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包括硅膠制成的主管,所述主管從中部分叉形成2條頂部開口的支管。本實用新型的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選擇醫用硅膠,經特殊處理,其物理特性適合模擬研究所需如硬度適中、與冠狀動脈血管壁相近;不僅透明度高便于肉眼觀察及光學相機成像;還具備透射X線性質便于觀察管腔內部及支架結構;可以根據動脈分叉的兩大主要特征即分叉成角、分支血管大小設計生產各種組合的仿真冠脈血管分叉滿足不同研究需要,得到的分叉血管模型接近冠脈血管解剖結構,尤其是分叉部分開口通暢、內壁光滑,具有適合血流動力學研究的優勢。
【專利說明】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用模型領域,具體是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
【背景技術】
[0002]體外模擬研究(bench testing)是冠心病介入治療尤其是冠脈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的重要技術內容,其不僅為研究支架置入技術及技術差異可能怎樣影響臨床結果提供相當深入的觀察,而且對證實冠脈支架及其輸送系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因此,體外模擬研究對優化支架置入技術特別是分叉病變的支架置入技術、支架設計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模擬實驗可重復再現器械性能、技術操作結果及某些情況下的臨床結果,從而減少臨床前期在體研究及人類臨床研究的需求。
[0003]血管仿真模型的構建是體外模擬研究的關鍵部分。但是,由于冠脈血管樹的幾何形狀和組織結構的復雜性,血管仿真模型的研究進展緩慢,特別是分叉血管仿真模型的構建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難點。最早應用于體外模擬研究的分叉血管仿真模型是在有機玻璃板材上交叉切割的槽溝,與之對應的實驗記錄方式是光學攝像。但是這種模型是剛性的、管腔非圓周的,與具有彈性的、近似管狀的真實冠脈形態相去甚遠;這一缺陷導致術者在置入支架及后擴張過程中對支架形態的把握度欠佳,而且無法觀察到人工血管及支架內部包括分叉開口處的精細結構。微聚焦CT的出現促進更復雜、更接近解剖的血管仿真模型發展。有研究者嘗試以膠合劑將不同內徑的硅膠直管成角度膠黏以模擬冠脈分叉血管。這種模型雖然可以透射X線獲得血管及支架內部結構,但是由于分叉部位系人工膠黏,人工血管分叉部位嚴重變形且模型重復性差,導致實驗結果不可靠。目前通過硅膠倒模于分叉金屬模具制作的血管分叉仿真模型國內文獻未見報道,國外類似研究罕見。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
[0005]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硅膠制成的近端主干血管(parent main vessel,PMV),所述近端主干血管(parent main vessel,PMV)從中部分叉形成2條頂部開口的遠端主干血管(distal main vessel, DMV)和側支(side branch, SB)。
[0006]所述的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遠端主干血管和側支相互之間成0°至180°夾角。
[0007]所述的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主干血管、遠端主干血管和側支的管壁厚度是0.1mm一0.3cm。
[0008]所述的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管腔內徑符合人體冠脈解剖形態特征,近端主干血管、遠端主干血管和側支的管腔內徑是2.0mm-5.0cm,且符合Murray定律,近端主干血管直徑的立方等于遠端主干血管和側支直徑的立方的總和,即D PMV3= D DMV3 + Dsb3。[0009]所述的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主干血管、遠端主干血管和側支是一體成型的,分叉處通暢無阻塞且內壁光滑。
[0010]本實用新型的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選擇醫用硅膠,經特殊處理,其物理特性適合模擬研究所需如硬度適中、與冠狀動脈血管壁相近;不僅透明度高便于肉眼觀察及光學相機成像;還具備透射X線性質便于以微聚焦CT技術觀察管腔內部及支架結構;可以根據動脈分叉的兩大主要特征即分叉成角、分支血管大小設計生產各種組合的仿真冠脈血管分叉滿足不同研究需要,得到的分叉血管模型接近冠脈血管解剖結構,尤其是分叉部分開口通暢、內壁光滑,具有適合血流動力學研究的優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中,I一近端主干血管;2—遠端主干血管;3—側支。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1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包括硅膠制成的近端主干血管I,近端主干血管I從中部分叉形成2條頂部開口的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 ;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相互之間成0°至180°夾角;近端主干血管1、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的管壁厚度是0.lmm—0.3cm ;模型管腔內徑符合人體冠脈解剖形態特征,近端主干血管1、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的管腔內徑2.0mm一5.0cm ;且符合Murray定律:近端主干血管I直徑的立方等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直徑的立方的總和。近端主干血管
1、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是一體成型的,分叉處開口通暢無阻塞且內壁光滑。實驗時,該仿真模型模型透明度好,其內置的導絲、彩色球囊及支架均清晰可見,置入支架后的分叉血管仿真模型微聚焦CT成像,支架非常清晰,支架周圍僅見管壁輪廓。
[001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硅膠制成的近端主干血管(I ),所述近端主干血管(I)從中部分叉形成2條頂部開口的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所述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相互之間成0°至180°夾角,所述近端主干血管(I)、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的管壁厚度是0.lmm—0.3cm,所述近端主干血管(I )、遠端主干血管(2)和側支(3)的管腔內徑是2.0mm-5.0cm,且近端主干血管(I)直徑的立方等于遠端主干血管(2 )和側支(3)直徑的立方的總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冠狀動脈分叉血管硅膠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主干血管(I)、遠端主干血管(2 )和側支(3 )是一體成型的,分叉處通暢無阻塞且內壁光滑。
【文檔編號】G09B23/28GK203480749SQ201320389675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日
【發明者】陳良龍, 張林林, 鐘文亮 申請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