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31823閱讀:16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具備支承顯示部的支架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在液晶電視或液晶顯示器中,存在著具備用于將平板狀的顯示部垂直地配置于臺座上的支架的結構。通常,為了防止顯示部向前方或后方傾倒,將支架形成為相對于顯示部大幅地向前后突出。作為這樣的顯示裝置的包裝方法,已知為了包裝尺寸的小型化而以將顯示部與支架分開的狀態進行包裝的方法。例如,專利文獻I公開了將液晶電視分解為主體部、支架支柱以及支架底座進行包裝的方法。不過,將支架安裝到顯示部等組裝作業給使用者增加了負擔。因此,為了減輕使用者的負擔并實現包裝的小型化,提出有能夠使支架折疊的顯示裝置。例如,專利文獻2提出了下述顯示裝置其具備將顯示部和支架支承成能夠轉動的鉸鏈部,能夠使支架向顯示部的背面側轉動90度地進行折疊。而且,專利文獻3提出了下述薄型顯示裝置其在支架的中間具備鉸鏈部,所述鉸鏈部將支架下部支承成能夠向前上方折疊。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31100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293151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5-140807號公報專利文獻2和專利 文獻3記載的顯示裝置形成為下述構造在將支架折疊起來的狀態下,鉸鏈部和支架相對于顯示部的下端向下方大幅地伸出。由此,在這些顯示裝置中,包裝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大,包裝尺寸的小型化不充分。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包裝尺寸的顯示裝置。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具備顯示部,所述顯示部具有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面;支架,所述支架支承所述顯示部;和連接部,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顯示部和所述支架,當設與所述支架的底面平行且與所述顯示面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為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時,所述連接部將所述顯示部和所述支架連接成能夠繞與所述顯示面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并且將所述顯示部與所述支架連接成能夠在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而且,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具備顯示部,所述顯示部具有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面;和記錄介質驅動裝置,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具有供可移動式的記錄介質出入的出入口,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相對于所述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與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并且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能夠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和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之間旋轉,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還具有沿所述記錄介質出入的方向延伸的、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是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顯示面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是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顯示面平行的位置。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包裝尺寸的顯示裝置。

圖1是實施方式I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2是圖1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后視立體圖。圖3是將實施方式I中的連接顯示部與支架的連接部放大示出的右側視圖。圖4是實施方式I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5是圖4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后視立體圖。圖6是實施方式I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7是圖6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后視立體圖。圖8是將圖7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局部剖開后視立體圖。圖9是將圖2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后視立體圖。圖10是示出實施方式I中的顯示裝置被包裝起來的形態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11是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12是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13是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的主視立體圖。圖14是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的主視立體圖。圖15是示出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被包裝起來的形態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16是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的右側視圖。圖17是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的主視立體圖。圖18是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的俯視立體圖。圖19是實施方式3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20是圖19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后視立體圖。圖21是將實施方式3中的連接顯示部與支架的連接部放大示出的右側視圖。圖22是實施方式3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23是圖22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后視立體圖。圖24是實施方式3中的顯示裝置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25是圖24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后視立體圖。圖26是將圖25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局部剖開后視立體圖。圖27是將圖20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后視立體圖。圖28是示出實施方式3中的顯示裝置被包裝起來的形態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標號說明1:顯示部;2 :支架;3 :盤驅動器;4a、4b :盤驅動器保持件;5a、5b :旋轉軸;600 連接部;6、603 :支架保持件;601 :第一支架保持件;602 :第二支架保持件;7 :長孔;8a、8b 滑動軸;10 :盤插入口 ;lla、llb :固定用內螺紋孔;12a、12b、13a、13b :固定用貫通孔;14a、14b :固定用外螺紋件;15、150 :收納區域;20 :包裝箱;21 :緩沖件;23 :電路基板;24 :影像顯示面板;31 :框架;32 :背板;41 :盤托架;42 :盤插入面;43 :搬送用托盤;100、200、300
顯示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按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實施方式I圖1是本實施方式中的顯示裝置100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2是圖1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100的后視立體圖。顯示裝置100是顯示圖像的裝置,例如是接收電視廣播并進行顯示的電視裝置。不過,顯示裝置100并不限于電視裝置,例如也可以是顯示計算機的畫面的顯視器。顯示裝置100具備顯示部I和支架2。顯示部I具有顯示圖像的顯示面S。顯示面S為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擴展的平面形狀,具體來說,顯示面S是具有左右方向的邊和上下方向的邊的矩形形狀。顯示部I是薄型或平板狀的形狀。具體來說,顯示部I是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和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較長、前后方向(進深方向)較薄的形狀。在此,在本說明書中,“上”、“下”、“左”、“右”、“前”、“后”分別意味著面對顯示面S
