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轉地球儀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球儀,具體涉及自轉地球儀。所提供的自轉地球儀,包括底座,設置在底座上的空心支桿,設置于空心支桿的上部內的電動機,蓋設于空心支桿的頂端并將電動機固定于空心支桿內的端蓋,電動機的轉軸由端蓋上伸出,固定于轉軸上端的磁性主動轉子,套設于空心支桿上的球體,球體的底部開設有套設空心支桿的桿身的第一通孔,球體的重心位置固定有套設于磁性主動轉子的固定孔,固定孔的底部固定有與磁性主動轉子相吸的磁性從動轉子。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轉地球儀具有穩定、可隨意用手轉動但不會損害的優點。
【專利說明】自轉地球儀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球儀,具體涉及自轉地球儀。
【背景技術】
[0002]作為教育用具或裝飾用具等多種用途,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已非常常見。
[0003]傳統的地球儀,并未設置驅動裝置從而無法自行轉動,需用用手轉動;為實現地球儀的自行轉動,現有技術提供了不少技術方案。類似于磁懸浮技術,如專利號“201020501956.7”所公開的技術方案所示,現有技術已經提供了可以懸浮并旋轉的地球儀,但此類地球儀的球體不穩定容易跌落,更無法用手轉動;更早的現有技術,大多類似于如專利號“200720053971.8”公開的技術方案所示,通過電動機進行驅動,通過齒輪進行傳動,此類地球儀雖然球體不容易跌落,但是由于通過電動機驅動并通過齒輪進行傳動,因此,當用手轉動時——由于教學時經常需要用手轉動地球儀,容易造成電動機的損害。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穩定、可隨意用手轉動但不會損害的自轉地球儀。
[0005]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自轉地球儀,包括底座,設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空心支桿,設置于所述空心支桿的上部內的電動機,蓋設于所述空心支桿的頂端并將所述電動機固定于所述空心支桿內的端蓋,所述電動機的轉軸由所述端蓋上伸出,固定于所述轉軸上端的磁性主動轉子,套設于所述空心支桿上的球體,
[0007]所述球體的底部開設有套設所述空心支桿的桿身的第一通孔,所述球體的重心位置固定有套設于所述磁性主動轉子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底部固定有與所述磁性主動轉子相吸的磁性從動轉子。
[000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轉地球儀具有穩定、可隨意用手轉動但不會損害的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轉地球儀的球體與支座分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轉地球儀的整體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1]圖3為圖2A區域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3]同時參照圖1、2、3。
[0014]本實施例提供的自轉地球儀,包括底座1,設置在底座I上的空心支桿2,設置于空心支桿2的上部內的電動機3,蓋設于空心支桿2的頂端并將電動機3固定于空心支桿2內的端蓋4,電動機3的轉軸31由端蓋4上伸出,固定于轉軸31上端的磁性主動轉子5,套設于空心支桿2上的球體6,
[0015]球體6的底部開設有套設空心支桿2的桿身的第一通孔61,球體6的重心位置固定有套設于磁性主動轉子5的固定孔62,固定孔62的底部固定有與磁性主動轉子5相吸的磁性從動轉子7。
[0016]本實施例提供的自轉地球儀,球體6套設于空心支桿2上,通過第一通孔61以及固定孔62即可實現球體6穩定的固定于空心支桿2上。電動機3的供電方式可以米用外接電源或內置電源方式進行。其中外接電源的方式可以是在底座I設置電源接口,該電源接口可以外接電源,同時該電源接口通過設置于空心支桿2內的電源線向電動機3供電;而內置電源的方式可以是在底座I設置電池倉安裝干電池或蓄電池,干電池或蓄電池通過設置于空心支桿2內的電源線向電動機3供電。
[0017]當電動機3轉動時固定于電動機3的轉軸31的磁性主動轉子5即隨之轉動,此時將帶動磁性從動轉子7的轉動,磁性從動轉子7轉動時球體6即隨之轉動。由此可知,由于磁性主動轉子5通過磁力與磁性從動轉子7進行傳動,該磁性主動轉子5與磁性從動轉子7之間的接觸面可以制作的盡可能光滑,因此當用手轉動球體6的轉動方向與電動機3的轉動方向不一致或轉動的速度不一致甚至是在電動機3轉動的過程中定住球體6時,均不會對電動機3、或磁性主動轉子5以及磁性從動轉子7造成任何損害。
