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包括:第一電阻、第三電阻、MCU、第四電阻、第五電阻、驅動電路、第一晶體管、文字板背光電路、指針背光電路、LCD燈,第一電阻一端連接可調節的PWM脈沖信號端,所述第一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三電阻一端,所述第三電阻另一端連接MCU脈沖信號輸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第四電阻一端,所述第四電阻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五電阻一端和第一晶體管漏極,所述第五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柵極,所述第一晶體管源極連接文字板背光電路,所述MCU指針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驅動電路輸入端,所述驅動電路輸出端分別連接LCD燈和指針背光電路。
【專利說明】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電路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汽車儀表外殼上并沒有用于直接安裝背光組件的結構,所述背光組件均直接安裝在PCB組合上,而PCB組合則安裝在外殼內,外殼正對背光組件的部位開有讓位缺口,在外殼上還安裝有屏板,在屏板上開有IXD窗口,該IXD窗口正對背光組件的IXD顯示區域。這樣一來,背光組件通過PCB組合定位,而屏板則是通過外殼定位的,由于定位基準不一致,極易導致背光組件上的LCD顯示區域與屏板上的LCD窗口不能完全對準。
[0003]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于汽車顯示功能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人們追求多種多樣的汽車控制體驗,尤其是對汽車儀表,并不只是單純的顯示背景光,尤其對于汽車儀表的LCD背光與文字板,指針亮度以前是固定不變,不夠人性化,對于希望調節光照需求的用戶,現有的固定不變的背景光,顯然不能滿足需求,亟需本領域技術人員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特別創新地提出了一種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
[0005]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包括長條形的殼體1,在所述殼體I的下邊一體連接有兩個左右對稱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開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過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內端,在殼體I上還并排設有兩個圓形的第一凹槽2,其關鍵在于:所述殼體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長條形的臺階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臺階部5位于兩個第一凹槽2之間,其中臺階部5左右對稱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兩邊,臺階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臺階部5上均開有上下兩個矩形的卡孔5a ;在所述第二凹槽4內安裝有矩形的背光組件7,所述背光組件7的左右兩邊均連接有與卡孔5a——對應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應卡孔5a內;
[0006]在所述殼體I上還開有M個矩形的導光孔3,所述導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為正整數;
[0007]所述第一凹槽2的PCB板上包括:第一電阻、第三電阻、MCU、第四電阻、第五電阻、驅動電路、第一晶體管、文字板背光電路、指針背光電路、LCD燈,
[0008]第一電阻一端連接可調節的PWM脈沖信號端,所述第一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三電阻一端,所述第三電阻另一端連接MCU脈沖信號輸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第四電阻一端,所述第四電阻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五電阻一端和第一晶體管漏極,所述第五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柵極,所述第一晶體管源極連接文字板背光電路,所述MCU指針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驅動電路輸入端,所述驅動電路輸出端分別連接LCD燈和指針背光電路。
[0009]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在殼體上設置第二凹槽和臺階部,在臺階部上開設卡孔,將背光組件直接卡扣安裝在第二凹槽內,使背光組件也通過外殼定位固定,便于背光組件上的LCD顯示區域與屏板上的LCD窗口更準確地對準,PWM脈沖信號對文字板背光和指針背光進行調節。
[0010]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文字板背光電路包括: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二發光二極管、第三發光二極管,
[0011]第六電阻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源極,所述第六電阻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二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七電阻一端,所述第二發光二極管正極連接第三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七電阻另一端,所述第七電阻另一端還連接第八電阻一端,所述第八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三發光二極管正極,所述第三發光二極管正極連接電源端。
[0012]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文字板背光電路設計合理,電路工作穩定。
[0013]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指針背光電路包括:第九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四發光二極管、第五發光二極管,
[0014]所述第九電阻一端連接驅動電路信號輸出端,所述第九電阻另一端連接第四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十電阻一端,所述第四發光二極管正極分別連接第五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十電阻另一端,所述第十電阻另一端還連接第十一電阻一端,所述第十一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五發光二極管正極,所述第五發光二極管正極還連接電源端。
