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涂敷用具以及涂敷液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將內置的涂敷液供給至筆尖等涂敷體的涂敷用具,更加詳細地來講,涉及具有用于使涂敷液向涂敷體的供給量穩定的涂敷液供給單元的涂敷用具、以及在涂敷用具中組裝使用的涂敷液盒。其中,本說明書中的涂敷用具是指,并不僅限于尖頭萬能筆、鋼筆、線條彩色筆、白板筆等書寫工具,例如,還包括在紙面和白板等任意的對象物上涂抹修正筆這樣的液狀物的用具的總稱。
背景技術:
作為穩定地向筆尖(涂敷體)供給涂敷液的涂敷液供給單元,已知有一種技術是在筆尖和墨水罐之間設置能夠浸潰墨水(涂敷液)的中棉(涂敷液吸存體)。根據該技術,中棉吸收剩余的墨水,所以,不會過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另外,在筆尖墨水不足的情況下,被中 棉吸收的墨水先供給筆尖,因此,能夠防止墨水的供給不足。由此,能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
墨水O作為使用該技術的涂敷用具,有一種廣為人知的涂敷用具,其設置有將直液式書寫工具的墨水罐和墨水吸存體(涂敷液吸存體)之間連接的連通管,通過連通管從墨水罐向墨水吸存體供給墨水,這種涂敷用具例如有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直液式書寫工具。在此,直液式書寫工具是稱為所謂的無操作型的書寫工具。無操作型的書寫工具是,無需進行用于敲打筆尖和筆軸這樣的墨水供給的操作,就能夠向筆尖供給墨水的書寫筆。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6-212884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發明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發明的那樣的在通過連通管向墨水吸存體供給墨水的涂敷用具中,因所使用的墨水,有時必須增粗連通管。當具體地進行說明時,例如在使用粘度高的墨水的情況下,具有墨水在連通管內堵塞,流經連通管內的墨水不會到達吸存體的問題。即,因墨水的粘度,僅僅依靠墨水的自重的力量,有時難以使墨水流到墨水吸存體。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增粗連通管的孔徑,以使墨水容易流動。但是,當增粗連通管的孔徑時,具有為了設置粗的連通管就必須增粗本體的孔徑的設計方面的制約。另外,在使用粘度聞的墨水的情況下,存在墨水難以滲入墨水吸存體中,從墨水吸存體流向筆尖的墨水流不穩定的問題。另外,在現有的涂敷用具中,在外部空氣溫度和使用情況滿足特定的條件時,有可能發生墨水漏出。如詳細地說明,則在墨水罐的墨水余量少的狀態下,當外部空氣溫度上升時,墨水罐內的空氣就會膨脹,膨脹的空氣從墨水罐擠壓墨水。由此,存在墨水有可能被過多地供給墨水吸存體,墨水從墨水吸存體中溢出,最終向涂敷用具的外部漏出的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涂敷用具,在無操作式的涂敷用具中,在連通管的孔徑細的情況下也能使用多種涂敷液,能夠將涂敷液從墨水吸存體穩定地供給至筆尖,并且能夠防止墨水從墨水吸存體中漏出。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涂敷用具,其具有涂敷液收納部,能夠在使涂敷液在內部流動的狀態下填充涂敷液;和用于涂敷涂敷液的涂敷體,該涂敷用具在涂敷液收納部和涂敷體之間具備浸潰涂敷液的涂敷液吸存體,在涂敷液收納部和涂敷液吸存體之間設置有具有涂敷液能夠流通的流路的流路形成部,上述涂敷用具的特征在于上·述流路形成部具有突出部和按壓部,上述突出部,朝向涂敷體側突出,在內部形成有中空部分,設置有連通中空部分和外部的連通孔,上述按壓部是從突出部的側面朝向外方大致垂直地突出的突起,至少一部分從上方接觸涂敷液吸存體,在按壓部中,作為與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以及按壓部的突出方向分別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的按壓部的厚度是I. Omm以上
3.Omm以下。在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中,流路形成部具有按壓部,按壓部的至少一部分從上方接觸涂敷液吸存體。這樣,通過從上方按壓涂敷液吸存體,能夠提高涂敷液吸存體的毛細管力。因此,如墨水的粘度高的情況、和連通管的孔徑小的情況的方式,在墨水僅靠自重不會向下方移動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毛細管力將墨水引入涂敷液吸存體中。即,能夠在孔徑小的細管中采用多種涂敷液。另外,當涂敷液吸存體的上方部分被按壓部按壓時,在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形成有空隙率降低的部分。即,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變成空隙率較低的高密度部分,另一方面,涂敷液吸存體的上端附近與下端附近相比,變成空隙率高的低密度部分。即,在涂敷液吸存體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之間形成有密度差,與涂敷液吸存體的上端附近的毛細管力相比,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的毛細管力處于增強的狀態。在此,涂敷液從毛細管力小的部分流向毛細管力大的部分,所以,能夠可靠地使引入涂敷液吸存體中的墨水進一步向下方移動。即,能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且,涂敷液吸存體的空隙率降低的部分為,形成于纖維和纖維之間的孔(間隙)變小,適量的涂敷液滲出的那樣的細孔。換而言之,涂敷液吸存體的空隙率低的部分處于浸潰的涂敷液不會一次大量地向其他部分流出的狀態。即,通過在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形成空隙率降低的部分,防止短時間內大量的涂敷液從所形成的空隙率低的部分漏出,由此能夠防止涂敷液從中棉漏出。并且,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的按壓部的厚度是I. Omm以上。由此,能夠充分地發揮上述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的空隙率降低的作用。另一方面,當厚度過厚時,難以收納在涂敷用具內(由于使用者手握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來使用,因此,外徑的尺寸自然會存在界限),且成形時發生收縮等的不良現象,因此,將其設定為3. Omm以下。通過這樣來設定按壓部的厚度,能夠更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能夠進一步防止涂敷液漏出。[0023]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按壓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厚度為2. Omm以上4. 5mm以下。根據該結構,按壓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厚度是2. Omm以上,所以,能夠充分地發揮上述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的空隙率降低的作用。另一方面,組裝涂敷用具時的操作性下降,所以優選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是4. 5_以下。由此,能夠更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能夠進一步防止涂敷液漏出。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按壓部形成有多個,至少一組的按壓部設置于隔著突出部相對的位置,從其中一個按壓部的突出端至另一個按壓部的突出端的距離是8. 5mm以上14. Omm以下。根據該結構,優選上述按壓部形成有多個,至少一組的按壓部設置于隔著突出部相對的位置,從其中一個按壓部的突出端至另一個按壓部的突出端的距離是8. 5mm以上14. Omm以下,更加優選是10. 5mm以上13. 5mm以下。因此,能夠更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能夠進一步防止涂敷液漏出。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按壓部是平板狀,從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的基端部分延伸至頂端部分附近。根據該結構,能夠提供一種具有強度高的按壓部,且具有制造容易的突出部(連通管)的涂敷用具。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連通孔優選設置有兩個以上,連通孔的至少一個設置于突出部的頂端附近,在比該連通孔更靠突出部的基端側設置有其他的連通孔。根據該結構,在設置于頂端側的連通孔和其他的連通孔之間在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突出部的軸向)上設置有距離。因此,與各個連通孔的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上的距離相同的情況相比,能夠將用于供給墨水的連通孔與用來導入外部空氣的連通孔設置于分離的位置,所以,能夠更加可靠地導入外部空氣。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按壓部的下端位于比上述連通孔更靠上方的位置,上述突出部與涂敷液吸存體接觸。根據該結構,上述按壓部的下端位于比上述連通孔更靠上方的位置。這是指,在設置有多個上述連通孔的情況下,上述按壓部的下端均位于比連通孔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沒有按壓部妨礙連通孔和涂敷液吸存體的接觸的問題,所以,能夠可靠地使連通孔與涂敷液吸存體接觸。當具體地進行說明時,在按壓部的下端位于連通孔的下方的情況下、和按壓部的下端與連通孔的高度方向的位置相同的情況下,由于按壓部向遠離突出部的方向按壓涂敷液吸存體,由此,具有妨礙形成于突出部的連通孔與涂敷液吸存體的接觸的問題。但是,在本結構中,由于按壓部位于連通孔的上方,因此,沒有妨礙位于突出部的下方側的涂敷液吸存體與連通孔的接觸的問題。而且,當作為連通管的突出部與涂敷液吸存體接觸時,能夠以涂敷液吸存體覆蓋設置于突出部的上述孔的開口的方式來配置。由此,涂敷液被涂敷液吸存體的毛細管力吸弓丨,從連通管流出的涂敷液的單位時間的流出量穩定。即,在連通管的頂端不會發生因涂敷液的表面張力導致涂敷液滯留這樣的情況。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涂敷液吸存體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述流路形成部的內部。[0037]根據該結構,在流路形成部的內部配置有涂敷液吸存體的一部分。由此,如在墨水的粘度高的情況、和突出部的直徑小的情況下的那樣,即使在墨水僅靠自重不會移動至下方的排出口的情況下,只要墨水接觸位于流路形成部內部的涂敷液吸存體,也能夠利用涂敷液吸存體的毛細管力使墨水進一步向下方移動。即,能夠可靠地使墨水向涂敷液吸存體側移動,并且能夠穩定地供給墨水。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流路形成部由基底部和突出部形成,基底部和突出部是直徑不同的圓筒狀,具有連通各自的中心部分的中空孔,在突出部的頂端的圓形面和側面的頂端附近分別設置有上述連通孔。根據該結構,能夠提供一種容易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制造容易且具有強度高的突出部(連通管)的涂敷用具。優選在突出部的側面的頂端附近形成的連通孔的中心軸與上述按壓部的突出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采用以下結構與用來向涂敷液吸存體側供給墨水的連通孔不同另外設置的、且用來向涂敷液收納部中導入空氣的連通孔,與按壓部的突出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流路形成部與涂敷液收納部一體地形成。根據該結構,流路形成部與涂敷液收納部一體地形成,因此,僅僅使在涂敷液收納部中填充有涂敷液的狀態下的流路形成部與以前的流路形成部更換,就能補充涂敷液。因此,與使用吸液玻璃管這樣的部件向涂敷用具本體內的涂敷液收納部補充涂敷液的情況相t匕,涂敷液的補充操作容易。另外,在流路形成部與涂敷液收納部一體地形成以減少零件數量的情況下,也具有能夠降低制造成本低、簡化組裝的優點。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流路形成部和涂敷液收納部能夠以自由拆裝的方式安裝。根據該結構,由于上述流路形成部和涂敷液收納部能夠以自由拆裝的方式安裝,因此,只要更換涂敷液收納部就能補充涂敷液。因此,與在涂敷用具本體內的涂敷液收納部中使用吸液玻璃管這樣的部件來補充涂敷液的情況相比,涂敷液的補充作業容易。優選涂敷液收納部在下方設置有連通外部和內部空間的收納部側貫通孔,上述流路形成部由基底部和突出部形成,在上述基底部形成有筒狀部,筒狀部與上述突出部的中空部分連通,當安裝了上述流路形成部和涂敷液收納部時,收納部側貫通孔與筒狀部連通。根據該結構,上述流路形成部和涂敷液收納部的拆裝變得更加容易。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在靠近涂敷體的部分形成有吸存體收納部,上述涂敷液吸存體配置于吸存體收納部內,在吸存體收納部內配置有吸存體收縮部件,該吸存體收縮部件與上述涂敷液吸存體接觸,涂敷液吸存體成為收縮的狀態。根據該結構,在涂敷液吸存體的配置位置設置有吸存體收縮部件。吸存體收縮部件與涂敷液吸存體接觸,于是變成涂敷液吸存體收縮的狀態。即,使涂敷液吸存體處于被吸存體收縮部件按壓的狀態,在涂敷液吸存體的適當部分形成空隙率降低的部分。在此,如上所述,涂敷液吸存體的空隙率降低的高密度部分與空隙率高的低密度部分相比,毛細管力增大。即,通過使吸存體收縮部件與涂敷液吸存體接觸,由此在涂敷液吸存體中形成有毛細管力高的部分和毛細管力低的部分。而且,涂敷液從毛細管力小的部分流向毛細管力大的部分,所以,當在涂敷液吸存體中形成毛細管力高的部分和毛細管力低的部分時,就能夠控制吸入涂敷液吸存體中的墨水的流動。由此,能夠將引入涂敷液吸存體中的墨水穩定地供給筆尖。另外,涂敷液吸存體的空隙率降低的部分是,形成于纖維和纖維之間的孔(間隙)變小,適量的涂敷液滲出的那樣的細孔。換而言之,涂敷液吸存體的空隙率降低的部分處于浸潰的涂敷液不會一次大量地向其他部分流出的狀態。