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削鉛筆機及其筆具饋送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削鉛筆機,特別是涉及削鉛筆機的筆具饋送機構。
背景技術:
圖1是揭示一款常見的削鉛筆機,如圖所示,所述的削鉛筆機10的機體12 后側設有一手動式誘導夾持器14,如圖2所示,待削鉛筆20可利用朝向機體后 方預先拉開的誘導夾持器加以夾持固定,并且在旋柄16轉動時,誘導夾持器會持 續地朝機體靠送,將待削鉛筆20饋送到進行切削的位置上。
誘導夾持器是存在于削鉛筆機上的構件之一,當誘導夾持器處在拉開的狀態, 但是沒有夾持待削鉛筆時,當旋柄被旋動時就會自動靠合在機體后方,以致在于 這種狀況、情形下,使用者遭受誘導夾持器夾傷手部的情形時有所聞。
辦此可知,誘導夾持器存在有使用上的危險性,但是L《久以來,相關業者并 未提出任何可以有效解決此項問題的技術手段,所以,消費者在使用這類產品時 只能仰賴自己小心操作,注意并避免遭受誘導夾持器夾傷。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削鉛筆機及其筆具 饋送機構,針對削鉛筆機的誘導夾持器可能會在操作使用時夾傷使用者的缺失, 提出一種解決之道。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 一種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固定架;一轉盤,結合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可相對于所述的固定架旋轉,所述的轉 盤設有一套接孔;以及數個饋筆輪軸,樞設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彼此保持有可將筆具夾持通過的間距;其中至少一饋筆輪軸接受所述的轉盤帶動而旋轉。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還包括
一種削鉛筆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機體,設有可供筆具插入內部的一筆洞;
一旋柄,結合在所述的機體外側,并且承接有一插入所述的機體內的一套筒, 所述的套筒設有一內孔以供筆具插入;
一切刀,設置在所述的機體內,用以切削經由所述的筆洞進入所述的內孔的 筆具;及
一筆具饋送機構,其包括有
一固定架;
一轉盤,結合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可相對于所述的固定架旋轉,所述的轉 盤設有一套接孔;以及
數個饋筆輪軸,樞設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彼此保持有可將筆具夾持通過的 間距;其中至少一饋筆輪軸接受所述的轉盤帶動而旋轉;
所述的固定架結合在所述的機體匕且所述的轉盤所設的套接孔是與所述的 套筒對應套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在于憑借 筆具饋送機構將插入筆洞內的筆具朝機體內饋送,進行切削動作,不用再憑借助 誘導夾持器推送待削鉛筆,不會夾傷手部。
圖l,是現有削鉛筆機的后視立體圖,暨顯示出將誘導夾持器靠合在機體時 的狀態;
圖2,是現有削鉛筆機的后視立體圖,暨顯示出將誘導夾持器朝機體后方拉 出并且夾持有一筆具時的狀態;
圖3,是本實用新型筆具饋送機構應用在削鉛筆機上的立體分解圖4,是本實用新型筆具饋送機構應用在削鉛筆機上的立體組合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筆具饋送機構的結構分解圖6,是本實用新型筆具饋送機構的正視圖7,是本實用新型筆具饋送機構的使用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0-削鉛筆機;12-機體;14-誘導夾持器;16-旋柄;20-待削
鉛筆;30-筆具饋送機構;32-固定架;322-固定耳;324-穿孔;34-轉盤;340-套接 孔;342-內套環;344-外轉盤;346-凸柱;36-饋筆輪軸;362-軸桿;364-齒輪部; 366-夾持套;368-夾槽;42-機體;422-筆洞;44-旋柄;46-套筒;460-內孔;48-切刀。
具體實施方式
茲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及詳細說明,現配合圖式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3所示,圖中是揭示本實用新型筆具饋送機構應用安裝在一臺削鉛 筆機內的實施例分解圖;圖4是顯示圖3所揭示的構件在組合后的狀態示意圖。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筆具饋送機構30主要包括有一固定架32、 一轉盤34, 以及數個饋筆轉輪36;轉盤34與饋筆轉輪36是分別與固定架32組合連接,并 且憑借固定架32裝設在削鉛筆機的機體42內部;其中,轉盤34與饋筆轉輪36 具有連動關系,也即當轉盤34被撥轉時,饋筆轉輪36會受到轉盤34連動而旋轉。
筆具饋送機構30中的固定架32具有一個以上的固定耳322,并且可憑借固 定耳322上所設的穿孔324以螺絲鎖定結合在削鉛筆機的機體42內。
在削鉛筆機的機體42后側設有可供待削鉛筆插入機體42內部的一筆洞422, 而筆具饋送機構30是裝設在對應于筆洞422所在位置的機體42內側,如此,當 待削鉛筆經由筆洞插入到機體42內,即可憑借被驅動的筆具饋送機構30將待削 鉛筆朝機體42內饋送。
在削鉛筆機的機體42外側設有一旋柄44,旋柄44是樞設在機體42,并且承 接有一位于機體42內的一套筒46,套筒46設有一內孔460以供筆具插入;此外, 在機體42內另外還設有一切刀48,切刀48負責切削經由的筆具饋送機構30饋 送進入內孔460的待削鉛筆。其中,圖中所揭的切刀48是搭載在套筒46側緣的 一螺旋刀具。
