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頁裝置本申請是中國專利申請第201310429718.8號的分案申請。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翻頁裝置。
背景技術:以往,例如作為自動翻開書等的頁的裝置,已知一種翻頁裝置,使用于將重疊的頁每次一張地分離的分離機構和用于將分離的頁翻開的翻開機構的各自分別獨立地動作(例如參照日本特開平7-89260號公報)。然而,與其他電子設備同樣,在翻頁裝置中也希望高速化。在上述翻頁裝置的情況下,分離機構和翻開機構分別以不同的定時進行動作,因此成為高速化的阻礙。
技術實現要素:因此,本發明的課題為,通過一個動作來實現將書的頁分離而翻開的動作,由此實現翻頁的高速化。為了解決以上的課題,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案,能夠提供一種翻頁裝置,用于對打開的書進行翻頁,其特征在于,具備:粘著部,與上述頁粘著或者分離;臂部,其前端部具有上述粘著部,為了使上述粘著部在翻開原位置粘著于上述頁,并使上述粘著部在翻開目的位置從上述頁分離,該臂部使上述粘著部在上述翻開原位置與上述翻開目的位置之間往復動作;以及驅動部,使上述粘著部相對于上述臂部旋轉,上述驅動部為,在上述粘著部到達上述翻開原位置之前使上述粘著部旋轉以使上述粘著部相對于上述頁的粘著位置變更,并在使上述粘著部粘著到上述頁時使上述粘著部的旋轉停止。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書畫攝像機系統的概略結構的立體圖。圖2A是表示圖1的書畫攝像機系統的主要部分構成的說明圖、是其俯視圖。圖2B是表示圖1的書畫攝像機系統的主要部分構成的說明圖、是其側視圖。圖3是從正面側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臂部的前端部所具備的吸附部的路徑的圖。圖4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驅動部的驅動軸的傾斜如何影響頁的翻開動作的說明圖,是表示驅動軸32沿著裝訂處b2的延長線、且水平地配置的情況的圖。圖4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驅動部的驅動軸的傾斜如何影響頁的翻開動作的說明圖,是表示使驅動軸32保持水平、該驅動軸32的后端部相對于頁P的裝訂處b2朝向右側、相當于基端部的前端部相對于裝訂處b2朝向左側地傾斜的情況的圖。圖4C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驅動部的驅動軸的傾斜如何影響頁的翻開動作的說明圖,是表示使驅動軸32相對于書B的裝訂處b2傾斜、且相對于水平面也傾斜的情況、即本實施方式的驅動軸32的情況的圖。圖5A是通過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驅動部的驅動軸為水平的情況、和使其相對于與裝訂處垂直地直立的垂直線傾斜的情況來表示吸附部的路徑的不同的示意圖、是其俯視圖。圖5B是通過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驅動部的驅動軸為水平的情況、和使其相對于與裝訂處垂直地直立的垂直線傾斜的情況來表示吸附部的路徑的不同的示意圖、是其側視圖。圖5C是通過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驅動部的驅動軸為水平的情況、和使其相對于與裝訂處垂直地直立的垂直線傾斜的情況來表示吸附部的路徑的不同的示意圖、是其主視圖。圖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臂部的概略結構的示意圖。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吸附部的概略結構的主視圖。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粘著部件的概略結構的立體圖。圖9A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將粘著力變弱的粘著部件剝離的前半部分的步驟的說明圖。圖9B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將粘著力變弱的粘著部件剝離的后半部分的步驟的說明圖。