即,在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形成空隙率降低的部分,防止短時間內大量的涂敷液從所形成的空隙率降低的部分漏出,由此能夠防止涂敷液從中棉漏出。優選上述吸存體收縮部件配置于吸存體收納部的涂敷體側的端部。在該結構中,吸存體收縮部件也可以配置于涂敷體側的端部。即,也可以是從下方按壓涂敷液吸存體的結構。優選上述涂敷體是棒狀體,上述吸存體收縮部件是環狀體,上述涂敷體的一部分位于吸存體收納部內,吸存體收縮部件以圍繞涂敷體的狀態配置。在本實用新型中,也可以為將吸存體收縮部件配置在涂敷體的周圍的結構。此時,也可以為在吸存體收縮部件中插入安裝涂敷體的一部分的結構。優選上述吸存體收縮部件具備向涂敷液吸存體側突出的突起部。根據該結構,吸存體收縮部件具備向涂敷液吸存體側突出的突起部,所以,當使涂敷液吸存體處于被吸存體收縮部件按壓的狀態時,能夠增加吸存體收縮部件對涂敷液吸存體的按壓量。由此,能夠進一步降低涂敷液吸存體的規定部分的空隙率。吸存體收縮部件也可以在頂面形成有多個突起部,該多個突起部在周向上隔著間隔呈列狀配置。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上述流路形成部的至少一部分從上方插入到涂敷液吸存體中,上述流路形成部的插入到涂敷液吸存體中的部分的插入方向上的長度是15. Omm以上25. Omm以下。在該結構中,流路形成部的至少一部分從上方插入涂敷液吸存體中。因此,與流路形成部的插入部分的體積對應,涂敷液吸存體被相應地向下方按壓成為收縮的狀態。即,使涂敷液吸存體處于被流路形成部按壓的狀態,在涂敷液吸存體的適當部分形成空隙率降低的部分。由此,在涂敷液吸存體中形成密度不同的部分,所以,如上所述,不僅能夠穩定地將引入入涂敷液吸存體中的墨水供給至筆尖,并且能夠防止涂敷液從中棉中漏出。此外,在本結構的涂敷用具中,對于流路形成部的插入涂敷液吸存體中的部分,其插入方向上的長度是15. Omm以上25. Omm以下,所以,能夠更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能夠進一步防止涂敷液漏出。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在涂敷體附近的部分形成有吸存體收納部,上述涂敷液吸存體配置于吸存體收納部內,在吸存體收納部的內周面形成有按壓突起,其從外側朝向內側突出,沿著包括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根據該結構,在配置涂敷液吸存體的吸存體收納部的內周面形成有按壓突起。按壓突起與涂敷液吸存體接觸,于是就變成涂敷液吸存體收縮的狀態。即,使涂敷液吸存體處于被按壓突起按壓的狀態,在涂敷液吸存體的適當部分形成空隙率降低的部分。由此,在涂敷液吸存體中形成有密度不同的部分,所以,如上所述,不僅能夠穩定地將引入涂敷液吸存體中的墨水供給至筆尖,并且能夠防止涂敷液從中棉中漏出。優選上述按壓突起的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是5. Omm以上15. Omm以下。根據該結構,上述按壓突起的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是5. Omm以上15. Omm以下,所以,能夠更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能夠進一步防止涂敷液漏出。優選上述按壓突起的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是O. 5mm以上2. Omm以下。根據該結構,按壓突起的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是O. 5mm以上2. Omm以下,所以,能夠更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能夠進一步防止涂敷液漏出。 作為與上述按壓突起的延伸方向以及上述按壓突起的突出方向分別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的按壓突起的厚度優選O. 5mm以上2. Omm以下。根據該結構,作為與上述按壓突起的延伸方向以及上述按壓突起的突出方向分別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的按壓突起的厚度是O. 5mm以上2. Omm以下,所以,能夠更加穩定地向筆尖供給墨水,并能夠進一步防止涂敷液漏出。優選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具有具備筒部和上述涂敷體的涂敷用具本體,筒部內置上述涂敷液吸存體和上述流路形成部,上述涂敷液收納部由涂敷液盒構成,在上述涂敷用具本體的筒部內安裝有上述涂敷液盒,從上述涂敷液盒的涂敷液供給孔向涂敷體側供給涂敷液,在該涂敷用具中,上述涂敷液盒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狀態下,其大部分位于筒部內,僅僅后端部從筒部露出,在上述涂敷液盒的后端部具有嵌合部,能夠使其他的涂敷液盒的一部分嵌合到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涂敷液盒的上述嵌合部中。在此,是否是涂敷液盒的“大部分在筒部內”,通常的使用者在日常使用涂敷用具時,根據是否存在采用手指就能直接摘除涂敷液盒的露出部分的露出部分來判斷。另外,在此所說的“嵌合”是指,嵌合部具備凹處以及/或者突起,一個嵌合部與其他的嵌合部在其一部分或全部相互接觸并嵌合。另外,嵌合的狀態包括平緩地嵌入的狀態(緩嵌狀態);按壓嵌入的狀態(壓嵌狀態);和緊貼嵌入的狀態(緊嵌狀態)等。根據上述結構,在涂敷液盒(例如墨水盒)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狀態下,其大部分位于筒內,僅僅后端部從筒部露出。這樣,在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狀態下,使用者用手指能夠直接接觸的部位只有后端部,所以,僅在該后端部中,難以或者不能用手指摘下涂敷液盒。因此,在使用通常的涂敷用具時,防止誤將涂敷液盒摘下、拆下。即,在使用通常的涂敷用具時,涂敷液幾乎不會漏到外部。另外,即使是具備覆蓋涂敷部的蓋部件(蓋)等的涂敷用具,如上所述,也難以或者不能用手指摘下涂敷液盒,因此,幾乎不會因蓋部件等的拆裝操作而誤將盒拆下。另外,根據上述結構,在上述涂敷液盒的后端部具有嵌合部,能夠使其他的涂敷液盒的一部分嵌合到在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涂敷液盒的上述嵌合部。在此,其他的涂敷液盒是與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的筒部內的涂敷液盒不同的其他的盒。為了便于理解,如果將作為更換對象的其他的涂敷液盒(通常是嶄新的涂敷液盒)稱作“更換涂敷液盒”,將作為被交換對象的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的筒部內的涂敷液盒(通常是用完的涂敷液盒)稱作“被更換涂敷液盒”,則在設置于被更換涂敷液盒的后端部的嵌合部中能夠嵌合更換涂敷液盒的一部分。這樣,通過在嵌合狀態下進行拆下操作,能夠從筒部拆下被更換涂敷液盒。另外,當拆下涂敷液盒時,使用更換的嶄新的涂敷盒,所以,在拆下操作中,不必使用其他的部件和夾具。即,當更換涂敷液盒時,不需要螺絲刀其他的工具就能夠進行操作。對于更換涂敷液盒與被更換涂敷液盒的嵌合,在嵌合的狀態下處于下垂的姿勢時,也可以是嵌合部解除嵌合狀態并分開的平緩的嵌合狀態。另外,在嵌合的狀態下處于下垂的姿勢時,也可以使其牢固地嵌合,以保持嵌合部保持嵌合狀態。如上所述,根據該結構,在涂敷用具本體中安裝涂敷液盒的狀態下,用手指難以或者不能摘除涂敷液盒,因此,防止在使用涂敷用具時誤將涂敷液盒拆下。另外,根據該結構,在更換涂敷液盒時,不需要螺絲刀其他的工具就能夠進行操作。優選在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中組裝使用的涂敷液盒優選的涂敷液盒,包括設置有涂敷液排出口的涂敷液收納部;和密閉部件,其密閉該涂敷液排出口,能夠將涂敷液收納部內部密閉,密閉部件,在涂敷液收納部中,設置有以圍繞涂敷液排出口的方式突出的擠壓引導器,該擠壓引導器具有突出頂部以沿著圍繞方向成階梯式不同的上升坡度傾斜的傾斜區域,在密閉部件上設置與擠壓引導器抵接的滑動部,當使上述滑動部沿著上述擠壓引導器的傾斜區域的上升坡度移動時,密閉部件對涂敷液收納部的密閉狀態就被解除。根據該結構,通過使涂敷液收納部與密閉部件相對地旋轉,能夠使兩者分離,所以,不必在使兩者分離的方向上直接作用外力。因此,防止在拆下密閉部件時使涂敷液飛散。另外,在擠壓引導器上設置有呈階梯式不同的上升坡度的傾斜區域,因此,當拆下密閉部件時所需的外力不會過大。另外,能夠目測識別有無解除涂敷液收納部的密閉狀態。發明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增強涂敷液吸存體的毛細管力,所以,如連通管的孔徑小的情況那樣,即使在涂敷液僅靠自重而不會向下方移動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毛細管力將涂敷液向涂敷液吸存體引入。即,具有在孔徑小的連通管中能夠采用多種涂敷液的效果。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增強涂敷液吸存體的下端附近的毛細管力,使其比上端附近的毛細管力更大。由此,能夠確保使被引入涂敷液吸存體中的涂敷液進一步向下方移動,所以,具有能夠穩定地向涂敷體供給涂敷液的效果。還有,根據本實用新型,形成于涂敷液吸存體的特定部分的纖維和纖維之間的孔(空隙)變小,能夠形成適量的涂敷液滲出的那樣的細孔。即,不僅能夠使涂敷液吸存體的特定部分處于浸潰的涂敷液不會過多流出的狀態,并且能夠防止涂敷液從涂敷液吸存體漏出。
圖I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I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的截面圖。圖2是上下顛倒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I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中繼芯的立體圖。圖3是從A方向觀察圖2的中繼芯的A方向的向視圖。圖4是圖2的中繼芯的B-B截面圖。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I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墨水罐的立體圖。[0094]圖6是圖5的墨水罐部的A-A截面圖。圖7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I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的說明圖,表示在內部沒有墨水的狀態。圖8是表不連接圖I的中繼芯和墨水iil部時的情況的說明圖,按照(a) (b)的順序連接,部分切除地表示中繼芯。圖9是表示在第I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中在中棉配置部中充滿墨水的情況的說明圖,按照(a) (d)的順序充滿墨水。圖10是表示在第I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中在中棉配置部中填充的墨水減少、再次從墨水罐部填充墨水時的墨水的液位(水位)的說明圖,Ca)是表示在中棉配置部中填充墨 水的情況,(b)表示中棉配置部的墨水減少的狀態,(c)表示在中棉配置部中再次填充墨水的情況。圖1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的截面圖。圖12是表示圖11的按壓部件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圖12的按壓部件的平面圖。圖14是圖12的按壓部件的A-A截面圖。圖15是表示在第2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中在中棉配置部中充滿墨水的情況的說明圖,按照(a) (d)的順序充滿墨水。圖16是表示,在第2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中在中棉配置部中填充的墨水減少,再次從墨水罐部填充墨水時的墨水的液位(水位)的說明圖,Ca)是表示在中棉配置部中填充墨水的情況,(b)表示中棉配置部的墨水減少的狀態,(c)表示在中棉配置部中再次填充墨水的請情況。圖17是表示與圖2不同的方式的中繼芯的立體圖。圖18 Ca) (m)分別表示在與圖2不同的方式中形成的中繼芯的孔的開口形狀的說明圖。圖19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3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的截面圖。圖20是表示圖19的中棉配置部的一部分切斷立體圖。圖21是表示在第3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中在中棉配置部中充滿墨水的情況的說明圖,按照(a) (d)的順序充滿墨水。圖22是表示在第3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中在中棉配置部中填充的墨水減少、再次從墨水罐部填充墨水時的墨水的液位(水位)的說明圖,Ca)是表示在中棉配置部中填充墨水的情況,(b)表示中棉配置部的墨水減少的狀態,(c)表示在中棉配置部中再次填充墨水的請情況。圖23是本實用新型的變形例中所使用的墨盒的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圖24是圖23的墨水盒嵌合時的截面圖,Ca)是在圖23的B-B面切割的截面圖,(b)是相對于(a)在周向上旋轉90度的面所切割的截面圖。圖25是圖23的凸部的嵌合時的說明圖,Ca)是表示通過外邊緣部的平面與凸部的位置關系的立體圖,(b)是(a)的側面圖。其中,用陰影柵網格表示與嵌合時相鄰的凸部的接觸部分。(C)是在(a)的C-C面切割的截面圖。圖26是圖23的墨水盒中的嵌合部的平面圖。[0115]圖27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其他變形例中所使用的墨水盒的縱截面圖。圖28是表示關注擠壓引導器的本體筒卡合部的立體圖。圖29是表示擠壓引導器的展開圖。圖30是從背面側觀看到的墨水栓(密閉部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進而對本實用新型的各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其中,在以下的說明中,“前后”關系以筆頂端作為前側,墨水罐側作為后側進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第I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I具體而言是白板筆,如圖I所示,具有本體筒2;中繼芯3 (流路形成部);中棉4 (涂敷液吸存體);墨水罐部5 (涂敷液收納部);和筆尖6 (涂敷體)。