觀察時的(具體來說,從正面觀察顯示面S時的)上、下、左、右、前、后。在圖1中,與紙面垂直的方向對應于左右方向,紙面的上下方向對應于上下方向,紙面的左右方向對應于前后方向。即,前方指的是顯示面S的正面側的方向。而且,后方指的是與顯示面S的正面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圖1的例子中,顯示部I具有影像顯示面板24、框架31、背板32和電路基板23。影像顯示面板24例如是液晶面板、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有機EL面板,影像顯示面板24具有顯示面S。框架31是覆蓋影像顯示面板24的前表面側(正面側)的周圍的框狀的罩,背板32是覆蓋影像顯示面板24的后表面側(背面側)的罩。電路基板23控制圖像顯示等顯示部I的動作。在本例中,如圖2所示,在影像顯示面板24的背面安裝有左右各一個、共兩個電路基板23。在背板32的背面設有凹狀的收納區域(凹陷部)150,所述凹狀的收納區域(凹陷部)150是用于收納后述的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區域。背面指的是后側的面。在圖2中,收納區域150形成于左右分開安裝的兩個電路基板23之間。而且,收納區域150例如設在背板32的背面與影像顯示面板24的背面之間。收納區域150的范圍例如被設定為供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旋轉并收納所需的大小。支架2是將顯示部I支承成立于臺座(或者桌子、寫字臺、地板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的部件,支架2是用于使顯示裝置100自立于臺座上的部件。支架2支承顯示部I指的是支架2將顯示部I支承成不翻倒。具體來說,支架2將顯示部I支承成垂直地配置于臺座上的狀態。支架2在將顯示部I以立于臺座上的狀態支承的狀態下,具有朝向顯示面S觀察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進深度。即,支架2在支架2的進深方向具有預定的長度,以使顯示部I不向前方或后方翻倒。支架2的進深方向為與支架2的底面2b平行且與顯示面S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例中,支架2為沿進深方向和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薄板狀的形狀。而且,支架2具有底面(支承面)2b,在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的狀態下,所述底面(支承面)2b與臺座的設置面對置或者接觸。而且,支架2具有進深方向的端部2f和端部2r。在底面2b與顯示面S垂直的情況下,端部2f為前方側的端部,端部2r為后方側的端部。在本說明書中,在支架2的進深方向上,將端部2f側稱作“近前側”,將端部2r側稱作“深處側”。因此,端部2f是支架2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端部2r是支架2的進深方向深處側的端部。顯示部I的前后方向是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而且,上下方向指的是下述方向在如圖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上為天花板(空中)的方向,下為地板(地面)的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下述方向在如圖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在顯示面S上與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圖1和圖2示出了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的狀態。該狀態是顯示裝置100在臺座上(或者桌子上)使用的狀態,該狀態可以稱為桌上使用狀態或者通常使用狀態。下面,對顯示部I與支架2的連接進行說明。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垂直”、“平行”分別不限定于嚴格意義上的垂直、平行,也包括大致垂直和大致平行的情況。在此,“大致”表示包含考慮了制造上的公差和組裝上的偏差等的范圍。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所述軸線AX是朝向顯示面S觀察與左右方向(或者顯示部I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軸線。而且,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在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或者平移)。具體來說,顯示裝置100具有連接部600,所述連接部600用于連接顯示部I和支架2,該連接部600將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且能夠在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軸線AX位于顯示部I的下端和上端之間。另外,能夠旋轉指的是可旋轉。圖3是將連接顯示部I與支架2的連接部600放大示出的右側視圖。在圖3中,連接部600包括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所述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是連接顯示部I和支架2的連接部材。該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具體來說,在顯示部I設有限定軸線AX的左右一對旋轉軸5a、5b,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相對于所述旋轉軸5a、5b連接成能夠旋轉。當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相對于顯示部I旋轉時,旋轉軸5a、5b的部分存在摩擦力。即,在顯示部I與第一支架保持件601之間產生摩擦力。借助于該摩擦力,第一支架保持件601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停止于任意的位置。由此,在使支架2從收納起來的狀態變為使用狀態時、或相反地使支架2從使用狀態變為收納狀態時,由于支架2不會發生意外的動作,因此作業變得容易。支架2相對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連接成能夠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在圖3中,在支架2固定有第二支架保持件602,該第二支架保持件602相對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連接成能夠沿進深方向移動。下面,參考圖1 圖3,更為詳細地說明連接部600的結構。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具有右側面部601a、左側面部601b以及將所述右側面部601a和左側面部601b的上端彼此連接起來的上表面部601c。在上表面部601c設有左右一對臂部601d、601e,所述左右一對臂部601d、601e分別與旋轉軸5a、5b連接成能夠旋轉。具體來說,在臂部601d、601e各自的上端部設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孔,旋轉軸5a、5b分別貫穿插入于臂部601d、601e的孔中。在右側面部601a和左側面部601b分別設有長孔7,所述長孔7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延伸(即所述長孔7的長度方向與進深方向平行)。所述長孔7是用于使支架2滑動的部件,也可被稱作滑動孔。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具有右側面部602a、左側面部602b以及將所述右側面部602a和左側面部602b的下端彼此連接起來的底面部602c。右側面部602a和左側面部602b分別位于右側面部601a和左側面部601b的左右方向外側,底面部602c以與上表面部601c對置的方式位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下方。在右側面部602a和左側面部602b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隔開間隔地各設有一對滑動軸8a、8b,所述一對滑動軸8a、8b向左右方向內側凸出。右側面部602a的滑動軸8a、8b插入于右側面部601a的長孔7,左側面部602b的滑動軸8a、8b插入于左側面部601b的長孔7。滑動軸8a、8b能夠在長孔7內沿該長孔7的長度方向移動,由此支架2能夠沿進深方向移動。長孔7在此為貫通孔,不過例如也可以是槽。長孔7是具有引導滑動軸8a、8b的功能的引導部。下面,參考圖1 圖7說明支架2的可動范圍和各狀態下的位置。支架2構成為能夠在第一旋轉位置(參考圖1)和第二旋轉位置(參考圖4和圖6)之間繞軸線AX旋轉,所述第一旋轉位置是支架2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S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旋轉位置是支架2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S平行的位置。在第二旋轉位置,支架2位于顯示部I的后方。顯示部I的后方指的是顯示部I的背板32側。而且,支架2構成為能夠在第一移動位置(參考圖1)和第二移動位置之間沿進深方向移動,所述第一移動位置是在第一旋轉位置處支架2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2f位于顯示部I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移動位置是比所述第一移動位置靠進深方向深處側的位置。優選的是,如圖6所示,當支架2位于第二旋轉位置且第二移動位置的情況下,近前側的端部2f位于與顯示部I的下端大致相同或比顯示部I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在一個形態中,支架2在第一旋轉位置處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動。即,在支架2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S垂直的位置,支架2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動。第一移動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進深方向的移動范圍中最靠近前側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移動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進深方向的移動范圍中最靠深處側的位置。