[0018]綜上,本實施例提供的自轉地球儀具有穩定、可隨意用手轉動但不會損害的優點。
[0019]本實施例中,球體6包括相互蓋合的上半球體63與下半球體64,還包括設置于上半球體63以及下半球體64之間的中圈65 ;
[0020]第一通孔61設置于下半球體64的底部,固定孔62設置于中圈65的中部,中圈65的外周設置有分別與上半球體63以及下半球體64連接的第一凸起651以及第二凸起652。
[0021]將該球體6設置為上半球體63以及下半球體64,而且還在上半球體63以及下半球體64設置中圈65的方式,可以方便球體6的生產、組裝。在具體組裝時可以分別將上半球體64通過第一凸起651粘接于中圈65,將下半球體64通過第二凸起652粘接于第二凸起652,以此將上半球體63與下半球體64組合成完整的球體6。
[0022]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將球體6設置為左半球體以及右半球體的形式,但該形式的或許組裝不便。
[0023]本實施例中,磁性主動轉子5的頂部為弧面突起,磁性從動轉子7與磁性主動轉子5的接觸面為弧面凹陷。
[0024]磁性主動轉子5的頂部為弧面突起,一方面可以作為導向面,從而方便球體6套設空心支桿2上;另一方面磁性主動轉子5的弧面突起與磁性從動轉子7的弧面凹陷,可以加強磁性主動轉子5與磁性從動轉子7之間的配合,還可以使磁性更加容易吸合。
[0025]本實施例中,第一通孔61以及固定孔62內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金屬軸套81以及第二金屬軸套82。
[0026]通過該第一金屬軸套81以及第二金屬軸套82,一方面可以減少球體6與空心支桿2的之間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球體6與空心支桿2的之間的磨損。
[0027]以上為本實用新型舉例說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
1.自轉地球儀,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設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空心支桿(2),設置于所述空心支桿(2)的上部內的電動機(3),蓋設于所述空心支桿(2)的頂端并將所述電動機⑶固定于所述空心支桿⑵內的端蓋(4),所述電動機(3)的轉軸(31)由所述端蓋(4)上伸出,固定于所述轉軸(31)上端的磁性主動轉子(5),套設于所述空心支桿(2)上的球體(6), 所述球體(6)的底部開設有套設所述空心支桿(2)的桿身的第一通孔(61),所述球體(6)的重心位置固定有套設于所述磁性主動轉子(5)的固定孔(62),所述固定孔(62)的底部固定有與所述磁性主動轉子(5)相吸的磁性從動轉子(7)。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轉地球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體(6)包括相互蓋合的上半球體(63)與下半球體(64),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半球體(63)以及所述下半球體(64)之間的中圈(65); 所述第一通孔(61)設置 于所述下半球體(64)的底部,所述固定孔(62)設置于所述中圈(65)的中部,所述中圈(65)的外周設置有分別與所述上半球體(63)以及所述下半球體(64)連接的第一凸起(651)以及第二凸起(65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轉地球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主動轉子(5)的頂部為弧面突起,所述磁性從動轉子(7)與所述磁性主動轉子(5)的接觸面為弧面凹陷。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轉地球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61)以及所述固定孔(62)內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金屬軸套(81)以及第二金屬軸套(82)。
【文檔編號】G09B27/08GK203858816SQ201420161437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日
【發明者】陳云飛 申請人:陳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