[0015]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指針背光電路設計合理,電路工作穩定。
[0016]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驅動電路為 ULQ2003A。
[0017]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在每一所述卡孔5a內均設有限位部5b,所述限位部5b —體連接在卡孔5a朝向第二凹槽4的一邊的中部。
[0018]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第二凹槽4的底面中部設有矩陣分布的四個凸釘4a,在所述背光組件7的背面設有與凸釘4a—一對應的凹陷部,所述凸釘4a伸入相應凹陷部內。
[0019]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0]通過在殼體上設置第二凹槽和臺階部,在臺階部上開設卡孔,將背光組件直接卡扣安裝在第二凹槽內,使背光組件也通過外殼定位固定,便于背光組件上的IXD顯示區域與屏板上的IXD窗口更準確地對準,具有構思巧妙、結構簡單、改造容易和改造成本低等特點。
[0021]解決汽車儀表的LCD背光與文字板,指針亮度可以隨用戶的需求而進行調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儀表背光進行亮度調節。
[0022]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23]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4]圖1是本實用新型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示意圖;
[0025]圖2是本實用新型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的殼體示意圖;
[0026]圖3是本實用新型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的殼體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8]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9]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規定和限定,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機械連接或電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0030]如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包括長條形的殼體1,在所述殼體I的下邊一體連接有兩個左右對稱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開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過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內端,在殼體I上還并排設有兩個圓形的第一凹槽2,其關鍵在于:所述殼體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長條形的臺階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臺階部5位于兩個第一凹槽2之間,其中臺階部5左右對稱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兩邊,臺階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臺階部5上均開有上下兩個矩形的卡孔5a ;在所述第二凹槽4內安裝有矩形的背光組件7,所述背光組件7的左右兩邊均連接有與卡孔5a——對應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應卡孔5a內;
[0031 ] 在所述殼體I上還開有M個矩形的導光孔3,所述導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為正整數;
[0032]所述第一凹槽2的PCB板上包括:第一電阻、第三電阻、MCU、第四電阻、第五電阻、驅動電路、第一晶體管、文字板背光電路、指針背光電路、LCD燈,
[0033]第一電阻一端連接可調節的PWM脈沖信號端,所述第一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三電阻一端,所述第三電阻另一端連接MCU脈沖信號輸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第四電阻一端,所述第四電阻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五電阻一端和第一晶體管漏極,所述第五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柵極,所述第一晶體管源極連接文字板背光電路,所述MCU指針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驅動電路輸入端,所述驅動電路輸出端分別連接LCD燈和指針背光電路。
[0034]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在殼體上設置第二凹槽和臺階部,在臺階部上開設卡孔,將背光組件直接卡扣安裝在第二凹槽內,使背光組件也通過外殼定位固定,便于背光組件上的LCD顯示區域與屏板上的LCD窗口更準確地對準,PWM脈沖信號對文字板背光和指針背光進行調節。
[0035]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文字板背光電路包括: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二發光二極管、第三發光二極管,
[0036]第六電阻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源極,所述第六電阻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二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七電阻一端,所述第二發光二極管正極連接第三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七電阻另一端,所述第七電阻另一端還連接第八電阻一端,所述第八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三發光二極管正極,所述第三發光二極管正極連接電源端。
[0037]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文字板背光電路設計合理,電路工作穩定。
[0038]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指針背光電路包括:第九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四發光二極管、第五發光二極管,
