以及未圖示的液體收納容器,其在卡合面220具有墨的噴出口,收納于外包裝體內。
在此,在位于細長的外包裝體230的一端部的開口處如前述那樣安裝卡合面220,然后,跨外包裝體230的上表面、卡合面220以及外包裝體的下表面這三個面粘貼一張粘著性的片狀體250,從而外包裝體230與卡合面220被一體化,并且,獲得外包裝體230的一端部被封閉了的構造。另外,細長的外包裝體230的另一端部也與一端部同樣地在組裝時開口,但通過將未圖示的翼片折入開口內來進行組裝,從而成為箱型的外形,如局部圖示那樣,跨外包裝體230的上表面、另一端面以及下表面這三個面粘貼一張粘著性的片狀體260,從而成為外包裝體230的開口的另一端部也被封閉了的構造。這樣,兩端部開口的細長的組裝構造的外包裝體230在組裝后利用封緘體250、260覆蓋兩端部,從而成為確保組裝部分的強度且維持整體上的箱型那樣的構造。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82994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如上述那樣,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那樣的以往的墨盒200中,外包裝體230是瓦楞板紙等紙制的,另外,暴露于外包裝體230的一端部的卡合面220和安裝于該卡合面220而收納到外包裝體230的內部的未圖示的液體收納容器是樹脂制的,而且,粘貼于外包裝體230的兩端部的片狀體250、260通常是由材質與液體收納容器等的材質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在此,片狀體250、260除了確保組裝好的外包裝體230的兩端部的構造上的強度的目的之外,還需要印刷與墨盒200有關的使用上的注意事項、與產品有關的信息,因此,需要具有難以破損的充分的強度,并且印刷性良好,而且,還需要針對所使用的墨兼備耐受性,作為那樣的材質的片,可采用以例如聚丙烯為主要原料的薄膜法合成紙等。
在此,使用者在用完墨盒200而沒有墨了的情況下,需要恰當地將墨盒廢棄。即,必須將由多種材料形成的墨盒200適當地分解而按照所指定的各材料進行分類并廢棄。然而,粘貼于瓦楞板紙制的外包裝體230的薄膜法合成紙等的片狀體250、260具有相當的強度,并且以整個面粘貼于紙制的外包裝體230,因此,非常難以剝下,對使用者而言,存在廢棄時比較費工夫這樣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做成的,目的在于使用者容易將粘貼到作為墨盒的外箱的外包裝體的薄膜法合成紙等的片狀體剝下。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墨盒,該墨盒能夠相對于印刷裝置裝卸,且包括:外包裝體;墨收納體,其收納于所述外包裝體的內部;以及片狀體,其粘貼于所述外包裝體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裝體具有:
斷裂部,其連續地形成于所述外包裝體的表面的被所述片狀體覆蓋的部分與所述外包裝體的表面的未被所述片狀體覆蓋的部分之間,能夠在外力的作用下斷裂;以及
小片部,其由所述斷裂部劃分出,通過使所述斷裂部斷裂而將該小片部壓入到所述外包裝體的內側。
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墨盒,技術方案2所述的墨盒的特征在于,
所述小片部被所述斷裂部和能夠在外力的作用下彎折的彎折部從所述外包裝體劃分出來,通過使所述斷裂部斷裂并且使所述彎折部彎折,所述小片部被壓入到所述外包裝體的內側。
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墨盒,技術方案3所述的墨盒的特征在于,
所述斷裂部是形成為包含曲線在內的形狀的、斷續狀的切口。
根據技術方案1~3所述的墨盒,技術方案4所述的墨盒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裝體是由一張展開體組裝成的縱長形狀的箱體,具有與正交于所述外包裝體的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平行的邊緣的第1所述片狀體和第2所述片狀體將所述外包裝體的設有墨的出口的第1端部、所述外包裝體的位于與第1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第2端部分別保持成組裝狀態。