在支架2在第一旋轉位置處能夠在第一移動位置和第二移動位置之間移動的情況下,第一移動位置是支架2在第一旋轉位置處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動的最靠前方的位置,第二移動位置是支架2在第一旋轉位置處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動的最靠后方的位置。支架2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S垂直的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底面2b與顯示面S垂直的位置。支架2的底面2b指的是在支架2的下側與臺座等設置面對置或者接觸的面。即,第一旋轉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底面2b與顯示面S垂直的位置。而且,第二旋轉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底面2b與顯示面S平行的位置。在一個形態中,在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位于第二移動位置的情況下,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從第一旋轉位置旋轉到第二旋轉位置。而且,支架2在第二旋轉位置處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在與顯示面S平行的方向移動。即,在支架2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S平行的位置,支架2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在與顯示面S平行的方向移動。而且,支架2能夠在第一旋轉位置和第二旋轉位置之間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即,支架2能夠在第一旋轉位置和第二旋轉位置之間的任意的旋轉位置隨時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支架2的進深方向是從支架2的端部2f朝向端部2r的方向。在該情況下,支架2的進深方向的起點是端部2f,終點是端部2r。端部2f是在如圖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顯示部I的顯示面S側的端面。第一旋轉位置是支架2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S垂直的位置。而且,第一旋轉位置是支架2的底面2b與顯示面S垂直的位置。端部2r是在如圖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顯示部I的背板32側的端面。在此,在支架2在第一旋轉位置處位于第一移動位置的情況下,顯示部I處于通過支架2而垂直地立于臺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而且,支架2的進深方向的近前側是在如圖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顯示部I的顯示面s(或者前方)的一側。支架2的進深方向的 深處側是在如圖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在與顯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顯示部I的背板32 (或者后方)的一側。更為詳細地說明的話,在圖1的桌上使用狀態下,為了將顯示部I垂直地配置在臺座上,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垂直。即,支架2的進深方向相對于顯示面S (或者顯示部I)垂直。而且,在桌上使用狀態下,為了防止顯示部I的翻倒,支架2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2f位于顯示部I的前方,支架2的進深方向深處側的端部2r位于顯示部I的后方。此時,支架2的滑動位置為進深方向近前側(在圖1中為最靠近前側),并且形成為能夠向深處側進一步移動。當從上述的狀態起使支架2繞軸線AX旋轉90度時,成為圖4和圖5所示的狀態。在該狀態下,支架2相對于顯示面S (或者顯示部I)平行。S卩,支架2的進深方向相對于顯示面S平行。而且,支架2位于顯示部I的后方。支架2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2f位于比顯示部I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圖4中,端部2f位于相對于顯示部I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長度A的位置。當從上述的狀態起使支架2向進深方向深處側(方向V)移動時,支架2的近前側端部2f相對于顯示部I的下端突出的長度減小。在本例中,支架2構成為能夠向進深方向深處側移動至少與長度A相當的長度。具體來說,長孔7的長度方向的長度被設定為使得滑動軸8a、8b能夠移動至少與長度A相當的長度。因此,通過使支架2向進深方向深處側(方向V)移動,從而成為例如圖6和圖7所示的狀態。在該狀態下,支架2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2f位于與顯示部I的下端大致相同或者比顯示部I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支架2和與支架2相關的構成要素(例如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均被收納在顯示部I的正面區域內(或者從顯示部I的下端到上端為止的范圍內)。即,在從顯示部I的正面觀察的時候,看不到支架2和與支架2相關的構成要素。并且,顯示裝置100具有用于將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固定的固定結構。在本例中,固定結構包括用于將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固定于顯示部I的結構。圖8是將圖7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100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局部剖開后視立體圖。圖9是將圖2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100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后視立體圖。下面,參考圖8和圖9具體地說明用于將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固定于顯示部I的結構。如圖8所示,在顯示部I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左右一對固定用內螺紋孔11a、lib。在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在右側面部601a和左側面部601b分別設有與支架2的進深方向垂直的凸緣部601f和601g。在凸緣部601f、601g分別形成有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aUlb對應的固定用貫通孔12a、12b。在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在右側面部602a和左側面部602b分別設有與支架2的進深方向垂直的凸緣部602f和602g。在凸緣部602f、602g分別形成有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aUlb對應的固定用貫通孔13a、13b。如圖9所示,在桌上使用狀態下,將設于顯示部I的固定用內螺紋孔I la、設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固定用貫通孔12a和設于第二支架保持件602的固定用貫通孔13a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軸線上。同樣地,將設于顯示部I的固定用內螺紋孔lib、設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固定用貫通孔12b和設于第二支架保持件602的固定用貫通孔13b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軸線上。與各個固定用內螺紋孔IlaUlb對應地準備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ο固定用外螺紋件14a穿過固定用貫通孔13a、12a并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a結合,固定用外螺紋件14b穿過固定用貫通孔13b、12b并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b結合。由此,將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固定于顯示部1,將支架2固定于顯示部I。接著,說明包裝顯示裝置100的作業。首先,作業者自圖1和圖2所示的桌上使用狀態起使支架2繞軸線AX旋轉,如圖4和圖5所示地形成為支架2的進深方向(或者底面2b)與顯示面S (或者顯示部I)平行的狀態。此時,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收納在收納區域150。而且,支架2的近前側的端部2f位于相對于顯示部I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長度A的位置。接著,從圖4和圖5所示的狀態起,使支架2向進深方向深處側(上方向V)移動。由此,如圖6和圖7所示,支架2和與支架2相關的構成要素(例如連接部600)被完全收納在顯示部I的正面區域內。即,成為下述狀態在從正面觀察顯示部I的時候,看不到支架2和與支架2相關的構成要素。接著,如圖10所示地,將上述成為了包裝用的狀態(或者折疊狀態)的顯示裝置100收納于包裝箱20,并在其四角配置緩沖件21。上述的作業具體來說例如如下所示地進行。作業者以使顯示面S與臺座平行地相對、且支架2從臺座的端部伸出的方式使顯示裝置100倒向臺座上。接著,將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從顯示裝置100卸下,使支架2旋轉和滑動,形成為包裝用的狀態,并收納于包裝箱20。另外,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與上述相反的步驟。