而且,在設置于本體筒2的內側的中空部分的后側設置有能夠貯存墨水 7 (涂敷液)的墨水罐部5,在中空部分的前側形成中棉配置部8 (吸存體收納部)。此時,墨水罐部5位于中繼芯3的后側部分,中棉配置部8位于中繼芯3的前側部分。即,本體筒2的中空部分的前后被中繼芯3分隔。本體筒2是采用聚丙烯等樹脂、黃銅、不銹鋼等金屬這些適當的材料形成的筒體。該本體筒2由頂端部分28和后端部分29形成。頂端部28的外觀是隨著朝向前側逐漸變成尖頭的形狀。具體而言,從后方側朝向前方側,大徑的筒狀部分28a、小徑的筒狀部分28b、錐形形狀部分28c、直徑最小的筒狀部分28d四部分連續。此時,大徑的筒狀部分28a與小徑的筒狀部分28b通過肩(高低)差連續。另外,在頂端部分28的內部具有在長度方向上連通的內部空間30,該內部空間30也隨著朝向前側逐漸形成尖頭。另外,在頂端部分28的內周面的后方端部形成有本體側螺旋槽28e。后端部分29是在一側設置有開放口的大致呈有底圓筒狀的蓋體。中棉4是眾所周知的中棉,是具有能夠浸潰墨水7的連續氣孔的部件。更詳細地來講,由丙烯纖維等適當的纖維形成,在內部能夠浸潰墨水7。中繼芯3是本實施方式的特征的構成部件,以下,對其進行詳細的說明。中繼芯3由聚丙烯和聚縮醛等合成樹脂和金屬等適當的材料形成。另外,如圖2所示,中繼芯3由突出部11和基底部12形成。突出部11由大致呈圓筒狀的突出部本體32和長方形平板狀的按壓片33(按壓部)形成。此時,突出部本體32從基底部12的前端面25 (圖2中的上端面)朝向前方(圖2的上方)大致垂直地突出,以突出部本體32與基底部12的中心軸相同的方式配置。即,突出部11從基底部12的前端面25的中心部分附近突出。另外,按壓片33分別設置于在突出部本體32的側面的圓周方向上大致錯開180度的兩處,從突出部本體32的側面向外方突出。在此,兩個按壓片33均向與突出部本體32的長邊方向(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因此,該兩個按壓片33向相互分離的方向突出。另外,按壓片33沿著突出部本體32的長邊方向延伸。具體而言,按壓片33的后端部分與基底部12的前端面25接觸,按壓片33的前端部分位于比突出部本體32的前端(是突出方向頂端,圖2的上端)大致靠近后側(圖2的下側)的位置。即,兩個按壓片33均從基底部12的前端面25 (圖2的上端面)朝著前方(圖2的上方)大致垂直地突出,長邊方向上的長度比突出部本體32略短。[0128]此外,按壓片33的寬度LI、即按壓片33的突出方向上的長度LI優選2. Omm
4.5mm,更優選 3. Omm 4. 0_。另外,按壓片33的厚度L2、即與按壓片33的長邊方向(延伸方向)以及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L2優選I. Omm 3. Omm,更加優選I. 5mm 2. Omm,尤其優選2. Omm
左右。 此外,突出部11的最大寬度(最大徑)L3、即在位于隔著突出部本體32相對的位置且向相互分離的方向突出的兩個按壓片33、33中,從其中一個按壓片33的突出方向的端部至另一個按壓片33的突出方向的端部的長度優選8. 5mm以上14. Omm以下,更優選10. 5mm以上13. 5mm以下,尤為優選13. Omm左右。在此,在突出部11上設置有第I孔13 (連通孔)和第2孔14 (連通孔)兩個孔。第I孔13設置于位于突出部11的突出方向頂端的圓形的面24(是圖2中的突出部本體32的上端面,位于和與突出部11與基底部12接觸的表面相對的位置)上。而且,第I孔13的開口形狀是圓形,開口的中心與突出部11的中心軸重疊。該第I孔13的孔徑(開口徑)并未特別限定,但優選2. Omm 7. Omm,更優選2. Omm 5. Omm,尤為優選2. 5mm 3.0mm。而且,第I孔13的開口面積優選3. 14mm2 (平方毫米) 38. 47mm2 (平方毫米),更優選4. 9mm2 (平方毫米) 7. 07mm2 (平方毫米)。第2孔14設置于突出部11的側面,更詳細地來講,設置于突出部本體32的突出方向的頂端附近(位于與基底部12相反一側的端部)。而且,如圖3所示,第2孔14也與第I孔13相同,開口形狀是圓形。該第2孔14的孔徑大小L4并未特別限定,但優選I. Omm
5.Omm,更優選I. 0mm。第2孔14的開口面積優選O. 79mm2 (平方毫米) 19. 63mm2 (平方毫米),更優選O. 79mm2 (平方毫米) 7. 07mm2 (平方毫米)。并且,從突出部11的頂端部分至第2孔的中心的距離L5也并未特別限定,但優選2. Omm 7. Omm,更優選3. 0mm。在此,由于第2孔14設置于突出部11的側面,因此,第I孔13與第2孔14的開口的方向相互垂直。另外,由于第2孔14設置于突出部11的突出方向的頂端附近,因此,第I孔13和第2孔14在突出部11的突出方向(突出部11的軸向)上位于靠近的位置。還有,如圖2、3所示,第2孔14以一個按壓片33與突出部本體32的圓周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的方式設置。而且,第2孔14設置于從按壓片33的前端面33a(圖2中的上端面)大致靠近前方(圖2中的上方)的位置。即,按壓片33的前端面33a (圖3中的上端面)位于第2孔14的后方附近(圖2中的下方附近)。即,實際上如圖I所示,按壓片33的前端面33a (下端面)位于第2孔14的上方,第2孔14與按壓片33的前端面33a (下端面)位于接近的位置。其中,從按壓片33的前端面33a至第2孔14的中心的距離L6 (參照圖2、3)并未特別限定,但優選O. 5mm 3. Omm,更優選I. 0mm。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按壓片33的厚度(與上下方向以及突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L2比第2孔14的孔徑(開口徑)L4長。這樣,按壓片33的厚度L2優選是第2孔14的孔徑L4以上。如圖3、4所示,基底部12由外筒部35和位于外筒部35的內側的內筒部36(筒狀部)形成。如圖4所示,外筒部35形成在一側設置有開放口 39的大致呈有底圓筒狀。另外,內筒部36大致呈圓筒狀。內筒部36的口徑比外筒部35小,位于外筒部35的中心部分,內筒部36與外筒部35的中心軸相同。另外,該內筒部36以及內筒部35均形成向前后方向(圖4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體。如圖4所示,該內筒部36的前方端部與外筒部35的內側底面40連續,后方端部從外筒部35的后端(圖4的下端)向后方(圖4的下方)突出。內筒部36的如后方向(圖4的上下方向)上的長度比外筒部35長。另外,在內筒部36的后方端部形成有隨著內筒部36的外周面朝向后方逐漸變窄的錐形部36a。接著,對中繼芯3的內部構造進彳丁說明。如圖4所示,在中繼芯3的內部,在突出部11的內側設置中空部分21,在基底部12的內側設置中空部分22、41。在突出部11中,在突出部本體32的內側設置有中空部分21。中空部分21是截面形狀為圓形且延伸的空間。具體而言,中空部分21從第I孔13朝向基底部12側,以橫跨突出部本體32的長邊方向的兩個端部的方式延伸,其延伸方向與突出部本體32的長邊方向平行。因此,第I孔13與中空部分21連續。第I孔13與中空部分21的截面直徑相同,開口的中心在同一位置。即,突出部本體32的中心部分被中空部分21與第I孔13貫通,大致呈圓筒狀。另外,中空部分21也與第2孔14連通,中空部分21與第2孔14垂直交叉。即,中空部分21通過第I孔13和第2孔14與外部連續。在基底部12的內側形成有設置于內筒部36的內側的中空部分22 ;和設置于內筒部36的外周面與外筒部35的內周面之間的環狀的中空部分41。設置于內筒部36的內側的中空部分22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是沿著內筒部36的長邊方向延伸的空間。在此,突出部本體32的中空部分21與內筒部36的中空部分22通過連結孔23連續。該連結孔23是將位于與基底部12的開放口 39相對的位置的底板部從內部向外部貫通的貫通孔,截面形狀為圓形且沿著貫通方向延伸。此時,連結孔23與突出部本體32的中空部分21均為截面形狀是圓形且延伸的孔,截面的直徑、孔的延伸方向、中心軸相同。而且,連結孔23與突出部本體32的中空部分21重疊形成一個貫通孔。因此,突出部本體32的中空部分21的內周面和連結孔23的內周面是相同的表面。還有,連結孔23和內筒部36的中空部分22也均為截面形狀是圓形且延伸的孔,截面的直徑、孔的延伸方向、中心軸相同。連結孔23與內筒部36的中空部分22重疊形成一個貫通孔。因此,內筒部36的中空部分22的內周面和連結孔23的內周面是相同的表面。S卩,在中繼芯3的內部形成有突出部本體32的中空部分21 ;連結孔23 ;和內筒部36的中空部分22成為一體而形成的內部空間20。該內部空間20成為從形成于內筒部36的中空部分22的后端側的開口 36b貫通至形成于突出部本體32的第I孔13的開口的貫通孔。而且,內部空間20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截面的直徑大致相同且沿著中繼芯3的長邊方向前后延伸。此時,形成于內筒部36的中空部分22的后端側的開口 36b和形成于突出部本體32的第I孔13的開口位于相對的位置,形成大致相同的形狀。如圖5、6所示,墨水罐部5由外觀大致呈圓柱狀的箱本體部42和本體筒卡合部43形成。如圖6所示,箱本體部42的內側部分為中空,形成有內部空間45。此時,箱本體部42的后方部分46隨著從中心部分朝向后方其內徑及外徑逐漸變小。另外,在箱本體部42的前方部分47中,從中心部分至前方端以大致相同的內徑和大致相同的外徑延伸。此時,如圖5所示,在箱本體部42的前方端(圖5、6的下方端)設置有圓形板狀的底板部48。此時,底板部48以塞住箱本體部42的前方的方式設置,如圖6所示,作為底板部48的頂面的內側面48a與作為底板部48的底面的外側面48b是與箱本體部42的長邊方向大致正交的表面。而且,如圖5、6所示,在該底板部48的中心部分形成有將外部和箱本體部42的內部空間45連通的墨水供給孔49 (收納部側貫通孔)。如圖6所示,該墨水供給孔49是從底 板部48的外側面48b貫通至內側面48a的貫通孔,截面形狀為圓形且沿著貫通方向延伸。而且,設置于外側面48b和內側面48a的開口的形狀也是圓形。在此,形成于底板部48的外側面48b的開口 49a的直徑并未特別限定,優選2. Omm 7. Omm,更優選2. 5mm 3. 0mm。另外,在底板部48的外側面48b中,以圍繞形成于底板部48的外側面48b的墨水供給孔49的開口的方式設置有中繼芯卡合部50。中繼芯卡合部50是從底板部48的外側面48b向大致垂直下方突出的環狀立壁。該中繼芯卡合部50設置于比墨水供給孔49的開口的邊緣部分大致向外側離開的位置。如圖6所示,本體筒卡合部43包括圍繞罐本體部42的長邊方向的中心部分附近的筒狀部分43a ;和連結部43b ;連結該筒狀部分43a的內周面的前端部分(圖6的下端部分)和罐本體部42的外周面。在此,筒狀部分43a的內周面位于從罐本體部42的外周面大致向外側遠離的位置。而且,連結部43b位于筒狀部分43a的內周面的前端部分和罐本體部42的外周面之間。此時,連結部43b與筒狀部分43a的內周面的前端部分、以及罐本體部4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各自成為一體,且與它們之間無縫隙地連續。因此,在筒狀部分43a的內周面和罐本體部42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前端密閉后端開放的環狀槽51。另外,在筒狀部分43a的外周面形成有墨水罐側螺旋槽43c。筆尖6與眾所周知的筆尖相同,是采用貼合纖維束的熱熔加工體、纖維束的樹脂加工體、毛布的樹脂加工體等適當的纖維束的原材料而形成的棒狀體,發揮利用毛細管現象從中棉4吸入墨水7的作用。接著,參照圖1,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I的組裝構造進行說明。在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的前側端部安裝有筆尖6。而且,在頂端部分28的內部空間30內且筆尖6的后側設置有中棉4。此時,中棉4在被塞進由PP (聚丙烯)等適當的材料形成的筒體(未圖示)內的狀態下,設置于本體筒2內。還有,此時,中棉4的前端與筆尖6的后端接觸。而且,在頂端部分28的內部空間30插通有中繼芯3。此時,中繼芯3以突出部11為前方、基底部12為后方的方式插通。而且,突出部11的突出部本體32以及兩個按壓片33的大概全部的部分被插入中棉4中。即,從突出部本體32以及兩個按壓片33的前后方向的前端至后端附近的部分被插入中棉4中。更詳細地來講,中繼芯3從中棉4的后方側插入,突出部11的突出部本體32以及兩個按壓片33從后方向前方(從圖I中的上方向下方)按壓中棉4。此時,中 棉4如上所述變成被塞進筒體中的狀態。因此,外形呈大致圓柱狀,沿著涂敷用具I的前方方向(圖I的上下方向,涂敷用具I的長邊方向)延伸。中繼芯3也沿著涂敷用具I的前后方向延伸。即,中繼芯3從中棉4的頂面(上表面)沿著與該頂面大致垂直的方向插入,沿著與中棉4相同的方向延伸。換而言之,中繼芯3的插入方向與涂敷用具I的前后方向大致相同。由此,在除去中棉4的前端附近的大部分中,中繼芯3位于內部。在此,中繼芯3的插入到中棉4中的部分的長度LlO優選15. Omm以上25. OOmm以下,更優選18. 5mm以上21. Omm以下,尤為優選20. 5mm左右。這樣,在頂端部分28的內部空間30中,從中繼芯3的基底部12的前端面25大致靠近前方的部分至內部空間30的前端附近的部分是中棉配置部8。另外,此時,突出部11的第I孔13的開口和突出部11的第2孔14的開口在大致整個表面被中棉4覆蓋。而且,如圖7所示,中棉4的一部分從第I孔13進入突出部11的內部空間20 (中空部分21)。S卩,在突出部11的內部空間20的前端附近(圖7中的下端附近)配置有中棉4的一部分。換而言之,在位于比第I孔13的開口面更靠近后方(圖7中的上方)的部分中配置有中棉4的一部分,并且第I孔13的開口被中棉4塞住。在此,中繼芯3的基底部12的外徑(外筒部35的外徑)與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的內徑大致相同,因此,中繼芯3嵌入并固定在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另外,在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從中繼芯3的后方側安裝有在內部空間45填充了墨水7的墨水iil部5。此時,形成于墨水iil部5的外周的墨水iiS側螺旋槽43c與形成于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的內周面的本體側螺旋槽28e螺紋接合,墨水罐部5被固定在本體筒2上。另外,此時,如圖8所示,內筒部36的后方端部被插入作為環狀立壁的中繼芯卡合部50的內側。此時,內筒部36的外徑與中繼芯卡合部50的內徑大致相同,因此,內筒部36的后方端部被嵌入并固定在中繼芯卡合部50上。