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分區背光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背光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分區背光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背光,作為LCD模塊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件,現有技術中無論是背光的顏色、背光 的亮度還是背光的均勻性都已經比較的完善。但是在我們對任何事情要求越來越完善的今 天,它似乎還不能完全達到人們的要求。以前,我們所做的背光都是一種顏色,即一塊顯示 屏上,顯示的圖形是白色的就都是白色的,要是紅色的就都是紅色的。如果我們希望在一塊 液晶顯示屏上顯示的顏色更豐富一些,例如左面紅色,中間白色,右邊藍色,這樣就沒辦法 實現了。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現有技術中LCD背光色彩單一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分區背
光顯示裝置。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分區背光顯示裝 置,該裝置至少包括一光源和一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顯示不同的顏 色。所述分區背光顯示裝置的內部電路可以有多種連接方式,串行連接,并行連接,或 者并串混合連接。所述分區背光顯示裝置的外圍設有驅動電路,所述驅動電路控制光源的亮滅。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背光源分成不同的區域,在每個區域顯示一種 顏色,來達到背光源可以顯示幾種顏色的效果,從而使整個的LCD模塊不再是一種單色屏, 而是可以顯示幾種不同顏色的彩色屏了。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源的分區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分區背光源的內部電路連接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外部驅動電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與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一種分區背光顯示裝置,該裝置至少包括一光源和一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分成幾 個區域,每個區域顯示不同的顏色。確認好后,要出一份具體的尺寸和顏色圖,還有背光內 部的電路圖。工作原理如下如圖1,圖中的標號1表示這個區域背光的一個顏色,標號2就表 示2號區域背光的一種顏色,3,4同理。至于每個區域的尺寸,需要根據IXD上圖形的分區的尺寸來定,每個區域的顏色,也可根據人們的需要來定。若放的是單色的燈,則只能顯示 一種顏色;若在每個區域內放的是RGB燈,則每個區域可以顯示8種不同的顏色。圖2,為分區背光內部的LED燈連接電路圖,此方案中RGB燈采用的是并聯方式,當 然也可采用串聯方式,或者是并串混合連接的方式均可。并聯用到的驅動電壓比較小,但是 電流相對的要很大,串聯的方式驅動電流較小,但是驅動電壓相對來講較大。設計者可根據 客戶的要求再結合外圍驅動電路來選擇LED的連接方式。圖3,為本實用新型分區背光的外部驅動電路。VDD為外部可提供的電源,一般選 擇+5V。R1,R2,R3為限流電阻,此處電阻的阻值和個數,要由經過此處的功率所決定。Q是 一個三極管,此方案中選用的是NPN型三極管,當然也可選用PNP型,至于選用何種類型的 三極管,要看設計者采用什么樣的連接電路。這個三極管的選擇要考慮到它的帶載能力,即 允許通過多大的電流,若分區背光的電流超過了它所允許的最大電流,則無法驅動分區背 光。P1為單片機的接口,我們可以通過單片機直接驅動分區背光,實現起來非常的方便。單 片機有P0,Pl,P2,P3四個I/O 口,每個I/O有8位雙向的I/O 口,這樣,單片機就有32個 I/O 口可以使用,若設計者所要使用的口線數超過了 32個,那么就需要在單片機外部加擴 展電流,擴展I/O 口,如加74LS244,增加其帶載能力。標號1為分區背光的一個區域,其 他區域的驅動方式與此相同。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技術方案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 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 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 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分區背光顯示裝置,該裝置至少包括一光源和一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顯示不同的顏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區背光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區背光顯示裝置的 內部電路可以有多種連接方式串行連接,并行連接,或者并串混合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區背光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區背光顯示裝置的 外圍設有驅動電路,所述驅動電路控制光源的亮滅。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分區背光顯示裝置。所述分區背光顯示裝置至少包括一光源和一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顯示不同的顏色;所述分區背光顯示裝置的內部電路可以有多種連接方式,串行連接,并行連接,或者并串混合連接;所述分區背光顯示裝置的外圍設有驅動電路,所述驅動電路控制光源的亮滅。本實用新型通過將背光源分成不同的區域,在每個區域顯示一種顏色,來達到背光源可以顯示幾種顏色的效果。
文檔編號G09G3/36GK201654394SQ20102017709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29日
發明者孫國華 申請人:大連東顯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