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墨盒,技術方案5所述的墨盒的特征在于,
設于所述第1端部的第1所述小片部利用與所述長度方向平行且沿著一個長邊配置的直線狀的彎折部和從所述彎折部開始形成并與另一個長邊相向的曲線狀的斷裂部形成。
根據技術方案4或5所述的墨盒,技術方案6所述的墨盒的特征在于,
設于所述第2端部的第2所述小片部利用與所述寬度方向平行且沿著與位于所述出口側的一個短邊相反的一側的另一個短邊配置的直線狀的彎折部以及從所述彎折部開始形成并與一個所述短邊相向的曲線狀的斷裂部形成。
發明的效果
在包括本發明的墨盒中,出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等觀點考慮,期待的是在將墨消耗盡之后,使用者將該墨盒解體而分類廢棄,在進行該分類廢棄的情況下,需要將材質與紙制的外包裝體的材質不同的片狀體從外包裝體剝下,然后從外包裝體將墨收納體取出而分離,分別按照每個原材料分類。
在此,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墨盒,形成于外包裝體的局部的小片部以斷裂部連續的方式配置于外包裝體的表面的被片狀體覆蓋的部分和外包裝體的表面的未被片狀體覆蓋的部分。因此,若使用者用手指將外包裝體的小片部向內側壓入,則小片部在斷裂部斷裂而進入外包裝體的內側,片狀體的從小片部剝離開的一部分成為懸空的狀態。在此,若使用者用手指抓住片狀體的該一部分而將其上拉,則能夠以簡易的順序·動作將片狀體從外包裝體徹底地剝下。
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墨盒,若使用者用手指將外包裝體的小片部向內側壓入,斷裂部斷裂而從外包裝體分離,但彎折部成為保持著與外包裝體相連而彎折的狀態,小片部進入外包裝體的內側。小片部成為在彎折部處與外包裝體相連的狀態,因此,未與外包裝體完全地分離,與外包裝體成為一體,因此,能夠與外包裝體一起廢棄,與分離的情況相比,易于廢棄。
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墨盒,斷裂部由曲線的圖案的斷續狀的切口形成,因此,通過使用者使指尖搭上而按壓,通過對沿著指尖的圓度的斷裂部的整體均等地施加力,從而能夠使小片部與外包裝體可靠地分離而容易地進行向內側壓入的作業。
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墨盒,作為墨盒的主體的縱長形狀的外包裝體是由一張展開體組裝成的,通過在設有墨的出口的第1端部和位于其相反側的第2端部分別粘貼第1片狀體和第2片狀體,將各端部保持成箱型的組裝狀態。在此,粘貼于外包裝體的表面的第1片狀體和第2片狀體具有與正交于外包裝體的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平行的邊緣,小片部的斷裂部處于與該片狀體的邊緣交叉了的狀態,因此,通過將小片部向內側壓入而使斷裂部斷裂,能夠使片狀體的邊緣為懸空的狀態,使用者能夠抓住該片狀體的邊緣,并以該片狀體的邊緣為起點沿著外包裝體的長度方向將片狀體剝下。
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墨盒,靠近設有墨的出口的第1端部地設置的第1小片部的直線狀的彎折部與外包裝體的長度方向平行且沿著外包裝體的一個長邊配置,曲線狀的斷裂部從彎折部開始沿著外包裝體的寬度方向形成并與另一個長邊相向。因此,在使用者進行將第1小片部向外包裝體的內部壓入的作業之際,按壓第1小片部的使用者的手成為從一個長邊側抓住縱長狀的外包裝體的形態,無需觸及墨的出口所在的一端部的端面。因此,在使用后的墨盒的分解作業中,對于將位于第1端部那一側的封緘體剝下,使用者不弄臟手就能夠進行分解作業。另外,將第1小片部向外包裝體的內部壓入的使用者的手指的形狀與斷裂部的曲線狀的形狀相匹配,且彎折部沿著外包裝體中的剛度較高的長邊,因此,使用者的手指的力高效地作用于斷裂部,將第1小片部向外包裝體的內部壓入的作業變得容易。
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墨盒,靠近與位于設有墨的出口的第1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第2端部地設置的第2小片部的直線狀的彎折部沿著位于外包裝體的第2端部那一側的另一個短邊配置,曲線狀的斷裂部從彎折部開始沿著外包裝體的長度方向形成并且與一個短邊相向。因此,在使用后的墨盒的分解作業中,在將位于第2端部那一側的封緘體剝下的情況下,將第2小片部向外包裝體的內部壓入的使用者的手指的形狀與斷裂部的曲線狀的形狀匹配,且彎折部沿著外包裝體中的剛度特別高的短邊,因此,使用者的手指的力特別高效地作用于斷裂部,將第2小片部向外包裝體的內部壓入的作業變得更容易。