而且,如圖I所示,位于墨水供給孔49的外側的開口 49a與形成于內筒部36的開口 36b接觸。由此,墨水供給孔49與內部空間20連接,它們變成猶如一體的貫通孔。還有,從墨水罐部5的后方安裝本體筒2的后端部分29。詳細來講,變成在形成于墨水罐部5的環狀槽51中插入本體筒2的后端部分29的前方端部的狀態。以上是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I的組裝構造的說明。以下,還參照圖9、10,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I的作用進行說明。當為了書寫使筆尖6朝向下側時,如圖9 (a)所示,墨水7因重力從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向中棉配置部8側移動。此時,墨水7通過墨水供給孔49,移動至中繼芯3的內部空間20的下方部分。而且,移動至突出部11的下端附近的墨水7因自重以及中棉4的毛細管力被向下方側引入。由此,墨水7從第I孔13排出,被供給至中棉配置部8。BP,中繼芯3的內部空間20成為供給墨水7時的墨水流通通路。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按壓片33從上方按壓中棉4。由此,在中棉4的下方部分形成有空隙率較低的中密度部53。即,通過利用按壓片33等從上方按壓中棉4,由此,被按壓的中棉4的一部分被推向下方并集中。由此,在中棉4中,在上方部分形成空隙率較高纖維密度較低的低密度部54,在下方部分形成空隙率較低纖維密度較高的中密度部53。于是,筆尖6成為纖維密度比中棉4的中密度部53高的高密度部。S卩,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中棉4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形成有連續的纖維密度不同的部分,朝向下方,纖維密度增大。從中棉4的后端朝著筆尖6的前端,低密度部54、中密度部53、高密度部(筆尖6)連續。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9 (a)所示,從中棉4的前端至第2孔14的上端附近是中密度部53,從第2孔14的上端附近至后方的部分是低密度部54。由此,能夠穩定地向筆尖6供給墨水7。例如,即使墨水7是僅通過自重而未到達弟I孔13的開口的那樣的墨水,也能夠將墨水7從中繼芯3向中棉4引入,并使其從中棉4向筆尖6移動。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能夠從中繼芯3向中棉4強制吸入墨水7的結構,即 使是突出部11僅有一個的結構,也能夠穩定地供給墨水。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即使不設置兩個以上的突出部,或者不設置大徑的突出部,僅通過一個突出部11也能夠充分地供給的結構。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必設置兩個以上的突出部,或者形成大徑的突出部,具有中繼芯3的設計的自由度高的優點。進而,按壓片33的大小采用上述優選的大小,于是,中棉4的體積相應地減少一定量。換而言之,中棉4變成相應地收縮一定量的狀態。此時,在中棉4的收縮的部分,空隙率下降,形成于纖維和纖維之間的孔(間隙)變小,成為適量的墨水7滲出那樣的細孔。SP,在中棉4收縮的部分,變成浸潰的墨水7不會一次(短時間)大量地向其他部分流出的狀態。由此,能夠防止大量的墨水7從中棉4的收縮的部分溢出和漏出。另外,當墨水7從第I孔13排出時,外部空氣(微量的空氣)從未用于墨水7的供給的第2孔14被導入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S卩,在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內,對從第2孔14導入墨水罐部5的外部空氣與墨水7進行交換,由此,墨水7從第I孔13供給中棉配置部8。此外,第2孔14位于比第I孔13更靠近墨水罐部5的位置,當使筆尖6朝向下側時位于比第I孔13更靠近上側的位置。因此,墨水7從水壓(液壓)高的第I孔13被供給至中棉配置部8,不會從第2孔14供給至墨水7。在此,第I孔13、第2孔4的孔徑和面積的大小采用上述優選的大小,至第2孔14的頂端部分的距離位于上述優選的位置,由此,能夠使墨水7的流速為在更優選的速度。由此,能夠穩定地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而且,在圖9 (a)所示的狀態下繼續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由此,如圖9 (b)所示,墨水7浸潰在中棉4中。其中,此時,第I孔13與中棉14接觸,所以,到達第I孔13附近的墨水7被中棉4的毛細管力吸引。因此,通過墨水7的表面張力等,墨水7的流動不會在第I孔13附近滯留。而且,當墨水7浸潰在中棉4中時,中棉配置部8的墨水7的水位(液位)上升(/K位的界線接近墨水罐部5側)。上升的中棉配置部8的墨水7的水位最終到達第I孔13的高度(位置),而且,如圖9(c)所示,上升至比第I孔13高的位置(靠近墨水罐部5的位置)。這樣,當中棉配置部8的墨水7的水位上升時,最終如圖9 Cd)所示,墨水7充滿至第2孔14的位置。由此,第2孔14變成被浸潰的墨水7液密封狀態,實際上被密閉。無法將外部空氣導入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停止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此時,中棉4變成前側(圖9、10中的下側)被墨水7充分浸潰的狀態,后側(圖9、10中的上側)變成未被墨水7浸潰的狀態。在通常情況下,該中棉4的后側部分不會變成浸潰有墨水7的狀態。但是,在周圍溫度上升的情況下,中棉4的后側部分有可能被墨水7浸潰。S卩,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內的空氣因周圍溫度上升而膨脹,因膨脹的空氣墨水7從墨水罐部5被壓出,在墨水7被過多地供給中棉4的情況下,中棉4的膨脹部分有可能被墨水7浸潰。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按壓片33采用上述優選的大小,由此,使中棉4的體積減少一定量,將收縮的部分作為墨水保持力高的部位,形成所浸潰的墨水7不會一次(短時間)大量地向其他部分流出的結構。即,在中棉4中形成墨水7的保持力高的部分,于是就形成即使墨水7被過多地供給中棉4,墨水也不會大量地流向中棉4的后側部分的結構。由此,即使在墨水7被過多地供給中棉4的情況下,在大量的墨水一次流入中棉4的后側部分,墨水也不會從中棉4的上方部分(后端部分附近)溢出。而且,當在圖9 (d)、圖10 (a)所示的在中棉4的前側浸潰墨水7的狀態下繼續書 寫時,浸潰在中棉4中的墨水7就會最終減少,如圖10 (b)所示,第2孔14的液密封狀態被解除。于是,外部空氣被再次強勁地吸入墨水罐部5內,所以,開始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而且,如圖10 (c)所示,在第2孔14變成再次被浸潰的墨水7液密封的狀態之前,繼續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這樣,當墨水7因書寫而減少時,向中棉配置部8以及中棉4供給墨水7。而且,供給中棉4的墨水7難以從中密度部53流向低密度部54。S卩,供給中棉4的墨水7容易流向筆尖6 —側,因此,能夠穩定地向筆尖6供給墨水7。以上是對第I實施方式的說明。接著,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其中,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60中,如圖11所示,在中棉配置部8的前端附近設置按壓部件61 (吸存體收縮部件)。按壓部件61由聚丙烯和聚縮醛等的合成樹脂和金屬等適當的材料形成,如圖12所示,由按壓部件本體62和突起部63形成。按壓部件本體62是在其中心部分具備從頂端貫通至底面的中心貫通孔64的圓環板狀的部分。該中心貫通孔64的開口形狀為圓形,在上下方向上貫通按壓部件本體62。在此,如圖13所示,在按壓部件本體62上設置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個貫通孔65。更具體地來講,8個貫通孔65在周向上隔著大致相等的間隔設置,其開口形狀均為圓形,在上下方向上貫通按壓部件本體62。而且,各個貫通孔65的開口的口徑均大致相同,比上述中心貫通孔64的開口的口徑小。如圖12、14所示,突起部63是設置于按壓部件本體62的上表面的大致呈長方體形狀的突起,朝向上方大致垂直地突出。該突起部63的高度L7、即突起部63的突出方向上的長度L7并未特別限定,但優選2. Omm 6. Omm,更優選4. Omm 5. 5mm,優選5. Omm左右。另外,突起部63的厚度L8、即與突起部63的突出方向(上下方向)以及按壓部件本體62的徑方向(從中心向外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L8并未特別限定,但優選O. 5mm 2. Omm,更優選O. 5mm I. Omm,最優選O. 8mm左右。[0196]并且,突起部63的寬度L9、即突起部63的內側端部至外側端部的長度(在按壓部件本體62的徑方向上的突起部63的兩個端部中,其中一端至另一端的長度)L9并未特別限定,但優選I. Omm 4. Omm,更優選2. Omm 3. 5mm,最優選3. Omm左右。在此,當著眼于按壓部件本體62的上表面時,突起部63位于在周向上排列的多個貫通孔65之間。換而言之,在按壓部件本體62的上表面,在周向上貫通孔65與突起部63交替連續排列。因此,突起部63也在按壓部件本體62的頂端設置有多個。更具體地來講,如圖13所示,在按壓部件本體62的周向上隔著大致相等的間隔,設置8個突起部63。S卩,突起部63在按壓部件本體62的頂面呈輻射狀設置,在按壓部件本體貼62的徑方向上,以位于隔著中心貫通孔64而相對的位置的兩個突起部63為一組設置有四組。接著,參照圖11,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60的組裝構造進行說明。在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的前側端部安裝有筆尖6。筆尖6的后端部分位于本體 筒2的內部空間30。此時,筆尖6的后端部分是形成內部空間30的內周面,從位于前端的前端面向后方(上方)突出。而且,在筆尖6的后端部分的附近配置有按壓部件61。另外,按壓部件61的底面變成與內部空間30的前端面接觸的狀態。此時,筆尖6的后端部分變成被插通按壓部件61的中心貫通孔64的狀態。由此,變成按壓部件61的突起部63呈環狀包圍筆尖6的后端部分的周圍的狀態。另外,筆尖6的上端部分(突出端部)位于比按壓部件61的突起部63的上端部分(突出端部)更靠近上方(后方)的位置。另外,在筆尖6以及按壓部件61的后側配置有中棉4。此時,中棉4在被塞進由PP (聚丙烯)等適當的材料形成的筒體(未圖示)內的狀態下,配置于本體筒2內。此時,中棉4的下端(前端)與按壓部件61的突起部63接觸,在其接觸部分的上方(后方),中棉4與筆尖6的上端(后端)接觸。當具體地說明時,使中棉4與筆尖6以及按壓部件61相對接近,并使中棉4與筆尖6以及按壓部件61接觸。而且,在此狀態下,使中棉4與筆尖6以及按壓部件61向更加接近的方向移動,由此,變成被中棉4與筆尖6以及按壓部件61按壓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在本體筒2中固定中繼芯3,在內部空間30中插通中繼芯3。由此,中繼芯3變成從中棉4的后方側插入的狀態。突出部11的突出部本體32以及兩個按壓片33將中棉4從后方向前方(從圖中I上方向下方)按壓。因此,中棉4被突出部本體32以及兩個按壓片33從上方按壓,被按壓部件61從下方按壓。而且,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從中繼芯3的后方側安裝有墨水罐部5,從墨水罐部5的后方安裝本體筒2的后端部分29。以上是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60的組裝構造的說明。以下,還參照圖15、16,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I的作用進行說明。當為了書寫使筆尖6朝向下側時,如圖15 (a)所示,墨水7因重力從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向中棉配置部8側移動。此時,墨水7通過墨水供給孔49,移動至中繼芯3的內部空間20的下方部分。移動至突出部11的下端附近的墨水7因自重以及中棉4的毛細管力被向下方側吸引。由此,墨水7從第I孔13排出,被供給中棉配置部8。S卩,中繼芯3的內部空間20成為供給墨水7時的墨水流通通路。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按壓片33從上方按壓中棉4。除此之外,中棉4變成還被按壓部件61從下方按壓的狀態。由此,在按壓片33的下方側且在按壓部件61中位于上方側的部分、即在按壓片33與按壓部件61之間形成空隙率較低的中密度部67。S卩,被按壓片33等從上方按壓而向下方靠近的中棉4的一部分、和被按壓部件61從下方按壓而向上方靠近的中棉4的一部分集中,形成有中密度部67。其中,本實施方式的中密度部67與未被按壓部件61從下方按壓中棉4的第I實施方式的中密度部53相比,空隙率低,密度高。由此,在中棉4中,在上方部分形成有空隙率較高纖維密度較低 的低密度部54,在下方部分形成有空隙率較低纖維密度較高的中密度部67。筆尖6成為纖維密度比中棉4的中密度部67高的高密度部。即,即使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在中棉4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形成有連續的纖維密度各異的部分,朝向下方,纖維密度增大。而且,從中棉4的后端朝向筆尖6的前端,低密度部54、中密度部67、高密度部(筆尖6)連續。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5 (a)所示,從按壓部件61的上端至第2孔14的上端附近是中密度部67,從第2孔14的上端附近至后方的部分是低密度部54。由此,能夠穩定地向筆尖6供給墨水7。例如,當墨水7是僅通過自重而未到達第I孔13的開口的墨水時,也能夠將墨水7從中繼芯3向中棉4吸入,并使其從中棉4向筆尖6移動。以下,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在圖15 Ca)所示的狀態下向中棉配置部8繼續供給墨水7,由此,如圖15 (b)所不,在中棉4中浸潰墨水7。而且,當墨水7浸潰在中棉4中時,中棉配置部8的墨水7的水位(液位)上升(水位的界線接近墨水罐部5側)。上升的中棉配置部8的墨水7的水位最終到達第I孔13的高度(位置),還有,如圖15 (c)所示,上升至比第I孔13高的位置(靠近墨水罐部5的位置)。