圖10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書畫攝像機系統的主控制構成的框圖。圖1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翻頁裝置執行的翻頁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圖12是從正面側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臂部的往動時的吸附部的路徑和吸附部的旋轉方向的圖。圖1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一頁量的翻開動作的第一驅動部以及第二驅動部的驅動定時的時間圖。圖14是表示吸附部的變形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進行說明。在以下所述的實施方式中,為了實施本發明而附加了在技術上優選的各種限定,但不將發明的范圍限定于以下的實施方式以及圖示例。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書畫攝像機系統的概略結構的立體圖。圖2A、圖2B是表示書畫攝像機系統的主要部分構成的說明圖,圖2A是其俯視圖,圖2B是其側視圖。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說明將書B的頁P從左向右翻開的情況。如圖1、圖2A、圖2B所示那樣,書畫攝像機系統1具備:作為對書B的頁P進行拍攝的拍攝機構的書畫攝像機2;將書B的頁P翻開的翻頁裝置3;以及與書畫攝像機2以及翻頁裝置3能夠自由通信地連接的個人計算機4。書畫攝像機2上設置有支架部21、以及安裝在支架部21的上端的攝像機22。支架部21以能夠對書B與攝像機22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調整的方式,能夠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傾倒,并且能夠向上下方向伸縮。攝像機22以使書B收納在其視場角內的方式使透鏡朝向下方。在攝像機22和支架部21的卡合部設置有位置調整機構,由此還能夠調整攝像機22的透鏡所朝向的方向。翻頁裝置3具備:臺座31;具有設置在臺座31上的驅動軸32的馬達等第一驅動部(驅動部)33;以驅動軸32為中心擺動的臂部34;吸附部35,安裝在臂部34的前端,對書B的頁P進行吸附;以及控制各部分的控制部36。臺座31在桌上被配置為,例如一邊與在桌上打開的書B的上邊b1成為平行。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書B側設為后,將臺座31側設為前。書B的裝訂處b2沿著前后方向。臺座31具備主臺部311以及副臺部312,該副臺部312以與主臺部311重疊的方式設置,相對于該主臺部311的角度α能夠調整。在副臺部312的后端部(書B側的端部)設置有未圖示的鉸鏈,副臺部312與主臺部311之間的角度α通過該鉸鏈而成為能夠調整。在副臺部312上設置有對第一驅動部33進行支撐的能夠旋轉的旋轉板313。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軸32相對于該旋轉板313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在將書B的頁P從左向右翻開的情況下,旋轉板313的角度以如下方式被決定,即,驅動軸32的后端部(書B側的端部)相對于頁P的裝訂處b2朝向右側,相當于基端部的前端部(與書B相反一側的端部)相對于裝訂處b2朝向左側。另一方面,在將書B的頁P從右向左翻開的情況下,旋轉板313的角度以如下方式被決定,即,驅動軸32的后端部(書B側的端部)相對于頁P的裝訂處b2朝向左側,前端部(與書B相反一側的端部)相對于裝訂處b2朝向右側。無論翻開方向如何,驅動軸32都以基端部相對于書B的裝訂處b2成為頁P的翻開原位置側的方式傾斜、且相對于書B所放置的面(水平面)也傾斜角度α。此外,在副臺部312的后端部(書B側的端部)形成有定位時的標記314。優選以該標記314與裝訂處b2的延長線重合的方式來配置臺座31。臂部34以相對于驅動軸32朝向書B側傾斜、且當驅動軸32旋轉時臂部34以驅動軸32為中心描繪圓弧的方式,在頁P的翻開原位置和頁P的翻開目的位置之間往復動作。即,驅動軸32是臂部34的擺動對稱軸。