附圖說明
圖1的(a)是表示用于裝填本發明的墨盒的噴墨印刷裝置的結構的概略俯視圖,圖1的(b)是該裝置的概略主視圖,圖1的(c)是該裝置的概略側視圖。
圖2的(a)是表示從該盒的表側觀察到的外觀和內部的概略透視圖,圖2的(b)是從背面側觀察該盒的外觀的概略立體圖。
圖3的(a)是該盒的外包裝體的組裝前的俯視圖,圖3的(b)是該盒的外包裝體的組裝前的主視圖,圖3的(c)是該盒的外包裝體的組裝前的仰視圖。
圖4的(a)是在圖3的(a)中細線的圓即a部所示的第1小片部的放大俯視圖,圖4的(b)是在圖3(a)中細線的圓即b部所示的第2小片部的放大俯視圖。
圖5的(a)和圖5的(b)是對在該盒中使用小片部將片狀體剝離之際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6是以往的墨盒的概略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墨盒;10、墨容器;20、外包裝體;20a、外包裝體的一端部(第1端部);20b、外包裝體的另一端部(第2端部);30、卡合部;30a、抵接面;31、第1片狀體;32、第2片狀體;41、第1小片部;41a、斷裂部;41b、彎折部;42、第2小片部;42a、斷裂部;42b、彎折部;51a、外包裝體的一個長邊;51b、外包裝體的另一個長邊;61a、外包裝體的一個短邊;61b、外包裝體的另一個短邊;70、片狀體的邊緣;100、印刷裝置;110、控制部;120、設定操作部;130、盒安裝機構;131、保持部;140、上面裝置;200、以往的墨盒;a、裝卸方向;a1、裝填方向;a2、脫離方向;b、墨流出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方式。該實施方式并不限定本發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等基于該方式可想到的可實施的其他方式、實施例和運用技術等全部包含于本發明的范疇。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在參照了所附的各圖的以下的說明中,在為了表示方向乃至位置而使用了上、下、左、右這些用語的情況下,這些用語與使用者如圖示那樣觀察各圖的情況下的上、下、左、右一致。
另外,將本發明的墨盒1相對于印刷裝置100水平地裝卸的方向設為“裝卸方向a”,將墨盒1插入印刷裝置100而使其裝填于印刷裝置100的方向設為“裝填方向a1”,將使墨盒1脫離印刷裝置100而拆卸的方向設為“脫離方向a2”。
而且,裝填方向a1與填充到墨盒1的墨向印刷裝置100流出的方向(以下稱為“墨流出方向b”)同向,在將墨容器10收納于外包裝體20之際所插入的方向與脫離方向a2同向。
[1.印刷裝置的整體結構]
如圖1的(a)~圖1的(c)中的任一個圖所示,可裝填本方式的墨盒1的印刷裝置100是噴墨方式的行式彩色打印機,其具有多個噴墨頭,各噴墨頭形成有多個噴嘴,從各噴墨頭噴出不同顏色的墨而以行為單位進行印刷,使多個圖像以彼此疊合的方式形成于由輸送帶輸送來的印刷介質(紙張)上而生成全彩的圖像,將該印刷裝置100作為一個例子進行說明。
此外,在本方式中,線型的噴墨頭設有四個,將黑色(k)、青色(c)、品紅色(m)、黃色(y)這四個顏色的墨從各噴墨頭噴出而形成圖像,但對噴墨頭的數量、墨的顏色數量·種類并沒有特別限定。
另外,在印刷裝置100具備用于對構成該裝置的各部綜合地進行控制而使與印刷作業相應的印刷處理執行的控制部110。該控制部110除了進行利用上述的噴墨頭的印刷處理、輸送機構的驅動控制之外,還進行與來自墨盒1的墨供給有關的控制。
而且,控制部110與包括由例如操作鍵、顯示/輸入面板等構成的輸入設備的設定操作部120連接,通過該設定操作部120能夠受理使用者的指示、設定操作。
如圖1的(a)、圖1的(c)所示,在印刷裝置100中的裝置主體100a的上部,按照每個噴墨頭設有多個(在圖中是與噴墨頭的數量相應的四個)用于安裝墨盒1的盒安裝機構130。
另外,配設有上面裝置140,以覆蓋盒安裝機構130的上方。在裝填墨盒1之際,將墨盒1沿著水平方向(裝填方向a1)插入該上面裝置140的下表面與印刷裝置100的主體的上表面之間。在該上面裝置140配設例如上述設定操作部120、伴隨著輸送被放置到adf(自動輸稿器,autodocumentfeeder)的原稿而進行光學讀取來進行數字數據化的圖像讀取裝置(掃描儀)。