這樣,當中棉配置部8的墨水7的水位上升時,最終如圖15 (d)所示,墨水7充滿至第2孔14的位置。由此,第2孔14變成被浸潰的墨水7液密封的狀態,實際上被密閉。于是,無法將外部空氣導入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停止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如圖15 (d)、圖16 (a)所示,當在中棉4的前側浸潰墨水7的狀態下繼續書寫時,浸潰在中棉4中的墨水7就會最終減少,如圖16(b)所示,第2孔14的液密封狀態被解除。于是,外部空氣被再次強勁地吸入墨水罐部5內,所以,開始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而且,如圖16 (c)所示,在第2孔14變成再次被浸潰的墨水7液密封的狀態之前,繼續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這樣,當墨水7因書寫而減少時,向中棉配置部8以及中棉4供給墨水7。供給中棉4的墨水7難以從中密度部53流向低密度部54。即,供給中棉4的墨水7容易流向筆尖6 —側,因此,能夠穩定地向筆尖6供給墨水7。以上是對第2實施方式的說明。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表示了涂敷用具I為書寫筆的例子,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本實用新型也可以是鋼筆、圓珠筆、修正液等涂敷用具。因此,本體筒2的原料以及形狀能夠適當地變更。[0224]另外,筆尖6也是纖維束的樹脂加工體、纖維束的熱熔加工體、毛布加工體、管狀筆體、在頂端具有槽的鋼筆型板狀筆體、毛筆體、合成樹脂的多孔質氣泡體、圓珠筆芯片、具有軸向的墨水引導路的合成樹脂的擠壓成型體等,原料以及形狀可以適當地變更。并且,中棉4也如上所述,只要是具有能夠浸潰墨水7的連續氣孔的部件即可,其形狀也不限于大致圓柱型和大致長方體型。原料以及形狀能夠適當地變更另外,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對中繼芯3的突出部本體32與中棉4接觸的方式進行了說明,但突出部本體32與中棉4也可以不接觸。但是,當突出部本體32 (的連通孔)與中棉4不接觸時,在突出部本體32的內徑小的情況下,作用在墨水7上的表面張力最終超過重力,墨水7將會滯留在中空部分21內,因此,當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時,墨水7的單位時間的流出量有可能降低。與此相反,當突出部本體32與中棉4接觸時,墨水7被中棉4的毛細管力吸引,墨水7順暢地流動,因此,即使將中繼芯3的內徑設計成較小,墨水7的單位時間的流出量也穩定。因此,這樣,優選突出部本體32與中棉4接觸。 另外,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以中棉4覆蓋第I孔13與第2孔14的開口的整個區域的方式配置,但是并不限于此。既可以是第I孔13或第2孔14的開口未被中棉4覆蓋,也可以是僅第I孔13或第2孔14的開口的一部分被中棉4覆蓋的結構。但是,當按照中棉4第I孔13的開口的整個區域的方式配置時,就能夠更加可靠地將位于突出部11的前端附近的墨水7向中棉4 一側吸引,因此,優選這種方式。S卩,在內部空間20內,只要按照利用中棉4的毛細管力能夠將位于突出部11的前端附近的墨水7向中棉4 一側吸引的方式,來設置突出部11與中棉4即可。而且,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按壓片33是平板狀,且采用與突出部本體32的側面與基底部12的前端面25接觸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的中繼芯并不限于此。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中所采用的中繼芯的按壓片,例如如圖17所示的中繼芯70的那樣,也可以是以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按壓片73不與基底部12接觸的方式設置的結構。另外,按壓片的形狀既可以是一部分帶圓角的結構,也可以是角部分被倒角的結構。而且,按壓片與突出部本體32的接觸部分也可以是因做薄(減輕)而在一部分產生間隙的結構。上述各個實施方式的按壓片均在中繼芯2中設置兩個,但按壓片的數量既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三個以上。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按照中繼芯的突出部與中棉的上端面所成的角度大致為90度的方式使其接觸,但是中繼芯的配置角度(插入角度)并非限定于此。中繼芯的突出部與中棉的上端面所成的角度并未特別限定,優選以成70度以上90度以下的方式使中繼芯的突出部與中棉的上端面接觸。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墨水并未特別限定,但是能夠適合使用具有以下特性的墨水攝氏20度時的粘度大于6. 7mPa · s,且與固體表面接觸時的接觸角小于53. 8度,而且表面張力小于33. 5mN/m。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中繼芯3與墨水罐部5是能夠拆裝的結構,但是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并不限定于此。中繼芯與墨水罐部可以一體地形成。即,也可以是當更換墨水時,在一體形成的中繼芯中更換墨水罐部的結構。另外,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一體地安裝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和墨水罐部5,從墨水罐部5的后方嵌入安裝本體筒2的后端部分29,但本實用新型的涂敷用具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一體地形成本體筒的后端部分和墨水罐部的結構。即,也可以通過更換本體筒的后端部分而能夠更換墨水的涂敷用具。例如,也可以是一體地形成本體筒的后端部分和中繼芯,且將本體筒的后端部分作為墨水罐部的結構。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 中,第I孔13的孔徑和內部空間20的直徑(橫向的長度)相同,但是它們也可以不同。第I孔13的孔徑與中空部分21、22的直徑也可以不同。同樣,第I孔13的孔徑與連結孔23的孔徑也可以不同。這些口徑既可以比第I孔13的孔徑大,也可以比其小。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在突出部本體32的突出側頂端的圓形面上設置第I孔13,在突出部本體32的側面的頂端附近設置第2孔14,但設置于突出部本體32上的孔的位置并不限定于頂端部分。例如,也可以將第I孔與第2孔一起設置于突出部本體32的側面。此時,這些第I孔和第2孔在突出部本體32的軸向上的位置既可以相同,也可以分離。另外,也可以是將第I孔和第2孔均形成于位于突出部本體32的前端的面24上的結構。此時,位于突出部本體32的前端的表面也可以不是與突出部本體32的突出方向垂直的表面,也可以是斜向切除而形成的表面。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對突出部本體32的形狀是圓筒狀的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突出部的形狀并不限定于此。另外,設置于突出部本體32上的孔的數量也不限定于兩個。既可以是一個以上,也可以設置兩個。S卩,也可以在突出部本體32的側面部設置有多個第2孔14。另外,也可以在突出部本體32的突出方向的頂端部分設置隨著朝向突出方向的頂端而逐漸縮小直徑的錐形形狀的部分。也可以采用在所形成的錐形形狀的部分形成第I孔和第2孔的結構。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I孔13和第2孔14的開口形狀為圓形,但是孔的開口形狀也可以不是圓形。以下,參照圖18(a)至圖18(m),對孔的開孔形狀進行說明。設置于突出部11的孔的開口形狀并不限定于圓形(a),也可以是橢圓形(b)。還有,也可以如兩個四邊形重疊而成的那樣的十字架形(C)、兩個大致圓形的孔相連的葫蘆形(d)、大致呈“V”字狀的所謂飛鏢形(e)那樣,組合橢圓形和多角形而成的形狀。還有,也可以是平行四邊形(f)、菱形(g)、梯形(i)、五邊形(j)、三邊形(k)等多邊形。并且,也可以是星型形狀(h)、“L”字形狀(I)、一部分使用波浪形狀的曲線的多邊形(m)。這樣,設置于突出部的孔的開口形狀能夠適當地變更。但是,開口形狀為圓形的孔加工容易,所以在制造上優選該形狀。還有,如上述實施方式所述,第I孔13和第2孔14的開口形狀也可以不同。第I孔13和第2孔14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開口形狀。在突出部設置兩個以上的孔的情況下也相同,孔既可以是各不相同的開口形狀,也可以是相同的開口形狀。設置于突出部上的孔的開口形狀的組合是任意組合。在上述第2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將作為與本體筒2不同而另外形成的部件的按壓部件61插入中棉配置部8中的例子,但是在本實用新型中所采用的按壓部件61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按壓部件也可以與本體筒一體地形成。即,在形成中棉配置部的內周面上一體地形成從外側朝向內側(從下方向上方)突出的突起,也可以將所形成的突起作為按壓部件。即,按壓部件可以是在中棉配置于中棉配置部上時,能夠使中棉的一部分處于收縮的狀態。[0243]以下,對具備這種突起(按壓突起)的本實用新型的第3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其中,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80中,如圖19所示,在中棉配置部81的前端附近設置有按壓突起82。如圖19、20所示,按壓突起82是與中棉配置部81的內周面一體地形成的外形為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突起,從外側朝向內側(涂敷用具80的中心軸)向與中棉配置部81的內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該按壓突起82從中棉配置部81的前端延伸至比中棉配置部8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大致靠近前方的位置。即,按壓突起82沿著涂敷用具80的前后方向(圖19的上下方向,涂敷用具80的長邊方向)延伸。而且,按壓突起82的頂面(后端面)是傾斜面,隨著朝向突出方向頂端其高度(圖19的上下方向上的長度,延伸方向上的長度)逐漸降低(縮短)。即,按壓突起82的頂面向斜下方(斜前方)傾斜。其中,按壓突起82的寬度LI I、即按壓突起82的突出方向上的最大長度Lll優選O. 5mm以上2. Omm以下,更優選I. Omm左右。另外,按壓突起82的長度L12、即按壓突起82的長邊方向上的最大長度L12 (圖19的上下方向上的長度,涂敷用具80的前后方向上的長度,按壓突起82的延伸方向上的長度)優選5. Omm以上15. Omm以下,更優選7. 5mm以上11. 5mm以下,最優選9. 5mm左右。按壓突起82的厚度L13、即與按壓突起82的寬度LI I以及按壓突起82的長度L12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L13優選O. 5mm以上2. Omm以下,更優選O. 5mm以上I. Omm以下,最優選O. 8mm左右。另外,形成多個該按壓突起82,具體而言,在中棉配置部81的內周面的周向上隔著間隔排列六個按壓突起(省略一部分按壓突起的圖示)。接著,參照圖19,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80的組裝構造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本體筒2的頂端部分28的前側端部安裝有筆尖6。頂端部分28的內空間內30內且筆尖6的后側設置有中棉4。此時,中棉4在被塞進由PP (聚丙烯)等適當的材料形成的筒體(圖中未示)內的狀態下,設置于本體筒2內。并且,此時,中棉4的前端與筆尖6的后端接觸。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中棉4所配置的內部空間30的中棉配置部81的內周面上,設置有朝向涂敷用具80的中心突出的按壓突起82。因此,中棉4從外側朝向內側(向涂敷用具80的中心)被按壓突起82按壓。當具體地說明時,如果在將中棉4塞進筒體內的狀態下,將其從后方插入中棉配置部81中,中棉被塞入中棉配置部81的由按壓突起82所包圍的部分。此時,中棉4的徑方向上的長度比按壓突起82所圍成的部分的徑方向上的長度長(中棉4的徑方向上的長度與除去將中棉配置部81的按壓突起82外的部分的徑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同)。因此,當中棉4被塞入被按壓突起82圍成的部分中時,中棉4就會變成外周面被按壓突起82按壓而壓縮的狀態。此外,如上所述,在按壓突起82的頂面形成傾斜面。由此,形成當塞進中棉4時容易塞入的構造。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在本體筒2中固定中繼芯3,在內部空間30中插通中繼芯3。由此,變成從中棉4的后方側插入中繼芯3的狀態。突出部11的突出部本體32以及兩個按壓片33從后方向前方(從圖I中的上方向下方)按壓中棉。因此,中棉4變成被突出部本體32以及兩個按壓片33從上方按壓,被按壓突起82從側方按壓的狀態。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從中繼芯3的后方側安裝有墨水罐部5,從墨水罐部5的后方安裝有本體筒2的后端部分29。以上是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80的組裝構造的說明。以下,還參照圖21、22,對本實施方式的涂敷用具I的作用進行說明。當為了書寫使筆尖6朝向下側時,如圖21 (a)所示,墨水7因重力從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向中棉配置部81側移動。此時,墨水7通過墨水供給孔49,移動至中繼芯3的內部空間20的下方部分。移動至突出部11的下端附近的墨水7因自重以及中棉4的毛細管力被向下方側吸引。由此,墨水7從第I孔13排出,被供給至中棉配置部81。S卩,中繼 芯3的內部空間20成為供給墨水7時的墨水流通通路。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按壓片33從上方按壓中棉4。除此之外,中棉4變成還被按壓突起82從外側向內側按壓的狀態。