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頁P從翻開原位置到翻開目的位置的移動設為”往動”,將從翻開目的位置到翻開原位置的移動設為“復動”。圖3從沿著正面側(沿著頁P的裝訂處b2的軸的方向(將裝訂處b2作為法線的方向))來表示臂部34的前端部所具備的吸附部35的路徑的圖。如圖3所示那樣,處于臂部34的前端部的吸附部35,在往動時,從與頁P的翻開原位置接觸的位置起,以在頁P的上方描繪圓弧的方式移動而移動到頁P的翻開目的位置。圖4A、圖4B以及圖4C是示意性地表示驅動軸32的傾斜如何影響頁P的翻開動作的說明圖。圖4A表示驅動軸32沿著裝訂處b2的延長線、且水平地配置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吸附部35按照以裝訂處b2為對稱軸的路徑進行移動,因此即使吸附部35在翻開目的位置上也保持與右側的頁P上接觸的狀態,不能從頁P分離。圖4B表示使驅動軸32保持水平并以該驅動軸32的后端部相對于頁P的裝訂處b2朝向右側、相當于基端部的前端部相對于裝訂處b2朝向左側的方式傾斜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即使在頁P的翻開原位置使吸附部35吸附,當臂部34以驅動軸32為中心旋轉時,在往動的終點位置處吸附部35也會從書B向前側離開。因此,能夠使吸附部35從吸附的頁P容易分離。但是,可知有時頁P不能夠被順暢地翻開。作為其原因,可以認為從翻頁的前半部分到中間部分(橢圓S部分)、書B與吸附部35之間的距離變長是一個因素。圖4C表示使驅動軸32相對于書B的裝訂處b2傾斜、且相對于水平面也傾斜的情況、即本實施方式的驅動軸32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從翻頁的前半部分到中間部分(橢圓S部分)的書B與吸附部35之間的距離比圖4B的情況短。具體地說,圖5A、圖5B以及圖5C是通過驅動軸32為水平的情況、和使其相對于水平面傾斜的情況來表示吸附部35的路徑的不同的示意圖,圖5A是俯視圖,圖5B是側視圖,圖5C是主視圖。在圖5A、圖5B以及圖5C中,將書B的左右方向設為x方向,書B的上下方向設為y方向,書B的垂直方向設為z方向。在圖5A、圖5B以及圖5C中,為了明確使驅動軸32相對于水平面傾斜這一點,而表示驅動軸32和書B的裝訂處b2排列在一條直線上的情況。如圖5A、圖5B以及圖5C所示那樣,在驅動軸32為水平的情況(圖中,虛線部分),吸附部35的軌跡n1當從上面觀察時成為沿著左右方向的直線狀(圖5A),當從側面觀察時成為沿著垂直線方向的直線狀(圖5B),當從正面觀察時成為半圓狀(圖5C)。另一方面,在相對于水平面使驅動軸32傾斜的情況(圖中,實線部分)下,吸附部35的軌跡n2當從上面觀察時成為后側成凸的弧狀(圖5A),當從側面觀察時成為上端向后側傾斜的直線狀(圖5B),當從正面觀察時成為半圓被破壞了的弧狀(圖5C)。圖5B所示的軌跡n2表示從側方觀察吸附部35的驅動軌跡平面的狀態,但可知相對于包含書B的左右方向和書B的鉛垂法線的面(xz平面)傾斜。此外,如根據圖5C可知的那樣,從吸附部35到裝訂處b2的距離為,在吸附部35通過裝訂處b2上方時,比在翻開原位置吸附于頁P時短。即,在吸附部35通過裝訂處b2上方時,軌跡n2比軌跡n1能夠縮短從書B到吸附部35的距離。根據該情況,在圖4C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能夠在翻頁的后半部分使書B(裝訂處b2)與吸附部35之間的距離變長,使吸附部35容易從吸附的頁P分離,并且,能夠使從翻頁的前半部分到中間部分(橢圓S部分)的書B(裝訂處b2)與吸附部35之間的距離縮短,能夠使頁P適度地松弛,因此能夠可靠地將頁P翻開。然后,在復動時,行進方向與往動時相反,吸附部35按照相同路徑在從頁P分離了的狀態下移動,并最終在頁P的翻開原位置吸附到新的頁P上。通過反復進行該往復動作來進行頁P的翻開動作。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C所示那樣,說明了驅動軸32相對于打開的書B的裝訂處b2傾斜,并且相對于水平面也傾斜的例子,但關于驅動軸32相對于裝訂處b2、水平面的某一方傾斜的情況,當然也具有獨特的效果。關于驅動軸32僅相對于水平面傾斜的情況,如后述的那樣,使第二驅動部37驅動、或者在右側使吸附部35在比左側高的位置停止,而使吸附部35容易從頁分離即可。接下來,對臂部34以及吸附部35的具體構成進行說明。圖6是表示臂部34的概略結構的示意圖。如圖6所示那樣,臂部34是基端部安裝在驅動軸32上的板狀部件。