而且,在盒安裝機構130設有保持部131,該保持部131在將墨盒1裝填到印刷裝置100之際與隨后論述的墨盒1的卡合部30嵌合。
[2.墨盒的整體結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墨盒1的結構。
如圖2所示,墨盒1是可沿著相對于印刷裝置100而言的水平方向即裝卸方向a裝卸的呈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細長的殼體。墨盒1包括:墨容器10,其是可填充預定的墨的、由熱塑性膜材料形成的撓性的墨收納體;外包裝體20,其是可供墨容器10插入的外箱;以及卡合部30,其設于墨容器10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并且安裝于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第1端部),在向印刷裝置100裝填時與所述盒安裝機構130卡合。
<2-1.墨容器>
圖2中以單點劃線所示的墨容器10是可封入墨的袋體。詳細情況并未圖示,但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墨容器10是通過將兩張長方形狀的熱塑性膜重疊并在使作為墨的出口的管狀的墨供給部(未圖示)介于長度方向的一端的狀態下利用熱熔接將兩張熱塑性膜的周圍接合而形成的。如隨后論述那樣,作為墨的出口的墨供給部以貫穿板狀的卡合部30的方式組裝于該卡合部30。實施方式的墨盒1是通過從隨后論述的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開口部插入墨容器10并使卡合部30與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開口部嵌合而構成的。
此外,雖未圖示,但作為墨容器10的墨出口的墨供給部具有:將墨容器10的內部和外部連通的管路;設于該管路而使開放或封閉連通的中栓;以及對中栓向墨流出方向b施力而將墨的出口封閉的施力部件。當將墨盒1裝填于前述的印刷裝置100并且開口有墨供給部的卡合部30與印刷裝置100的盒安裝機構130結合時,中栓克服施力部件的施力而移動,墨供給部打開而與印刷裝置100的墨供給系統連接并連通,成為能夠將存在于墨盒1的墨容器20內的墨沿著墨流出方向b向印刷裝置100供給的狀態。
<2-2.卡合部>
如圖2所示,卡合部30是由樹脂或金屬等硬質材料形成的大致板狀的構件,在使卡合部30的與印刷裝置100的保持部131抵接的抵接面30a朝向裝填方向a1并將墨盒1裝填到印刷裝置100之際,可作為與保持部131卡合的裝卸機構發揮功能。另外,卡合部30與隨后論述的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開口部嵌合,因此,以與該開口部的尺寸大致同等的大小成形。
如圖2所示,卡合部30在嵌合到外包裝體20的開口部的狀態下利用在背面具有粘著性的第1片狀體31固定于外包裝體20。該片狀體31包括具有與外包裝體20相等的寬度尺寸的基部31a和自基部31a起隔開間隔且平行地延伸出來的兩根帶部31b。在使卡合部30嵌合到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開口部的狀態下,若將基部31a粘合于外包裝體20的上表面的靠近一端部20a的整個部分,并且,將兩根帶部31b粘合于卡合部30的前表面即抵接面30a的兩側且還跨繞到外包裝體20的下表面的靠近一端部20a的部分而粘合,則卡合部30被第1片狀體31可靠地固定于外包裝體20的開口部。
<2-3.外包裝體>
如圖3所示,外包裝體20是將在紙制(例如、瓦楞板紙)的片構件設有彎折線、抹膠部分、翼片25等的展開片狀體彎折而組裝成箱型并將該抹膠部分粘合而成的,是其長度方向上的一端部20a(設有所述卡合部30的第1端部)和另一端部20b(位于與設有所述卡合部30的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第2端部)都開口的、呈空心長方體的筒箱狀的構件。此外,如前述那樣,為了在一端部20a設置卡合部30,設有安裝用的凹槽26,但沒有翼片25等。不過,在另一端部20b設有翼片25,通過將翼片25彎折而插入開口部的內部,能夠將另一端部20b封閉。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圖3中,在以左右方向的視線觀察一端部20a或另一端部20b的開口部的情況下,呈與水平面平行的橫邊的長度(圖3的(a)、圖3的(c)中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與垂直的縱邊的長度(圖3的(b)中的上下方向的長度)之比成為約2比1的長方形狀。另外,如圖3的(a)、圖3的(c)所示,呈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圖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與短邊方向(圖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之比成為約4比1的長方形狀。