或者,也可以同時進行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接著,說明開包并設置顯示裝置100的作業。首先,作業者從圖6和圖7所示的包裝用的狀態起使支架2向進深方向近前側移動,形成為圖4和圖5所示的狀態。接著,從圖4和圖5所示的狀態起使支架2繞軸線AX旋轉,形成為圖1和圖2所示的桌上使用狀態。接著,安裝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將支架2螺合連接并固定于顯示部I。在該情況下,螺紋固定操作能夠從顯示部I的背面方向進行,提供了較高的操作性。上述的作業具體來說例如如下所示地進行。作業者將顯示裝置100從包裝箱20取出。接著,以使顯示面S與臺座平行地相對、且顯示部I的下端與臺座的端部一致的方式將顯示部I倒伏置于臺座上。接下來,在使支架2滑動和旋轉后,將支架2螺紋固定于顯示部I。最后,使顯示裝置100旋轉立起,將支架2配置于臺座上。另外,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與上述相反的步驟。或者,也可以同時進行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能夠得到下述(I) (7)的效果。(I)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架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朝向顯示面觀察與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且能夠在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減小包裝尺寸。具體來說,通過使支架繞與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而且,除了支架的旋轉之外,通過使支架沿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夠使包裝箱的尺寸(或者外形尺寸)小型化,能夠降低搬送成本并減小庫存管理中的空間占用容積。而且,與專利文獻I所示那樣將顯示部與支架在分離的狀態下包裝起來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組裝作業對使用者帶來的負擔。而且,能夠提供無需復雜的機構而以簡單的結構實現的折疊式支架。(2)支架的旋轉軸位于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根據本形態,與專利文獻2、3那樣旋轉軸位于比顯示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折疊后的顯示裝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夠減小包裝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3)支架能夠在第一旋轉位置和第二旋轉位置之間繞上述軸旋轉,所述第一旋轉位置是支架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旋轉位置是支架的進深方向與顯示面平行的位置。根據本形態,通過使支架從第一旋轉位置旋轉到第二旋轉位置,能夠使支架與顯示面平行,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進深尺寸),能夠減小包裝箱的前后方向的尺寸。(4)在第二旋轉位置,支架位于顯示部的后方。根據本形態,能夠將連接支架與顯示部的連接部配置在顯示部的后方,從而能夠使連接部從正面看不到或者不顯眼。(5)在第二旋轉位置,支架位于顯示部的后方。并且,支架能夠在第一移動位置和第二移動位置之間沿進深方向移動,所述第一移動位置是在第一旋轉位置處支架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位于顯示部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移動位置是比所述第一移動位置靠進深方向深處側的位置。在本形態中,在支架位于第一旋轉位置且第一移動位置的情況下,支架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位于顯示部的前方,因此在顯示部垂直地立起的情況下,能夠防止顯示部向前方翻倒。而且,在本形態中,能夠在支架位于第一旋轉位置的狀態下使支架從第一移動位置移動到第二移動位置,然后使支架從第一旋轉位置旋轉到第二旋轉位置。在該情況下,在支架到達第二旋轉位置的時刻,支架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位于與顯示部的下端大致相同或者比所述顯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夠減小包裝箱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支架在第二旋轉位置也能夠沿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由此,也可以在使支架從第一旋轉位置旋轉到第二旋轉位置后,使支架從第一移動位置移動到第二移動位置。在使支架從第一旋轉位置旋轉到了第二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支架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位于比顯示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不過通過使支架從第一移動位置移動到第二移動位置,能夠使支架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向上方移動。由此,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夠減小包裝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而且,支架在第一旋轉位置和第二旋轉位置之間的任意的旋轉位置都能夠沿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由此,能夠與支架的旋轉和滑動的操作步驟無關地使支架在第二旋轉位置位于顯示部的后方,并使支架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位于與顯示部的下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顯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能夠得到與上述(5)相同的效果。(6)在上述(5)的情況下,當支架位于第二旋轉位置且第二移動位置的情況下,支架的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位于與顯示部的下端大致相同或比所述顯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根據本形態,能夠基本或者完全避免支架從顯示部的下端突出。(7)連接部包括連接顯示部和支架的連接部材,連接部材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上述軸旋轉,支架相對于連接部材連接成能夠沿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根據本形態,能夠通過簡易的結構將支架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旋轉且能夠移動。實施方式2圖11和圖12是本實施方式中的顯示裝置200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13和圖14是本實施方式中的顯示裝置200的正面立體圖。上述實施方式I中的顯示裝置100構成為支架2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旋轉和移動,而本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200具有盤驅動器3,該盤驅動器3構成為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旋轉。下面,對本實施方式中的顯示裝置200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I相同或對應的部分標以相同的標號并省略或簡化說明。支架2是與實施方式I的支架大致相同的支架,在圖11中,支架2固定地安裝于顯示部I。具體來說,在支架2固定有作為連接支架2與顯示部I的連接部材的支架保持件6。如圖12所示,該支架保持件6通過左右一對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緊固并固定于顯示部I。圖11示出了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的狀態。該狀態是顯示裝置200在臺座上(或者桌子上)使用的狀態,該狀態可以稱為桌上使用狀態或者通常使用狀態。盤驅動器3是驅動作為可移動式記錄介質的盤(例如光盤)的裝置,具體來說是進行對盤的再現或記錄的裝置。在本例中,盤驅動器3為市場上廣泛流通的通用產品。可移動式指的是能夠攜帶。即,能夠持有并運送至其他場所。可移動式的定義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盤驅動器3具有供盤出入的出入口。具體來說,盤驅動器3具有供盤托架41進退的開口作為出入口。該開口在盤托架41被拉入的狀態下由盤托架41的末端的面即盤插入面42堵塞。而且,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沿盤出入的方向延伸,以能夠收納從出入口進入的盤。例如,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向出入口的背面側延伸,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是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從出入口向著背面側的方向。在本例中,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沿盤托架41的進退方向(或者盤的出入方向)延伸,以能夠收納盤托架41。具體來說,如圖11所示,在使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與顯示面S垂直地配置的狀態下,盤驅動器3具有在前后方向(進深方向)和左右方向(寬度方向)較長、而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較薄的形狀。