在該臂部34的前端部,例如經由馬達等第二驅動部37安裝有吸附部35,第二驅動部37以及吸附部35由蓋38覆蓋。第二驅動部37被配置為,其驅動軸39沿著相對于臂部34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在該驅動軸39上能夠裝卸地安裝有吸附部35,隨著該驅動軸39的旋轉而吸附部35旋轉。圖7是表示吸附部35的概略結構的主視圖。如圖7所示那樣,吸附部35具有圓柱狀的旋轉輥351、和卷繞在旋轉輥351周圍的粘著部件352。在此,存在使吸附部35相對于第二驅動部37的驅動軸39的更換操作效率提高這種期望。因此,使旋轉輥351例如由海綿等那樣的彈性體形成,并在其中心部形成供驅動軸39嵌合的嵌合孔353。作為海綿以外的彈性體,可以列舉橡膠、發泡體等。嵌合孔353的內徑形成為比驅動軸39的外徑小,通過向嵌合孔353壓入驅動軸39,由此旋轉輥351收縮而在嵌合孔353內嵌合驅動軸39。由此,在更換時,僅通過從驅動軸39拔出旋轉輥351就能夠使其取下。如此,由于旋轉輥351為彈性體,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吸附部35相對于驅動軸39的裝卸動作,能夠使更換操作容易化。圖8是表示粘著部件352的概略結構的立體圖。如圖8所示那樣,粘著部件352是片狀體、例如雙面膠帶等那樣具有兩面粘著構造。粘著部件352成為雙層構造,在對書B進行吸附的一側(上表面側)成為弱粘層354,該弱粘層354具有:為弱粘性、即使剝離也不會留下殘渣的特性;和能夠使用多次的特性。另一方面,在里側成為強粘層355,該強粘層355具有比弱粘層354強的粘性,以便能夠維持卷繞在旋轉輥351上的狀態。而且,在粘著部件352上每隔規定的長度就形成有孔眼356。圖9A、圖9B是表示將粘著力變弱的粘著部件352剝離的步驟的說明圖。首先,用戶在感到粘著力變弱的情況下,如圖9A所示那樣,將最表面的粘著部件352剝離1圈的量,由此使新的粘著部件352的弱粘層354露出。然后,粘著力變弱的部分能夠沿著孔眼356切斷。在該切斷時,如圖9B所示那樣,當存在暫時剝離的部分時,用戶將該部分再次粘貼。由此,新的弱粘層354露出,因此能夠適當地重新開始翻頁動作。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書畫攝像機系統1的主控制構成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書畫攝像機系統1的主控制構成的框圖。如圖10所示那樣,翻頁裝置3的控制部36具備:馬達驅動器361,用于驅動第一驅動部33;馬達驅動器362,用于驅動第二驅動部37;ROM363,記錄有各種程序;RAM364,在ROM363中的程序的執行時供該程序展開;操作部365,被輸入各種指示;CPU366,根據來自操作部365的指示來將ROM363中的程序向RAM364展開并執行,由此控制馬達驅動器361、362;I/F367,連接個人計算機4;以及電源368。在操作部365設置有用于使翻頁處理開始的開始開關365a和用于使翻頁處理停止的停止開關365b等。以下,對書畫攝像機系統1進行的翻頁處理進行說明。圖11是表示翻頁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首先,對執行翻頁處理之前的準備進行說明。在翻頁裝置3中,以吸附部35預先被配置在起點(復動的終點位置)的方式對準臂部34的位置。此時,用戶確認粘著部件352的粘著性,在粘性較弱的情況下將該較弱的部分剝離,使新的粘著部件352露出。然后,打開書B,并打開想要開始取入的頁P的前一頁的頁P,使吸附部35移動到往動的終點位置(復動的起點位置)。然后,當將翻頁裝置3的電源接通時,CPU366將ROM363中的翻頁處理用的程序向RAM364展開并執行。如圖11所示那樣,在步驟S1中,CPU366判斷開始開關365a是否被操作,在未被操作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原來的狀態,在被操作了的情況下,使處理轉移到步驟S2。在步驟S2中,CPU366控制第一驅動部33,以使臂部34從右向左移動(復動)。在步驟S3中,CPU366判斷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時間是否超過了第一規定時間,在不足第一規定時間的情況下,保持不變而繼續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在超過第一規定時間的情況下,使處理轉移到步驟S4。