如前所述,卡合部30嵌合于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開口部,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和卡合部30被第1片狀體31粘合固定,將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可靠地固定成箱型的構造。圖3的(a)是表示組裝前的外包裝體20的圖,但以斜線假想地表示了被粘貼到一端部20a的第1片狀體31。
另外,如圖2所示,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的圖3所示的翼片25被折入內部而組裝成箱型,然后,粘合第2片狀體32而將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固定。即,該第2片狀體32是具有與外包裝體20相等的寬度尺寸以及跨外包裝體20的上表面、作為另一端部20b的端面(后端面)的翼片25的長度的片狀體,一部分粘合于外包裝體20的上表面的靠近另一端部20b的整個部分,并跨繞到利用翼片25封閉了的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的端面而粘合,從而將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可靠地固定成箱型的構造。圖3的(a)是表示組裝前的外包裝體20的圖,但是以斜線假想地表示了被粘貼到另一端部20b的第2片狀體32。
前述的第1片狀體31和第2片狀體32除了對組裝好的外包裝體20的兩端部施加構造上的強度的目的之外,還需要印刷與墨盒1有關的使用上的注意事項、與產品有關的信息,因此,也需要具有難以破損的充分的強度,并且印刷性良好。而且,若還考慮在裝卸墨盒1時等墨泄漏的可能性,則優選是對存在于墨容器10內的墨兼備耐受性的材質。作為具有這樣的功能的片狀體,能夠采用例如以聚丙烯為主要原料的薄膜法合成紙等。
接著,在墨盒的外包裝體20設有用于能夠容易地剝下被粘貼到外包裝體20的第1片狀體31和第2片狀體32并進行分類的構造。
即,如圖2和圖3所示,在外包裝體20的上表面,以與前述的第1片狀體31的端部和第2片狀體32的端部局部重疊的方式分別形成有作為片狀體剝下用的切口的第1小片部41和第2小片部42。
如圖3的(a)所示,同時如圖4放大地表示詳細情況那樣,第1小片部41和第2小片部42作為被可因外力而斷裂的斷裂部41a、42a、可因外力而彎折的彎折部41b、42b劃分出的小區域而形成于外包裝體20的上表面,通過使斷裂部41a、42a斷裂并使彎折部41b、42b彎折,能夠將小片部41、42壓入外包裝體20的內側。
斷裂部41a、42a由形成為包含曲線的形狀、例如圖4所示那樣的大致半圓形狀的斷續狀的切口構成。此外,斷裂部41a、42a的切口只要是在通常的使用時不容易斷裂而不妨礙使用、但若施加相應的力則斷裂那樣的構造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孔眼更細的易撕線狀。
彎折部41b、42b是連接于外包裝體20的部分,是斷續狀的切口比斷裂部41a、42a少的直線狀的部分,以比斷裂部41a、42a難以斷裂,且在按壓之際易于彎折。彎折部41b、42b只要是在斷裂部41a、42a斷裂之際也不斷裂而能夠維持與外包裝體20相連的狀態的部分即可,僅以易于彎折的方式形成為微小的槽也沒有問題。
第1小片部41和第2小片部42如接下來分別說明的那樣以斷裂部41a、42a的至少局部連續地配置的方式設于外包裝體20的表面的被片狀體31、32覆蓋的部分與外包裝體20的表面的未被片狀體31、32覆蓋的部分之間。