另外,對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所作的記載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盤驅動器3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所述軸線AX是朝向顯示面S觀察與左右方向(或者顯示部I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軸線。軸線AX位于顯示部I的下端和上端之間。另外,軸線AX位于顯示部I的下端和上端之間這情況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在圖11的例子中,顯示裝置200具有作為保持盤驅動器3的保持部材的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在此,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是從兩側面夾持盤驅動器3的左右一對部材。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具體來說,在顯示部I設有限定軸線AX的左右一對旋轉軸5a、5b,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相對于所述旋轉軸5a、5b連接成能夠旋轉。具體來說,在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分別設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孔,在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的孔中分別貫穿插入旋轉軸5a、5b。當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相對于顯示部I旋轉時,旋轉軸5a、5b的部分存在摩擦力。即,在顯示部I與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之間產生摩擦力。借助于該摩擦力,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停止于任意的位置。由此,在使支架2從收納起來的狀態變為使用狀態時、或者相反地使支架2從使用狀態變為收納狀態時,由于支架2不會發生意外的動作,因此作業變得容易。下面,參考圖11 圖14說明盤驅動器3的可動范圍和各狀態下的位置。盤驅動器3構成為能夠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參考圖11)和第二裝置旋轉位置(參考圖12)之間繞軸線AX旋轉,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是出入口朝向顯示面S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是與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相比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與顯示面S接近平行的位置。在本例中,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與顯示面S是垂直的,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與顯示面S是平行的。而且,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被配置成當盤出入時盤的記錄面朝向上下方向。而且,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位于顯示部I的后方。并且,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位于顯示部I的下端與上端之間。另外,上述的與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相關的記載、與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相關的記載、盤驅動器3位于顯示部I的后方的情況以及盤驅動器3位于顯示部I的下端和上端之間的情況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更為具體地說明的話,在桌上使用狀態下,盤驅動器3被配置成盤的出入口(或者盤的出入側)朝向顯示面S的前方,以使盤能夠從顯示面S的前方相對于盤驅動器3出入。而且,盤驅動器3被配置成盤托架41與臺座平行,以使盤能夠以與臺座平行的狀態出入。具體來說,如圖13和圖14所示,在顯示部I的下方(框架31的下部)設有盤插入口 10,所述盤插入口 10用于插入或拔出盤。在桌上使用狀態下(或者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以使盤托架41的盤插入面42與盤插入口 10對置的方式配置。例如,盤驅動器3以使盤插入面42與盤插入口 10對置并朝向前方的方式相對于顯示面S (或者顯示部I)垂直地配置。即,盤驅動器3以使盤的出入方向B相對于顯示面S垂直的方式配置。另外,盤驅動器3以使盤托架41的盤插入面42與盤插入口 10對置的方式配置的情況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在進行盤的插入或拔出時,盤托架41向前方伸出,伴隨著該動作,盤插入口 10打開,如圖14所示,成為能夠相對于盤托架41裝卸盤的狀態。在使盤與臺座平行的狀態下進行盤的裝卸。在進行了盤的裝卸后,盤托架41向后方退避,此時,伴隨著該動作,盤插入口10關閉。因此,使用者能夠從顯示裝置200的正面以與普通的盤播放器等相同的使用便利性插入或拔出盤。另一方面,在盤驅動器3位于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的狀態下,如圖12所示,盤驅動器3被配置成盤的出入口(或者盤插入面42)朝向下方、并且盤驅動器3相對于顯示面S平行。即,盤驅動器3以使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或者盤的出入方向)與顯示面S平行的方式配置。另外,在盤驅動器3位于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的狀態下,盤的出入口(或者盤插入面42)朝向下方的情況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在此,在背板32的背面設有凹狀的收納區域(凹陷部)15作為用于收納盤驅動器3的區域,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被收納在收納區域15。收納區域15例如與實施方式I同樣地形成于被左右分開地安裝的電路基板23之間。而且,收納區域15例如設在背板32的背面與影像顯示面板24的背面之間。收納區域15的范圍例如被設定為供盤驅動器3旋轉并收納所需的大小。作為一個例子,盤驅動器3的一部分被收納在收納區域15。即,盤驅動器3在收納于收納區域15的狀態下從顯示部I的背面突出一部分。而且,作為另一例子,盤驅動器3在收納于收納區域15的狀態下不從顯示部I的背面突出。另外,在背板32的背面設有凹狀的收納區域(凹陷部)15的情況、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3收納于收納區域15的情況以及盤驅動器3在被收納后的狀態下不從顯示部I的背面突出的情況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接著,說明包裝顯示裝置200的作業。首先,作業者從圖11所示的桌上使用狀態起將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從顯示部I卸下。接著,使盤驅動器3繞軸線AX以盤插入面42朝下的方式旋轉大致90度,并收納在收納區域15。此時,也可以將盤驅動器3通過設于顯示裝置200的固定結構或其他方式固定于顯示部I。另外,卸下支架保持件6的作業和使盤驅動器3旋轉的作業的步驟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以與上述相反的步驟進行。或者,卸下支架保持件6的作業和使盤驅動器3旋轉的作業的步驟也可以同時進行。接著,如圖15所示,將成為上述狀態的顯示裝置200以及被卸下的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收納于包裝箱20,并在其四角配置緩沖件21。在圖15中,被卸下的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配置在顯示部I的背面側。另外,開包并設置顯示裝置200的作業例如是與上述相反的步驟。在桌上使用狀態下,也可以將盤驅動器3通過設于顯示裝置200的固定結構或其他方式固定于顯示部I。將盤驅動器3相對于顯示部I固定于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的緊固部件可以是與將支架2固定于顯示部I的緊固部件通用的部件。例如,可以利用左右一對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將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與支架保持件6 —起固定于顯示部I。接下來,參考圖16和圖17對將本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200壁掛設置的情況進行說明。在壁掛設置時,利用設于壁W的壁掛用的部材70將顯示裝置200以顯示面S垂直或者與壁W平行的方式掛于壁W。在該情況下,將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從顯示部I卸下,將盤驅動器3在使盤插入面42朝下的位置(第二裝置旋轉位置)固定。在該狀態下,當使用者通過操作未圖示的操作部(例如遙控器或設于顯示裝置200的按鈕)而進行彈出操作時,如圖17所示,盤托架41向顯示部I的下方伸出。在該狀態下,使用者在使盤相對于顯示面S平行的狀態下從顯示裝置200的正面將盤設置于盤托架41。然后,當使用者通過操作操作部而進行拉入操作時,盤托架41被拉入,盤被收到盤驅動器3內。接下來,參考圖18對在車間調整本實施方式2中的顯示裝置200的情況進行說明。在車間進行調整時,以使顯示面S朝外的方式將顯示裝置200設置成平放在位于制造生產線上的搬送用托盤43處。在該情況下,將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從顯示部I卸下,將盤驅動器3在與顯示面S平行的位置(第二裝置旋轉位置)固定。在該狀態下,能夠實施對顯示裝置200的調整或動作確認。因此,不必使用支架等用于保持顯示部I垂直的保持部件就能夠進行對顯示裝置200的調整或動作確認。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能夠得到下述(8) (14)的效果。