由此,在位于按壓片33的下方側且按壓突起82的內側的部分形成空隙率較低的中密度部83。即,被按壓片33等從上方按壓而向下方靠近的中棉4的一部分、和被按壓突起82從外側按壓而向內側靠近的中棉4的一部分集中,形成有中密度部83。其中,本實施方式的中密度部83與未被按壓突起82從下方按壓中棉4的第I實施方式的中密度部53相比,空隙率低,密度高。由此,在中棉4中,在上方部分形成有空隙率較高纖維密度較低的低密度部54,在下方部分形成有空隙率較低纖維密度較高的中密度部83。筆尖6成為纖維密度比中棉4的中密度部83高的高密度部。S卩,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在中棉4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形成有連續的纖維密度不同的部分,朝向下方,纖維密度增大。而且,從中棉4的后端朝向筆尖6的前端,低密度部54、中密度部83、高密度部(筆尖6)連續。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1 (a)所示,從中棉4的下端至第2孔14的上端附近是中密度部83,從第2孔14的上端附近至后方的部分是低密度部54。由此,能夠穩定地向筆尖6供給墨水7。例如,當墨水7是僅靠自重而未到達第I孔13的開口的墨水時,也能夠將墨水7從中繼芯3中吸入中棉4,并使其從中棉4向筆尖6移動。以下,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相同,在圖21 (a)所示的狀態下向中棉配置部81繼續供給墨水7,由此,如圖21 (b)所不,在中棉4中浸潰墨水7。而且,當墨水7浸潰在中棉4中時,中棉配置部81的墨水7的水位(液位)就會上升(水位的界線接近墨水罐部5側)。上升的中棉配置部81的墨水7的水位最終到達第I孔13的高度(位置),并且,如圖21 (c)所示,上升至比第I孔13高的位置(靠近墨水罐部5的位置)。這樣,當中棉配置部81的墨水7的水位上升時,最終如圖21(d)所示,墨水7充滿至第2孔14的位置。由此,第2孔14變成被浸潰的墨水7液密封的狀態,實際上被密閉。于是,不能將外部空氣導入墨水罐部5的內部空間45,停止向中棉配置部81供給墨水7。[0270]而且,當在圖21 (d)、圖22 (a)那樣的在中棉4的前側浸潰墨水7的狀態下繼續書寫時,浸潰在中棉4中的墨水7就會減少,如圖21 (b)所示,第2孔14的液密封狀態被解除。于是,外部空氣被再次強勁地吸入墨水罐部5內,所以,開始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于是,如圖21 (c)所示,在第2孔14變成再次被浸潰的墨水7液密封的狀態之前,繼續向中棉配置部8供給墨水7。這樣,當墨水7因書寫而減少時,向中棉配置部8以及中棉4供給墨水7。供給中棉4的墨水7難以從中密度部53流向低密度部54。S卩,供給至中棉4的墨水7容易流向筆尖6 —側,因此,能夠穩定地向筆尖6供給墨水7。以上是對第3實施方式的說明。此外,也可以在一個涂敷用具中設置在第2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吸存體收縮部件和在第3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按壓突起的兩者。作為本實用新型的變形例,涂敷液收納部也可以由墨水盒等涂敷液盒構成,涂敷液盒也可以為在其后端部具備以下所示的嵌合部的構造。
本變形例中的涂敷用具90具有涂敷用具本體201,該涂敷用具本體201具備筒部202和筆尖6 (涂敷體),筒部202內置中棉4 (涂敷液吸存體)和中繼芯3 (流路形成部),在涂敷用具本體201的筒部202內安裝有墨水盒200a (涂敷液盒),從墨水盒200a的涂敷液供給孔向筆尖6側供給墨水(涂敷液)。墨水盒200a在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201中的狀態下,其大部分在筒部202內,僅僅后端部從筒部202露出。在墨水盒200a的后端部有嵌合部100,能夠將其他的墨水盒200b的一部分與在裝在涂敷用具本體201中的墨水盒200a的上述嵌合部100嵌合。如圖23所示,該變形例中的嵌合部100具有多個凸部101和多個凹部102。其中,在該變形例中,沒有特別記載的結構與第I 第3的任意一個實施方式相同。嵌合部100以旋轉軸η (中心軸)為中心成N圈旋轉對稱。此外,N是2以上的自然數。在本變形例中,為三圈旋轉對稱。凸部101和凹部102以嵌合部100的中心為旋轉軸在周向r上交替配置。在整個嵌合部100中,凸部101與凹部102的數量相同。在本變形例中,凸部101和凹部102均分別設置三個。凸部101和凹部102當俯視時均呈大致扇形。如圖23所示,凸部101具有作為凸部101的頂面部分的突出面105 ;和沿著突出面105的邊緣朝向前方延伸的立壁面106 (立壁部)。凸部101的突出面105從頂點朝向外側平緩地向下傾斜。在本變形例的情況下,從中心側朝向外側平緩地向下傾斜。由于設置有這種傾斜,所以,當在將墨水盒200(200a、200b)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狀態下時,即使使用者想要摘除墨水盒200,手指也不會卡住。另外,從突出面105至立壁面106的角部被倒角,所以,在更換后述的墨水盒時,使嵌合部100彼此對齊,能夠順利地使其嵌合。另外,隨著朝向中心(中心軸n),凸部101的周向r的長度逐漸變短。凹部102具有吸引面107 (底面)。吸引面107從外側朝向中心緩慢地向下傾斜。隨著朝向中心側(中心軸側),凹部102的周向r的長度逐漸變短。凸部101相對圖25所示的平面X朝向后方突出,凹部102相對于平面X朝向前方吸引。其中,圖25所示的X是指,與中心軸η的延伸方向(長邊方向I)正交,通過作為嵌合部100的外邊緣的外邊緣部103的平面。[0283]凸部101的相對平面X的突出長度Hl與凹部102的相對平面X的吸引長度H2大
致相等。而且,當相對平面X的凸部101的突出面105的傾斜角度為δ時,相對平面X的凹部102的吸引面107的傾斜角度變成-δ。這樣,突出面105與吸引面107的傾斜角度對應,所以,當使兩個墨水盒200的嵌合部100彼此嵌合時,使這些突出面105與吸引面107沿著它們。另外,嵌合部100的角部具有平緩的圓角。即,如圖23所示,嵌合部100的外周邊緣部分203形成曲面。因此,使用者的手指難以卡住。其中,在本變形例中,外周邊緣部分203與突出面105相連形成一個弧形曲面。還有,嵌合部100中的凸部101的側壁(立壁部106,該表面也可以是凹部102的側壁)以凸部101的突出面105側(頂面側)縮小的方式呈錐形形狀傾斜。當著眼于凹部102時,以凹部102的吸引面107 (底面)變窄的方式呈錐形形狀傾斜。詳細來講,如圖25 (C)所示,立壁面106相對與墨水盒200的中心軸平行的Z-Z線以角度Θ傾斜。g卩,Θ是墨水盒200的中心軸的傾斜角度。該傾斜并非僅設置于凸部101的立壁面106中的左橫面110以及右橫面111上,也可以設置于中央側面112 (嵌合部100的凸部101中的中央側的立壁面。參照圖25(a)、(b))。即,在所有立壁面106上都傾斜設置。此外,也可以為如上述方式使左橫面110以及右橫面111傾斜、不使中央側面112傾斜(形成沿著中心軸的角度)的結構。上述墨水盒200的中心軸的傾斜角度Θ優選2度以上8度以下,更優選3度以上5度以下。在本變形例中,Θ是4度。接著,對墨水盒200的一般更換步驟以及位置關系進行說明。其中,為了便于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作為被更換對象的墨水盒200稱為用完的墨水盒200a(被更換涂敷液盒),將作為更換對象的墨水盒200稱為嶄新的墨水盒200b (更換涂敷液盒)。另外,在以下的墨水盒的各個部分的符號中,只要沒有特別記載時,在其末尾添加“a”的情況下,指用完的墨水盒中的部分,在末尾添加“b ”的情況下,指嶄新的墨水盒中的部分。首先,對更換之前的各個墨水盒200的部件的位置關系進行說明。用完的墨水盒200a (被更換涂敷液盒)采用拆下墨水栓(密閉部件),在涂敷用具本體中安裝墨水盒200的姿勢(以下,也稱作安裝姿勢)。用完的墨水盒200a(更換涂敷液盒)在安裝姿勢下,在本體筒的墨水盒安裝部的頂端部(中棉配置部8、81側),在內部空間從中繼芯的后方側安裝用完的墨水盒200a。而且,本體筒的外周面與墨水盒200a的外周面平緩地連續,形成一個連續的表面。因此,即便使用者想要取出墨水盒200a,手指也不會卡住,不會意外地拆下墨水盒200a。另一方面,嶄新的墨水盒200b在盒本體上裝有墨水栓。接下來,對在用完的墨水盒200a上安裝有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狀態進行說明。在安裝狀態下,如圖24所示,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嵌合部IOO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部IOOb相互嵌合,形成一體。具體而言,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嵌合部IOOa的立壁面106的左橫面110以及右橫面111、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部IOOb的立壁面106的左橫面110、右橫面111至
少在其一部分接觸。[0299]更詳細地來講,嵌合部IlOa的左橫面110、右橫面111 ;與嵌合部IlOb的左橫面110、右橫面111以橫跨平面X的方式接觸(圖25 (a)中用陰影網格表示接觸位置)。在圖25 (b)所示的嵌合部IOOa的接觸部分的突出方向I的長度H3是從突出面105的頂端至吸引面107的基端的距離(HI + H2)的60%至90%,優選70%至90%,尤其優選80%至85%。接觸面積越大,嵌合就越牢固。于是,通過牢固的嵌合,盒更換時的操作性提高,考慮解除該嵌合時的操作性,優選設定上述接觸部分的面積。按照以下方式來設計當使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嵌合部IOO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部IOOb相互嵌合時,在這些嵌合部IOOaUOOb中的相互的突出面105和吸引面107之間形成有間隙。S卩,如圖24所示,在嵌合部IOOa的吸引面107a和嵌合部IOOb的突出面105b之間空出間隙。另外,在嵌合部IOOb的吸引面107b和嵌合部IOOa的突出面105a之間空出間隙。換而言之,嵌合部IOOa的突出面105a與嵌合部IOOb的吸引面107b不 接觸。另外,嵌合部IOOb的突出面105b與嵌合部IOOa的吸引面107a不接觸。具體而言,如圖24所示,突出面105的突出方向頂端部、和在其頂端部的延長線上且與吸引面107對應的部位的間隔d設計為O. 5mm至5mm。優選設計為Imm至3mm。在此,圖24 (b)所示的Xl與上述X相同,是與嵌合部IOOa的中心軸η的延伸方向(長邊方向I)正交,通過作為嵌合部IOOa的外邊緣的外邊緣部103的平面,圖24 (b)所示的X2是與嵌合部IOOb的中心軸η的延伸方向(長邊方向I)正交,通過作為嵌合部IOOb的外邊緣的外邊緣部103的平面。當對平面Xl與平面Χ2的距離進行闡述時,按照上述方式來進行設計,所以,平面Xl與平面Χ2以隔著規定距離的方式來設計。平面Xl與平面Χ2的距離是與吸引面107和突出面105的距離d大致相等的距離,隔著O. 5mm至5mm。優選Imm至3mm。而且,在被嵌合的狀態下,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凸部IOlb被在圖23所示的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周向r上相鄰的立壁面106夾持。另外,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凸部101被在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周向r上相鄰的立壁面106夾持。即,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凸部IOl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凸部IOlb相互嵌合,被相互的立壁面106夾持。此時,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凸部IOla(凹部102a)的側壁面和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凸部IOlb (凹部102b)的側壁面分別為錐形形狀,所以,在這些凸部IOla和凸部IOlb之間力相互作用,產生楔效應。具體而言,在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凸部IOla的左橫面110、右橫面111、和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凸部IOlb的左橫面110、右橫面111之間,力相互作用。因此,當手握嶄新的墨水盒200b,拔出用完的墨水盒200a時,拔出力發生作用,但因上述楔效應產生反作用力,因此,嵌合部IOOaUOOb之間的嵌合狀態不容易被解除。如上所述,為了發揮楔效應,嵌合部100的原材料優選聚丙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縮醛、ABS樹脂。對更換操作進行說明。首先,使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部IOOb朝向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后方(嵌合部100a)對峙,安裝嵌合部100a、100b。此時,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本體筒卡合部以朝向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本體筒卡合部相對的方向的狀態安裝。即,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本體筒卡合部朝向前方,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本體筒卡合部朝向后方。而且,如上所述,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嵌合部IOO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部IOOb相互嵌合,形成一體。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凸部101被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周向r上相鄰的凸部101夾持。即,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凸部101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凸部101相互卡合,限制用完的墨水盒200a沿著周向r向薪新的墨水盒200b的相對的移動。