如圖3的(a)和圖4的(a)所示,設于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第1小片部41的直線狀的彎折部41b沿著與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平行的一個長邊51a配置。另外,第1小片部41的曲線狀的斷裂部41a從彎折部41b開始形成并與另一個長邊51b相向。并且,粘合到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第1片狀體31與第1小片部41之間的位置關系如下所述那樣。即,第1片狀體31具有與正交于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平行的邊緣70,該邊緣70與第1小片部41的彎折部41b正交。另外,第1片狀體31以其邊緣70為界而以將第1小片部41遮蓋到彎折部41b的長度的20%左右的位置的方式覆蓋第1小片部41和外包裝體20的上表面。
如圖3的(a)和圖4的(b)所示,設于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的第2小片部42的直線狀的彎折部42b平行于與平行于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的長邊51a、51b正交的寬度方向,沿著位于與位于一端部20a側的一個短邊61a相反的一側的另一端部20b側的短邊61b配置。另外,第2小片部42的曲線狀的斷裂部42a從彎折部42b開始形成并與一個短邊61a相向。并且,粘合于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的第2片狀體32與第2小片部42的位置關系如下所述那樣。即,第2片狀體32具有與正交于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的寬度方向平行的邊緣70,該邊緣70與第2小片部42的彎折部42b平行。另外,第2片狀體32以其邊緣70為界而以將第2小片部42遮蓋到斷裂部42a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的20%左右的位置的方式覆蓋第2小片部42和外包裝體20的上表面。
[3.關于墨盒的解體等]
在用完本實施方式的墨盒1的墨之后,將墨盒1解體而分類廢棄之際的順序如下所述那樣。
首先,將材質與紙制的外包裝體20的材質不同的第1片狀體31和第2片狀體32從外包裝體20剝下。接著,將卡合部30從外包裝體20拆卸,將卡合部30和墨容器10從外包裝體20取出。然后,將變空且兩端部20a、20b被開放了的外包裝體20壓扁而形成平坦狀。然后,分別按照各原材料進行分類廢棄。
在上述的墨盒1的解體工序中,在將第1片狀體31和第2片狀體32從外包裝體20剝下之際,如作為第2小片部42的例子的圖5的(a)所示,使用者用手指f將前述的第2小片部42壓入外包裝體20的內側,如圖5的(b)所示,用手指f抓住片狀體32的從斷裂部42a剝離開的部分,將片狀體32從外包裝體20剝下,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分類作業。
即,在外包裝體20的局部形成為較粗的易撕線那樣的切口的小片部41、42以斷裂部41a、42a的至少局部連續那樣的形態配置于外包裝體20的表面的被片狀體31、32覆蓋的部分與外包裝體20的表面的未被片狀體31、32覆蓋的部分之間。因而,當使用者用手指將外包裝體20的小片部41、42向內側壓入時,小片部41、42在斷裂部41a、42a處斷裂,在彎折部41b、42b處彎折而與外包裝體20分離,進入外包裝體20的內側。由此,能夠使片狀體31、32的從小片部41、42剝離開的邊緣70成為懸空的狀態,使用者抓住該片狀體31、32的邊緣70,能夠將該邊緣70作為起點而將片狀體31、32沿著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剝下來。
另外,在該作業之際,斷裂部41a、42a由曲線的圖案的斷續狀的切口形成,因此,通過使用者搭上指尖而按壓,能夠對沿著指尖的圓度的斷裂部41a、42a的整體均等地施加力,能夠使小片部41、42從外包裝體20可靠地分離而容易地進行向內側壓入的作業。
尤其是,如圖3的(a)和圖4的(a)所示,靠近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第1小片部41的直線狀的彎折部41b沿著與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平行的一個長邊51a配置,曲線狀的斷裂部41a從彎折部41b開始沿著外包裝體20的寬度方向形成并且與另一個長邊51b相向。因此,在使用者進行將第1小片部41向外包裝體20的內部壓入的作業之際,按壓第1小片部41的使用者的手成為從一個長邊51a側抓住縱長狀的外包裝體20的形態,無需觸及墨的出口所在的一端部20a的端面。因此,在使用后的墨盒1的分解作業中,為了將位于一端部20a側的封緘體31剝下,使用者的手觸及到位于外包裝體20的一端部20a的墨的出口的可能性較小,因而,使用者不弄臟手就能夠進行分解作業。