(8)在本實施方式中,盤驅動器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朝向顯示面觀察與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并且盤驅動器能夠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和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之間旋轉,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是盤的出入口朝向顯示面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是與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相比盤驅動器的長度方向與顯示面接近平行的位置。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減小包裝尺寸。具體來說,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由于出入口朝向顯示面的前方,因此能夠使盤從顯示面的前方出入。并且,通過使盤驅動器從第一裝置旋轉位置旋轉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夠使包裝箱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具體來說,通過上述盤驅動器的折疊結構,對于內置有能夠從顯示裝置的前方插入和取出盤的盤驅動器的顯示裝置來說,能夠使該顯示裝置的包裝尺寸小型化。由此,能夠降低內置有盤驅動器的顯示裝置的搬送成本和減小庫存管理中的空間占用容積。(9)盤驅動器的旋轉軸位于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根據本形態,與旋轉軸位于比顯示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折疊后的顯示裝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夠減小包裝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盤驅動器的旋轉軸位于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這一情況在實施方式3中也是同樣的。(10)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的長度方向與顯示面是平行的。根據本形態,通過從第一裝置旋轉位置旋轉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能夠使盤驅動器的長度方向與顯示面平行。由此,能夠減小盤驅動器向前后方向的突出,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夠減小包裝箱的前后方向的尺寸。(11)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位于顯示部的后方。根據本形態,能夠將連接盤驅動器與顯示部的連接部配置在顯示部的后方,從而能夠使連接部從正面看不到或者不顯眼。(12)在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盤驅動器位于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根據本形態,與盤驅動器從顯示部的下端或上端突出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顯示裝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夠減小包裝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13)能夠提供如下顯示裝置在桌上設置時能夠使盤從顯示裝置的前方出入,在壁掛設置時,能夠將顯示裝置設置成不從壁面大幅地突出,并且能夠使盤從顯示裝置的下側出入。(14)在車間中實施的顯示裝置的調整工序中,不必安裝支架,在將顯示裝置平放于調整臺(例如搬送用托盤)的狀態下就能夠一邊觀察顯示面上的畫面一邊進行調整、或進行對盤驅動器的動作確認。[0130]實施方式3圖19是本實施方式3中的顯示裝置300的局部透視右側視圖。圖20是圖19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300的后視立體圖。本實施方式3中的顯示裝置300與實施方式I同樣地構成為支架2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旋轉和移動,并且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構成為盤驅動器3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旋轉。下面,對本實施方式中的顯示裝置300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I或2相同或對應的部分標以相同的標號并省略或簡化說明。圖19和圖20示出了利用支架2使顯示部I立于臺座上的狀態。該狀態是顯示裝置300在臺座上(或者桌子上)使用的狀態,該狀態可以稱為桌上使用狀態或者通常使用狀態。支架2是與實施方式I相同的支架,并且與實施方式I同樣地,支架2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且能夠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盤驅動器3是與實施方式2相同的盤驅動器,并且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盤驅動器3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支架2和盤驅動器3也可以構成為分別旋轉,不過在本例中,顯示裝置300構成為使得盤驅動器3與支架2 —起共同旋轉。具體來說,支架2相對于盤驅動器3連接成能夠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并且支架2構成為與盤驅動器3 —起繞軸線AX旋轉。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沿盤出入的方向延伸。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與支架2的進深方向是同一方向。由此,支架2能夠相對于盤驅動器3沿盤驅動器3的長度方向移動。圖21是將本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顯示部I與支架2的連接部600放大示出的右側視圖。在本例中,連接部600包括作為保持盤驅動器3的保持部材的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在此,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是從兩側面夾持盤驅動器3的左右一對部材。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相對于顯示部I連接成能夠繞軸線AX旋轉。具體來說,在顯示部I設有限定軸線AX的左右一對旋轉軸5a、5b,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相對于所述旋轉軸5a、5b連接成能夠旋轉。當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相對于顯示部I旋轉時,旋轉軸5a、5b的部分存在摩擦力。即,在顯示部I與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之間產生摩擦力。借助于該摩擦力,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能夠相對于顯示部I停止于任意的位置。由此,在使支架2從收納起來的狀態變為使用狀態時、或者相反地使支架2從使用狀態變為收納狀態時,由于支架2不會發生意外的動作,因此作業變得容易。支架2相對于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連接成能夠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在圖21中,在支架2固定有支架保持件603,該支架保持件603相對于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連接成能夠沿進深方向移動。更為具體地來說,在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分別設有長孔7,所述長孔7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延伸(即所述長孔7的長度方向與進深方向平行)。所述長孔7是用于使支架2滑動的部件,也可被稱作滑動孔。支架保持件603是與實施方式I中的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大致相同的保持件,其具有右側面部603a、左側面部603b和底面部603c。右側面部603a和左側面部603b分別位于盤驅動器保持件4a和4b的左右方向外側,底面部603c位于盤驅動器3的下方。在右側面部603a和左側面部603b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隔開間隔地各設有一對滑動軸8a、8b,所述一對滑動軸8a、8b向左右方向內側凸出。右側面部603a的滑動軸8a、Sb插入于盤驅動器保持件4a的長孔7,左側面部603b的滑動軸8a、8b插入于盤驅動器保持件4b的長孔7。滑動軸8a、8b能夠在長孔7內沿該長孔7的長度方向移動,由此,支架2能夠在持續維持相對于盤驅動器3平行的位置的狀態下沿進深方向移動。長孔7在此為貫通孔,不過例如也可以是槽。長孔7是具有引導滑動軸8a、8b的功能的引導部。下面,參考圖19 圖25說明支架2和盤驅動器3的可動范圍和各狀態下的位置。與實施方式I同樣地,支架2構成為能夠在第一旋轉位置(參考圖19和圖20)和第二旋轉位置(參考圖22 圖25)之間繞軸線AX旋轉。而且,與實施方式I同樣地,支架2構成為能夠在第一移動位置(參考圖22和圖23)和第二移動位置(參考圖24和圖25)之間沿進深方向移動。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盤驅動器3構成為能夠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參考圖19和圖20)和第二裝置旋轉位置(參考圖22 圖25)之間繞軸線AX旋轉。這樣,支架2的可動范圍和各狀態下的位置與實施方式I是同樣的,盤驅動器3的可動范圍和各狀態下的位置與實施方式2是同樣的。顯示裝置300具有用于將支架2和盤驅動器3相對于顯示部I固定的固定結構。在本例中,固定結構包括用于將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和支架保持件603固定于顯示部I的結構。