請同時參閱圖5及圖6所示,筆具饋送機構30中的轉盤34是結合在固定架 32上并且可相對于固定架32旋轉,而且在轉盤34上設有一套接孔340,以供前 述套筒46穿套組合,以憑借旋柄44旋轉驅動(如圖7所示)。其中,轉盤34進一 步是由設有套接孔340的一內套環342與一外轉盤344相互組合而成。在外轉盤 344的盤面上設有一個以上凸柱346,凸柱346可以是凸出的盤面的柱狀體或粒狀 體。
至于所述的饋筆輪軸36則是樞設在固定架32上,圖式中所揭是以二支饋筆 輪軸36作為示例,兩饋筆輪軸36彼此間保持有可將一筆具夾持通過的間距,此 間距可依據筆具的直徑或斷面輪廓加以設定變更。更具體而言,每一支饋筆輪軸 36進一步包含有一軸桿362、設在軸桿362 —端的一齒輪部364,以及包覆在軸 桿362外緣的一夾持套366,用以夾持筆具。在實施時,建議夾持套366最好是 采用具有粗糙表面的柔軟件,以增加夾持筆具的表面摩擦力與緊度。此外,在夾 持套366的中段位置上可以設有向內凹陷的一夾槽368,用以穩定地夾持住筆具, 并且平穩地饋送筆具。
饋筆輪軸36所具有的齒輪部364是對應設置在轉盤34被撥動旋轉時,恰好 可憑借轉盤34盤面上所設凸柱346撥轉連動的位置上。
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筆具饋送機構30是可應用在削鉛筆機或類似產品 上,以本實用新型附圖所揭示的削鉛筆機為例,當待削鉛筆20經由筆洞422插入 夾持在兩饋筆輪軸36之間,隨后開始旋轉位于機體42外側的旋柄44,憑借套接 孔340與套筒46對應套接的轉盤34會隨著旋柄44同步轉動,在此同時,經由轉 盤34連動的饋筆輪軸36也會開始將待削鉛筆20朝向機體42內的方向饋送進給, 將待削鉛筆20送進套筒46的內孔460中,憑借切刀48進行切削動作。
綜上所述,將本實用新型的筆具饋送機構應用在削鉛筆機上,削鉛筆機即不 需要設置誘導夾持器來饋送待削鉛筆,完全免除掉削鉛筆機具有誘導夾持器時所 存在的使用缺失。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 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 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固定架;一轉盤,結合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可相對于所述的固定架旋轉,所述的轉盤設有一套接孔;以及數個饋筆輪軸,樞設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彼此保持有可將筆具夾持通過的間距;其中至少一饋筆輪軸接受所述的轉盤帶動而旋轉。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盤進一步由 設有所述的套接孔的一內套環,以及一外轉盤組合而成。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盤在盤面上 設有一個以上凸柱,所述的饋筆輪軸具有一齒輪部,所述的凸柱撥轉所述的齒輪 部而令所述的饋筆輪軸樞轉。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饋筆輪軸進一 歩包含有--軸桿,以及包覆在所述的軸桿外緣的一個用來夾持筆具的夾持套。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持套具有一 粗糙表面。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持套是一柔 軟件。
7.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筆具饋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持套的中段 位置上具有向內凹陷的一夾槽。
8. —種削鉛筆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機體,設有可供筆具插入內部的一筆洞;一旋柄,結合在所述的機體外側,并且承接有一插入所述的機體內的一套筒, 所述的套筒設有一內孔以供筆具插入;一切刀,設置在所述的機體內,用以切削經由所述的筆洞進入所述的內孔的 筆具;及一筆具饋送機構,其包括有一同定架;一轉盤,結合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可相對于所述的固定架旋轉,所述的轉 盤設有一套接孔;以及 數個饋筆輪軸,樞設在所述的固定架上并且彼此保持有可將筆具夾持通過的 間距;其中至少一饋筆輪軸接受所述的轉盤帶動而旋轉;所述的固定架結合在所述的機體上,且所述的轉盤所設的套接孔是與所述的 套筒對應套接。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削鉛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架進一步具有 一個以上的固定耳,且所述的固定耳上設有穿孔以供鎖定結合在所述的機體上。
10.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削鉛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刀是搭載在所述 的套筒側緣的一螺旋刀具。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削鉛筆機及其筆具饋送機構,可應用在削鉛筆機或類似產品上,其包括有可安裝在削鉛筆機機體內的一固定架、結合在固定架上并且可相對于固定架旋轉的一轉盤,以及樞設在固定架上并且彼此保持有可將筆具夾持通過的間距的數個饋筆輪軸;當轉盤經驅動而旋轉時,饋筆輪軸也會同步被帶動,如此以將經由饋筆輪軸夾持住的筆具朝削鉛筆機內饋送進給,以進行切削動作。
文檔編號B43L23/08GK201073887SQ20072017651
公開日2008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12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12日
發明者張明德 申請人:萊德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