如圖3的(a)所示,由于設于外包裝體20的長邊51a側的位置的限制,第1小片部41的略小于包含曲線的斷裂部41a的全長的一半的部分被第1片狀體31遮蓋,但其面積設定得比第2小片部42的面積大,在用手指按壓之際能夠施加充分的力,因此,對于斷裂的作用沒有什么問題。
尤其是,如圖3的(a)和圖4的(b)所示,靠近外包裝體20的位于與墨的出口相反的一側的另一端部20b地設置的第2小片部42的直線狀的彎折部42b沿著位于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那一側的另一個短邊61b配置,曲線狀的斷裂部42a從彎折部42b開始沿著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形成并且與一個短邊61a相向。因此,在使用后的墨盒1的分解作業中,在將位于另一端部20b那一側的第2片狀體32剝下的情況下,按壓第2小片部42的使用者的手成為從端面側抓住縱長狀的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的形態,使將第2小片部42向外包裝體20的內部壓入的使用者的手指的形狀與斷裂部42a的曲線狀的形狀匹配,且彎折部42b沿著外包裝體20中的剛度特別高的短邊61b,因此,使用者的手指的力特別高效地作用于斷裂部42a,將第2小片部42向外包裝體20的內部壓入的作業變得更容易。
如圖3的(a)所示,第2小片部42的面積比第1小片部41的面積小,但被第2片狀體32遮蓋的部分是略小于彎折部42b和斷裂部42a的全長的20%左右的部分,在用手指按壓之際,能夠施加與第1小片部41相同程度的力,因此,對于斷裂的作用沒有什么問題。
此外,以上說明的小片部41、42的配置與片狀體31、32之間的位置關系只不過是一個例子,對于片狀體31、32將小片部41、42的總面積的何種程度以哪樣的形態進行覆蓋,可采用各種的變形例,例如在圖3的(a)中,也可以使第2小片部42左右反向地配置。即,也可以是,使第2小片部42的彎折部42b向比圖示的位置靠左方的位置移動而配置,使曲線狀的斷裂部42a從彎折部42b開始沿著外包裝體20的長度方向形成并與另一個短邊61b相向,在該斷裂部42a的一部分蓋上第2片狀體32。
而且,如圖2的(b)和圖3的(c)所示,在外包裝體20的下表面形成有貫通外包裝體20的表面的拉拔用的孔部21。該孔部21是通過在外包裝體20的預定部位形成預定的切口、在外包裝體20的構件表面上將被切開的部分向內面側、且朝向終端側彎折而形成的。
如圖2的(a)所示,在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那一側,為了確保外包裝體20的內表面與墨容器10的終端部之間的內部空間的形狀,配置有分隔構件22。由該分隔構件22確保的空間的側截面成為三角形,并且,在外包裝體20的內部中,成為與孔部21的背面相對應的位置。
這樣,在墨盒1中,通過在外包裝體20的內部設置分隔構件22、在外包裝體20的表面設置孔部21,在使用者進行墨盒1的裝卸操作之際,能夠用手抓住外包裝體20的另一端部20b的孔部21而將墨盒1拉出,墨盒1的裝卸變得容易,操作性得以提高。另外,在使用者抓住孔部21而裝卸墨盒1之際,使用者的手不直接與墨容器10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在盒裝卸時使用者的指甲、首飾等損傷墨容器10。
而且,墨容器10的相對于外包裝體20的插入方向、裝卸方向a、還有補給墨時的墨流出方向b位于同一軸線上,因此,不在外包裝體20產生不合理的應力,能夠使墨供給部13、保持部131等裝卸機構、外包裝體20主體損傷的可能性降低。
在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中,設于外包裝體的小片部被斷裂部和彎折部劃分開,若用手指按壓小片部,則斷裂部斷裂,彎折部彎折,因此,小片部以與外包裝體相連的狀態壓入到外包裝體內。然而,設于外包裝體的小片部也可以僅由斷裂部劃分開。在該情況下,若用手指按壓小片部,則斷裂部斷裂而小片部的整體從外包裝體分離,但片狀體以僅一部分懸空的狀態存在于小片部分離而形成的外包裝體的孔,用于將片狀體剝下的抓持處與實施方式相同,將片狀體剝下的效果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