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學物理教學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教學模型,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中學物理教學模型,它主要用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之中。
背景技術:
目前,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但凡涉及到合力或運動軌跡在同一平面的受力分析,其理論講解很容易通過黑板或畫板進行受力分析,然而客觀事物是存在于立體空間內的,當需要講解三維立體空間的受力問題時,即使在畫板上畫出三維立體圖形,還是有很多的同學聽不懂。分析其中原因多為學生素質的差異,他們對立體空間的理解各不相同,許多同學難以將空間中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內的受力分析在大腦中建立一個空間的立體三維模型,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學不好空間的受力分析,并害怕受力分析,難以理解老師講解的內容,久 而久之易產生厭學情緒。然而現有的教學方式均由老師將各種受力分析畫在黑板上,尚無直觀的教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空間的受力分析。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中學物理教學模型,以解決現有力學教學中如何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三維模型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中學物理教學模型,由底座、立柱、球體、指示桿構成,其中底座是一個由鑄鐵制成的圓盤,立柱的下端緊固的連接在底座的中心,立柱的上端與球體的下端緊固連接,球體是由鋼板制成的圓球,在球體的表面畫有經線和緯線,指示桿的數量為4根,其中3根的長度相等,另一根的長度為其它3根的I. 5倍,指示桿均由薄壁鋁合金管制成,指示桿的上端制成箭頭狀,指示桿下端的鋁合金管內設置有一塊磁鐵,該磁鐵的下表面為一凹陷的球面,所述球面與球體表面相匹配,指示桿的下端可以吸附在球體表面上,并使指示桿垂直站立在球體的表面上。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老師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將一根指示桿吸附在球體表面來表示物體的一個受力方向,也可以將幾根指示桿吸附在球體表面上來表示幾個力與它們的合力的關系,這里較短的3根指示桿可以用來表示各個分力,而較長的一根指示桿可以用來表不合力。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在教學模型上直觀的顯示物體受力的分布情況,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題意,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是指示桿的放大剖視圖。圖中,I.底座,2.立柱,3.球體,4.指示桿,5.磁鐵。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中,一種中學物理教學模型,由底座I、立柱2、球體3、指示桿4構成,其中底座
I是一個由鑄鐵制成的直徑為100毫米、厚度為30毫米的圓盤,立柱2的下端緊固的連接在底座I的中心,立柱2的上端與球體3的下端緊固連接,球體3是由厚度為0. 5 I毫米的鋼板經沖壓、焊接制成的直徑為100毫米的圓球,在球體3的表面畫有經線和緯線,指示桿4的數量為4根,其中3根的長度相等,另一根的長度為其它3根的I. 5倍,指示桿4均由薄
壁鋁合金管制成,指示桿4的上端制成箭頭狀,指示桿4下端的鋁合金管內粘接有一塊磁鐵5,該磁鐵5的下表面為一凹陷的球面,所述球面與球體3的表面相匹配,指示桿4的下端可以吸附在球體3的表面上,并使指示桿4垂直站立在球體3的表面上。
權利要求1.一種中學物理教學模型,其特征是它是由底座、立柱、球體、指示桿構成,其中底座是一個由鑄鐵制成的圓盤,立柱的下端緊固的連接在底座的中心,立柱的上端與球體的下端緊固連接,指示桿的數量為4根,均由薄壁鋁合金管制成,指示桿的上端制成箭頭狀,指示桿下端的鋁合金管內設置有一塊磁鐵,該磁鐵的下表面為一凹陷的球面,所述球面與球體表面相匹配,指示桿的下端可以吸附在球體表面上,并使指示桿垂直站立在球體的表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學物理教學模型,其特征是所述球體是由厚度為0.5 I毫米的鋼板經沖壓、焊接制成的直徑為100毫米的圓球。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中學物理教學模型,其特征是所述球體的表面畫有經線和緯線。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學物理教學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指示桿其中3根的長度相等,另一根的長度為其它3根的I. 5倍。
專利摘要一種中學物理教學模型,由底座、立柱、球體、指示桿構成,其中底座是一個由鑄鐵制成的圓盤,立柱的下端緊固的連接在底座的中心,立柱的上端與球體的下端緊固連接,球體是由鋼板制成的圓球,在球體的表面畫有經線和緯線,指示桿的數量為4根,其中3根的長度相等,另一根的長度為其它3根的1.5倍,指示桿由薄壁鋁合金管制成,指示桿的上端制成箭頭狀,指示桿下端的鋁合金管內設置有一塊磁鐵,該磁鐵的下表面為一凹陷的球面,所述球面與球體表面相匹配,指示桿的下端可以吸附在球體表面上,并使指示桿垂直站立在球體的表面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在教學模型上直觀的顯示物體受力的分布情況,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文檔編號G09B23/10GK202523274SQ20122017086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3日
發明者劉瑩 申請人: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