[0039]所述第九電阻一端連接驅動電路信號輸出端,所述第九電阻另一端連接第四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十電阻一端,所述第四發光二極管正極分別連接第五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十電阻另一端,所述第十電阻另一端還連接第十一電阻一端,所述第十一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五發光二極管正極,所述第五發光二極管正極還連接電源端。
[0040]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指針背光電路設計合理,電路工作穩定。
[0041]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驅動電路為 ULQ2003A。
[0042]所述的用于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在每一所述卡孔5a內均設有限位部5b,所述限位部5b —體連接在卡孔5a朝向第二凹槽4的一邊的中部。
[0043]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優選的,所述第二凹槽4的底面中部設有矩陣分布的四個凸釘4a,在所述背光組件7的背面設有與凸釘4a—一對應的凹陷部,所述凸釘4a伸入相應凹陷部內。
[0044]儀表接口采集低頻的PWM調光信號,通過兩電阻進行分壓給適合MCU采集的電壓信號,然后MCU通過采集的電壓信號進行轉換,輸出三路獨立的PWM信號分別經放大器進行文字板,指針,LCD背光亮度調節控制。輸入端并聯一個小電容,構成一個RC低通濾波器,濾除頻率以外的高頻雜波信號,使MCU不必開啟自身的算法進行濾波,減輕了負擔;輸入端加個穩壓管,給單片機提供穩定的采集信號,不會受外界的電壓波動的干擾,保護MCU的1口不被過壓損壞。
[0045]解決汽車儀表的LCD背光與文字板,指針亮度可以隨用戶的需求而進行調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儀表背光進行亮度調節。
[0046]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0047]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包括長條形的殼體(I),在所述殼體(I)的下邊一體連接有兩個左右對稱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開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過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內端,在殼體(I)上還并排設有兩個圓形的第一凹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長條形的臺階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臺階部(5)位于兩個第一凹槽(2)之間,其中臺階部(5)左右對稱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兩邊,臺階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臺階部(5)上均開有上下兩個矩形的卡孔(5a);在所述第二凹槽(4)內安裝有矩形的背光組件(7),所述背光組件(7)的左右兩邊均連接有與卡孔(5a)——對應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應卡孔(5a)內; 在所述殼體(I)上還開有M個矩形的導光孔(3),所述導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為正整數; 所述第一凹槽(2)PCB板上包括:第一電阻、第三電阻、MCU、第四電阻、第五電阻、驅動電路、第一晶體管、文字板背光電路、指針背光電路、LCD燈, 第一電阻一端連接可調節的PWM脈沖信號端,所述第一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三電阻一端,所述第三電阻另一端連接MCU脈沖信號輸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第四電阻一端,所述第四電阻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五電阻一端和第一晶體管漏極,所述第五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柵極,所述第一晶體管源極連接文字板背光電路,所述MCU指針背光信號輸出端連接驅動電路輸入端,所述驅動電路輸出端分別連接LCD燈和指針背光電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文字板背光電路包括: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二發光二極管、第三發光二極管, 第六電阻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源極,所述第六電阻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二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七電阻一端,所述第二發光二極管正極連接第三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七電阻另一端,所述第七電阻另一端還連接第八電阻一端,所述第八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三發光二極管正極,所述第三發光二極管正極連接電源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指針背光電路包括:第九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四發光二極管、第五發光二極管, 所述第九電阻一端連接驅動電路信號輸出端,所述第九電阻另一端連接第四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十電阻一端,所述第四發光二極管正極分別連接第五發光二極管負極和第十電阻另一端,所述第十電阻另一端還連接第十一電阻一端,所述第十一電阻另一端連接第五發光二極管正極,所述第五發光二極管正極還連接電源端。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電路為ULQ2003A。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所述卡孔(5a)內均設有限位部(5b),所述限位部(5b) —體連接在卡孔(5a)朝向第二凹槽(4)的一邊的中部。6.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下固定汽車儀表殼體和背光組件的亮度可調電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凹槽(4)的底面中部設有矩陣分布的四個凸釘(4a),在所述背光組件(7)的背面設有與凸釘(4a) —一對應的凹陷部,所述凸釘(4a)伸入相應凹陷部內。
【文檔編號】B60K35-00GK204288770SQ201420734555
【發明者】曹幸靜, 付顯波, 駱劍斌 [申請人]重慶矢崎儀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