圖26是將圖25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300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局部剖開后視立體圖。圖27是將圖20的狀態下的顯示裝置300的固定結構放大示出的后視立體圖。下面,參考圖26和圖27具體地說明用于將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和支架保持件603固定于顯示部I的結構。如圖26所示,在顯示部I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左右一對固定用內螺紋孔lla、llb。在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分別設有與支架2的進深方向垂直的凸緣部4f、4g。在凸緣部4f、4g分別形成有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aUlb對應的固定用貫通孔12a、12b。在支架保持件603,在右側面部603a和左側面部603b分別設有與支架2的進深方向垂直的凸緣部603f和603g。在凸緣部603f、603g分別形成有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aUlb對應的固定用貫通孔13a、13b0如圖27所示,在桌上使用狀態下,將設于顯示部I的固定用內螺紋孔11a、設于盤驅動器保持件4a的固定用貫通孔12a和設于支架保持件603的固定用貫通孔13a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軸線上。同樣地,將設于顯示部I的固定用內螺紋孔lib、設于盤驅動器保持件4b的固定用貫通孔12b和設于支架保持件603的固定用貫通孔13b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軸線上。與各個固定用內螺紋孔IlaUlb對應地準備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固定用外螺紋件14a穿過固定用貫通孔13a、12a并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a結合,固定用外螺紋件14b穿過固定用貫通孔13b、12b并與固定用內螺紋孔Ilb結合。由此,將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和支架保持件603固定于顯示部I,從而將支架2和盤驅動器3固定于顯示部
Io接著,說明包裝顯示裝置300的作業。首先,作業者從圖19和圖20所示的桌上使用狀態起使支架2繞軸線AX逆時針旋轉90度。由此,如圖22和圖23所示,盤驅動器3和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被收納到收納區域15,盤驅動器3和支架2成為相對于顯示部I平行的位置。此時,支架2的近前側端部2f位于相對于顯示部I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長度A的位置。接著,從圖22和圖23所示的狀態起,使支架2向進深方向深處側(方向V)移動。由此,如圖24和圖25所示,支架2和與支架2相關的構成要素(例如連接部600)被完全收納在顯示部I的正面區域內。即,成為下述狀態在從正面觀察顯示部I的時候,看不到支架2和與支架2相關的構成要素。接著,如圖28所示地,將上述成為了包裝用的狀態的顯示裝置300收納于包裝箱20,并在其四角配置緩沖件21。上述的作業具體來說例如如下所示地進行。作業者以使顯示面S與臺座平行地相對、且支架2從臺座的端部伸出的方式使顯示裝置300倒向臺座上。接著,將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從顯示裝置300卸下,使支架2旋轉和滑動,形成為包裝用的狀態,并收納于包裝箱20。另外,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與上述相反的步驟。或者,也可以同時進行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接著,說明開包并設置顯示裝置300的作業。首先,作業者從圖24和圖25所示的包裝用的狀態起使支架2向進深方向近前側移動,形成為圖22和圖23所示的狀態。接著,從圖22和圖23所示的狀態起使支架2繞軸線AX旋轉,形成為圖19和圖20所示的桌上使用狀態。接著,安裝固定用外螺紋件14a、14b,將支架2和盤驅動器3緊固并固定于顯示部I。在該情況下,螺紋固定操作能夠從顯示部I的背面方向進行,提供了較高的操作性。上述的作業具體來說例如如下所示地進行。作業者將顯示裝置300從包裝箱20取出。接著,以使顯示面S與臺座平行地相對、且顯示部I的下端與臺座的端部一致的方式將顯示部I倒伏置于臺座上。接下來,在使支架2滑動和旋轉后,將支架2和盤驅動器3螺紋固定于顯示部I。最后,使顯示裝置300旋轉立起,將支架2配置于臺座上。另外,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與上述相反的步驟。或者,也可以同時進行支架2的旋轉和滑動的步驟。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除了上述實施方式I和2的效果之外,還能夠得到下述(15) (16)的效果。(15)支架相對于盤驅動器連接成能夠沿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并且支架與盤驅動器一起旋轉。根據本形態,在將盤驅動器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旋轉的結構中,能夠通過簡易的結構將支架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旋轉且能夠移動。而且,由于支架構成為能夠相對于盤驅動器沿進深方向移動,因此與構成為使支架和盤驅動器一起相對于顯示部沿進深方向移動的情況相比,能夠使用于收納盤驅動器的收納區域的大小減小(例如最小化)。( 16)連接部具備保持盤驅動器的保持部材,該保持部材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上述軸旋轉,支架相對于該保持部材連接成能夠沿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根據本形態,能夠將盤驅動器的保持部材作為支架的連接部材利用,能夠通過簡易的結構將支架相對于顯示部連接成能夠旋轉且能夠移動。[0164]另外,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以各種形態實施。例如,在實施方式I 3中,舉例示出了下述結構在顯示部I側設置旋轉軸5a、5b,在支架保持件(或者盤驅動器保持件)側設置與旋轉軸對應的孔,不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顯示部I側設置孔,而在支架保持件(或者盤驅動器保持件)側設置旋轉軸。而且,在實施方式I 3中,舉例示出了設有左右一對旋轉軸5a、5b的結構,不過也可以采用一根較長的旋轉軸。而且,在實施方式2、3中,舉例示出了下述結構采用通用產品作為盤驅動器3,在將該盤驅動器3安裝于顯示部I時使用作為獨立部件的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不過也可以準備專用的盤驅動器作為盤驅動器3,在盤驅動器3設置旋轉軸或者與旋轉軸對應的孔,從而省略盤驅動器保持件4a、4b。而且,在實施方式3中,舉例示出了支架的旋轉軸與盤驅動器的旋轉軸彼此相同的情況,不過兩者的旋轉軸也可以彼此不同。而且,在實施方式2、3中,作為記錄介質驅動裝置舉例示出了驅動盤的盤驅動器,不過記錄介質驅動裝置也可以是驅動盤以外的可移動式的記錄介質的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顯示裝置具備 顯示部,所述顯示部具有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面; 支架,所述支架支承所述顯示部;和 連接部,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顯示部和所述支架, 當設與所述支架的底面平行且與所述顯示面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為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時, 所述連接部將所述顯示部和所述支架連接成能夠繞與所述顯示面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并且將所述顯示部與所述支架連接成能夠在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軸位于所述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能夠相對于所述顯示部在第一旋轉位置和第二旋轉位置之間繞所述軸旋轉, 所述第一旋轉位置是所述支架的底面與所述顯示面垂直的位置, 所述第二旋轉位置是所述支架的底面與所述顯示面平行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旋轉位置,所述支架位于所述顯示部的后方。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在包括所述第一旋轉位置和所述第二旋轉位置的從所述第一旋轉位置到所述第二旋轉位置之間沿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所述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在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成為前方側的端部, 當將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上與所述端部側相反的一側設為深處側時, 在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旋轉位置、且所述支架位于能夠在所述進深方向移動的最為深處側的位置的情況下,所述進深方向近前側的端部位于與所述顯示部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顯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部包括連接所述顯示部和所述支架的連接部材, 所述連接部材相對于所述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所述軸旋轉,所述連接部材具有沿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延伸的引導部, 所述支架具有插入于所述引導部的滑動軸,并且所述支架相對于所述連接部材連接成能夠沿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支架相對于所述顯示部旋轉時,在所述軸的部分存在摩擦力,由此所述支架能夠相對于所述顯示部在任意的位置停止。