第一規定時間被設定為能夠使臂部34從復動的起點移動到終點的時間。在步驟S4中,CPU366使第一驅動部33停止。由此,在吸附部35的旋轉停止的狀態下,對左側的頁P進行吸附。在步驟S5中,CPU366控制第一驅動部33,以使臂部34從左向右移動(往動)。在步驟S6中,CPU366判斷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時間是否超過第二規定時間,在不足第二規定時間的情況下,保持不變而繼續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在超過第二規定時間的情況下,使處理轉移到步驟S7。第二規定時間優選被設定為比第一規定時間短的時間,特別是設定為從臂部34開始往動起、到從通過往動的一半地點的附近結束往動之前為止的時間。在步驟S7中,CPU366在保持使第一驅動部33驅動的狀態下對第二驅動部37進行控制而使吸附部35旋轉。通過該旋轉,在使吸附部35從頁P分離時吸附部35的吸附強度變化,能夠使吸附部35從頁P可靠地分離。并且,如圖12所示那樣,在往動時,臂部34順時針旋轉(箭頭Y1)。為了進一步提高分離性能,優選第二驅動部37使吸附部35向與臂部34的擺動相反的方向、即逆時針方向旋轉。在步驟S8中,CPU366判斷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時間是否超過第一規定時間,在不足第一規定時間的情況下,保持不變而繼續第一驅動部33以及第二驅動部37的驅動,在超過第一規定時間的情況下,使處理轉移到步驟S9。在步驟S9中,CPU366使第一驅動部33以及第二驅動部37停止。在第二驅動部37旋轉的期間內,頁P從吸附部35分離,由此,吸附部35以從頁P分離了的狀態配置在從翻開目的位置的頁P離開的位置上。當為該位置時,吸附部35以及臂部34從攝像機22的視場角離開(參照圖2A)。此外,圖13表示一頁量的翻開動作的第一驅動部33以及第二驅動部37的驅動定時。在此,對使第二驅動部37的驅動結束定時與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結束定時相同的例子進行說明,但也可以使第二驅動部37的驅動結束定時比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結束定時更早。在步驟S10中,CPU366向個人計算機4輸出翻頁結束信號。在步驟S11中,個人計算機4根據所輸入的翻頁結束信號來控制攝像機22,進行當前打開的頁P(展開的狀態)的拍攝。此時,吸附部35以及臂部34從攝像機22的視場角離開,因此僅當前打開的頁P被拍攝。攝像機22的拍攝圖像數據,按照每一頁來編號并記錄到個人計算機4的記錄部41中。在步驟S12中,CPU366判斷停止開關365b是否被操作,在未被操作的情況下,轉移到步驟S2,在被操作的情況下,將翻頁處理結束。由此,反復進行翻頁動作和拍攝動作,所希望的頁P的拍攝結束。如以上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第一驅動部33的驅動軸32相對于打開的書B的裝訂處b2傾斜、以及/或者相對于水平面傾斜,因此僅通過使第一驅動部33驅動而使臂部34擺動,就能夠一并進行基于吸附部35的頁P的翻開動作和從頁P的分離動作。由此,能夠通過一個動作來實現將書B的頁P分離地翻開的動作,能夠實現翻頁的高速化。此外,在俯視書B時,如果使從翻開目的位置的頁P分離時的吸附部35的位置,比在翻開原位置吸附了頁P時的吸附部35的位置更向書B的外側偏移,則能夠在翻頁的后半部分使裝訂處b2與吸附部35之間的距離變大,能夠使吸附部35容易地從頁P分離。此外,如果使臂部34的擺動對稱軸相對于書B的裝訂處b2以基端部朝向頁P的翻開原位置側的方式傾斜,則能夠在翻頁的后半部分使裝訂處b2與吸附部35之間的距離變大,能夠使吸附部35容易地從頁P分離。此外,關于從吸附部35到裝訂處b2的距離,如果使吸附部35通過裝訂處b2上方時、比在翻開原位置吸附了頁P時短,則在翻頁的中途吸附部35會接近裝訂處b2。由此,在翻頁的中途頁P適度地松弛,能夠使翻頁動作順暢。此外,如果使基于第一驅動部33的吸附部35的驅動軌跡平面,相對于包括書B的左右方向和書B的鉛垂法線的面傾斜,則在翻頁的中途吸附部35會接近裝訂處b2。由此,在翻頁的中途頁P適度地松弛,能夠使翻頁動作順暢。此外,吸附部35具有與頁P粘著的粘著部件352,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構成使吸附部35容易地吸附頁P。