接著,通過旋轉與用完的墨水盒200a嵌合的嶄新的墨水盒200b,來解除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卡合片與本體筒的卡合槽的螺紋接合關系。接著,從涂敷用具本體中拔出用完的墨水盒200a。此時,在本變更例中,嵌合部IOOa與嵌合部IOOb保持嵌合狀態,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成為一體被拔出。該嵌合狀態牢固,因此,即便使這些用完的墨水盒200a以及嶄新的墨水盒200b沿著長邊方向(重力方向)下垂,嵌合部IOOa與嵌合部IOOb也保持嵌合的狀態,不會分離。即,一個嵌合部IOOa不會離開另一個嵌合部100b,嵌合狀態不會被解除。 接著,在使嵌合部IOOa與嵌合部IOOb嵌合的狀態下,使這些用完的墨水盒200a以及嶄新的墨水盒200b旋轉,使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位置關系反轉。另外,拆下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墨水栓。其中,拆下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墨水栓的操作、和使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 —體旋轉的操作的順序不分先后,但是從防止液體外漏的觀點來看,優選先進行使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位置關系反轉的操作。然后,從涂敷用具本體201的后方插入嶄新的墨水盒200b。即,以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本體筒卡合部在前方的方式插入。此時,保持嵌合部IOOa與嵌合部IOOb的嵌合狀態,手握用完的墨水盒200a,將嶄新的墨水盒200b插入涂敷用具本體中。然后,沿著周向r旋轉用完的墨水盒200a。此時,由于用完的墨水盒200a的嵌合部IOO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部IOOb相互嵌合,因此,施加在用完的墨水盒200a上的周向r上的外力傳遞到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部100b。即,嶄新的墨水盒200b與用完的墨水盒200a —體地旋轉。當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 —體地旋轉時,本體筒的卡合槽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卡合片就會螺紋接合。而且,在本體筒的卡合槽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卡合片螺紋接合后,解除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嵌合狀態。此時,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卡合片與本體筒的卡合槽螺紋接合,所以,它不會從本體筒上脫落。此外,也可以朝向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的軸向的彎曲方向施加外力,然后解除嵌合部IOOaUOOb的嵌合狀態。這樣,墨水盒的更換結束。在本變形例的墨水盒200中,如上所述,用完的墨水盒200a與嶄新的墨水盒200b通過牢固的嵌合能夠連接,因此,在墨水盒的更換操作中,能夠減少更換的麻煩。可是,嵌合部100能夠通過噴射成型等而成形,但是實際上,在通過噴射成型等而成形的情況下,有時會產生成形誤差。例如,在外邊緣部103上且相鄰的圖26的周向!■上的突出面105和吸引面107的交界部分之間的距離Da (吸引面107的弦的長度)的尺寸有時會產生誤差。[0324]根據本變形例的墨水盒200,由于除了立壁面106的接觸面形成為錐形形狀外,而且在設計方面,在嵌合部IOOa的吸引面107和嵌合部IOOb的突出面105之間形成有規定的間隙,所以,即使嵌合部100發生一些成形誤差,也能夠容許該誤差。以下,對本實用新型的其他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實用新型中,墨水罐部的本體筒卡合部也可以具備以下所示的構造。具體而言,其是更換用的墨水盒(涂敷液盒)的構造,是容易從本體筒卡合部上拆下墨水栓的構造。在該變形例中,沒有特別記載的結構也與第I 第3的任意一個實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的說明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以及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如圖27所示,組裝在涂敷用具中并使用的墨水盒301 (涂敷液盒)由墨水罐部302(涂敷液收納部)和墨水栓303 (密閉部件)構成。墨水罐盒302包括一個端部開放的罐本體部42 ;和安裝在該罐本體部42的開放端側的本體筒卡合部306。首先,對本體筒卡合部306進行說明。 如圖28所示,本體筒卡合部306包括圓筒狀的筒體本體311 ;將貯存在罐本體部42中的墨水向外部引導的圓筒狀的排出部312 ;和具備凸輪功能的擠壓引導器313。筒體本體311是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開放(也稱為端部開放端部),另一個端部密閉(也稱為端部密閉端部)的有底狀的構造,如圖27所示,在內部形成端部空間329。更具體地來講,筒體本體311具有形成圓筒的側壁的端部側面壁332 ;和形成端部密閉端部的端壁的端部端面壁333,由此形成端部空間329。另外,筒體本體311還具有外周突條325 ;兩個卡合槽322 ;和一個端面貫通孔335。外周突條325是形成于端部側面壁332的外側面的肩部,是與罐本體部42卡合的部分。卡合槽322是形成于端部端面壁333的邊緣端部分的切口狀的槽部,正面觀看時的形狀是方形形狀。端面貫通孔335位于端部端面壁333的大致中央位置,是沿著端部端面壁333的部件厚度方向貫通的孔。如上所述,排出部(涂敷液排出口)312設置于端部密閉端部、即端部端面壁333上,是沿著與該端部端面壁333正交的方向(本體筒卡合部306的軸線方向)向外側突出的圓筒狀的部分。更具體地來講,如圖28所示,排出部312向與筒體本體311的端部側面壁332相反的方向突出,其基端側以與筒體本體311的端面貫通孔335連通的方式配置。而且,排出部312的內徑尺寸設定為與端面貫通孔335的開口徑大致相同的程度或者比其略大。即,排出部312通過端面貫通孔335與筒體本體311的端部空間329連通。換而言之,排出部312是能夠作為使通過端面貫通孔335的墨水向外部流出的墨水供給孔發揮作用的部分。另外,如圖27所示,排出部312在內側面設置有被嵌合部336。被嵌合部336是排出部312的內徑狹小的部分,是從排出部312的軸線方向大致中央至基端的區域f。具體而言,被嵌合部336所占的區域f是從距排出部312的頂端軸線方向2. 5 3. Omm左右的基端附近的位置至基端的區域。即,排出部312的區域f以外的頂端側的內徑比被嵌合部336的內徑略寬。[0335]擠壓引導器313設置于筒體本體311的端部端面壁333上,是以沿著與該端部端面壁333正交的方向(本體筒卡合部306的軸線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引導用的壁。具體而言,如圖28所示,擠壓引導器313大致分為以端部端面壁333為基準,突出長度(豎立設置高度)變化的傾斜區域315 ;和突出長度(豎立設置高度)一定的平坦區域316。擠壓引導器313由傾斜區域315和平坦區域316以俯視觀看時形狀為圓形的方式配置,傾斜區域315的突出頂部在圓周方向上傾斜。更具體地來講,在本變形例中,如圖29所示,擠壓引導器313具有將傾斜區域315和平坦區域316作為一組的單個引導區域317,通過組合兩組單個引導區域317a、317b而成。而且,擠壓引導器313以組合該兩組單個引導區域317a、317b而形成的圓的中心與排出部312的軸心一致的配置,并且擠壓引導器313的直徑比排出部312的外徑大。即,擠壓引導器313圍繞配置在排出部312的徑方向外側的位置。而且,在本變形例中,擠壓引導器313的內側面從排出部312的外側面遠離一定距離,在擠壓引導器313與排出部312之間形成間隙341 (圖27)。 另外,如上所述,各個單個引導區域317是具有傾斜區域315和平坦區域316的結構。在本變形例中,傾斜區域315和平坦區域316具有被進一步細分的區域。S卩,傾斜區域315在圓周方向上具有坡度不同的兩個區域。具體而言,如圖29所示,傾斜區域315包括坡度比其中一個區域平緩的緩坡度部318 ;和坡度比另一個區域陡的陡坡度部319,并且采用呈階梯式從緩坡度部變成陡坡度部的結構。緩坡度部318是單個引導區域317的一部分的區域,在圓周方向上展開的角度為110 113度的區域(圓弧區域),優選上述角度為112度的圓弧區域,而且是突出頂部(豎立設置頂部)為2 3度的上升坡度(朝向突出方向的坡度)α,優選3度的上升坡度α的部分。在本變形例中,在俯視觀看擠壓引導器313的狀態下,緩坡度部318的傾斜在逆時針方向上呈現上升坡度。陡坡度部319是單個引導區域317的一部分區域,是以緩坡度部318的最頂部(沿著上升坡度的傾斜的終點部)為起點,在圓周方向上展開的角度為23 26度的圓弧區域,優選上述角度為25度的圓弧區域,而且是突出頂部(豎立設置頂部)為15 17度的上升坡度(朝向突出方向的坡度)β,優選17度的上升坡度β的部分。即,陡坡度部319與緩坡度部318相同,在逆時針方向上呈現上升坡度。另一方面,平坦區域316設置于夾持傾斜區域315的位置的兩個部位。具體而言,如圖28所示,平坦區域316包括突出長度(豎立設置高度)比其中一個區域短(低)的低位平坦部326 ;和突出長度(豎立設置高度)比另一個區域長(高)的高位平坦部327。如圖28所示,低位平坦部326是單個引導區域317的一部分,是在圓周方向上展開的角度為8 11度的圓弧區域,優選上述角度為10度的圓弧區域,而且是從筒體本體311的端部端面壁333突出的突出長度(豎立高度)為I. O I. 2mm左右的部分。在低位平坦部326的圓周方向的一個端部(逆時針方向的終點部)與緩坡度部318的最底部(沿著上升坡度的傾斜的起點)連續地連接。換而言之,當以逆時針方向為基準時,低位平坦部326相當于單個引導區域317的起點。高位平坦部327是單個引導區域317的一部分,是在圓周方向上展開的角度為31 34度的圓弧區域,優選上述角度為33度的圓弧區域,而且是從筒體本體311的端部端面壁333突出的突出長度(豎立高度)為4. O 4. 2mm左右的部分。在高位平坦部327的圓周方向的一個端部(逆時針方向起點部)與陡坡度部319的最頂部連續地連接。另外,附帶對該陡坡度部319和高位平坦部327的連接部340進行說明時,如圖28、29所示,突出頂部形成平滑的曲線狀。具體而言,該連接部340形成突出頂部的曲率呈現按照一定的比例變化的回旋曲線的形狀。這樣,各個單個引導區域317在逆時針方向上依次排列低位平坦部(平坦區域)326、緩坡度部(傾斜區域)318、陡坡度部(傾斜區域)319、高位平坦部(平坦區域)327,采用占據擠壓引導器313的圓周中的張開180度的圓弧區域(半圓)的結構。S卩,如圖29所示,擠壓引導器313的兩個單個引導區域317a、317b在圓周方向上排列,其中一個單個引導區域317a的高位平坦部327與另一個引導區域317b的低位平坦部326連接,其中一個單個引導區域317a的低位平坦部326與另一個單個引導區域317b的高位平坦部327連接,形成連續的圓形壁。其中,為了便于說明,在圖28中,按照角度急劇變化的方式描繪低位平坦區域326 和緩坡度部318的連接部、以及緩坡度部318和陡坡度部319的連接部,但是這些連接部的實際形狀優選角度平緩地變化的形狀。尤其是在本實用新型中,上述連接部也可以是角度急劇變化的機構。接著,對墨水栓303 (密閉部件)進行說明。如圖30所不,墨水栓303包括一個表面開放的有底狀的帽體307 ;和設置于帽體307的內側的突起狀的壓入部308及滑動部309。帽體307的外觀是圓筒狀,包括形成側壁的帽側面壁345 ;和形成圓筒的一個端部壁的帽端面壁346,還具有被它們圍繞的帽空間347。壓入部308位于帽空間347內,是以帽端面壁346為基端,朝向帽體307的開放端側突出的部分。另外,壓入部308的截面形狀大致為圓形,在突出方向(帽體307的軸線方向)頂端側設置易于插入部348。易于插入部348是壓入部308的截面積比其他部位狹小的部分,是從壓入部308的突出方向中途的位置至頂端的區域。具體而言,易于插入部348所占的區域從壓入部308的突出方向中途的位置至頂端是I. 5 I. 8mm左右的長度。滑動部309位于帽空間347內,是從帽側面壁345的內側面突出的部分。具體而言,滑動部309形成為沿著帽體307的軸線方向呈直線狀延伸的突條。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滑動部309設置于一個帽307的兩個部位,該滑動部309a、309b彼此以在帽體7的直徑上相對的方式配置。換而言之,當兩個滑動部309a、309b通過一條直線連結時,壓入部308位于該直線上且中央位置。接著,對從墨水罐部302中拆下墨水栓303時的操作進行說明。本變形例的墨水盒301 (涂敷液盒)具有通過使墨水iil部302和墨水檢303在墨水盒301的軸線的周方向上相對地旋轉,使兩者分離的功能。S卩,在上述墨水罐部302被密閉的狀態下(圖27),形成將墨水罐部302豎立的狀態,即墨水盒301的軸線大致朝向垂直方向的姿勢,固定墨水罐部302,相對墨水栓303沿著逆時針方向施加力。于是,墨水栓303相對墨水罐部302旋轉。具體而言,在墨水栓303旋轉之前,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雙方均位于墨水罐部302的本體筒卡合部306中的擠壓引導器313的低位平坦部326,通過施加逆時針方向的力,使滑動部309a、309b朝向與低位平坦部326相鄰的緩坡度部318移動。于是,當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向本體筒卡合部306的緩坡度部318移動時,旋轉力加速該傾斜。即,滑動部309a、309b沿著緩坡度部318移動,墨水栓303隨之向遠離本體筒卡合部306的方向移動。其結果是,墨水栓303的壓入部308向從本體筒卡合部306的排出部312拔出的方向移動。而且,當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到達本體筒卡合部306的緩坡度部318的逆時針方向終點部(緩坡度部318的最頂部)時,墨水栓303變成更加遠離本體筒卡合部306的狀態,壓入部308與排出部312的嵌合狀態被解除。即,墨水拴303的壓入部308使墨水栓303相對墨水罐部302相對旋轉,由此,從圖27所示的墨水拴303的旋轉開始之前的狀態,向拔出方向移動一定距離(在本變形例中是I. 20 I. 40mm,優選I. 30mm左右)。