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顯示裝置具備記錄介質驅動裝置,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具有供可移動式的記錄介質出入的出入口,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相對于所述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與所述顯示面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并且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能夠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和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之間旋轉,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還具有沿所述記錄介質出入的方向延伸的、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是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顯示面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是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顯示面平行的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位于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所述出入口朝向前方。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位于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所述出入口朝向下方。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旋轉軸位于所述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在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位于所述顯示部的后方。
14.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在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位于所述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相對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連接成能夠沿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并且所述支架與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一起旋轉。
16.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包括用于保持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保持部材,所述保持部材相對于所述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所述軸旋轉,所述保持部材具有沿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延伸的引導部,所述支架具有插入于所述引導部的滑動軸,并且所述支架相對于所述保持部材連接成能夠沿所述支架的進深方向移動。
17.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部在背面具有用于收納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凹狀的凹陷部。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在被收納于所述凹陷部的狀態下不從所述顯示部的背面突出。
19.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所述出入口在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與設于所述顯示部的插入口對置地配置。
2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支架相對于所述顯示部旋轉時,在所述軸的部分存在摩擦力,由此所述支架能夠相對于所述顯示部在任意的位置停止。
21.—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具備顯示部,所述顯示部具有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面;和記錄介質驅動裝置,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具有供可移動式的記錄介質出入的出入Π,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相對于所述顯示部連接成能夠繞與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并且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能夠在第一裝置旋轉位置和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之間旋轉,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還具有沿所述記錄介質出入的方向延伸的、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是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顯示面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是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顯示面平行的位置。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位于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的情況下,所述出入口朝向前方。
23.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位于所述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
24.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在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位于所述顯示部的后方。
25.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在所述第二裝置旋轉位置位于所述顯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間。
26.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部在背面具有用于收納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凹狀的凹陷部。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在被收納于所述凹陷部的狀態下不從所述顯示部的背面突出。
28.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的所述出入口在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與設于所述顯示部的插入口對置地配置。
29.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相對于所述顯示部旋轉時,在所述軸的部分存在摩擦力,由此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能夠相對于所述顯示部在任意的位置停止。
30.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還具有用于支承所述顯示部的支架,將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顯示部的緊固部件與將所述記錄介質驅動裝置相對于所述顯示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裝置旋轉位置的緊固部件是通用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能夠減小包裝尺寸。顯示裝置(100)具備顯示部(1),其具有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面(S);支架(2),其支承顯示部(1);和連接部(600),其連接顯示部(1)和支架(2)。當設與支架(2)的底面(2b)平行且與顯示面(S)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為支架(2)的進深方向時,連接部(600)將顯示部(1)和支架(2)連接成能夠繞與顯示面(S)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軸旋轉,并且將顯示部(1)和支架(2)連接成能夠沿支架(2)的進深方向移動。
文檔編號G09F9/30GK202868229SQ20122024755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0日
發明者大嶋律也, 道盛厚司, 山下則夫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伽师县| 道孚县| 郁南县| 阜新| 榆树市| 商城县| 东光县| 延安市| 富平县| 汤原县| 乌拉特前旗| 金门县| 体育| 郓城县| 调兵山市| 商洛市| 宿迁市| 蓬安县| 深州市| 乐平市| 革吉县| 奉贤区| 阳高县| 南和县| 改则县| 永胜县| 体育| 新平| 富裕县| 龙岩市| 崇信县| 信宜市| 华坪县| 历史| 鄂伦春自治旗| 镇巴县| 明星| 大厂| 武清区|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