此外,在具備對書B的頁P進行拍攝的攝像機22的書畫攝像機系統1中,設置有翻頁裝置3,因此能夠在自動將頁P翻開的同時對各頁P可靠地進行拍攝。此外,在通過攝像機22對頁P進行拍攝時,臂部34從攝像機22的視場角離開,因此能夠防止臂部34被拍攝到拍攝圖像內,能夠取得良好的拍攝圖像。此外,具有使吸附部35相對于臂部34旋轉的第二驅動部37,因此在使吸附部35從頁P分離時,通過使第二驅動部37驅動,能夠使吸附部35旋轉。由此,能夠作用使吸附部35從頁P分離時的輔助力,能夠提高包括頁P的分離動作在內的翻開動作的可靠性。此外,在使吸附部35從頁P分離時,吸附部35以使吸附部35的吸附強度變化的方式旋轉,因此在吸附部35的旋轉時能夠使吸附強度減弱,能夠更可靠地使吸附部35從頁P分離。此外,在使吸附部35從頁P分離時,吸附部35向與臂部34的擺動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因此在吸附部35的旋轉時能夠可靠地減弱吸附強度,能夠適當使其從頁P分離。此外,在使吸附部35吸附于頁P時,吸附部35的旋轉停止,因此吸附部35對于頁P的吸附強度變得最穩定,吸附部35可靠地吸附于頁P。此外,具備周圍能夠裝卸地具有粘著部件352的旋轉輥351,因此用戶能夠更換為粘著力不同的其他粘著部件352。此外,旋轉輥351由彈性體形成,因此容易向第二驅動部37的驅動軸39裝卸旋轉輥351。由此,用戶能夠容易地進行吸附部35的更換。此外,粘著部件352為兩面粘著構造,因此用戶能夠容易地將粘著部件352卷繞到旋轉輥351的周圍,通過該構造還能夠可靠地發揮外周面的粘著力。在作為兩面粘著構造的粘著部件352上每隔規定的長度設置有孔眼356,用戶能夠利用孔眼使粘著部件352容易地從旋轉輥351剝離,能夠使吸附部35的粘著力容易地恢復。此外,吸附部35能夠相對于臂部34裝卸,因此用戶能夠簡單地更換為其他粘著力不同的吸附部、或半徑不同的吸附部。此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而能夠適當地變更。例如,在使吸附部35從頁P分離時、使吸附部35旋轉1周的情況下,在下次吸附時,在與前次吸附時相同的部分對新的頁P進行吸附。當反復進行翻頁動作時,僅吸附部35的特定的一部分對頁P進行吸附,粘著力的降低會加快。因此,優選在使吸附部35對頁P進行吸附時,在吸附前僅使吸附部35稍微旋轉。由此,吸附部35對頁P的吸附位置變更,因此能夠長期地維持粘著力。并且,即使在相同的吸附位置也能夠反復進行規定次數的吸附/分離。因此,例如通過使翻頁次數存儲于RAM364,由此對該翻頁次數進行計測,CPU366根據該計測結果來驅動第二驅動部37,則CPU366能夠執行以翻頁次數為基準的吸附位置變更用的旋轉。在該情況下,RAM364成為本發明的計測部。并且,還能夠預先調查相同吸附位置能夠反復進行吸附/分離的次數,并將該次數設定為規定次數。在該情況下,CPU366在驅動第二驅動部37而進行吸附部35的吸附位置變更用的旋轉之后翻開了規定次數以上的頁的情況下,執行下次吸附位置變更用的旋轉。由此,能夠長期維持粘著力。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吸附部35具備粘著部件352而通過該粘著部件352的粘著性來對頁P進行吸附的情況而進行了說明,但也能夠通過吸引等使吸附部吸附頁P。在該情況下,例如通過在吸附部的周面上形成與內部空間連通的連通孔,并使吸附部的內部空間與泵連通,由此如果驅動泵并使內部空間成為負壓,則能夠對連通孔作用吸引力。使用該吸引力能夠使吸附部吸附頁P。此外,除了吸引、粘著以外,還能夠將基于靜電吸附的吸附用于吸附部。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第二驅動部37的驅動軸39被配置為沿著相對于臂部34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情況而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如圖14所示那樣,第二驅動部37被配置為驅動軸39沿著臂部34的長邊方向。在該情況下,吸附部35的旋轉軸也沿著上述長邊方向,因此能夠使臂部34、第二驅動部37以及吸附部35的整體的大小緊湊。對本發明的幾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的范圍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還包括專利請求范圍所記載的發明的范圍和其均等的范圍。