換而言之,滑動部309a、309b從緩坡度部318的最底部移動至最頂部,由此,墨水栓303從圖27所示的狀態,向遠離墨水罐部302的方向移動上述一定距離。當從墨水栓303的壓入部308與本體筒卡合部306的排出部312的嵌合狀態被解 除的狀態,繼續逆時針旋轉墨水栓303時,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就會向本體筒卡合部306的陡坡度部319移動。滑動部309a、309b沿著陡坡度部319移動,墨水栓303隨之向遠離墨水罐302的方向大幅度地移動。具體而言,當滑動部309a、309b從陡坡度部319的最底部移動至最頂部時,墨水栓303從墨水栓303的嵌合被解除后的狀態,向遠離墨水栓302的方向移動一定距離(在本變形例中是2. 00 2. IOmm左右)。而且,當墨水栓303繼續旋轉,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通過陡坡度部319時,該滑動部309a、309b借助曲線狀的連接部340,向高位平坦部327移動。S卩,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載置于高位平坦部327上,由此來保持陡坡度部319到罐本體部42的最大分離距離(至圖27的位置的距離)。如以上所述那樣,本變形例的結構是,使墨水罐302和墨水栓303圍繞軸線相對旋轉,能夠使墨水栓303從墨水罐部302脫離。具體而言,墨水盒301的結構是,使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沿著擠壓引導器313的傾斜區域315移動,由此能夠使墨水栓303向遠尚墨水iig部302的方向移動。由此,當從墨水_部302拆下墨水檢303時,不需要進打使墨水罐部302和墨水栓303相對另一個相對地牽拉的動作,因此,能夠防止貯存在墨水罐部302內的墨水意外地飛散。還有,在本變形例中,傾斜區域315采用坡度呈階梯式變化的結構,具體而言,采用具有緩坡度部318和陡坡部319的結構,因此,能夠減少在墨水罐部302和墨水栓303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即,在本變形例中,采用以下結構當墨水栓303的壓入部308與本體筒卡合部306的排出部312嵌合,使墨水罐部302內密閉時,墨水栓303的滑動部309a、309b在本體筒卡合部306的緩坡度部318上移動,當壓入部308與排出部312的嵌合被解除,墨水罐部302的密閉狀態被解除時,滑動部309a、309b在陡坡度部319上移動。換而言之,在本變形例中,當需要抵抗壓入部308和排出部312的嵌合力、以及滑動部309a、309b和擠壓引導器313之間的摩擦力的外力時,滑動部309a、309b在緩坡度部318上移動,當只需要抵抗滑動部309a、309b和擠壓引導器313之間的摩擦力的外力時,滑動部309a、309b在陡坡度部319上移動。這樣,在本變形例中,考慮在墨水罐部302和墨水栓303之間產生的嵌合力和摩擦力等的變化,擠壓引導器313的傾斜區域315采用坡度呈階梯式變化這樣的構成方式,因此,能夠減少使上述兩者相對移動時所需的外力。其結果是,為了拆下墨水栓303,無需傾斜墨水罐部302,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墨水意外漏出的可能性。另外,在墨水栓303與墨水罐部302的嵌合狀態被解除后,通過陡坡度部319能夠使墨水栓303大幅度地遠離墨水罐部302,因此,需要者目視就容易判斷罐本體部42的密閉狀態是否已被解除。即,容易目視確認墨水檢303與墨水iig部302的當如關系,因此,盡管墨水_部302與墨水栓303的嵌合狀態已被解除,但通過使墨水罐302顛倒等方式,能夠最大地降低墨水漏出的可能性。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能夠將通過傾斜區域315的滑動部309a、309b載置于作為擠壓引導器313中的最大突出位置的高位平坦部327上,因此,能夠確保需要者等可靠地目視確認墨水栓303已經從墨水罐部302脫離,而且,盡管已經解除墨水栓303與墨水罐部302的嵌合狀態,但也能夠防止之后因某種影響墨水栓303與墨水罐部302再次嵌合的問題。(實施例)在本實用新型中,列舉具體的實施例進行說明,但各個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分別制作下述實施例I至實施例4的涂敷用具。而且,調查各個實施例的涂敷用具的流向中棉的墨水流出量。此時,調查是對每個實施例在多個涂敷用具中進行的。另外,涂敷用具以及墨水的中繼芯以外的條件完全相同。其結果是,能夠得到下述表I所示的結果。其中,在墨水流出量為2. 7g以上的情況下,發生墨水漏出。(實施例I)實施例I的涂敷用具是使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的涂敷用具I (參照圖I)中的中繼芯3的按壓片33的厚度L2為2. 0mm,突出部11的最大寬度L3為13. Omm的涂敷用具。(實施例2)實施例3的涂敷用具是使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的涂敷用具I (參照圖I)中的且中繼芯3的按壓片33的厚度L2為I. 5mm,突出部11的最大寬度L3為10. 5mm的涂敷用具。(實施例3)實施例3的涂敷用具是使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的涂敷用具I (參照圖I)中的中繼芯3的按壓片33的厚度L2為I. 5mm,突出部11的最大寬度L3為13. Omm的涂敷用具。(實施例4)實施例4的涂敷用具是使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的涂敷用具I (參照圖I)中的中繼芯3的按壓片33的厚度L2為2. 0mm,突出部11的最大寬度L3為10. 5mm的涂敷用具。(表I)
最大流出量(g) 最小流出量(g) 平均流出量(g)
實施例 I0.8657O. 1842O. 5108
實施例 2I. 77570.08070.667權利要求1.一種涂敷用具,其具有涂敷液收納部,能夠在使涂敷液在內部流動的狀態下填充涂敷液;和用于涂敷涂敷液的涂敷體,該涂敷用具具備在涂敷液收納部和涂敷體之間浸潰涂敷液的涂敷液吸存體,在涂敷液收納部和涂敷液吸存體之間設置有具有涂敷液能夠流通的流路的流路形成部,所述涂敷用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具有突出部和按壓部, 所述突出部,朝向涂敷體側突出,在內部形成有中空部分,設置有連通中空部分和外部的連通孔, 所述按壓部是從突出部的側面朝向外方大致垂直地突出的突起,至少一部分從上方接觸涂敷液吸存體, 在按壓部中,作為與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以及按壓部的突出方向分別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的按壓部的厚度是I. Omm以上3. Omm以下。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按壓部的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是2. Omm以上4. 5mm以下。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按壓部形成有多個,至少ー組的按壓部設置于隔著突出部相対的位置,從其中一個按壓部的突出端至另ー個按壓部的突出端的距離是8. 5mm以上14. Omm以下。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按壓部是平板狀,從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的基端部分延伸至頂端部分附近。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通孔設置有兩個以上,連通孔的至少ー個設置于突出部的頂端附近,在比該連通孔更靠突出部的基端側設置其他的連通孔。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按壓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連通孔更靠上方的位置,所述突出部與涂敷液吸存體接觸。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涂敷液吸存體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內部。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流路形成部由基底部和突出部形成,基底部和突出部是直徑不同的圓筒狀,具有連通各自的中心部分的中空孔,在突出部的頂端的圓形面和側面的頂端附近分別設置有所述連通孔。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突出部的側面的頂端附近形成的連通孔的中心軸與所述按壓部的突出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流路形成部與涂敷液收納部一體地形成。
11.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流路形成部和涂敷液收納部能夠以自由拆裝的方式安裝。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干 涂敷液收納部在下方設置有連通外部和內部空間的收納部側貫通孔,所述流路形成部由基底部和突出部形成,在所述基底部形成有筒狀部,筒狀部與所述突出部的中空部分連通, 當安裝了所述流路形成部和涂敷液收納部時,收納部側貫通孔與筒狀部連通。
1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靠近涂敷體的部分形成有吸存體收納部,所述涂敷液吸存體配置于吸存體收納部內, 在吸存體收納部內配置有吸存體收縮部件, 該吸存體收縮部件與所述涂敷液吸存體接觸,涂敷液吸存體成為收縮的狀態。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存體收縮部件配置于吸存體收納部的涂敷體側的端部。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體是棒狀體,所述吸存體收縮部件是環狀體, 所述涂敷體的一部分位于吸存體收納部內,吸存體收縮部件以圍繞涂敷體的狀態配置。
1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存體收縮部件具有朝向涂敷液吸存體側突出的突起部。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吸存體收縮部件的頂面形成有多個突起部,所述多個突起部在周向上隔著間隔列狀地配置。
1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形成部的至少一部分從上方插入到涂敷液吸存體中, 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插入到涂敷液吸存體中的部分的插入方向上的長度是15. Omm以上25. Omm 以下。
19.如權利要求I至18任一項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靠近涂敷體的部分形成有吸存體收納部,所述涂敷液吸存體配置于吸存體收納部內, 在吸存體收納部的內周面形成有按壓突起,其從外側朝向內側突出,在包括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壓突起的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是5. Omm以上15. Omm以下。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壓突起的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是0. 5mm以上2. Omm以下。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作為與所述按壓突起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按壓突起的突出方向分別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的按壓突起的厚度是0. 5mm以上2. Omm以下。
23.如為權利要求I所述的涂敷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涂敷用具本體,該涂敷用具本體具備筒部和所述涂敷體,筒部內置所述涂敷液吸存體和所述流路形成部,所述涂敷液收納部由涂敷液盒構成,在所述涂敷用具本體的筒部內安裝有所述涂敷液盒,從所述涂敷液盒的涂敷液供給孔向涂敷體側供給涂敷液,其中,所述涂敷液盒在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狀態下,其大部分位于筒部內,僅僅后端部從筒部露出, 在所述涂敷液盒的后端部具有嵌合部,能夠使其他的涂敷液盒的一部分嵌合到安裝在涂敷用具本體中的涂敷液盒的所述嵌合部。
24. ー種涂敷液盒,其為在權利要求I中所述的涂敷用具中組裝使用的涂敷液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液盒具有 設置有涂敷液排出ロ的涂敷液收納部;和 密閉部件,其密閉該涂敷液排出ロ,能夠將涂敷液收納部內部密閉, 在涂敷液收納部,設置有以圍繞涂敷液排出ロ的方式突出的擠壓引導器,該擠壓引導 器具有突出頂部以沿著圍繞方向呈階梯式不同的上升坡度傾斜的傾斜區域, 在密閉部件上設置與擠壓引導器抵接的滑動部, 當使所述滑動部沿著所述擠壓引導器的傾斜區域的上升坡度移動時,密閉部件對涂敷液收納部的密閉狀態被解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課題是提供一種涂敷用具,該涂敷用具在連通管的孔徑細的情況下也能使用多種涂敷液,能夠穩定地從涂敷液吸存體向筆尖供給涂敷液,并且能夠防止涂敷液從墨水吸存體中漏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涂敷用具(1),具有涂敷液收納部(5);涂敷液吸存體(4);和涂敷體(6),在涂敷液收納部(5)和涂敷液吸存體(4)之間設置有具有涂敷液(7)能夠流通的流路形成部(3)。此時,在流路形成部(3)中設置有突出部(11)和按壓部(33)。而且,使按壓部(33)的厚度在1.0mm以上3.0mm以下,使按壓部的至少一部分從上方接觸涂敷液吸存體(4)。
文檔編號B43K8/03GK202641093SQ20122022773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9日
發明者中谷泰范, 土田升平, 山野富弘 申請人:株式會社櫻花彩色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